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腿坐地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盘腿坐地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盘腿坐地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盘腿坐地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独坐敬亭山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独坐敬亭山,欢迎阅读与收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独坐敬亭山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独坐敬亭山
唐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古代叫做宣州。这首五言绝句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在宣州秋游时所写。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过着长期飘泊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孤傲倔强的性格依旧。此诗正是作者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面上是写所见之景,其实是把作者的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不愿和诗人在一起,只留下他自己。
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句的“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看作一个人。尽管鸟和云都飞去了,诗人却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从诗句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感情。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孤独与寂寞,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描绘的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们最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结交朋友,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人常把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或者“大李杜”。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扩展资料: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达了作者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佚名《醉太*·讥贪小利者》
闭眼难看三春景,出水方显两腿泥。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
胳膊扭不过大腿。
河水不犯井水,胳膊别妨碍大腿。
被窝不长莫伸腿。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王实甫《长亭送别》
雨中独坐有怀荥阳道中用寄潜斋夜坐韵
杨基〔明代〕
山色秋光澹绕斋,雨声虫响互悲哀。清尊怜我攻愁去,白发欺人送老来。江柳净无余叶在,渚莲迟有一花开。马蹄却忆成皋路,野烧西风满面埃。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酒兵半已卧长瓶,更看梅兄巧尽情。醉抻寒花望松雪,人间曾有个般清。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寒尽春生夜未央,酒狂狂似醒时狂。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衣染龙涎与麝脐,裁云剪月作冰肌。小瓶雪水无多子,只篸横斜一两枝。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雪冻霜封稍欲残,殷懃折向坐中看。绮疏深闭珠帘密,不遣花愁半点寒。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梅香不是不寒清,参遍横枝酒未醒。梦入西湖疏影里,觉来失却冷泉亭。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
杨万里〔宋代〕
销冰作水旋成家,犹似江头竹外斜。试问坐中还几客,九人而已更梅花。
与单君范坐凝坐亭
陈著〔宋代〕
危世见交情,相逢坐小亭。*看二麦秀,虚受万山青。往事酒俱醉,可人诗自醒。悠悠一俯仰,白鸟入冥冥。
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人七首 其六
杨万里〔宋代〕
雪冻霜封稍欲残,殷勤折向坐中看。绮疏深闭珠帘密,不遣花愁半点寒。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6、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1、译文 鸟儿们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意留下,慢慢向远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2、原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注释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4、《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终南山》唐·王维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有关天地山水的古诗句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天地山水的古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唐·杨巨源《谢人送粽》
《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
端午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唐·殷尧藩《端午》
屈原汨罗江的惊天一跃,便在端午节里瞬间立起一个永恒的高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早在屈原之前,吴越一带就有过端午节的传统。
无论是“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唐·张建封《竞渡歌》)这赛龙舟;还是“渚闹鱼歌响,风和角粽香”(唐·姚合《夏夜宿江驿》)吃粽子,都是为了娱悦水神蛟龙。“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唐·元稹《表夏十首》)。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是人们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崇敬。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奸臣的嘲讽和憎恨。一个节日的诞生是有一定文化渊源的,就像没有介子推就没有寒食节一样,没有屈原我们就会少了一个传承爱国精神的端午节,因而,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卢肇《竞渡诗》
端午节最热闹莫过于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对屈原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其中描绘得最为壮观、声势浩大、精彩纷呈的当属黄裳的《端午泛湖》词。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梅雨刚刚停歇,江堤上的榴花明丽耀眼,浩阔的江面上,红旗猎猎,鼓声如雷,浪花飞雪。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穿破江面上的阵阵烟波,人声鼎沸似地动山摇。蓦然回首,夺得锦标的优胜者已经返航了。暮色降临,人们依旧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只见水天一色,新月如钩,小船才满载十里荷香,惬意而归。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渔家傲》
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石榴花艳,雨润杨柳。“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唐·元稹《表夏十首》)。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缠起来,放在金色的盘子里,这样香甜可口、美丽诱人的粽子,谁不想尝尝啊!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宋·史浩《花心动·端午》);
这几联诗句写的是端午沐浴更衣、饮菖蒲、雄黄酒驱邪,及在家中熏草药以驱除害虫等风俗。
《琐碎录》里云:“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自我保护、珍重生命的鲜明生活意义。
《红楼梦》里贾府就是这样过端午:“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是古人过端午节的*俗。“蒲”就是生长在水湄的菖蒲,“艾”就是艾草。“虎符”是用绫罗布帛等制成的小老虎形状的饰品,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来护身。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端午节这天,我们这儿至今还有这个*俗:天不亮将菖蒲艾草插在门上驱瘟、辟邪,女子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囊,儿童手腕、脚腕上戴五色线圈、穿辟邪的“五毒”兜肚。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唐·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
“赏午”是在端午节的中午饮雄黄酒,吃樱桃、桑椹、粽子,欣赏石榴花等。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盘腿坐地的古诗
盘坐的古诗
坐地的古诗词
**开天地的古诗
坐地遥望的古诗词
坐地铁的古诗词
**开天辟地的古诗短
坐地铁的说说
小时不识月枯坐白玉盘的古诗
坐地铁说说
**开天地的相关古诗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百度网盘
关于坐地铁的说说
形容回到自己地盘的古诗词
坐地铁的心情说说
坐地铁感悟句子
**开天辟地古诗的现代文
形容房地产开盘的古诗词
坐地铁时的心情说说
坐地铁挤的心情说说
房地产开盘祝贺词
描写腿的古诗
藕臂粉腿的古诗
房地产开盘祝福语
有盘的古诗
第一次坐地铁的说说
腿在古诗里的称呼
播放瘦腿的古诗
扭你腿脚的古诗
有关玉腿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