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孟浩人是谁创作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孟浩人是谁创作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孟浩人是谁创作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孟浩人是谁创作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孟浩然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1、《初春汉中漾舟》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2、《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5、《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6、《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
孟浩然写的古诗
导语: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浩然写的古诗,欢迎大家参考。
1、《初春汉中漾舟》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2、《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5、《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6、《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3、《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临洞庭》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6、《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7、《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8、《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9、《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10、《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1、《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有关孟浩然的古诗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孟浩然的古诗,欢迎大家参考。
1、《初春汉中漾舟》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2、《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4、《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5、《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6、《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8、《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
1、《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2、《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3、《登安阳城楼》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4、《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5、《登龙兴寺阁》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余兴远,周览更徘徊。
6、《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7、《夜泊宣城界》 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湖*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 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8、《下赣石》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 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放溜情弥惬,登舻目自闲。 暝帆何处宿,遥指落星湾。
9、《初秋》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10、《寻裴处士》 涉水更登陆,所向皆清贞。 寒草不藏径,灵峰知有人。 悠哉炼金客,独与烟霞亲。 曾是欲轻举,谁言空隐沦。 远心寄白日,华发回青春。 对此钦胜事,胡为劳我身。
11、《山中逢道士云公》 春馀草木繁,耕种满田园。 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 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 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 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 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12、《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13、《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14、《除夜有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5、《西山寻辛谔》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16、《与王昌龄宴王十一》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好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17、《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8、《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一作与王昌龄宴王(黄)十一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我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19、《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20、《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主张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贴*现实,贴*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也应该遵循的一条写作原则。
背景: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白居易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初秋古诗注音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下面请欣赏更多关于初秋古诗注音孟浩然吧!
1、《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2、《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3、《登安阳城楼》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4、《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5、《登龙兴寺阁》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余兴远,周览更徘徊。
6、《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7、《夜泊宣城界》
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
西塞沿江岛,南陵问驿楼。
湖*津济阔,风止客帆收。
去去怀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
火炽梅根冶,烟迷杨叶洲。
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
8、《下赣石》
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
沸声常活活,洊势亦潺潺。
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
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贴*生活, 通俗易懂, 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诗歌“清淡”的特色。但“清淡”未必*淡, 整首诗前后起伏, 相互冲突, 在解读的过程中, 无论是表层含义, 还是内层深义, 可谓众说纷纭。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晓”没有疑问, 解释为:破晓。“不觉”, 有人理解为“不知不觉”, 大脑有意识, 但未主动去“觉”;有人理解为“不知道”, 大脑无意识。前面“眠”字点明是在睡觉, 那么大脑肯定对“晓”没有意识, 所以应当解释为:不知道。《诗经》云:“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由此可知古人鸡鸣天亮即起, 诗人不知道天已破晓, 肯定是睡了懒觉, 因而大部分人将此句理解为“春天里很适合睡觉”, 这显然是有违逻辑的, 如果在春天里睡觉很香的话, 怎么会听到夜间的风雨呢?王士源称孟浩然“文不按古, 匠心独妙, 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 他肯定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昨晚的风雨交加之声使诗人没有睡好觉, 才使得今晨睡了一个大懒觉。错误的理解一是割裂了与第三句的联系, 二是将“春”字的概念扩大了, 这首诗是写特定的一天, “春”字不能指代整个春天, “春眠”不能理解为“春天里的睡眠”。这一句应当解释为:春天里某一个早晨睡了懒觉, 都不知道天已经破晓。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处处闻”解释为:到处听见。“啼鸟”有人解释为:“鸟啼之声” 。这里把“啼鸟”换成了“鸟啼”, 偷换了概念, 理解是错误的。对比孟浩然的《久滞越中, 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两见夏云起, 再闻春鸟啼”中的“鸟”与“啼”的位置, 《寒夜张明府宅宴》:“醉来方欲卧, 不觉晓鸡鸣。”中“鸡”与“鸣”的位置, 可知“啼鸟”的文本结构与“鸟啼”、“鸡鸣”不同, 含义当然也不一样。诗人把“鸟”放在“啼”的后面, 意在突出鸟, 声音是其次的, “啼”是修饰语, “鸟”才是中心语。纵览孟浩然同时期有关“啼鸟”的诗歌, 例如杜审言的“啼鸟惊残梦, 飞花搅独愁。”、杜牧的“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和王维的“落花啼鸟纷纷乱”、“省中啼鸟吏人稀”等诗句, 从中可以看出用“啼”来形容“鸟”颇带有否定的意味。再联系第一句, 方知诗人厌烦“鸟”是因为它打扰了“春眠”, 所以这句应当解释为:醒来是因为到处有鸣噪的鸟。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这一句明显是疑问句, 但很多注释都错误地把它当作感叹句, 例如“不知落了多少花” 、“不知道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等等。这样的理解把诗人疑问的对象抹杀了, 只剩下淡淡的感叹。联系第三句, 这句应当解释为:试问:被风雨打落的花有多少呢?
