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核心的古诗

关于思想核心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思想核心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思想核心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思想核心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87) 语录(25) 说说(26) 名言(24) 诗词(985) 祝福(1) 心语(7k+)

  • 儒家思想的核心

  • 儒家思想的核心

      导语:儒家思想核心,是一种儒家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仁”字分,人和二组成。意味着仁作为儒家的核心学说探索的的是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与本原道统。

      一个人字代表作为人类的地位是和自然统一和谐的,而“二”有*衡的两横组成,代表,天与地组成的自然世界。在我国传统哲学与人文体系中,追求的是人与天与地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儒家提出的“仁”就是儒家学说根本立足与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发展的一种本原学说表述。而后世者将‘仁’局限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多有误读。

      而儒家在仁的基础上,提倡在,解释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上是与道家有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儒家先师对于道家宗师老子也是崇敬有加。在述而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后代道家不孝子孙往往咒骂儒家,实行思想上的禁锢这是没有道理的。

      而儒家在解释“仁”作为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本质统一问题上,寻求协调人类与自然的根本方法,确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因为此语出自有子的解释,而被封建神权世袭的制度解释,所以作为孝弟的本来面目,使儒家的本被单向修改。而儒家先十先师孔子的本,以及道统本身解释的是有天地与人形成的规律法则才是人类根据时代发展去实践的道统思想被解释成忠君思想。而先师孔子所言:“雍也可使南面”可以看出儒家尊崇的不是世袭的君主,而是德才兼备能够实践人与自然所产生的规律法则的人。并且先师对于不拘泥你教条理论根据时代发展自己的学说也多有原则性论述。

      “儒”与仁的结构一样。儒的组成解释了儒家是干什么的,儒家要因什么而诞生。“儒”有“人”与“需”组成,也就是说儒家所解释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产生人类需要的实践者的现实情况。

      因为人类的需要,所以产生为人类大同理想服务的儒家,而这种需要所产生的儒家就是执行儒家思想的“儒”

      而孔子作为对人类负责人的伟大哲学家,在自己的哲学里对于其他优秀人才和学说的精华都是推崇和吸收的,好古不是泥古,因为一个现代人无法去继承后代人的成果。那些邪端学说动不动用批判的方法为后代人作出虚伪的承诺是儒家在人格上必须唾弃的。世界上从来没有那个学派对于执行自己学派的弟子作出如此高的道德要求,与求知态度。论语,开篇就是《学而》就是以严格的要求来保证自己的学说传播者和实践者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毫不负责人的根据自己的野心把一种解决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权利硬性的规定为某些可以窜权的歹徒,或者是某些搜刮人类财富的利益集团身上。

      而儒家先师孔子的责任心是世界所有学说得创始人所不能比拟的,孔子可以化时间去修订别的学说和历史,但是惟独没有出自己的专集。而《论语》又是当时整个儒家集体讨论总结的智慧,试问那家学派能够如此!

      【拓展】孔子与儒家思想的知识

      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对我国过去、还有现代都有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由于*落后挨打,人们在寻找落后的原因时,许多人把*的儒家文化认为是罪魁。

      从那之后,关于儒家“误国”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儒家思想是造成我国落后的思想根源吗?我们现在还要不要继承儒家思想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

      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孔子这些思想,是*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之地。孔子是我们值得纪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他从神恢复到人,或从妖魔化的鬼恢复到人,对于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颂和一味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先进的思想,他对于*文化传承功不可没。在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华文化一路传承几千年,与我们的先进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思想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思想与后来的统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样,儒家的发展也无不打上了为了维护君权、加强对老百姓统治的烙印。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但究其思想性而言,虽然有许多糟粕,比如维护君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糟粕,对这些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当代社会,我们面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思想的融合,尤其是现在这种缺少信仰的年代里,如何建立起合乎社会发展潮流、合乎现代价值观的文化和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课题。面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对西方的思想,我们该如何取舍,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的文化思想体系这无不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阅读全文]...

