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夜不眠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子夜不眠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子夜不眠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子夜不眠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子夜秋歌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夜秋歌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依亦吐芳词”(《子夜歌》)。这些情歌十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且有*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成分和脂粉气。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梁裴子野《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成分。 其次,也是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土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他们不但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唱,如《晋书?王恭传》:”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晋中兴书》说”为吴歌”)。”又《南史?王俭传》也有”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的记载。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凡有反抗性的民歌自然在排摈之列。如《吴孙皓初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又如《将士谣》:”宁作五年徒,不逢王玄谟。玄谟犹尚可,宗越更杀我。”同是五言四句的民歌,但前者反抗皇帝的迁都,后者控诉将官的残忍,所以他们便不爱听。这就是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的关键。 因此,我们对南朝民歌的看法要有区别,有批判。既不能把它和来自广大农村的汉民歌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南朝民歌的全部,更不能把一些*作品或文人窜入的拟作看成是真正的民歌。否则将造成错觉、误解。 尽管如此,但基本上南朝民歌还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仍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按《子夜四时歌》:”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可见当时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幸福是曾经作过斗争的。他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行结识。但最后一关还是通不过,结果仍不免殉情。 但是,这里也有胜利者的喜悦。这类作品往往对爱情作*裸的天真而大胆的抒写,最能显示出南朝情歌的特色。如《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一种”相乐相得”的喜悦心情,真是跃然纸上。徐陵曾袭用第一首作《乌栖曲》:”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便不及民歌的朴素而生动。民歌说”打杀长鸣鸡”,不言”憎”而意自见。从这首歌词所表现的爱情来看,显然,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结合,这类情歌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 –《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懊侬歌》 从这些歌词中,不仅可以看出女子的坚贞爱情,而且可以看出她们的悲惨命运。在男女不*等的封建社会,男子负心,女子固然是伤心,即使男子倾心,她们也不免提心吊胆。这就是为什么当别离时或离别后她们总是”泪落便如泻”的根本原因。如《华山畿》:”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这眼泪中,有胶漆般的爱情,也有”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的忧虑。 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读末二句,不禁令人想起《诗经》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诗句,可谓异曲同工。有的则是男女对唱,如《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前一首为女子所唱,后一首是男子的回答。《那呵滩》另一首有”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的话,可以肯定这里的”郎”的身份也应该是篙工之类的船夫。因”闻”而相送,说明不是夫妻关系。”各自是官人”,语极幽默。一种应差服役身不由己的愤慨,自在言外。《采桑度》也是和劳动结合的情歌。 南朝民歌除吴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这是江南(建业附*)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据《晋书?夏统传》,当时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国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来唱的。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来历多不可考。只有青溪小姑传说是三国时吴将蒋子文第三妹,所以《图书集成?博物部》统归之”杂鬼类”。 和《楚辞?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曲词中,有的赞叹男神的美貌,表现为”女悦男鬼”,如《白石郎曲》: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有的写女神的私生活,表现为”男悦女鬼”,如《青溪小姑》: 开门白水,侧*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这些歌实际上都与情歌无异。朱熹评《楚辞?九歌》说:”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词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意虽不满,但也道出了民间祭歌的一个共同特征。 在艺术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其次是语言的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其实不只是《子夜歌》。第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有一底一面。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用药名”散”双关聚散的”散”,用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另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燃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读曲歌》)用点灯的”油”双关理由的”由”。但这一句的”明”字却又属于前一类。最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这些巧妙的双关语,一方面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民歌作者的丰富想象。 最后,我们叙述”杂曲歌辞”中的那首抒情长诗《西洲曲》。这首诗的作者有问题,《乐府诗集》和《古诗纪》都作”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但宋本不载),《诗镜》等又作梁武帝。大概这首民歌曾经过文人们的润色。 