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古诗的绘画

关于山中古诗的绘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中古诗的绘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中古诗的绘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中古诗的绘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42) 语录(10) 说说(16) 名言(2) 诗词(1k+) 祝福(4) 心语(146)

  • 山中古诗王勃诗意(《山中》赏析)

  • 诗意
  • 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会记得香菱学诗的时候,香菱说: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却说: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可见不同欣赏水*的人,喜爱的诗是不一样的。现代诗人冯至说:

    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不识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人。’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我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祝〈草堂〉创刊并致一点希望》)

    可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也会喜欢不同的诗。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王维(701年-761年),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一个是初唐四杰之一,一个是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个都写过一首题目为《山中》的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下写成,作为读者来说,喜欢哪一首也反映了自己的心境。我们先看看这两首诗。

    王勃这一首是羁旅诗: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王维这一首是山水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即使不懂诗的人,读完也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同样写秋冬之际的”山中“,一个充满了悲凉,一个却是一片闲适。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前两句写空间,滞留一方而悲,路途遥远而念。可以细细品味诗中动词,一个”悲“、一个”滞“,一个”念“。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过: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诗人的诗心也是如此,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万不得已“。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后两句写的是时间,秋冬之际,满山黄叶纷飞,更加心情郁结。末句以景收,但是此景中,一个”黄“,一个”飞“,把暮秋的悲凉如同画一样展现出来。

    王勃除了这首伤秋的诗,还有一首《羁春》 诗写了同样的伤感: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这首《羁春》同样情景交织、羁旅伤时。开端对仗起,千里之外,游子思念之情已经疲倦,更逢春天仿佛一日归来。出句”千里“是空间的遥远,对句”一朝“时间的迅捷。

    结束时同样写景收尾。和”黄叶“一样,也有”落花“这种令人神”伤“的意象, *淡之中可以感受到意境的浑厚 。

    假如您没有这种羁旅思乡的经历,很难感同身受。终日生活在舒适区里的人,如果说喜欢这首诗,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关于王维的这首诗,胡仔《冷斋夜话卷四·五言四句得于天趣》记录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评诗:

    吾弟超然善论诗,其为人纯至有风味。尝曰:「陈叔宝绝无肺肠,然诗语有警绝者,如曰:『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王维摩诘《山中》诗曰:『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舒王百家衣体曰:『相爱不忍发,惨澹暮潮*。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此皆得于天趣。」

    予问之曰:「句法固佳,然何以识其天趣?」超然曰:「能知萧何所以识韩信,则天趣可言。」予竟不能诘,叹曰:「溟滓然弟之哉!」

    胡仔说,我的弟弟(字超然)善于论诗。他说陈叔宝的”午醉醒来晚“、王维的”溪清白石出“、王安石集句诗”相爱不忍发“都得于天趣。胡仔觉得挺玄乎,问怎么辨别这些诗的天趣呢?

    胡弟弟说:你要是明白萧何为什么能辨识韩信的秘密,那么就可以跟您讨论天趣了。胡仔%#@&…………………..胡仔叹了一口气,我这个弟弟真是深不可测(不着边际)呀!

    老街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刘邦瞎了眼,而萧何就能看出韩信的本事来,如果活到今天,萧何一定是个最优秀的HR。

    我们还是回到凡间,听一听苏轼的评价吧: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颜色:白、红、翠。有景物:溪、石、叶、路、雨、衣。如果是苏轼的版本则更加五彩斑斓:蓝溪、白石、玉川、红叶、空翠 。

    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评价王维这首《山中》的名言。王维通过色彩鲜明的意象组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呼之欲出的画面。如果说喜欢的话,我更喜欢王维这幅山水画中闲雅疏淡的生活。

    另外,王维这首《山中》流传的版本真不少,苏轼的第一句是:蓝溪白石出;胡仔的第一句是:溪清白石出;我们今天流传的版本是:荆溪白石出。抛开王勃的那首诗不说,单看王维的三个版本,您喜欢哪一种呢?

    读王勃诗,感受到的是一位为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就像今天那些在北上广深漂泊的异乡人们,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得已和不如意,但是仍旧坚持而不肯放弃 。

    读王维诗,看到的似乎是一位喜欢享受生活的中年人。当然,像王维这种人人羡慕的山水田园生活,多是经过王勃这种努力工作才能换来的结果。看看今天在山村建别墅居住的人,多是当今的有钱人。

    古代有位诗人不是说过: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非是等闲人。

    对于王维《山中》的闲适生活,大多数人仅仅是偷闲梦想一下吧?其他的时间还是要经历王勃《山中》那种奔波的痛苦。

    读过这两首诗,您喜欢哪一首呢?王维还是王勃?

