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关于关于汉朝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汉朝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汉朝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汉朝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1) 说说(116) 名言(551)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宋朝苏轼的古诗词

  • 苏轼,写作
  • 宋朝苏轼的古诗词

      苏轼写的诗词有很多,一生当中有许多流传的千古诗词。那么,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宋朝苏轼的古诗词,希望大家喜欢。欢迎过来欣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经过九江时,便与好友参寥同游庐山。秀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逸兴壮思,这首诗就是他游览庐山后所作,如诗题可知,这首诗是题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内的墙壁上。

      二、《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留别诗,当时苏轼要从凤翔回到长安去。在凤翔,董传的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这首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大家知道它的出处了。

      三、《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九僧之一,福建建阳人,善画,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他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可惜原画已失传。这首诗是苏轼于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其画作而作的题图诗,在苏轼的笔下,无声的、静止的画面,变成了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观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四、《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富贵人家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这样的描写也带点讽刺意味地反映了官宦贵族人家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五、《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公元1071—1074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写有多首与西湖景物的诗词之作,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便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公元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七言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诗的大意是: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七、《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即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公元1090年,苏轼也在杭州任知州,俩人交往甚厚,苏轼视他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上表举荐他。还写了这首诗赠以勉励之,当时的刘景文已经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所以诗的前两句“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也借以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八、《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解释一下诗题,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渑池是县名,隶属于今河南三门峡市。公元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别时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予苏轼,然后苏轼和作了这首诗。之所以说怀旧,是因为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经过渑池。

      九、《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这首诗便写于此时,表达与胞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快乐,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别,前途未卜的哀伤与感慨。

      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十一、《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十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阅读全文]...

2022-03-17 11:37:50
  • 关于唐朝古诗词

  • 文学
  • 关于唐朝古诗词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朝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6、《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阅读全文]...

2022-03-29 14:11:38
  • 朝中措古诗词

  • 朝中措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中措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简介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任职时所作。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词人几年前在扬州所建的*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感慨。全词通篇文字鲜明生动,情感豁达温愉,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调疏宕豪迈,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译文

      *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烟雨茫茫。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后又过了几个春光。

      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一饮千杯很豪爽。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已白发苍苍。

      注释

      ⑴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又名“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韵,后片两*韵。

      ⑵刘仲原甫:当指刘敞。庆历进士,曾官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是欧阳修的年辈稍晚的朋友。维扬:扬州的别称。

      ⑶*山: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修建,后成为扬州名胜。

      ⑷“山色”句:此处借用王维《江汉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句意。

      ⑸手种堂前垂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

      ⑹别来:分别以来。当时作者离开扬州大约八年。

      ⑺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一说“文章太守”是作者用以指刘敞。太守,汉代官名,即宋代的知州。

      ⑻挥毫万字: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

      ⑼千钟:饮酒千杯。钟:古代酒器。

      ⑽直须:就该,正应当。

      ⑾尊:通“樽”,酒杯。衰翁:词人自称。当时作者五十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知州,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江苏南京)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故名“*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任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写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赏析/鉴赏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江汉临泛》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无形之中却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搏动人的心弦,涤荡人的心灵。这是跟他在一开头时定下的基调分不开的。

      这首词从*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从被送者写到送者,层层转折,一气呵成,不落一般酬赠之作的窠臼,历来受到词评家的赞赏。

      尔黄发,欲三寿之作朋;遗我绿琴,顾双金之何报。”尝邀公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洪丞相适代为乐语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又寄调“临江仙”以侑觞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

      方伯娱宾香作穗,风随歌扇凉生。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沼,万里寄鹏程。”及高要倅满,权帅置酒,令洪内相景卢迈作乐语,有云:“三山宫阙,早窥云外之游;五岭烟花,行送日边之去。小驻南州之别业,肯临东道之初筵。”时二洪迭居帅幕下,又云:“欲远方歆艳于大名,故高会勤渠于缛礼。”洪时摄帅司机宜。

