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的古诗

关于天宁寺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天宁寺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天宁寺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天宁寺塔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 语录(4k+) 说说(1) 名言(649) 诗词(1k+) 祝福(2k+) 心语(957)

  • 开宝寺塔文言文翻译

  • 开宝寺塔文言文翻译

      开宝寺塔,是在卞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喻浩主持建造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开宝寺塔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开宝寺塔

      欧阳修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也。

      注释

      1、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2、开宝寺塔:宝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宋时一尺约合30。72厘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质结构的琉璃宝塔。该塔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焚毁。

      3、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京师,京城,这里指汴京。诸,众,所有。

      4、而制度甚精:而且设计很精巧。制度,规划,设计。

      5、都料匠预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预浩负责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预浩:五代末至北宋的著名建筑师,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

      6、初:刚。

      7、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远远看去,塔身不正,有点儿向西北倾斜。之,它,指开宝寺塔。倾,斜。

      8、人怪而问之: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之,他,指喻浩。

      9、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不断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会正了。之,它,指开宝寺塔。

      10、其用心之精,盖如此: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其,他,代喻浩。如此,这样。

      译文

      开宝寺塔是京师地区最高的塔,它制作的非常精确,是由都料匠(职业名)预浩(人名)所建造的。塔刚建成时,看上去不直,而是向西北方向倾斜。人们感到奇怪,就问预浩。预浩回答说:“京师地区,土地*整,没有山丘,却常年刮西北风,这常年刮的西北风吹塔,不到一百年,塔就会变直了。”他的构思的精确到大概就是这样的。本朝(宋朝)开国以来的木工,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水*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以预浩的理论为法则。预浩著有《木经》三卷,现在在世上流行的就是这本书。

      开宝寺塔简介

      开宝寺塔,是在卞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职务名)喻浩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他,喻浩说:“京城这个地方*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正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宋朝开国以来的木工,喻浩是第一人。直到现在木工们都遵循着喻浩所创制的方法。

      设计风格

      在河南宋代砖塔中,铁塔也是杰出的代表。这不在于其建材昂贵与外观豪华,而在于它那挺拔有力、气宇轩昂的艺术风格,是*最高的琉璃塔。但是它的绝对高度在全国诸塔中,并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时代相*的河北料敌塔(84米),和应县木塔、都要低些。但铁塔给人的印象却是那样高大,像是立在古都开封的擎天巨柱。

      从造型到色调都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河南宋塔,在建筑上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外轮廓线上下较直,这和宋代以前的河南唐塔(如法王寺塔等)与宋代同时的河南金塔(如白马寺齐云塔)外部多呈柔和的`抛物曲线之做法都不相同。不过,有不少宋代砖塔(如鄢陵等地的宋塔)上部各层收分过急,出现很突然的尖锥状,艺术效果不佳。而开封铁塔就没有这种感觉,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很象是人们的视觉差呈现出的比例。经实地勘察发现,铁塔各层斗拱是一样的规格,各层面阔的大小,主要在于檐部与*座斗拱数目的调整变化。除柱头斗拱之外,各面的补间斗拱,有一个*缓渐变的程序。自下而上,檐部斗拱与*座斗拱的补间数目是:一层(六与六)、二层(六与五)、三层(五与五)四层(五与五)、五层(五与五)、六层(五与五)、七层(四与四)、八层(四与四)九层(三与三)、十层(三与三)十一层(三与四)十二层(三与零)十三层(二与零)。从塔的总高度与其下层底*面直径相比,约五比一。

    [阅读全文]...

2022-04-05 06:08:59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翻译(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全诗赏析)

  • 杜甫
  • 忆盛唐时,杜甫、高适、储光羲等大诗人同登西安大雁塔留下名篇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读杜心解》和《钱注杜诗》都是最有影响的杜诗注本

    屋外烈日当空,屋内则凉风**。闲读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顿觉天地悲风,郁郁中结。诗中尚有文字不能明了之处,遂找来《读杜心解》及《钱注杜诗》。浦起龙氏《读杜心解》釆杂众家之说,注释详尽;钱谦益《钱注杜诗》剔抉爬梳,详于名物考据。

    慈恩寺塔,即今天的西安大雁塔

    慈恩寺即今日之大雁塔,唐代玄奘法师所建,宏伟庄严。钱氏注解,对慈恩寺塔的渊源,寺内佛家文物考订精当。方知所谓"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实有所指,并非空泛之语。老杜之诗无一字无来历,诚然。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最擅长从细微处下大手笔

    诗中第四句开始,先写登塔所见后写登塔所感。"回首叫虞舜"以下四句,追忆太宗,讽怨玄宗之意甚明。以虞舜隐太宗,因慈恩寺中有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睹物思往昔。老杜之笔老辣,擅从细微处下大手笔,如《赠卫八处士》中"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感人至深。至于苍梧、瑶池之典,贴切熨合,深讥明皇贵妃之宴游。