    [阅读全文]...

2022-05-28 09:25:51
  • 一年级绘画古诗简单114句

  • 简单,一年级,经典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阅读全文]...

2022-06-25 13:40:23
  • 暮归山中古诗词

  • 暮归山中古诗词

      古诗原文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译文翻译

      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解释

      归:返回。

      已:已经。

      昏:天黑,傍晚。

      濯(zhuó)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月在涧(jiàn):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栖(qī)鹊定:鹊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

      暗树:一作“暗径”。

      流萤(yíng):飞行的萤火虫。庾信《哀江南赋》:“饥随蛰燕,暗逐流萤。”谢朓《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杜牧《秋夕》:“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孥,儿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候:等候。

      蔬饭:粗菜淡饭。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隔:分隔。

      河汉: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创作背景

      蓝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时间很短,亦没有任过高职,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此诗即写作者山居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从诗中景物看,诗作描写的是一个秋初的傍晚,诗人刚好外出归来的情景。

      诗文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阅读全文]...

2022-01-14 19:41:04
  • 山中送别古诗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送别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译文及注释】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阅读全文]...

2022-07-13 07:16:22
  • 山中王维的古诗

  • 山中王维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中王维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王维的古诗注音版

      shān zhōng wáng wéi

      山 中 王维

      jīng xī bái shí chū,

      荆 溪 白 石 出,

      tiān hán hóng yè xī。

      天 寒 红 叶 稀。

      shān lù yuán wú yǔ,

      山 路 元 无 雨,

      kōng cuì shī rén yī。

      空 翠 湿 人 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中赏析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开头两句是说,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的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的那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青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嶙嶙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的红叶。绚烂的霜树红叶,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元:通“原”,原来,本来。后两句是说,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服。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的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丝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的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色,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异曲同工,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王维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7-28 14:46:44
  • 山中问答李白古诗翻译(山中问答古诗翻译)

  • 李白
  • 山中问答(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余:我。碧山:在今湖北的安陆县内。闲:安然、悠闲。窅然:幽深遥远的样子。别:另外。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居住在碧山,我笑而不答,心里却悠然自得。桃花飘落随流水远去,这里的景色非常幽美,不像人间,倒像是仙境。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阅读全文]...

2022-07-09 03:41:36
  • *传统绘画中的*文化呈现

  • 传统,文化
  • *传统绘画中的*文化呈现

      *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民族色彩,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前言

      *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的历史文化长河有着辉煌的成就,它深深地扎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体现着中华民族较高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观念和超群的文化素养。*传统绘画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文化的影响下*绘画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和特点,成为*文化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绘画是对*文化的表白,*文化又是*绘画的的精神来源。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孔子的四书五经中就早已体现出注重艺术的色彩来,五经实为六经,又称六艺,其中《诗》属于文学,《书》属于政治学,《礼》属于伦理学和社会学,《易》属于哲学,《乐》属于艺术,《春秋》属于历史学。

      可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早就兼收并蓄着*传统艺术,了解*传统绘画的内涵就必须先懂得其具有的文化本质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传统绘画的文化本质入手,进而分析*传统绘画与*文化的关系,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了解,形成相应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意识。

      一、*传统绘画的本质特征

      (一)丰富的文化容量

      *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广袤的艺术长河,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精湛杰作,就像一座座高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着*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传统绘画中不仅仅是山水、虫鱼、鸟兽等与*文化紧密结合,还包括书法、印章和诗句等都体现着*悠久的文化色彩。这样独树一帜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传统绘画的语言就是通过笔墨勾勒线条,自古就体现出书法与*画的有着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其次在画中有诗更体现出花的精神气质和神情韵律,进一步增加画的丰富内涵。

      另外,早在宋元时期,*画在画面上通过用印进一步阐发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明画面的意境。*画在结合诗书画印之下,形成了*传统绘画独有的艺术风格,使其富有浓厚的文化容量。

      (二)最具心灵化的艺术

      *传统绘画注重体现画家的思想观念,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着*文化独特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传统绘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2]体现着画家自己的心灵节奏,并体现着古代先哲们主张“和为贵”,“天人合一”,以及崇尚自然的精神品质。

      的确,*传统绘画并不是单纯地对自然事物的刻板描绘,而是通过采用线条的交汇和笔墨浓淡交错,来抒发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可以说*传统绘画是作为一种载体在传达画家的情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绘画的创作主要是源于画家是对客观自然景物的收集将自己融入到景物之中,通过感觉能动而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它是一种主观意愿的表达。