      玄冥司柄,雪敷南亩之丰登;庚岭生辉,梅报东君之消息。当一阳之来复,庆维岳之降神。某官节莹冰霜,家传清白。遐荒草木之细,皆知威名;调和鼎鼐之功,终归妙手。愿乘谷旦,即奉芝函。某望启戟以趋风,适桑蓬之纪瑞。自惟弱植,方沾雨露之深恩;强缀芜辞,用祝椿松之遐算。敢靳采览,第切兢惶。

      屑瑶飘絮满层空。人在广寒宫。已觉楼台改观,渐看桃李春融。

      一城和气,宾筵不夜,舞态回风。正是为霖手段,南来先做年丰。

      古诗原文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译文翻译

      谭氏心爱之人懒于送往迎来,所以她怕唱歌,愁跳舞,所以故意病春酒而迟迟不去梳洗打扮。她性格内向,总是把爱人放在内心深处深藏不露,所以不能说她是一个缺乏情感的人。

      谭氏关心恋人*况,因而想象她双泪啼红,秘密写信,倾诉衷肠。恋人向谭氏说了很多柔情蜜意的话语,山盟海誓,以表达坚贞的爱情。想起那时在杏花馆内,俩人在深深的花阴之中,没人能看得见,但是她却还嫌那花阴浅不避人;两人同宿画堂,本来是普通的银烛,而她却羞于见光,嫌烛光太明。

      注释解释

      朝中措:词牌名,宋以前旧曲,名为《照江梅》《芙蓉曲》。双调四十八字,前片四句三*韵,后片四句两*韵。

      谭德称:名季壬,字德称,西蜀名士。为崇庆府学教授,徙成都。与陆游交往甚密。

      春酲(chéng):春日病酒。酲,喝醉了神志不清。

      向人:爱人。向,爱。

      啼红:用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的典故。灵芸被选人宫时,以玉吐壶盛泪,壶呈红色,泪凝如血。

      剪绿:剪烛。绿,绿烛。

      深盟:即盟誓态度坚决。

      杏馆:种有杏树的院落。

      画堂:装饰豪华的卧房。

      创作背景

      此词是陆游代谭德称而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乾道九年(1173),时词人在成都。

      诗文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6-05 19:42:07
  • 含有汉字的古诗词 带汉字的诗词名句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资治通鉴·汉纪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传·东方朔传》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汉书·志·礼乐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佚名《汉广》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七》

    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黄景仁《绮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汉书·传·董仲舒传》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阅读全文]...

2021-12-23 10:17:53
  • 朝天子咏喇叭古诗词

  • 朝天子咏喇叭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朝天子咏喇叭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翻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阅读全文]...

2022-03-06 14:37:31
  • 百字令·宿汉儿村古诗词

  • 百字令·宿汉儿村古诗词

      古诗原文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译文翻译

      无情的野火,趁着阵阵西风,烧光了天涯芳草。冰天雪地里再次来到边塞,鬓发染霜,我已被寒风吹老。牧马长嘶,胡笳乱鸣,一并闯进我忧愁的怀抱。定然知道今天晚上,我这个庾信般多愁善感的'诗人,会瘦掉多少。

      即便是脑满肠肥的过去,尚且难以消受,这里的荒烟落照。更何况司马相如早已憔悴,不再有当垆卖酒的风流格调。回乐峰彻骨寒冷,受降城如此僻远,思念家乡的梦儿夜夜萦绕。登高凭栏,四野茫茫,不由百感交织,只能向着远方,发出一声清啸。

      注释解释

      百字令:词牌名,即念奴娇。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汉儿村: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境内。

      榆塞:榆关,即山海关。

      “牧马”两句:汉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

      庾郎:北周诗人庾信。他身经丧乱,作品饱含愁思,曾作《愁赋》。

      脑满肠肥:不操心的人,吃得饱,养得胖。

      文园:指司马相如。

      酒垆风调: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和妻子卓文君在酒店当垆卖酒。

      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有三处,这里泛指边塞。

      创作背景

      按词中描写的是秋冬景色,且曰‘榆塞重来’,可知是指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八,*至十二月随副都统郎谈赴梭龙时第二次至山海关,故应系于该年八、九月份。

      诗文赏析

      上片写塞上萧瑟荒凉之景,再借用多愁多病的庾郎典映自己,表现词人心中绵绵的伤感情怀。

      下片进一步渲染愁怨之深,以“便是” “何况”步步写来,层层烘托,一咏三叹,婉转曲折,并以“文园憔悴”的典故突显了此刻的乡愁,感情所至,情韵深挚,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全词除了抒写远在边关的征夫怀人思乡的愁情外,还把“脑满肠肥"、“五陵公子”和“文园”、 “庾郎”(也是作者自况)对比,为才人薄命痴儿多福而不*。

    [阅读全文]...