这是一首”依亦吐芳词”的闺情诗,一个少女倾诉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诗中虽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此诗表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便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又如从”采莲”,更生出”弄莲””杯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则此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又此诗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涉想新奇,馀味无穷。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又李白的名句:”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从此化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它的产生时代不可能过早。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点说,就没有一个诗人。邓以北魏末年号称”三才”的温子升、邢邵、魏收而论,所作都不过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齐梁,毫无特色。《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诋魏收偷窃任昉,魏收则又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可见实际上都是没有出息的文人。但是,北朝民歌却放出了异彩。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所谓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横吹曲”。这些歌词的作者也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折杨柳歌》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便是明证。歌词中提到的慕容垂、广*公(姚弼)、高阳王、琅琊王等,便都是”虏家儿”的豪酋贵族。鲜卑诸民族的歌,原是所谓”其词虏音,竟不可晓”的,而现存歌词却全用汉语,这一方面是由于通晓汉语的鲜卑人或通晓鲜卑语的*的翻译,前者如有名的《敕勒歌》,后者如上举《折杨柳歌》;另一方面是由于鲜卑诸民族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页)曾”诏断北语,一从正音”(《魏书?咸阳王传》),”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祖纪》)。所谓”北语”,即”胡语”,亦即鲜卑语;所谓”正音”,即汉语。《北史?辛昂传》载昂”令其众皆作中*”,可知现存歌词当有一部分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据《南齐书?东昏侯纪》、《南史?茹法亮传》的有关记载,以及梁武帝和吴均所作《雍台》诗,我们知道,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先后输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陈释智匠著《古今乐录》因冠以”梁”字,*遂沿用不改。其实从乐曲到歌词都是北方各民族的创作。 鼓角横吹曲现存六十多首,数量虽远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反映得到证实。 (一)反映战争的。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统治族与被统治族之间的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更使得这些战争具有异乎寻常的残酷性。作为这种残酷性的集中表现,便是人民的大量死亡,汉族人民固然遭受浩劫,少数族人民也同样做了各族统治阶级用来进行争夺战的牺牲品。如《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从这首短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这是由当时战争的罪恶性质决定的。为了保存实力,少数族(尤其是鲜卑族)的统治者还往往利用非本族的人在前冲锋陷阵,甚至迫使*和*作战。对此,北朝民歌也有所揭露。《慕容垂歌》第一首写道: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按慕容垂(鲜卑族)攻苻丕(氐族)于邺城,丕被逼降晋,晋因遣刘牢之救丕,垂逆战败绩,退守新城。胡应麟《诗薮》说”秦人(氐族人民)盖因此作歌嘲之(垂)”,这解释是可信的。”吴军”即指晋军,”我”是代慕容垂自称,实际上是嘲笑他的卑鄙怯懦。”汉”指被迫在城外抵御晋军的*。当时少数族每自称国人,而称汉族人民为*或汉儿、汉辈。在这种野蛮的大混战中,兄和弟也往往由于割据者的驱迫而处于互相攻杀的敌对地位,如《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这种惨象和沉痛的呼救声,也是历来战争中所罕有的。 北歌中的杰作《木兰诗》,也正是这种战争频繁的时代环境的产物,但它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我们后面将着重论述。 (二)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和上述那种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几乎是每一次战争,也不论胜负,各族统治者都照例要进行一次人口掠夺。大批的人民被迫离开本土,转徙道路,因而在北朝民歌中体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都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如《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风吹叶落,一去数千,正是被俘远徙的人民的自我写照。又如《琅琊王歌》: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陇头流水歌》更写到流离道路的苦况: 西上陇坂,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踰弱泥。 写得最悲壮动人的是《陇头歌》三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遥望秦川”也就是遥望故乡。想到生还故处已无指望,那能不”心肝断绝”?这些都不像一般的羁旅行役之词。 有些民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接触到阶级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如《雀劳利歌》: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这里的”长嘴”和”短嘴”便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象征性的概括。又如《幽州马客吟》: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赢马,有钱始作人! 通过尖锐的对比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有钱始作人”,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鄙视。在北朝,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同时存在,不少被俘的人民沦为奴隶,阶级对立特别明显,这就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意识。 (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如《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欲作健”就是说要作健儿。把自己比作猛禽,把敌方比作小雀,就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那种”以刚猛为强”的本色。他们也爱美丽的姑娘,然而却更爱”大刀”和”快马”。如《琅琊王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又如《折杨柳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珌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王士祯《香祖笔记》评前一首云:”是快语。语有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的确,这种快语是得未曾有的。 (四)反映爱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毫不扭捏。