      (三)超常的意境

      *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渗透着*文化的独特精神,画面不仅仅呈现出创作的形象还可以从画面以外看到远远超出画面本身的意境。*传统绘画不在于追求画面的来源或者背景,甚至于对画中的景物也不注重逼真,但在题材的处理上力求高度的简洁和高度的综合,*文化宇宙观,“和为贵”,以及“天人合一”为基础,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突出主体形象,作品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画面物品而向外延伸。

      二、*传统绘画中的*文化呈现

      (一)重在写意的绘画风格与包容思想的表达

      *文化是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总体思想观和文化表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传统绘画体现着*数千年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也体现着*文化举世无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古*传统绘画的发展可以看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难易相行”的文化思想。*传统绘画主张主客观相统一,就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更多的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做到形散神不散,形神兼备。

      *传统绘画的表现风格就在于画家“状物抒情”,画家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重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内心意志和内在的气质。另外,*传统绘画从虚实结合、浓淡相衬、黑白相应等等的作画风格也体现着*文化的包容性和从整体出发的大家风范,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二)注重线条与内敛含蓄的文化精神表达

      *文化的经典特质就在于几千年来*传统绘画始终保持独特、清晰的民族文脉的的精神之源。

      *传统绘画是根植于*文化的艺术土壤之中,具有着对*文化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点。不同的绘画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材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就是以线为主,从不同的线条的力度、韵律、气势和动态来表达情感,画面体现出的事物的形状也体现着画家的心声和思绪。甚至超越空间感和质感等,却能让观赏者耐人寻味地找到*文化与绘画的紧密联系,这种远远超越创作形体的要求,又能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绘画特点,饱含着*人的优良特质。体现着*文化含蓄、内敛的哲学思想。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传统绘画

      (一)传统文化精神是*传统绘画的根本动因

      *传统文化精神是*绘画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5]在*传统绘画中线条体现着*优越的文化特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表现塑造的形体更在于表达的意念和思想感情,从一定的程度上表达着人的品格层次,从线条所反映的抑扬顿挫、干湿浓淡以及轻重缓急体现出一种道德人格上的精神力量。

      (二)*传统绘画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意识来源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的影响,后来佛家思想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影响更大的主要来自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仁爱观念,佛家的超脱世俗、四大皆空的思想,以及道家的无为而治、清净玄虚的思想,这些传统的文化思想都对*传统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表达淡泊名利、宣扬气节操守,画家在山水、花鸟等的题材中都一一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就从画家自身的思想意识出发借助于一定的题材,用比较含蓄的方式来体现画家心中的净土,表达出*文化的精神境界。

      (三)*传统绘画是*文化作用的结果

      *传统绘画的文化体现着*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6]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是山川河流等自然事物与*文化渗透着的人格之美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文化作用的结果。*山水画不仅仅是山川河流的再现,更是*人一种情思的寄托,通过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相结合,描绘出的自然景色具有超脱画面的美好意境和体现着*文化中人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观念。花鸟画也从其产生开始就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再现,而是紧紧把握着花鸟所具有的内在生命的主旨,进一步传神着花鸟的生命和精神,通过借物喻人,表达人的意念,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同样,人物画也遵循着*文化的主旨,讲求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人物画讲究人品和画品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注重人文精神。[7]

      *传统绘画中人物画张扬了*文化熏陶下生成的人性之美,传统的人物画产生于*传统哲学、伦理学等的文化背景之下。因此,*传统绘画是对于*文化中艺术观念的体现,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四、*传统绘画与*文化背景的融合

      (一)追求诗情画意

      *传统绘画具有系统完整的结构,从表达的方式、审美观念、认知角度以及感知方式上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中,*传统绘画中从诗歌和绘画的相结合,可以看出二者的紧密联系,在文化精神中的互补和相通。它是把*传统绘画自觉融入到了*文化中,体现着*文化的意境,在追求诗情画意的同时使得绘画的语言表达更强烈,内容更富有内涵。

      (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哲学讲究“以和为贵”,“和”就是和谐、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文化崇尚“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讲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人与画的和谐统一。

      *传统绘画也在*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传统绘画着重从描绘山川河流、自然景物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以物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在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传统绘画融入了*文化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精神思想,也表达了文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可以说*文化的精髓是*传统绘画的精神载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思想。