2022-01-04 15:24:03
  • 《我从汉朝来》影评

  • 《我从汉朝来》影评(通用5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从汉朝来》影评(通用5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是一种文化的核心,而祠堂就是文化总的体现”。家承载着世世代代的记忆,在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息。央视纪录片《我从汉朝来》的第一集,武梁祠的修复与余望安的寻租,起时,如同迷失方向的扁舟,承载着深沉的记忆,也只能四处漂泊,而古老的文化“祠堂”作为媒介如灯塔,为扁舟指引方向,让寻根之路得以前行,使家国文化源远流长。

      视听下的特写运用使原先冰冷的石雕,陈旧的牌匾以动态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得以体会古老文化的底蕴。特写下,余望安主观中全家福,使在外孩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历史清楚的渴求。一块块牌匾,在特写下,细致的纹路,是时光的痕迹,但清晰的字迹是一种文化的凝固,昭示着文化持久的生命力,而中华文化底蕴也得以彰显;稚嫩的脸庞与苍老的面容,在特写镜头下,格外醒目,老一辈眼中的回忆,幼儿眼中的向往,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即是文化历史悠久的体现,纵观特写镜头,即使从画面中获取的内容很少,但在本片中小事物在镜头下也有重要的文化底蕴,使影片更富有张力,将家国文化,历史悠久,及文化传承的主题体现出来,为寻根忆祖这一中心反应出来,为武梁祠的修复以及余望安的寻根埋下伏笔。

      纪录片的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语言的魅力之下,使影片中,寻根传承的主题更加突出,“家,是成长得堡垒,也是最后的归宿,是*人永远的庇护之所,”这句解说词的配合之下,模拟还原出的三维立体图更加动人,为虚拟图增加活力,《伏羲女娲交尾图》是历史的呈现,倘若只是运用视觉上的呈现,或许只是单纯的理解为人丁兴旺的意思,但配合着解说词,我们得知伏羲乃万物之始祖,女娲是万物的创造者,在图中以夫妻的形式出现,象征着天地法则的规和矩,提醒后人顺应自然与法则,解说词下的图与词相结合,使得图画的含义更加的深刻。结尾的解说词,“离散聚合,”总结了影片的主旨,即使分别在,离开在远,依旧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根基,根基深厚就如一颗昌天大树枝繁叶茂发达的枝条,就如同祖辈下的儿孙,但总有根在那里。解说词犹如导航指引前方的路,让观众可以回想古文化,发扬*情。

      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蒋英炬与余望安,两个人物的身体力行将其对文化的坚守,体现出来,多线叙事的角度蒋英炬与望安两个交插起来,蒋英炬对武梁祠的复原,不仅是关于文化的敬仰,更多的是对传承的坚守以心中强烈的爱过之感得以诠释,反映出传统文明对于世人的重要性。而余望安的寻租,历经几十年却未曾放弃,此人物在片中起到推进片子节奏的变化,即使身为异国人,但祖辈是*人,流着*血脉,血浓于水的感情,体现出了根本于基的意蕴。体现出*血脉关于家的思念的鉴定,通过两个人物成功的将传承这一理念表现出来。

      分隔万里,隔不断寻根信念,历时再久,分不开重聚的本源,时光长河,源源不息,纵使时光冲刷,仍然埋不住,家国情怀。余望安寻根加强的意义,从而加强人们的对与家国文化的归属感。在观众看来,加强家国理念,这部影片也为增强民族信念,同时在向家国展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与富强国力。引导记录片的发展方向,向此片学*。