2022-06-07 02:58:37
  • 儒家思想的核心

  •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吗?实际上在我们学*的历史书中,也有关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学*我们了解到了以前很多没有学*过的知识,让我们的知识和认知更加深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恕、忠、孝、悌、节、仁、义、礼、恕、勇、让、智、信等十三个方面,儒家的思想核心介绍如下:

     

    一、儒家思想核心: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二、儒家思想核心: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三、儒家思想核心: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四、儒家思想核心: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五、儒家思想核心:节

     

      节:气节和节操。、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六、儒家思想核心: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七、儒家思想核心: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八、儒家思想核心: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九、儒家思想核心:恕

     

      恕:*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儒家思想核心:勇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十一、儒家思想核心:让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十二、儒家思想核心: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十三、儒家思想核心:信

    [阅读全文]...

2022-04-22 08:19:13
  • 道家思想的核心

  • 道家,思想
  • 在研究道家的核心思想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很难理解这些思想的核心内容,或者思想核心想法,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道家思想核心思想,我们可以进行学*,从中体会研究到不一样的感受。

    道家思想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和、宽容、自然。

    3、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第四:不要从外表去衡量

     

    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 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第五:稳重很重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第六:懂得考虑全盘

     

    道的思想其实很多就是从全盘来考虑事情。人们往往会过于重视一时的情况而忽略整体。有句话常说,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容易得到的利益带来的弊端就越大。进展的太快,就容易出不稳定。正所谓物极必反。图一时享乐而做出不道德的事,往往会很痛苦。第二层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式上升的。就是每件事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周而复始,从整体上看是上升的。有时候人们会受到感情和事业的挫折,却不知道这些挫折是为了上升又一个高度而存在的。好比夫妻吵架,从整体上看是增进感情,增加了解。事业不顺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正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

     

     

    [阅读全文]...

2022-06-06 08:32:42
  •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中庸之道,俗称中道,儒家视之为天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即是天地间万物的存在,依赖的就是一种中庸之道, 即*衡、协调。而“中和”、“折中”、“和谐”是达到整体*衡极为重要的方法。

     

     

    北宋的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后来朱熹又解释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之理”。

     

    中庸就是要掌握事情的“度”,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调和折中的态度,强调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达到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共创“太*和合”、“天人合一”的境界。

     

    真正理解中庸并不容易。揭阳刘克楚先生趣解为:肥无剩肉,瘦不露骨;高不碰头,矮不垫足;富无余钱,贫不缺物;美不迷人,丑可悦夫(妇);才不招忌,庸不贻讥;达不骄人,穷不藐己;高而不傲,谦而不卑;俭而不吝,华而不侈。这些说法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也形象逼真,把中庸肖像化,有助我们对它有个初步的认识。

     

     

    中庸的境界,大至治国安邦,小至柴米油盐,无处不在。然而时至今日,儒家思想已*消声灭迹,人们对中庸嗤之以鼻,社会信任危机日益严重,人性浮躁,道德沦陷,人情冷漠,恃强凌弱,急功*利,这些都是抛离中道的必然产物。而提倡中庸,容易被他人视为无所作为、胸无大志、甚至是顽昧无知之所为。更有学者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庸之道让*人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地去生活,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的祸根。对此,我虽不敢苟同,但又没有资格去反驳,保持中立的态度吧。

     

     

    尽管如此,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不去感悟中庸是绝对不行的。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器官讲求阴阳*衡,气机流畅,那一个器官功能出现亢进或衰退,就会导致病变。中医调理,其实就是对脏腑中庸之道的维护。

     

    周易八字算命神奇精准,流传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奥妙在于它把中庸之道作为命理的法宝,也就是以五行*衡为原则。维护命局*衡的某个字或五行,我们称之为用神。用神有力,能够让整个八字达到中和的境界,就是一个顺遂吉祥的好八字;用神衰弱或者没有用神,肯定是个不好命格;因大运流年的介入引起某一五行的过旺或不及,打破命理的*衡状态,破坏命理的中庸之道,势必带来灾害。

     

     

    [阅读全文]...