      (三)追求意境的表达

      *绘画与*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以及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文化的熏陶下,*传统绘画融入了*宗教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宗教文化的理念,采用宗教思维方式去透析*绘画,从绘画中发现其体现的外在和内在的意境思想。*传统绘画把*文化中蕴含的含蓄和宗教的神秘,通过线条和笔墨,采用自然、简练的方式表现出来,完全融入了*文化的精神意境,从*传统绘画中透析出的宁静、淡雅的禅宗思想,体现出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画面,让人看到一个更加清澈透明、宁静淡泊的美好世界。

      五、结语

      *传统绘画与*文化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传统绘画体现着*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长期的*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绘画融入了*文化之中,并通过画面表现着*文化的精神思想。*传统绘画是对*文化精神的表白,也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文化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发扬和传承着*文化。

      参考文献:

      林自栋.美术的现代转型与*文化价值的重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3(3).

      潘耀昌.**现代美术史[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4.

      赵跃庆.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术及其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摘 要:

      音乐与绘画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思想与情感都能够把观者置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情感空间中。尽管绘画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但是,音乐与绘画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却能塑造出殊途同归的艺术意蕴,同样也都体现出具有*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的内在情感与意境。每个门类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作为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乐、画二者所构成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但正是这不同的艺术语言却又隐隐道出二者在思想与情感表现中的相合之处,此为*文化艺术思想之精髓妙处。

      关键词:

      传统绘画;音乐;情感;艺术语言

      一

      艺术语言作为呈现艺术作品的一个方式,融合了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溯源,亦是探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艺术语言是指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所使用的符号体系,它是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得以生成和作品得以产生的物质化媒介。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面目各异的艺术语言序列,即便是同一艺术门类,也因艺术家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艺术语言[1]。”乐、画作品是由不同的艺术语言组成的,不同的艺术语言也造就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方式与审美体验。倘若将艺术语言本身的抽象性反馈为实体的物质性,那么作品所在的符号系统成为架构艺术作品结构的语言,艺术结构的表现成为诠释艺术作品内容的语言,结构的架构不仅是在形式上还包括内在情感的架构,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的传递,这种语言作品实体形象为桥梁连接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情感与思想交流。

    [阅读全文]...

2022-01-14 00:51:59
  •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出处】唐·王维《三中送别》。

      【译注】送别友人,回到山中。天刚刚黑,便关 上了柴门。“罢”字作结,凝练地概括了诗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无限 深情。继日暮而来的漫漫长夜,诗人将如何排遣那深重的离愁?这令人 神伤的场面也都饱溢在诗句中,可谓力透纸背。

      注: 山中,王维隐居辋川别墅所在地蓝田。

      【全诗】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全诗赏读】

      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 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 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 去了。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情 色彩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次句接以“日暮掩柴 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 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 关联; 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 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三、四句从《楚辞·招隐士》 “王孙 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招隐士》两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 不归; 王维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是诗人“掩 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抒惜别之情。经过后面这么一问,通首诗豁然 开朗,变得神采飞动。“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按常情应在相别之际向行 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说明 它是诗人“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 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 又担心其久不归了。正是“扉掩于暮,居人 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唐诗解》)。正因为日 暮是离愁别绪最难排解的时刻,所以“掩柴扉”这一看似*常的举动就显示 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被涂上浓重的感情色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诗中 人寂寞低回的神态,推想其怅然若失之情,进而还能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在柴 扉关闭后何以打发那漫漫长夜。至于到“春草明年绿”时,那又要费几多时 日,何况“王孙归不归”还在未卜之中。

      绕开相送直写送罢,由“相送罢”直接“日暮掩柴扉”,又从当天的 “日暮”遥接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时间上连续跳跃, 而离愁别绪也在这跳跃中被逐步加强。“以送罢始,以盼归终,抒别后相思 之意,弥见当前惜别之情。”(刘拜山评语)语言朴素、自然,而感情深厚、 真挚,可谓寄至味于*淡。

      作者简介

      王维像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3-08 01:28:46
  • 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

  • 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山中》王维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心:

      这首诗以对山中冬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己思乡之情。

      山中王维翻译: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非常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字词解释:

      1、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2、元:原,本来。

      3、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山行时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冷肃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非常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与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与“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后世评价: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与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阅读全文]...

2022-05-27 07:53:00
山中古诗的绘画 - 句子
山中古诗的绘画 - 语录
山中古诗的绘画 - 说说
山中古诗的绘画 - 名言
山中古诗的绘画 - 诗词
山中古诗的绘画 - 祝福
山中古诗的绘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