      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

      人老返土,叶落归根。岁月洗礼,历史乾坤,溯源而上,还剩多少子孙知晓家族最初的历史,又有多少离散的血肉最终找到了归宿。沧海桑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多数人都不曾了解自己的.家族。

      家是成长的堡垒,也是最后的归宿,是*人永恒的庇护之所。即便是相隔千里也无法斩断乡思锁,迁徙与融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变的是家的温情和归属。形影而立,四处碰壁时,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家——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光宗耀祖”一词出自元朝《曲江池》,意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而建功立业,告慰父母,光大门楣,需做到“三不朽”的业绩。古代又有,先秦时期的家天下制度,宗法制的传承方式,春秋战国又有小家庭的经济制度。自汉代建立,休养生息,大家族形成,家族承担着传宗接代,祭祀祖先职能。

      由此可见,家族观念早在古代就已扎根。然而,现如今,家族观念的淡漠,越来越多的家族老人逝去,越来越多未保护的祠堂受损。这些家族发展见证的消失,加大了寻根觅族的难度,甚至于,许多小家族早已不知存在了。

      相信,当下也还存在着如影片中海外年轻人那样寻根的青年。或是受到了长辈们的影响,产生了“我从哪里来?”的好奇心,从而踏上了寻根的道路。

      寻根之路固然艰辛,真正能寻到根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来。寻根之旅若无法得知结果,固然可惜,但最重要的是那颗在意家族,渴望了解家族历史的心。人不能忘本,不可否定和舍弃过往。正如当今社会,太多青年人沉迷于国外的舶来品,也许有很多年轻人了解耶稣,知晓上帝,或是圣经中的祖先以及其中人类的发展史,可却很少有人会留意,会想去了解自己的祖先(抛开没有线索这一点)

      人老返土,落叶归根。寻根之路,由心开启。

      这部片子情怀大于材料,以至于很多判断直接把古今等同起来不得不说是削弱了它的客观性与学术性。不过“情怀”的浓厚恰巧成了它的特质。情怀的基础是记忆,记忆便不可避免地带着追寻认同的相似判断,从这种角度说,它的任务仍是“寻根”,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从古文物(主要是汉画像石)入手,用折射的视角几乎百科全书般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局限于某种乡土情怀,而是把后者作为记忆的一部分纳入关于文明与民族源流的整体想象之中。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片子的古今对比叙事,直面了很多现实问题,而态度是冷静的,冷静的甚至让人自觉出一种嘲讽和汗颜。不像《舌尖》,有太多地方摆拍和刻意和谐。同时,片子的史观透露出这样的问题意识:华夏文明是否已经衰老?现在的文明时候还有资格算入华夏的谱系?文明的路径,如同片子渲染的汉文化基因,是否不可有大的改变?是否仅仅复兴某种记忆就可以让现时代走上“正轨”?还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博物馆收藏式的自娱自乐与仅仅个我性情的表达?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探讨。

      片子完全可以拍得更好,因为思路找对了,汉画像石可以挖掘出的内涵不可限量,当然这和文史编剧水*和工作重心有直接关联,相信以后这类片子可以做得更好。

      汉画像石+联系现实中民间自发的传承案例 切入点和选材挺丰富有趣,不乏精彩之处,但选材只是略作背景介绍后,就匆匆转为迎合文案变成摄影幻灯片,人物没介绍清楚故事没看过瘾就开始讲价值观,打乱叙事不说,来回穿插转场奇多繁冗无聊让人看不下去,虽然立意有,情怀有,但抱歉我即使信服也不感动。

      如果讲情怀和传承,最好还是(也许 我猜)河西走廊历史大气那一路,或者古代现代安排的更有条理论证更完整一些,或者就专门讲现代人的这些传承岂不是更有趣更好玩?!