南歌说”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北歌却说”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在南歌中我们常常碰到汪汪的眼泪,但在北歌中却打不到一个泪字。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是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对男女相悦的看法,北朝情歌也表现得更为大胆、干脆。如《捉搦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衤夹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又如《地驱乐歌》: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和南歌的纡回宛转,大异其趣。北朝有关爱情婚姻的民歌并不多,但是其中就有两三首提到”老女不嫁”的事,这可能和战争频繁、丁壮死亡过多有关。东魏时,高欢曾”请释芒山俘桎梏,配以人间寡妇”(见《北史》卷六),寡妇之多,竟成了社会问题,这一事实也正说明这点。 除上述四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还有《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孤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史称”北齐神武(高欢)使斛律金唱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也许就是斛律金翻译的。 《杂歌谣辞》的另一首《陇上歌》,则是汉族人民歌颂陈安为反抗刘曜(匈奴族)的压迫而壮烈牺牲的挽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蹑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蹑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事详《晋书?刘曜载记》。史言”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这自然是为缓和汉族人民愤怒的一种手段,但也足证陈安之深得民心。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在这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馀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这些,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最后,我们论述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这提法和评价是很恰当的。但是和《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也有一个产生的时代问题,而且更为纷纭,魏、晋、齐、梁、隋、唐,各说都有。有的还提出了主名,把著作权归之曹植和韦元甫。目前我们已可肯定它是北朝民歌。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已著录这首诗,这是不可能作于陈以后的铁证。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又诗中称君主为可汗,出征地点都在北方,也都说明它只能是北朝的产品。大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东、西魏分裂以前。在流传过程中,它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以致”中杂唐调”,如”万里赴戎机”六句。但全诗看,仍然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 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采,更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 《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像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只如《北史?李安世传》所载《李波小妹歌》就提供了一个武艺卓越的妇女的真人真事:”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但是木兰的形象,比之李波小妹的形象却有本质的差别。李波小妹是残害人民的豪强地主家庭的妇女,而木兰却自始至终都不失劳动人民女儿的本色。她不惜自我牺牲,也不顾”男女有别”,”弯弓征战作男儿”,既保全了老父,又捍卫了边疆。由于故事本身的正义性、传奇性,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地体现劳动人民高贵的品质,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把她塑造成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这点在封建社会具有崭新的教育意义。 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谢榛《四溟诗话》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是有道理的。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数句之所以动人,主要即由于切合木兰的身份,挪用不得。《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它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 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少,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因此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南北朝民歌。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朓等已纷起模拟,但还是一种尝试。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在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像《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例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闻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前人说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说他的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也都是信而有征的。此外,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入诗。双关语,虽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词、隐语,汉代歌谣中也偶有一二,如《董逃歌》及《古绝句》”藁砧今何在”一首,但大量使用则始于南朝民歌。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晋,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前面说过,南朝民歌是商业大都市的产物,几乎全是谈情说爱的”艳曲”,所以胡应麟评为”了无一语有丈夫气”。这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
子夜秋歌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夜秋歌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十多天之前,小佛在成都经历着炙烤的天气,白天室内温度可以达到32度,到了夜里稍微凉快一点28度,不过好在立秋之前,一早一晚日渐凉爽,最*下了几天阵雨,白天也感到十分凉爽,这秋季终究还是及时到来,拯救了酷暑中的大伙。
古诗词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秋季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不少都是“悲秋”的氛围,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凉生枕簟泪痕滋”;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李白写秋天的诗?
