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彦写的古诗字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彦写的古诗字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彦写的古诗字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彦写的古诗字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窦司马贬宜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送窦司马贬宜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
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
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圣朝多雨露,莫厌此行难。
作品赏析
【韵译】:
你也曾经骑过白银鞍的天马,亲身承蒙皇上的恩情。
你也曾经在金宫里斗鸡,射下高飞在碧云端的大雁。
你是王侯堂上的贵客,听歌看舞直到夜阑天明。
怎么突然就贬谪南国的宜春了?难怪你拂剑长叹,坐立不安。
你这块宝贵的赵璧被哪个苍蝇所点污?你这个珍贵的随候明珠怎么被冤枉,被弹到偏僻的地方?
没关系,圣朝多雨露,皇上一定会恩赦你,打起精神,别怕此行艰难。
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可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
人物生*
汉顺帝(115年—144年),在位20年。性格温和软弱。父刘祜,母李贵人。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王康、孙程等十九人便发动宫廷*,赶走阎太后,将时年十一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十九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
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1、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
2、(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3、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4、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5、为将者,当为国家着想!
6、不求最好,但求满意
7、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
8、绝不掉入别人准备好的选项里。
9、最好是好的敌人。做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只有百分之百的错误。
10、很多时候,成功不是资源问题,是信心问题。有资源的人如果没有信心照样失败。
11、赞美对手的三个好处:1、展示你的胸怀;2、留有余地;3、隐形自夸。
12、离成功最*的时候,风险最大,形势一派大好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
13、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只弹簧,压得越狠,反弹得越厉害。
14、一个成功者,想单枪匹马、单人独骑成功是不可能的,得有人支持你。
15、一个领导,适度地进行自我暴露,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增加吸引力,增加支持率。
司马光的千古名言名句
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
3、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
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5、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司马光《资治通鉴》
6、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8、不爱其亲,焉能爱自己司马光《家范》
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初夏》
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1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司马光《家范》
1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马光
14、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1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6、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
17、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司马光《家范》
18、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9、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2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21、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司马光《西江月》
22、忍小忿而存大信。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23、【原文】《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
24、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25、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司马光
26、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27、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2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29、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司马光《瞑目》
30、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1、*而后清,清而后明司马光
32、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司马光《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
33、吾无过人者,但生*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34、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35、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36、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
37、剑客苍鹰队,将军*牙。分兵逻圁水,纵骑猎鸣沙。浪有书藏袖,难凭信达家。不堪闻晓角,吹尽落梅花。司马光《塞上》
38、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39、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0、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41、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4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43、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司马光
44、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
45、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类别:志向 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不识其人视其友。
17、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8、修身者智之府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类别:修养 1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5、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类别:友谊 2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9、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30、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1、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32、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7、民人以食为天。
38、窃钩者诛,窃国者矦。
矦之门,仁义存。
3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类别:国家 4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1、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lz,)耻辱者勇之决也。
4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43、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4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迁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成就
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像司马迁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学大师,绝对不会自划范围,限制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探索领域。古代的史官本来以星历之事为其本职之一,故精通星象之学也不足为奇。不过司马迁能用史学家的高赡远瞩的眼光,把星象学与历史问题结合起来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可是其他星象家和史学家皆望尘莫及的高明之处。司马迁并末用星象学去占测具体的人事变异,而是用来总结历史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他对星系学的创造性应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史记》及“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星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星象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亦记载于《天官书》中):
“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这是星象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的名言80句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的名言80句,欢迎阅读。
1、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2、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5、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6、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8、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9、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1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4、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为下。
17、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8、不识其人视其友。
19、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20、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21、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2、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
2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24、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2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6、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27、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2、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3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4、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5、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36、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37、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3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39、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彼可取而代也。
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3、疑事无名,疑行无功。
4、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好学深思者,心知其意。
6、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7、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9、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淡,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光名言
1、*而后清,清而后明——司马光
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3、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5、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6、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司马光
7、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8、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10、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12、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13、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14、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15、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16、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
1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
18、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19、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0、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2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22、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司马光
2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马光
2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25、吾无过人者,但生*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司马彦写的古诗字帖
司马彦的古诗
司马彦的八上古诗词字帖
小学司马彦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是
司马懿让司马炎背的古诗
听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传的古诗
说司马懿的古诗
司马缸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诗
司马光写的古诗
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的古诗句子
司马光的古诗是古诗吗
有关司马光的古诗
有关司马懿的古诗
司马懿诗句
司马光的闲居古诗
司马光古诗有拼音的
司马光古诗的拼音
司马光的枕头的古诗
司马迁与史记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下午
司马光立夏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司马光的诗句古诗
司马迁的诗句
司马光的诗词
古诗司马光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