2022-06-08 07:30:13
  • 法家名言,法家思想的核心

  • 名言,思想
  •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1、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7、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2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8、巧为r,拙为鸢。(做车r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2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30、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3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3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36、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40、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1、君人者释其刑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4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50、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阅读全文]...

2022-03-25 21:46:04
  • 儒家名言,儒家思想的核心

  • 名言
  • 孔子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君子*之美,不*之恶。

    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吾日三省吾身。

    11、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4、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25、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孟子名言: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9、其进锐者,其退速。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7、仁者无敌。

    1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阅读全文]...

2022-03-07 17:57:43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的思想感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启发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少壮年华不努力,待到年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长歌行》

      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古诗赏析: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阅读全文]...

2022-02-12 11:43:24
  • 现代企业管理五大核心思想有哪些

  • 思想,管理
  • 现代企业管理五大核心思想有哪些

      我们总是在谈企业管理,那么大家知道现代企业管理五大核心思想有哪些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一、企业环境管理思想

      所谓“环境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理念。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

      (1)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

      (2)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3)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境标志”;

      (4)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

      (5)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实施环境管理,关键在于:

      (1)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实施环境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方面,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企业要运用环保理念来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并切实制订“环保计划”,实施“环保工程”,制订“环保标准”,树立“环保标兵”,发动全员积极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环保革命”,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2)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0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理人、顾客、雇员、*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实体。因此,企业的状况不仅关涉股东的利益,也关涉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基于这一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从追求股东利益至上转向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并重的发展模式。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企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企业应该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保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和谐融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Sup*ChainManagement,简称SCM)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商业流程的集成管理,以提供给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产品(实物)是从最初的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的`,资金反方向流动,信息则双向流动。因此,SCM实质上是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SCM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理念,有效整合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整个运作过程的效益。因此,供应琏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后的第三个利润增长源泉。

      四、企业移动管理思想

      移动管理*台相对以往的应用*台具有更加强大的优势,它把企业管理从电脑桌面延伸到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有移动信号的角落,为企业带来工作模式、程序以及思路上的变革,同时也为移动通信、商务服务和管理软件三者的结合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台M—ERP是架构传统企业应用和无线应用的统一*台。通过这个*台,可以整合企业应用资源,提炼无线应用价值,将具有移动价值的应用呈现给客户,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应用终端选择,从而体现“随身商务”的客户应用价值。针对现代企业对移动管理的特殊需求,基于M—ERP*台开发了一系列的应用服务,包括移动办公、移动管理f-jp、手机邮件、企业手机门户、移动数据采集、移动店门、移动报账中心、手机市场调查等,客户可以按需选择各项单元级应用,并且可以灵活拓展。可以说,M—ERP具备了“高便捷、易应用、重体验、低成本、快交付”的新一代软件服务的特点。移动两大业务支柱之一,移动管理(M—Biz)是企业管理的后端应用,包括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员工(BtoE)之间的管理。而M—ERP企业移动信息化管理*台正是移动管理业务线的核心产品。作为传统企业管理的补充和延伸,进入移动管理行业也有着较高的门槛,不仅需要具备移动商务本身的开发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企业级市场,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

      五、企业精细化管理思想

      管理首先是形势的需要。现在企业成本加大、财务风险扩大、利润空间缩小。其次,企业应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管理的思路是: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考察评估的尺度,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利用量化的数据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并对管理进程进行导引、调节、控制,从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管理行为。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要把企业做大和做强,探究其意义,是一个过程,其间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赋予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意义。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内在素质,形成企业管理的五大核心能力,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四*八稳。

      一、文化管理

      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感染力。文化和理念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思想,在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坚实向心力。

      二、流程管理

      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是流程,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的一些*惯。