    《丽人行》大唐盛世之下,已经是微巢累卵,山雨欲来了。

    诗中首句便有沉郁顿挫之势。取自左思《蜀都赋》,却开"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先河。其实"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君看睢阳雁,各为稻梁谋"才是全诗主线。彼时盛世已危,风雨欲来。虽然尚未"烽火连三月",但老杜已有秦山破碎之预兆。可惜朝中泾渭不分,各为稻梁,岂无烈风不休之叹。当日登塔诸公储光義、高适等都留有诗作,唯老杜此诗压卷。

    成都浣花草堂、常熟红豆山庄,地之相去数千里,人之相隔数百年。天地同悲,精气相感

    钱谦益氏,才高于当世,戮力*四十年笺注杜诗,晚年口不能言,喉中犹诵杜诗章句。《柳如是别传》中载,钱氏明亡后于红豆山庄中繙经般若,不问世事。唯与好友朱鹤龄,同住山庄内笺注杜诗。老杜成都浣花溪,钱氏常熟红豆山庄,千载之遥,精气相感,共悲于天地之心。

    窗外鸟声、桌上书卷,盛夏读杜诗,天地清凉

    窗外鸟声格磔,掩卷沉思,遂写此文。

    [阅读全文]...

2022-01-18 11:19:10
  •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作者:杜甫

      原文: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注释:

      1、此诗题下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同:即和。诸公:指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为新进士题名之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所建,在今陕西西安市和*门外八里处,现有七层,高六十四米。

      2、标:高耸之物。高标:指慈恩寺塔。苍天:青天。天:一作“穹”。

      3、烈风:大而猛的风。休:停息。

      4、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

      5、兹:此。翻:反而。

      6、象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象以教人,故佛教又有象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象征。

      7、足:一作“立”。冥搜:即探幽。

      8、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

      9、出:一作“惊”。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幽:幽暗。

      10、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北户:一作“户北”。

      11、河汉:银河。

      12、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

      13、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14、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

      15、泾渭:泾水和渭水。不可求:难辨清浊。

      16、但:只是。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

      17、焉能:怎能。皇州:京城长安。

      18、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

      19、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见《礼记·檀弓上》《史记·五帝本纪》。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唐太宗受内禅于高祖李渊,高祖号神尧皇帝。尧禅位于舜,故以舜喻唐太宗。

      20、“惜哉”二句:《列子·周穆王》:“(穆王)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此喻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荒淫无度。饮:一作“燕”。晏:晚。

      21、黄鹄(hú):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去不息:远走高飞。

      22、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

      23、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翻译:

      慈恩寺塔高超出青天之外,劲风吹个不停。

      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

      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

      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

      终于登上顶层。

      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

      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

      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阅读全文]...

2022-06-19 04:13:23
  • 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划片招生范围

  • 小学,北京
  • 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划片招生范围

      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小学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内,小学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划片招生范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第二热电厂社区居委会:

      天宁寺东里小区6、7、8、9号楼:天宁寺西里小区8、9、10号楼:小马厂东里小区1、2、3、、6、7、8号楼。

      二、蝶翠华庭社区居委会:

      广安门外大街305号三区广源小区西区1、2、3、4、5、6号楼:广安门外大街305号五区广源小区东区1、2、3、4、5号楼。

      三、莲花河社区居委会:

      莲花河北街11号院玺源台小区1、2、3、4、5号楼。

      四、荣丰社区居委会:

      广安门外大街305号八区荣丰小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号楼。

      五、手帕口北街社区居委会:

      广安门外大街355号院;广安门外大街359号院:广安门外大街367号院:广安门外大街371号院;广华轩小区1、3、5、7号楼:手帕口北街丁7号楼,11、13号楼,甲11号楼,甲201号楼:手帕口北街197号南、北楼:手帕口北街7号院甲、丙楼;手帕口北街7号院*房:手帕口北街9号院南、北楼:手帕口北街9号院*房。

      六、天宁寺北里社区居委会:

      天宁寺北里小区1、2、3、4、5、6、7号楼:天宁寺东里3号院*房:天宁寺东里5号院*房:天宁寺东里9号院*房:天宁寺东里小区1、2、3、4、5、10、11、12、13、14、15、16、17、18、19、20号楼:天宁寺西里小区1、2、3、4、5、6、7号楼。

      七、天宁寺南里社区居委会:

      北滨河路55号楼;天宁寺南里24号楼:天宁寺南里小区1、2、3、4、5、6、7、8、9、10、11、12、13号楼:新居东里1、2、3号楼:新居西里15、17号*房,2、3、4、5、6、7、8、9号,19、20号楼:新居西里*房:永居东里24、26、28号楼:永居东里34号院1、2号楼:永居东里34号院*房:永居东里*房:永居胡同1号楼。

      八、小马厂社区居委会:

      莲花池路24号院电信小区1、2、3、4号楼:小马厂路1号院西豪逸景小区1、3、5、7、8、10、11号楼:小马厂南里3、7.9、11.13号楼:小马厂西里1号楼:小马厂巷一号院3号楼。

    [阅读全文]...