      感觉亮点在汉石画像,遗憾之处也是由于过于被它局限。

      如果围绕汉石画像,编排再紧凑一点,废话尤其是没有信息含量的镜头少一点,也不至于这样。

      摄影大于编剧这样不好,不好。

      而且第一集实在是个太冗长无聊的序,不多评论因为我看不下去跳了(不造会不会错过什么但实在看不下去)。

      另外一个启发(或者说回忆起来)是,汉石画像 铸剑 衣服,这些都是媒介。历史不仅仅靠语言文字传承,也靠实物。文明的传播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央视新闻的微博一直在推送,在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讲无可挑剔,确实是顶尖水*。内容上古今穿插,跳出跳入比较考验观众,可能是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种探索。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纪录片才刚开始起步,央视纪录频道也没几年,可以看出技术和设备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但是像bbc这样的纪录片行业老手,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套路,国内的纪录片要赶超尚需时日。

      这部片子严格来说不能算纪实类型的,还是属于历史题材的范畴,解说比较多,讲的是价值观的东西,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女人应该如何,孩子怎么培养,有一种用古代来拷问现实的姿态在里面。情感有,用的很克制,没有洒狗血,也没有说教的意味,对于央视纪录片一贯的主题先行来说,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豆瓣上的评论不算多,微博关注度还可以,总体上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片子。不过在这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各种节目都以三俗博眼球,靠煽情赚取代言费,能有这么一部看起来又傻又拙的片子,宛如一阵清风拂面,足以荡涤心灵。

    [阅读全文]...

2022-06-21 09:30:26
  •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 文学
  •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汉朝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出现断层后的再次兴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汉朝文学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汉代再次出现作家群体

      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

      3.汉代文学和经学出现双向互动,二者彼此渗透

      4.汉代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汉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上继先秦,与战国的散文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和唐宋的诗歌、元代的戏剧、明清的小说,分别雄踞于各个时期的文坛。汉代散文中一类是叙事文,代表是《史记》和《汉书》;另一类是论说文,主要是指名臣的奏议和文人的哲学、政治学专著如《盐铁论》《论衡》《潜夫论》《政论》等。

      不过相比之下,汉代散文都是有为而作。在汉代真正“为艺术而艺术”,并且风靡一时的是辞赋。这种文体直接继承了战国纵横家的辩术和屈原、宋玉的“楚辞”。它们在屈原、宋玉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越来越不重视思想,而一味在文字、在形式上下功夫,争奇斗艳。汉代人写赋成为一种时尚,似乎不写赋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才华。汉代的诗坛是相对寂寞的,除了楚歌之外,几乎找不到激动人心的文人诗歌作品。不过,汉武帝建立乐府机构,搜集了许多民歌。这些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汉代乐府以其光荣的现实主义传统直接而极其巨大的影响着我国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曹家父子及建安七子直接承袭了汉代乐府的衣钵。而汉代乐府中的五言体、杂言体,直接影响着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影响着南北朝及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

      拓展内容:

      史学巨著

      《史记》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者,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迁居长安,以后拜董仲舒为师学*《春秋》,拜孔安国为师学*《古文尚书》。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地漫游,游历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此次漫游中,他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孔子、屈原、韩信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结束后,任郎中一职,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此后,他曾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而到过更多的地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漫游生活使司马迁大开眼界,他接触了各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尤其收集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为后来《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马谈去世,父亲历史的未竟之业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自此,他读遍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着手著史。未曾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为之震怒,朝臣顺水推舟,斥骂李陵。司马迁以为这对李陵不公*,挺身而出,陈说李陵投降实出无奈。他的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加之他写就的《景帝本纪》,直言景帝、武帝过失,武帝借此对他两罪并罚,处以“宫刑”。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想到过死,但著史之业未竟,只得隐忍苟活,继续写作。对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有详细申述,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此后,他的事迹不详,约在武帝末年去世。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在体例上,《史记》分为5大部分,即本纪,记帝王之事;世家,述诸侯之事;列传,叙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即典章制度。《史记》通过这5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成为*历代史书的基本形式。所谓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记》为首。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是无愧的。就《史记》的文学性而言,首先表现在它的叙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实际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它叙述了漫长的三千年历史,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中的很多传记,用一系列故事展开。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同时《史记》中的故事,还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如《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故事,就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剧中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剧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极富戏剧性。其次,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将相、贵戚富商、文人隐士、游侠刺客、*民百姓。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廉颇、蔺相如等,就有*百人。如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给以精心描绘,写出了项羽威武壮烈的悲剧命运。《史记》中所描绘的人物,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人物对话的运用,戏剧性场景的设置。上述这一切在司马迁笔下运用自如。再次,《史记》的语言艺术是精湛的。司马迁将史料中艰涩难懂的语句,改写成汉代通行的语言,使古文变得浅显流畅。如叙事语言精练简洁、人物语言个性化等。