对于《春晓》的主题, 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喜春, 此诗“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 不经意的猜想中透漏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似有惋惜之情, 却又无迹可寻。”但上述表层含义已经说明, 诗人并没有睡好觉, “啼”字也带有否定意味, 加之“风雨”的意象, 把诗的内涵理解为喜春显然不合情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惜春, “此诗意在惜春。”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花落”的意象, 但这是以偏概全, 花不是春天所独有的, 不能见“花落”就把它理解为春天逝去的象征, 描写春天的惬意也用“花落”, 如李白的《横吹曲辞·白鼻騧》:“细雨春风花落时, 挥鞭且就胡姬饮。”《春晓》中的其他意象群体也都不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既然春天未去, 何惜之有?不论是喜春还是惜春, 都有不成立之处, 或说两者兼有, 岂不是自相矛盾, 错上加错。所以春天并不是《春晓》的主旨, 对“眠”、“鸟”和“花”三个意象的理解才是解开此诗隐喻的关键所在。
“眠”字的表层含义是“睡觉”, 而“睡觉”这个意象在孟浩然的诗里含有隐居之情。限定“眠”的“春”, 乃四季之首, 有青春年少之意, 暗合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的经历, 由此可以合理推断出作者用“眠”喻隐居。
既然“眠”代表隐居, 那么“醒”则代表出仕。前文提到诗人意在突出“鸟”, 而且是“鸟”把“眠”打断, 致使诗人“醒”了。换句话说, “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迫使诗人从隐居走向仕途, 从孟浩然的生*来看, 这种推动力量正是孟浩然身边的朋友。开元十二年 (724) , 忘形之交卢僎任襄阳令;开元十四年 (726) 好友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先后登进士第;开元十五年 (727) , 王昌龄登进士第, 授汜水尉。然而孟浩然仍然未被引荐和征召, 他的年纪比王昌龄大9岁, 比储光羲大17岁。在此之前, 他并不想通过考科出仕, 《田园作》云:“冲天羡鸿鹄, 争食羞鸡鹜。”在此之后, 好友的出仕无疑对孟浩然产生了压力, 在开元十五年 (727) , 年*四十的他上京赶考。再者, 孟浩然的诗作中有名有姓的官员达60人之多, 这些朋友显然会对孟浩然形成压力圈, 或许还有吸引力, 使他不得不争取出仕。“鸟”的意象在诗歌中经常用来暗喻他人, 例如张九龄的《感遇》:“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株树。”的“双翠鸟”暗指李林甫和牛仙客、杜荀鹤的《*怨》:“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谓花鸟比其他宫人等等。因此, “鸟”应是对官场朋友的隐喻。
孟浩然对“花”情有独钟, 因此“花”才是《春晓》的诗眼, “惜花”才是本诗的主旨, “春”只是在首句交代的背景而已。孟浩然非常看重自己的才能, 《书怀贻京邑同好》中云:“维先自邹鲁, 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 趋庭沾末躬。”但他终身布衣, 英雄无用武之地, 眼看自己的才能白白浪费, 也无量可计, 遂凄然叹问。“花”之于“春”犹如“才能”之于“青春”, 因此“花”隐喻时光。
孟浩然的这一问如果要寻找提问的对象, 纵观全诗, “鸟”是唯一隐喻人的意象, 也是唯一能够回答提问的意象, 所以此问是在埋怨官场朋友不相助之举。开元二十一年 (733) 秋, 孟浩然又萌上长安求仕之心, 时作《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人, 何时重见长安道?”、《送丁大风进士举》:“故人今在位, 岐路莫迟回。”可见其愿。开元二十二年 (734) , 孟浩然上京求荐于张九龄, 但因张九龄丁母忧未果, 又《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 因以投寄》:“故人荆府掾, 尚有柏台威。”仍未果。张、裴都是孟浩然的至交好友, 却并不引荐他, 难免心情愤激, 离京前夕, 作《留别王侍御》云:“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希。”埋怨之情可见一斑。
“夜来风雨声”这句在表层含义里属于回忆的成分, 所隐喻的也应该是孟浩然的过去。孟浩然一生是个悲剧, 他在《还山贻湛法师》中也自叹:“心迹难以遂愿, 尘世坎坷不*。”不言而喻, “夜来风雨”是指诗人仕途坎坷的遭遇。
孟浩然的一生是矛盾的, 一方面, 他适合隐居, 王维的《送孟六归襄阳》云:“杜门不复出, 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 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 无劳献《子虚》。”另一方面, 他想建功立业, 《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云:“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性格和追求之间的不谐调是孟浩然出仕无门、退隐无果的原因, 诗歌成为他排解仕隐纠葛的特效剂,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许多诗是为了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 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对于他, 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矛盾的诗人写出矛盾的诗歌, 抒发矛盾的情感, 是包括孟浩然在内的唐代诗人的普遍特征。
古诗孟浩人是谁创作的
谁创作的五言古诗
谁创作的古诗最多
古诗送别是谁创作的
《古诗十九首》是谁创作的
抖音上创作古诗的是谁
古诗何满子的创作者是谁
七子之歌是谁创作的一首古诗
创作的古诗春
古诗27的创作
自渡创作的古诗
五言古诗的创作
以手为题创作的古诗
仿写的古诗创作
古诗集的创作
容易创作的古诗
四季的古诗创作
创作春节的古诗
七岁时创作的古诗
静心创作的古诗
古诗宋词的创作
创作芒种的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是谁的诗
古诗创作的困难
创作季节的古诗
元日的古诗创作
孔子创作的古诗
杜甫的创作的古诗
春晓创作的古诗
古诗三首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