2022-01-22 03:42:59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 阅读
  •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梵天寺木塔

      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虽乘奔御风()

      ④项为之强()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履:郑人有欲买履者人履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之市钱帅登之

      D.以:何不试之以足乃以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小题2:试题分析:

      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

      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

      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阅读全文]...

2022-01-20 22:24:34
  • 塔尔寺简介

  •   塔尔寺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塔尔寺简介(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音gun)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全国及东南亚亦享有盛名。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塔尔寺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及六世*、九世*和十世*,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2018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塔尔寺旅游人数到达25820人次。

      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方米。

      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经堂、寝宫、*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

      青海塔尔寺视为了纪念宗喀巴而建的,宗喀巴是黄教的创始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而为他修建了这寺院,这座文物古迹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和历史意义。

      青海塔尔寺的.建成也是历史上的辉煌,在青海省来说也是十分有名和首屈一指的,寺院内的文化体系十分完善,有着足够大的区域面积供游客娱乐欣赏,规模十分宏大。

      青海塔尔寺内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大金瓦殿布局严谨,风格独特,让我们为之赞叹,堪称艺术上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堆绣等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青海塔尔寺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佛事活动,热闹非凡着实让人欣羡,这壮观的景象早已远*闻名,塔尔寺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气候夏季的时候也是十分的凉爽,是您休闲避暑的好地方。

      汉译十万金身慈氏洲。简称塔尔寺,亦作塔儿寺。在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地今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明万历六年(1578),由三世兴建,后又经多次扩建。占地六百余亩。建筑融会汉藏两种艺术风格,气势雄伟。共有四扎仓:显宗、*、医学、时轮。另有印经院一所。僧人最盛时有五千余人。寺内保存有很多珍贵文物及其他工艺品。寺僧用酥油塑造的人物、花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每年正月十五,寺内举行灯节晚会,展出各种酥油花塑,观众可达万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塔尔寺占地六百余亩,它的数十座殿塔在幽深的莲花山坳里依山势起伏,交相辉映。雄距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金顶辉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塔尔寺的主建筑。它与明柱素洁、气象壮严的大经堂,以及各具特色、错落排列的弥勒佛殿、金刚殿、释迦殿、文殊殿、长寿殿,以及四大扎仓等,吸取了青海同仁热贡木刻艺术的精华和甘肃河州砖,雕艺术的特点,并采用了青海居民建筑布置的方式,及藏族固有的传统风格,成为形式独特、布局严谨、汉藏相结合的宏大艺术建筑群。寺内宝塔林立,古树参天,景色十分壮丽。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藏传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地区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藏传佛教的一支派别,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管理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以及我们现在参观的塔尔寺。塔尔寺的着名完全在于它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回过头我们来看一看这满院的浓阴。这种树在青海并不常见,它叫旃檀树,也叫菩提树,据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这也是该殿又名“花寺”的来历。但我以为这个美丽名字的来历更多的是由于到了夏天,满院的绿树开满了香气袭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烟缭绕,如入仙界,叫人流连忘返之故。

      现在我们来到这座颇似农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说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庙宇的庄严,那么现在一定有种重返世俗的轻松感。这就是塔尔寺的印经院。因为寺庙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经书,因此,负责印经文的僧人便会整日忙个不停。现在,让我们进房间里来看看他们是在怎样工作的。

      佛教传人*是从古印度和*内地两个地区同时传入的,所以藏传佛教经典同时受到二者的双重影响,因此,藏传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烟海。我们现在想得到汉文的某部佛经,也得想办法从藏语佛经再翻译过来塔尔寺的印经院至今仍然采用比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经书的用纸是这种颜色稍暗,韧性极好的棉质纸张,经书开本都不大,多呈长条状,翻阅方便颇具古意。我们读不懂的藏文字规范端庄,秀丽整齐,像是帧帧艺术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次参观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们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大经堂。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大经堂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诵经学*进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介法的场所。进门之前我们先在正门这里看一下这种特殊的工艺品,好像刺绣一样,这种艺术品叫“堆绣”,它是在刺绣之前先垫上一层棉花或羊毛,以求立体效果。这两幅“八仙人物”便是塔尔寺的珍藏品,虽为寺中僧人所制作,但很有民间情趣。因为堆绣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要求又高,现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制作了,这就更显出这些珍品的可贵了。