      司马迁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深刻影响到后世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它的笔法直接影响到唐宋古文家,成为他们行文遣词的规范;它对唐传奇乃至明清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汉书》

      班固(32—92),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写有《史记后传》65篇。父亲死后,班固继承父业,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撰《汉书》,历时二十年。《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只写一个朝代)著作。其体例基本上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并将“世家”取消,与“列传”合在一起,统称“传”,使《汉书》形成一种新的面貌。《汉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100篇。这部断代史以后成为官修史书的范本。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富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史学巨著。其中有不少出色的人物传记,如《霍光传》、《朱买臣传》、《东方朔传》,都是公认的名篇。特别是《苏武传》,并不逊色于《史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但他坚持斗争,不屈服于敌人的逼迫,不为劝降而动心,一个可歌可泣的*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另外,《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相比,对照鲜明,它显得典雅古奥,比较艰深。

      政治散文

      西汉前期作家,他们生当新王朝建立之初,胸怀雄心壮志,把自己的写作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类政论文的`中心论题,无外乎总结秦朝的经验教训,为新王朝提供治国安邦的良策。其中最杰出作家是贾谊。在他任汉文帝太中大夫的十年时间里,写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最著名的是《过秦论》。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秦国逐渐走向强盛的过程,当时六国诸侯集中庞大的军事力量和最优秀的人才想消灭秦国,结果自取灭亡。秦国可谓天下无敌,然而它“仁义不施”,最后反而被反秦的农民起义军所灭亡,反差十分强烈。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婴一意孤行,暴虐无道,以致失去民心,实际给西汉王朝提供教训。晁错是继贾谊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论散文作家,他的名篇《论贵粟疏》对贾谊先已提出的重农抑商的观点,作了更集中、更详尽的发挥,切合实际。

      韵文杰作

      西汉初年,汉乐府民歌尚未唱响,民间的歌谣还很少见,韵文沿袭着楚声、楚歌的余续。楚汉相争的主角项羽和刘邦的楚声短歌《垓下歌》和《大风歌》是汉初的韵文杰作。

      《垓下歌》

      项羽的《垓下歌》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辞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用的是楚歌“兮”字体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失路英雄的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沈德潜评其“呜咽缠绵”(《古诗源》卷二)。

      《大风歌》

      刘邦的《大风歌》,比起项羽《垓下歌》的悲凉慷慨,刘邦的《大风歌》则在雄壮中带苍凉情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在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十月,讨伐叛乱后归师路径故乡沛县时所作。其踌躇满志之情溢于言表,但最后一句却隐隐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意味。《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自歌之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篇幅虽短,感情却丰富复杂。

      其他韵诗

      汉武帝有《秋风辞》,乌孙公主有《悲愁歌》等,此时已非汉初。

      另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也有其独特之处。他虽有楚辞的形式,但表现的却是屈、宋作品从未有过的招隐的内容。诗中极力渲染山林幽寂凄凉、阴森恐怖的气氛,说明“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的主题,用于冷峭,“音节角度,浏漓昂激”(王夫之《楚辞通释》),是后世招隐的诗赋之祖。

      乐府诗歌

      乐府机构

      乐府,本是*的音乐机构。这种名称大约从秦代开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西汉立国以后,沿袭秦朝体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被大大扩大,其中“采诗”是乐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类诗歌源自民间,为了区别于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惯上称为“乐府民歌”。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可以知道当时所采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所谓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指这一类诗歌。