      1.打破职能*惯:大家都只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由此导致企业总体效率下降。因此,必须打破职能区隔*惯。

      2.培养系统思维*惯: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学会运用思维调理工作排序,安排合理的时间进程,限定目标数量以及完成时间,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工作。

      三、制度管理

      从员工来看,制度管理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实行好会给日常工作带来便利,如果实行了不适合或者过多强制性的制度那就反其道而行。

      从管理者的角度,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性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所以管理者不能把员工当作接收工作的机器,必须在执行规范管理制度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是每个制度都适用于所有企业,找到适合自己公司体系的制度才是根本。

      四、组织管理

      权力与责任一直是管理中需要*衡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方面处于*衡状态是组织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1.指挥统一:一个人只能够有一个直接上司。

      2.管理幅度:有效的管理幅度是6-10个人。

      3.分工:根据权责和专业化来进行横向与纵向分工。

      4.部门化:把分工所产生的同一专业的员工集合于一个部门内,由一个经理来领导并加以协调。

      组织设计的原则是想*衡权力和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实现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

      专业化:所谓专业化是个人具有哪一块专业领域的技能知识,在哪些方面经验丰富,让这一类人就负责管理那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专人管理专事,才能有效率有质量的完成工作。

      分权:什么样的权利就做什么样的事,负责好自己范围内的事情。这样有条有理,但是某些领导喜欢越过自己的权限领域,不去发挥自己的专项,而是喜欢涉及其他领域。利用自己的职务权利做出一些指令,其后果却是导致其他人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还会由于自己的不专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事端和问题。

      放权:作为领导和企业高层来讲如果不舍得放权,自己只能越来越累,而且整个公司的业务也会进展很缓慢。因为所有人都要排着队等着你一个人的抉择信息。放权让下属大胆的发挥所长,这样不但会得到尊重,而且领导层也会轻松,工作进展速度也会快,不然你请他来干什么呢?流水线的机器?还是遥控器?你负责按按钮他换台。

      五、计划管理

      无计划不成序,计划管理要解决的是目标和资源之间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因此,计划管理由三个关键元素构成,目标、资源和两者的匹配关系。

      目标为基点:目标管理的实现需要三个条件:

      1.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2.目标要能够检验;

      3.目标要经过高层管理者的确认。

      资源为对象:很多人通常会以为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对象,其实计划管理的对象是资源,资源是目标实现的条件,要实现计划,唯一的办法是获得资源。

      目标与资源匹配为结果:这是衡量计划管理好坏的标准,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目标时,计划管理得以实现。当资源无法支撑目标或者大过目标时,要么是“做白日梦”,要么是浪费资源。

    [阅读全文]...

2021-12-15 20:07:02
  • 元日古诗的思想感情(元日古诗的讲解及赏析)

  • 思想,感情
  • 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是新的第一天。

    古时,人们十分重视这一天。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今天是正月初一,隐娘想分享8首元日诗词,送你最温暖的祝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初生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新年来了,一切都预示着希望,愿你的2020年,希望满满,如爆竹般热烈喜悦。

    《元日》

    唐·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四海升*,岁月静好。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

    2020年,愿你的未来,温暖常在,春风无限。

    《元日》

    宋·王十朋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

    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

    白发又新岁,黄甘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有些朋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见面,*时就天各一方。

    如果和友人能日日常相见,那么人生会拥有许多欢乐。

    2020年,愿你和朋友,能常见常聚,友谊万年。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一年元日,杜甫抱着儿子宗武,满是怜爱。

    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了孩子,就会有了许多欢乐。生活再难,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就会烦恼全消。

    2020年,愿你和孩子,笑颜常开,幸福满满。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个元日,卢照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庆大唐的春天,乡间的风景是那么迷人,愿年年如此,共享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说明一切都顺利。2020年,愿岁月长好,人长安。

    《元日早朝》

    唐·耿湋

    [阅读全文]...

2022-02-15 21:44:57
2022-04-27 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