      目前的大经堂曾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最后一次完成于民国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筑面积2750*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顶建筑。(从侧门进入大经堂内部)大经堂由这种藏式棱柱分隔成很多小的开间,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为暗柱,建在墙壁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着的图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赠品,僧人们就在柱间的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团垫”打坐念经。大经堂的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佛龛,这一尊是弥勒佛像,有关它的故事我们等会儿再讲。这一尊是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由于塔尔寺是*活佛的管辖范围,他曾多次驾临该寺居住,讲经,所以大经堂当中最显著的位置是留给他的。还有这尊镏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庄中透出天真,不失儿童的可爱。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到塔尔寺景区来参观游览。塔尔寺距西宁27千米,所在的这个镇在藏语里称为“鲁沙尔”,汉语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处湟水的中游。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各世__和*都曾先后到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塔尔寺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提起塔尔寺的由来,不得不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3岁受戒,7岁学经,16岁赴后藏学法,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谐,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据传,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绺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道:“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炮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而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各位游客朋友,请看塔尔寺整体布局与建筑风格,真可谓是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布局严谨、气势壮观、美不胜收。塔尔寺的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占地面积45万*方米。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经堂、寝宫、*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完美和谐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显得庄严大方,雄伟壮观。

      各位游客朋友,塔尔寺不仅有典雅庄严、神圣神秘的建筑与佛像,还有迷人的“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酿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跳板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髙超的油塑艺术。

      堆绣是用各色的绸锻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凸起,有明显的立体感。本寺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两种,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该寺独创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的杰作。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塔尔寺前的广场,大家请看这八宝如意塔。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始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各位朋友,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景区导游入寺参观吧!

    [阅读全文]...

2022-06-01 15:08:03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自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此诗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深深眷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字词解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野叟。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为宋人之冠,今存四千余首,多忧思国家、体恤黎元之作,亦善文,有《诚斋集》。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授赣州司户,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张浚荐临安府教授,以父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寻迁太常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茶盐,以镇压沈师起义事,升广东提点刑狱。以母丧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十三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以行铁钱事忤逆改知赣州,不赴任,乞祠官而归。开禧二年,以韩侂胄专权误国事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世称杨文节公。

    [阅读全文]...

2021-12-17 16:14:30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 桃花,写作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导语:《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作者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作者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作者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作者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作者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阅读全文]...

2021-12-04 03:02:57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 桃花
  • 古诗《大林寺桃花》的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作者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作者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作者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作者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作者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作者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阅读全文]...

2022-03-08 03:40:26
  • 千年古刹灵隐寺诗句(宋之问灵隐寺古诗赏析及诗意)

  • 千年,诗意
  •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简注

    灵隐寺,禅宗名刹,在杭州。鹫岭,灵鹫峰,又名飞来峰。岧峣,高峻。萝,藤萝。刳木,指刳木为瓢,汲取清泉。烦嚣,尘俗间烦乱喧嚣的杂事和杂念。天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天台山,在县北三里,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又一佛教胜地。

    评析:

    宋之问(656?一713?),字延清,汾州西河人。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这首排律是宋被贬越州后游灵隐寺所作。全诗通过对灵隐寺的描写,表达了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全诗如画。前六句是主体。鹫岭二句,山寺相映生辉,更显出灵隐寺肃穆空寂,佛家胜境。楼观二句是名句,登上寺楼可观沧海日出,站在寺门可见浙江潮涌。对仗工整,景象壮观。备受时人及*称赏,竟有传说,说这联是宋之问经过初唐四杰之一,前辈诗人骆宾王的点化,才写成的。接下二句,进一步刻灵隐山的灵秀:桂子从月宫飘落凡间,佛香飘上云天,给佛地蒙上一空灵神秘的色彩。

    诗的后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寺寻幽揽胜的情景和感想。诗人时而攀住藤萝登上高塔远眺,时而持木瓢寻找清泉汲水一路观景。气候温和,霜薄冰轻,山花犹放,红叶未凋。自小就喜爱远方的奇异景色,今日面对美景,洗净了满心的烦恼。

    “待入”二句,天台实为又一佛教胜地,“以石桥大小得名”。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实际上是说由一佛教胜地而联想到相隔不远的又一佛教胜地。这是诗人意犹未尽的表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是有意宕开一笔,诗人用“若即若离”的笔法,以求得余韵不绝的艺术效果。至此,篇首所显示的“寂寞”心态已转化为超脱尘世,超脱自我的高情远志。

    全诗辞藻清华,音调和婉,于细针密线中显出一种清远之气。无论从气格还是从技巧上来看,都可以视作盛唐时代五言排律的先声。

    [阅读全文]...

2022-01-26 01:12:19
天宁寺塔的古诗 - 句子
天宁寺塔的古诗 - 语录
天宁寺塔的古诗 - 说说
天宁寺塔的古诗 - 名言
天宁寺塔的古诗 - 诗词
天宁寺塔的古诗 - 祝福
天宁寺塔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