      乐府民歌

      现存汉乐府民歌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广泛,尤其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情绪之作。诸如民众的悲惨生活,战争和兵役带来的灾难,封建官僚的无耻,家长制的罪恶,爱情的坚贞,弃妇的痛苦等。《十五从军行》写一老兵,十五从军,八十才归,性命苟全了,但家园破败,亲人凋零,不胜悲苦。《上邪》的爱情誓词是:海枯石烂,真爱不变。《陌上桑》中,罗敷美貌动人,有勇有谋。反之,“使君”则好色、贪婪、霸气十足。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扩大了*诗歌的叙事领域。《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手段在此都作了完美的发挥。无论人物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结尾,在铺排上也都恰到好处。另外,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五言诗则形式十分整齐,如《十五从军行》等。这种诗体较《诗经》、“楚辞”的四言诗和骚体诗都有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此后几百年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别名,是汉乐府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貌美贤淑,勤于家务,可苛刻的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关系颇为紧张。焦仲卿夹在母亲与爱妻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母命难违,劝说妻子暂回娘家。刘兰芝在娘家又不见容于兄长,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挂东南枝”,用自己壮烈的死来*封建家长的专制。

      汉赋

    [阅读全文]...

2022-07-17 20:40:03
  • 古诗词

  • 文学
  • 古诗词(精选10首)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精选10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1、《沁园春·雪》

      朝代:现代作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3、《长恨歌》

      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

    [阅读全文]...

2022-03-24 04:34:51
  • 古诗词木兰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 古诗词木兰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木兰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欢迎阅读。

      “唉……唉……”花府内传来一阵叹息,是谁为何事叹息呢?她就花老爷的小女——花木兰。

      花木兰从小跟着花老爷*武,花老爷是朝廷的将领,因花甲之年而还乡养老。木兰从小好学,玩枪弄棍,当是强身练体,织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木兰为何事叹气呢?”花姐问 。

      “姐姐,我是担心昨夜军贴上有爹爹的名字,如今爹爹岁数已高,如何能与敌军打战呀?”

      “是呀,我也挺担心的,你看咱家也没长子,小弟又太小,如何能替爹打战呀?”花姐忧愁地说。

      因朝廷将领不足,花老又曾带兵打战百战百胜。所以点名让花老去。

      木兰左思右想。“咦!”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木兰高兴地笑着说。

      ”妹妹有何高见哪?“花姐说。

      ”待会接你就会知道的。“木兰神秘兮兮地说。

      ”好,木兰还不肯说,那姐姐我就拭目以待喽!“花姐笑着说。

      ”老爷,外面来了位身穿铠甲的将军,说要见您 。“下人说。

      ”让他进来吧!“花老爷说。随着,那位将军跟着下人进来。

      ”请,将军。“下人说。

      ”好“将军说。

      ”花老爷,您老不认我了吗?“那位将军说。花老爷左看右看,上下打量了将军一番。

      ”这位壮士,老夫真的不认识你,请问你尊姓大名呀?“花老爷说。

      ”哈哈,爹,是我呀,我是木兰呀!“花木兰笑着说,随手摘下头盔。 呀!木兰,真是木兰,呀!”花府人吃惊地说。木兰,你怎么穿成这样?”花母问。“对呀,怎么回事?”花父又问。 “哎呀,我想去打战,保卫国家。”花木兰说。“荒唐,简直荒唐至极!不可理喻!你一个女孩子怎能打战呢?!”花父气急败坏的说。“是呀,木兰哪,听娘的,不要去。”花母劝道。你该不会是想替父从军吧?”花姐说。“哦!木兰姐变成哥哥喽!”花弟笑着说。“爹,如今年势已高,不适打战,就让木兰我替你出征吧,一是代您出征,二是保家卫国啊!”木兰昂搜挺胸地说。“可是你是女孩子呀,军营不是你女孩子进去的。”花父花母异口同声说。“我穿成这样,连你二老都认不出来,其他人就更难知晓了。”花木兰说。“既然木兰决心已定,爹娘就答应了吧!”花姐替木兰说道。花父冥思苦想了很久。“好吧,那就去吧,从军艰苦,可得保重身体啊!花父定叮叮嘱说。

