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好的行书古诗二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最好的行书古诗二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最好的行书古诗二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最好的行书古诗二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立夏最好的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夏最好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客中初夏
端午最好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最好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2、《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3、《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8、《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行书春节对联
春联的读法是从*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犬守*安日; 梅开如意春
犬守*安夜; 雀鸣幸福年
犬守太*世; 梅开如意春
犬守良宵夜; 莺歌娱乐春
犬护祥和宅; 人过幸福年
犬厉堪欺虎; 鱼灵巧化龙
犬献梅花赋; 鸡留竹叶图
户展新春景; 家传义犬图
白梅凌雪尽; 黄耳报春来
戊春人醉社; 戌日客登门
戌日耀吉瑞; 狗年臻福祥
戌日呈祯瑞; 狗年臻福祥
戌刻花灯亮; 狗年喜气盈
红梅扬正气; 黄耳报佳音
花犬观鱼乐; 青云羡鸟飞
花灯悬街市; 玉犬守门庭
鸡鸣知日上; 犬吠报春来
鸡舞三多日; 犬迎五福春
鸡舞司晨早; 犬蹲守夜勤
鸡携竹叶去; 犬踏梅香来
金鸡交好卷; 黄犬送佳音
金鸡歌国泰; 义犬报民安
金鸡辞禹甸; 玉犬乐尧天
金鸡操胜券; 玉犬报佳音
金鸡报捷去; 锦犬送春来
金鸡争报晓; 玉犬喜迎春
金鸡追竹叶; 黄耳踏梅花
金鸡歌晓旦; 玉狗问*安
国期长治世; 犬守久安家
春来燕子舞; 犬献雪梅图
春眠强国梦; 犬护富民家
春晓金鸡唱; 岁宁黄耳勤
春光明盛世; 玉犬贺新年
鹿街长寿草; 犬踏报春花
燕剪千丛锦; 犬迎万户春
德禽争献瑞; 黄耳喜迎春
德禽鸣福寿; 义犬保*安
犬吠佞人丧胆; 鸡鸣玉宇生辉
舜犬重临华夏; 犬年大展雄姿。
横批
狗年大吉 安居乐业 国运齐天
家业兴旺 四季*安 安定团结
长治久安 *安是福 大有作为
家庭和睦 万民欢腾 太*盛世
四海皆春 五洲同庆
燕剪千丛锦
犬迎万户春
花灯悬街市
玉犬守门庭
SUMMER
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夏至,正午阳光几乎直射地球上的北回归线,*常是立竿见影,但这个时候是立竿不见影。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
夏至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为山兽,属阳,感知阴气之萌生,鹿角脱落。夏至二候“蝉始鸣”,以蝉鸣为夏声。夏至三候“半夏生”。半夏,汉代便已为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做半夏。借“半夏”之名也在提醒:夏天,过去一半了。
民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日,各地吃得热闹。“冬至馄饨夏至面”,老北京有吃面的传统。在江苏常州、无锡,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南京的吃豌豆糕,山东的吃凉面条。陕西的咥面食,吃凉粽。在广东,吃荔枝,喝凉茶。湘南的还要吃夏至蛋,意为“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夏至|盛夏的诗
SUMMER OF 2021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夏 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夏日三首·其一
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涨落*溪水见沙,绿阴*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陈与义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古往今来,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藏在古诗词中的好茶,品味古人饮茶的情趣。
01.
“前月浮梁买茶去”
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茶,产自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产茶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茶叶。浮梁茶具有外形紧、细、圆、直,色泽干、湿、翠、绿,叶底明亮等特色。
民国四年(1915年),浮梁县严台村 “天祥茶号”生产的工夫红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02.
“乳香烹出建溪春”
出自宋代林逋《茶》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
诗中的“建溪春”指的是建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历史上所属福建建州。其辖区以建茶、建盏、建本、建版、建木闻名于世。
建茶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县(今建瓯)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体产茶区。其代表北苑贡茶闻名于世,是中国御贡时间最长的茶之一。北苑贡茶在中国茶叶御贡史上鳌占了458年的绝代风骚。
03.
“凤舞团团饼”
出自宋代黄庭坚《品令·茶词》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这里的凤饼茶也就是宋代的贡茶“龙凤团茶”。
北宋初期,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
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龙凤团茶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就像是官窑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的阳春白雪。
04.
“囊中日铸传天下”
出自宋代陆游 《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产于绍兴县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以御茶湾采出的茶叶制成的日铸茶为极品,日铸茶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
早在唐朝,勤劳智慧的山阴(绍兴)人,就首先的改变蒸青的茶叶制作方法,而创新性的使用了炒青,生产出来的日铸茶广受欢迎。
到了明代,日铸茶持续兴盛,被列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称贡茶。明清两代朝廷将离日铸岭顶约二里的山岙辟出御茶园,进行特别栽培,为监督制作贡茶,又设置了御茶监这个专门机构和官员专司其事,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
05.
“竹下忘言对紫茶”
出自唐代钱起《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诗中的“紫茶”指的是紫笋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紫笋”,因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这句话而得名。紫笋茶又被称为湖洲紫笋、顾渚紫笋,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
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唐代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贡茶。从唐代开始,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顾渚紫笋茶是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可谓中国贡茶之最。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朵落花,催人泪下。花开花落,春去秋回,时光一去不复返,青春逝流水。
在唐诗宋词中,秋天是诗人们最爱吟咏的季节。
今天,诗词君把史上流传最广的10首写秋名作,总结如下,来看看,哪首是你心中的第一呢?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超越前人的唐诗宋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此曲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
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为了逃避安史之乱,张继流落到了江南,这一天夜里,他歇在江船上,看着眼前的秋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诗中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张继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融情入景,是写愁的代表作。
清·乔亿:高亮殊特,青莲遗响。(《大历诗略》)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的写秋名作,每每想到枫叶红,就会想到这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写山行,景色幽邃,而致也豪荡。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是悲秋,而刘禹锡独僻蹊径,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诗人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成就最高的一首七律诗。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传世名句,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清·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张籍面对秋天的景物,写下家书,其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唐诗别裁》: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雨初晴,山村风光旖旎。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读来,令人愉快喜悦。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
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使诗人的心情非常寂寞。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五、六入画品中,极*淡,极绚烂。岂必王摩诘?
这十首诗词曲作品,将秋日的心情说尽了,你最钟爱哪一首呢?
最好的行书古诗二首
最好写行书的古诗
毛笔最好的行书古诗写法
最好的行书古诗钢笔字帖
行书的最佳范本古诗
用行书较为好写的古诗
行书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古诗
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古诗的行书
行书草的古诗
古诗柳的行书
最适合写行书的古诗
古诗草的行书
关于行书的古诗
茶字的行书古诗
最好背的古诗初二
行书版的古诗山行
古诗山行图的行书
用行书写的古诗
书法写古诗的行书
20字的行书古诗
蝴蝶古诗的行书
行书王羲之的古诗
行书诗句
古诗与行书的区别
跟行书有关的古诗
板书最好看的古诗
最漂亮的古诗行书手写体
古诗二首最好的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摘抄
20字的古诗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