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关于汉乐府民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汉乐府民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汉乐府民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汉乐府民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5) 语录(2) 说说(2) 名言(876) 诗词(326) 祝福(67k+) 心语(119)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 文学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2-12 06:32:24
  • 汉乐府民歌

  • 汉乐府民歌

      导语:民歌发源于古代,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汉乐府民歌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 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乐府的职能在武 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 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 隶属于少府。黄门鼓吹之名西汉就已有之,它和乐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至东汉, 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汉乐府分为:

      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 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呼号。有的家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逼得男主 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东门行》)有的是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病妇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妇病行》)还有的写孤儿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孤儿行》)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 《东门行》的男主人公在作出最终抉择之后,不得不割舍夫妻之爱、儿女之情, 夫妇二人的对话是生离死别的场面。《妇病行》中的病妇临终遗嘱伤心刺骨,而丈夫无力赡养遗孤的愧疚、悲哀,也渗透于字里行间。至于《孤儿行》中的孤儿, 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竟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小小年纪便对命运已经完全丧 失信心。两汉乐府诗在表现*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同是收录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 与《东门行》等三篇作品迥然有别,它们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 把人带进另一个天地。这三首诗基本内容相同,都是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三首诗的字句也多有重复,最初当是出自同一母体。《相逢行》的作者犹如一位导游人员,两度把人引入侍郎府。第一次见到的是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洒, 作使名倡,中庭桂树,华镫煌煌。第二次见到的是鸳鸳成行,鹤鸣噰噰,两妇织绵,小妇调瑟。这首诗在渲染主人富有的同时,还点出了他的尊贵身份:“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这是一个既富且贵的家庭,而且宝贵程度非同寻常。 黄金为门,白玉为堂,是富埒王侯的标志,不是一般的富,而是巨富。侍郎是皇 宫的禁卫官或天子左右侍从,是皇帝信任的*臣,其特殊地位不是普通朝廷官员所能相比。《鸡鸣》和《长安有狭斜行》把表现对象的显赫地位渲染得更加充分, 或云:“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或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诗中的富贵之家不只是一人居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宦达; 所任官职也不限于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秩达二千石的*显宦。《相逢行》 和《长安有狭斜行》二诗,作者是用欣赏的笔调渲染富贵之家,《鸡鸣》一诗则警告豪门荡子不要胡作非为,以免触犯刑律,带有劝谏和批判的成分。上述三诗对富贵之家气象的展现,对*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示范性,后来许多同类作品都是以此作为蓝本。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到《红楼梦》中演变成贾府的“白玉为堂金作马”。至于三妇织绵鼓瑟的段落,则被单独划分出去,名为“三妇艳”,在古代乐府诗中频繁重复出现,成为富贵之家的象征,积淀成一种具有特定含义 的符号。[1]

      表现*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一边是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一边是奢侈豪华,不知人间还有忧愁事。一边是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一边是妻妾成群,锦衣玉食,而且还豢养大群水鸟。这两组乐府诗最初编排在一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上邪!我欲与君相 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 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两汉乐府诗中的女子对于自己的意中人爱得真挚、热烈,可是,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中途变心,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地与他分手,而绝不犹豫徘徊。另一篇铙歌《有所思》反映的就是未婚女子这种由爱到恨的变化及其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毅然决然地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她爱得热烈,恨得痛切,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诗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恨。他们的婚姻是被外力活活拆散的, 焦母不喜欢兰芝,她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她改嫁,太守家又强迫成婚。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他们之间的爱愈加炽热,最后双双自杀,用以反抗包办婚姻,同时也表白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

      两汉乐府诗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这样的诗。在这两篇作品中,男女双方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男方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女方。于是,出现了秦罗敷巧对使君、胡姬誓死回绝羽林郎的场面。这两首诗的作者也是爱憎分明,对秦罗敷和胡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嘲笑了好色无行的使君和金吾子。

    [阅读全文]...

2022-05-27 12:28:41
  • 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 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董娇娆》等都主要是依靠对话来开展故事、发展情节的。《十五从军征》虽基本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对话。《孤儿行》一篇完全可以看作是孤儿控诉的话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叙述可能产生的板滞的毛病。

      总的来说,作为叙事诗的汉乐府民歌,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属于成熟时期的叙事诗。

      3、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点。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例如《东门行》中有“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句子,连续四句中,句式起伏变化很大,当是人民口语的直录。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虽然有长短不齐的句式,但也有整齐的句式,《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就是整齐的五言句。还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全用口语写出,描写生动,充满轻快活泼的情调。“鱼戏莲叶间”以下四句接连铺接,不厌其烦,正是汉乐府用语的'古拙淳朴处。本诗的好处还在于诗中主要部分处处写鱼的活泼可爱,但却处处在写采莲人的欢欣愉快的心情。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杂言的,长短句错落参差,保留着当时口语的自然、真率的特点;五言的,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一般来说,早期的乐府民歌多呈杂言形式,而五言的则多是比较晚期的作品,这说明五言诗这种新诗体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孕育产生起来的4、汉乐府寓言体的运用

      乐府民歌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体的运用。汉乐府里出现了几首寓言诗,这些诗比拟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的情调。寓言诗在《诗经》民歌中偶有运用,但只限于个别作品。像《豳风鸱鴞》,可以说是最早的禽言诗。到汉乐府时,这种形式已经较多运用了。在汉乐府民歌中禽鸟鱼虫都被写入诗中,作为寓言诗的题材,如《雉子班》、《乌生》、《艳歌何尝行》都以鸟喻人,《蛱蝶行》以蝴蝶和鸟喻人,《枯鱼过河泣》以鱼喻人。有的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是表现爱情,但奇特的形式、奇特的内容,却获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我们看《艳歌何尝行》:

      飞来双百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最后两句是乐府中的套语,是配乐演唱时所加,与原诗内容没有关联。前面全是托鸟言来比喻人间夫妻“生别离”的悲剧,这种夫妻不能相顾的惨剧,正是当时社会迫使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真实写照。托禽鸟的遭遇来写人,构思奇特。这几首禽言诗,虫言诗或鱼言诗不仅构思奇特,而且描写生动。《蛱蝶行》写蝴蝶被燕子捉住去喂小燕,写吃食之前的小燕见到蝴蝶时是“摇头鼓翼”,《雉子斑》写小雉被王孙所捕,老雉绕车追行,反复叫喊“雉子”,悲鸣之声动人心魄。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遭迫害情形的寓言化。还有两首诗虽是寓言体,却是以树木喻人的,这就是《艳歌行》(“南山石嵬嵬”)和《豫章行》,也是想像颇为奇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揭露社会现实的,但却是寓言的形式,表现了汉乐府中带有丰富想像的浪漫主义情调的风格。

      汉乐府民歌是自《诗经》民歌之后,我国诗史上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丰硕成果,它对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是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代诗人。他们拟写古题乐府,多数能反映社会现实,这是汉乐府民歌精神的继承。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是《诗经》民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发扬光大。其次,汉乐府叙事诗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和手法也影响了后代叙事诗的创作。沈德潜就说杜诗中的“三吏”、“三别”的叙事诗是“运以古乐府神理”(《唐诗别裁集》卷二)。白居易、元稹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也是继承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精神。另外,汉乐府的形式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则表现在五言诗的创立上,因为五言诗实际上源于汉乐府民歌。

    [阅读全文]...

2022-07-03 03:45:28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此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阅读全文]...

2022-06-14 02:27:37
  • 汉乐府民间诗歌长歌行

  • 诗歌
  • 汉乐府民间诗歌长歌行

      《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相关的信息,我们来看看下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字词解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电影,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朝露:清晨的露水。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徒:白白地 。⑼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长歌行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首先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7-25 17:06:42
  •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

  • 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生命有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汉乐府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长歌行

      汉-乐府诗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5-14 12:59:20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全文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全文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全文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季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

      此诗歌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于《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与歌辞中的*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简析

      本诗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季,它们成熟了,往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季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了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07 00:33:50
  • 长歌行汉乐府古诗意思(长歌行这首古诗分享)

  • 分享
  •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 释

    青青:草木茂盛、翠绿

    葵:科葵草,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蔬菜

    晞:晒干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惠、恩德

    焜黄:枯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华:同“花”

    百川:指许许多多河流

    复:再

    徒:徒然,白白地

    白话译文

    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

    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

    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

    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

    作品赏析

    这首诗共十句,前八句都是比喻。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亮丽明媚的春景:绿油油的葵菜、晶莹的露珠、热烈的朝阳、阳光下的万物。第五、六句,描述担心肃杀的秋天使花与叶衰败的心理,暗示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但是人与植物不同,植物可以周而复始,而人却不能重生。第七、八句,作者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比喻时间一去不返。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很浅显地说出来,最后自然地引出第九、十两句,表明如果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珍惜时光,到老的时候就只能徒劳地悲伤了。

    思 考:

    [阅读全文]...

2022-07-13 17:05:22
  • 乐府诗歌有哪些(汉乐府代表名篇)

  • 诗歌
  •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今天小编为您搜集整理十首乐府诗,与君共赏。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简析:《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简析: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这首诗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张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简析: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孔雀东南飞》(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阅读全文]...

2022-05-22 20:11:37
  • 汉乐府长歌行是谁写的(汉乐府长歌行全诗鉴赏)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长歌行》是一首借物言理的古风,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珍惜时光努力奋进的名篇。

    这首诗歌有哪些文学文化常识需要掌握呢?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行(xíng)

    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题为”长歌行”的乐府民歌都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此诗选自汉乐府。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原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主题:这首诗主要在说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不负韶华,发奋努力,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价值。

    内容概说:全诗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借朝露易干、秋来花叶零落、百川归海等鲜明形象发出了韶华易逝、生命短暂慨叹,诗人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发出了号召,趁青春年少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内容详解

    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实则写人生,采用”比兴”的写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你看,园中的葵菜,郁郁青青,叶尖晶莹的露珠,是多么可爱,但等太阳出来了,经阳光照耀,露珠就会被晒干。

    朝露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啊!春天里,和煦的阳光散布恩惠,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这就如同一人的少年时期,有着大把的美好时光,有的少年认为一切都还来得及,并没有像园中的葵菜一样,在美好的时光中努力生长,而是肆意挥霍青春年华。

    万物尚且怕到秋天,因为一到秋天,那万物就要凋零,一片凄凉。

    那一路向东的河流奔腾不息,一去不返。大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人生短暂,譬如朝露”;人一旦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世上是不会有后悔药的,更不会有人返老还童。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提醒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不要等到了年老时,两手空空,一无是处,须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从珍惜时间开始吧!

    [阅读全文]...

2022-03-30 10:47:38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句子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语录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说说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名言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诗词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祝福
汉乐府民歌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