      ”木兰,敌军来势凶猛,万事可要但心,娘只能盼你凯旋归来。“花母说着,泪水模糊了眼睛,满是不舍。

      ”妹妹,你这一去,不知多少年才能回来,这是姐姐绣的荷包,想家了,就拿出来看看。“花姐说着就掏出一个荷包递给木兰。

      ”木兰姐,你要当大英雄啦,弟弟会想念木兰姐的。“花弟笑着说。

      ”好,爹娘多保重,姐,你要照顾好爹娘和小弟。木兰走了。“木兰跪下给爹娘磕完头,上马走。

      ”木兰啊!保重啊!—— “花姐和花父母向木兰背影喊。木兰快马加鞭地赶往军营。路上遇到两位将领。 ”请问兄台这是去哪儿?“花木兰问。

      ”我们是赶往军中的士兵。看兄台你这身装扮,也是军中将军吧?“其中的'一位说。

      ”我姓花,叫木——“木兰心想:要说我叫花木兰的话,他们肯定会怀疑我是个女的。

      ”怎么了,花兄叫什么?“另一位说。

      ”哦,我叫花木棣。“花木兰说。

      ” 花兄名字果然与众不同,好,我叫赵斌。“赵兄说。

      ”我叫陈晋元。“陈兄说。

      ”那我们就一起同行吧!“陈兄说。

      ”既然这样,我们就结拜兄弟吧。我是大哥。“年龄更大的陈兄说。”花弟,那你就年龄最小,我俩就叫你花弟吧!“

      赵兄说。三人一起赶往了军中。

      ”花将军,敌军向我军发起强烈进攻,我军快顶不住了。“战士甲急切说明。

      ”走,我去会会敌军!“木兰胸有成竹地说。

      ”杀呀——,弟兄们,上!“木兰视死如归的左一刀右一枪得和敌军展开生死搏斗。

      ”花弟,刚才在战场上,你功夫不凡呐,把敌军杀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陈某佩服,佩服!“陈兄说。

      ”是呀,花弟果然厉害!“赵兄称赞说。 ”大哥,二哥严重了,只是我练的一些三脚猫的功夫哪比的上你们武艺高强呐!“木兰说谦虚地说。

      战斗十多年,我军已将敌军打退,我军凯旋入朝。皇上赏赐木兰等人后,恩准回乡。陈兄与赵兄陪同木兰去花家做客。走到城门。花府上下都来迎接。

      ”花伯父花伯母好。“陈兄赵兄一同向花父花母行礼。

      ”爹,娘。我回来了!“木兰流着泪说。

      ”好,回来就好。“花父花母说。木兰跟姐姐走进房间,换回女装。出来见大家。

      ”这位是——。“赵兄和陈兄说。

      ”我是花——木——兰——。“木兰说。

      原来木兰是个女孩,同行二人惊得呆立着。

      昏黄的烛光把一个憔悴的影子印在花堂竹墙上,从影子显示的动作看来,织布女的疲倦、愁劳另有原因。

      ”吱呀“——花姐身穿一袭白睡衣,出现在木兰房门。”木兰“姐姐轻柔地说,”还不睡呀?都已经三更了。“便走来想要扶起木兰:”再不睡老母父可要生气了。“”唉!“木兰深深地叹了口气,抬起那朦胧的眸子,”姐,您请过目,这可如何是好呀?“花姐接过木简,小心地打开——原来是军书。”你也别愁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快睡吧!“木兰微弱地点点头,轻轻卧躺在木*上,花姐微笑一下,那微笑蕴藏着苦——她也为这事担心。随后,她为木兰熄了灯,闩了门。

      第二天,花姐早早起来,去看看木兰。呀!木兰不见了!而她的衣服、头饰、花黄全留在床头呀?!裸着身子能跑到哪去?花姐正焦急时,”哎呀!“老父房内,又传来一声惊叫,花姐急忙跑去。发现父亲衣柜上钉着黄蜡纸:

      父亲,望借一套您少时的战甲和衣服,请原谅!

      ——木兰

      家人都愣住了。木兰一个女孩,借男装干什么?

    [阅读全文]...

2022-03-25 16:43:54
当前热门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句子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语录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说说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名言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诗词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祝福
关于汉朝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