一说起李白,大家就想起世人送他的“诗仙”之称,仙家风格飘逸,变幻多端,李白其诗亦是如此,读他的不是豪迈奔放就是潇潇洒洒,抑或是意境奇幻。其实,李白的作品也有唯美的一面,“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都是极美的句子。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李白笔下极美的秋诗,这首诗前面四句惊艳世人,非常值得一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李白创作写季节的一组诗,根据记载是仿六朝乐府《子夜四时歌》而作,融入了自己的才华,变古体四句诗为六句,改哀怨情感为思念之深情,独具一格。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歌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这里是京城长安,这时是秋季的一个月夜,秋月照着京城,给人一种苍凉之感,月亮升起,人们却并未入睡,他们在干嘛?借着月色在家中捣衣,并且在做这个事的人还非常多,数以万户计。静的“月”,动的“捣衣”,这一动一静将月色之美与人间生活之苦相结合,当我们读完全诗,就能明白这万户捣衣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勾起了多少妇人对外出丈夫的思念,无意之中有真意。
那思念是什么?“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思念不断,随着秋风飘向玉门关(或许应该说是边塞)。整个前面四句将人与物,物与情完美结合起来,韵味深长,惊艳世人,值得一读!历代诗词评论家也给予了这四句诗极高的评价: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的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代应时《李诗纬》:(前)四句入神。
紧承前四句中体现出来的浓浓“玉关情”,进一步发出留守长安上万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其实,李白写这两句诗,不仅仅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丈夫归来的期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这其中更饱含了李白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希望边关战事早日结束,士兵们能回归家庭,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有人说,最后两句诗应该被删掉,“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小佛认为不可,这两句诗的存在可以将整首诗的格局拔高。
诗歌鉴赏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分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分析】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录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
此曲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此曲特点是用凝练的语言,浓缩的典型意象,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全曲情景一体,清丽秀美,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7.(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月 、 秋风(风) 、捣衣声等。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18.(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生活的渴望。
【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子夜吴歌·秋歌:参考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何时才能*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参考译文】
月光下,桂花香趁着风四处飘荡。捣衣声催动满天霜,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这雁声,唤起了离情,敲残了愁况,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家乡。夜凉如水,枕凉如冰,这背井离乡的愁苦,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原诗】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夜》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一次将《子夜》完完整整的过了一遍,说到过,想来想去也只能用这个字。因为很少有人能真真正正的读它。
《子夜》是矛盾最有成就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扛鼎之作。看过的人,也包括看不懂的人,无一不拍手称赞。书里塑造的人物有出场较多的巨人吴荪甫,将他的性格心理活动从两个月前果断狠辣到两个月后犹豫不绝、担惊害怕,这一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有鲜少出场的赵伯韬,将他一步步打败吴荪甫的过程也描写的很详尽。
说到我个人,我较多的偏向吴荪甫的,但这种偏向也仅仅局限于两个月前的荪甫。我喜爱他的狠辣,还有他经常狞笑。有时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想得好,可一定没有他厉害。
小说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多质的,处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他呈现出各种矛盾和反逆的情态。不同于没落地主阶层的`吴老太爷,他是现代社会中刚毅、果敢、有胆略、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新人。
他抵制外国资本的侵袭,在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要挟利诱面前不失胆色,机缘到来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地侵浊弱小资本家的产业,对付工人,他软硬兼施,竭尽所能的剥削工人,镇压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专断和狂躁的。
吴荪甫是诗强悍的,也是虚弱的,在他刚愎自用的气概下掩盖的是那纷乱惶惑,躁动不安的灵魂,积贫积弱并不断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的*民族工业的生长环境,使吴荪的才能无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是吴荪甫潜在的个人性格的弱点,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致。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际关系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人际关系的好坏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人生道路,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成功。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大不相同,追求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网。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想到此处,我不禁翻开《子夜》细细品读,想看看这部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看看现代著名的作家茅盾是如何展现那个年代的人际关系。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唐诗《子夜吴歌四首》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唐诗《子夜吴歌》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诗集无这些标题,原诗亦无;有些诗集的小标题为“春”······而无“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素:白色。
“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蚕饥”句: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践。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胡虏:*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驿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驿:驿馆。
絮:在衣服里铺棉花。征袍:战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子夜歌》
作者:李煜
原文: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释:
1、独我:只有我。何限:无限。
2、重归:别作“初归”。
3、谁与:与谁。与:同。
4、秋情:晴朗的秋天。
赏析:
这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表达了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开篇言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遗恨何时才能完结?只有我如此悲痛,没有尽头。睡梦中回到故国,醒来却仍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不由得双泪暗洒。这也正是开篇所言愁,恨的原因。亡国后的日子孤单清冷,无人陪伴。谁还可以和我一起登高远眺,遥望故国呢?以前一起在晴朗的秋日登高望远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可是那种快乐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往事不过是一场春梦,美好但难以留住。醒来依旧是空,什么也抓不住。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回忆和痛苦。多么希望现在的悲苦也是一场梦,终有醒来的一天!只奈何,好梦易醒,噩梦却永远没有尽头。
这阕词以思念故国为主旨,直白不假修饰,悲苦之情倾泻而出。起笔即言愁恨,可见内心之苦恨,难以抑制。独我,只有我。给人一种无人能解的凄惶和绝望。(m.ju.51tietu.net)两个梦字,意义不同故不觉重复。第一个梦,是对往事的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美好的过去只能长记于心,故国只能重逢于梦,却再也无法回去了。
后一个梦字,则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无奈。往事如梦,醒来成空。徒留伤感。但现实的苦痛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永远无法如梦般消失。这就让整首词,沉浸在一种极度无奈又空荡的气氛中。
子夜不眠的古诗
子夜秋歌的古诗
子夜冬歌古诗的
关于子夜吴歌的古诗
子夜吴歌冬歌的古诗
不眠夜的古诗
不眠夜的句子
古诗子夜吴歌的诗意
子夜吴歌古诗的诗意
子夜吴歌相关的古诗
不眠之夜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子夜秋歌
子夜秋歌古诗的体会
子夜四时歌选的古诗
有没有子夜秋歌的古诗
夜五歌的古诗子夜吴歌的古诗
子夜歌这首古诗的诗意
播放子夜秋歌的古诗
古诗子夜秋歌的谐音
不眠之夜的句子
子夜鸮语录
秋天子夜秋歌的古诗
夜不能眠的古诗句
子夜吴歌夏歌古诗的诗意
子夜吴歌秋歌的古诗诗意
子夜吴歌秋歌古诗带拼音的
子夜吴秋歌古诗带拼音的
子夜吴歌秋歌的古诗读音
女子夜晚饮酒的古诗
子夜吴歌的秋歌注音古诗版
形容不必强求的句子
朋友信任图片唯美句子
形容沐浴的句子
爱情关于距离的句子
表达感谢母亲的句子
描写人累心累的句子
形容一切结束的句子
形容台风天气的句子
形容乡村早晨的句子
坚定决心的句子
关于重庆的文艺句子
感慨手足之情的句子
形容有心的人句子
时间会看透一切的句子
形容事情难忘的句子
形容老师无私奉献句子
关于花唯美的句子
关于忘记烦恼的句子
心里烦恼的句子说说
形容青春疯狂的句子
形容郁金香美的句子
形容江南水乡美丽句子
讽刺伪君子的幽默句子
林徽因的慢生活句子
有关阳光少年的句子
好句子形容节目的精彩
形容孤寂凄凉的句子
关于老公爱老婆的句子
形容心情好烦的句子
关于保护她的句子
关于鹿晗的句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