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关于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8) 语录(26) 说说(45) 名言(9) 诗词(2k+) 祝福(5) 心语(228)

  • 中秋时期的诗句

  • 中秋
  • 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已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时期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6-02 01:49:57
  • 中秋时期的诗句

  • 中秋,文学
  • 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已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时期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7-13 02:41:30
  • 《暮秋山行》赏析

  • 暮秋山行原文: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暮秋山行赏析:

      这首诗写暮秋山行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

      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这首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6-19 09:32:13
  • 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

  • 中秋,古诗文
  • 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3-05 02:56:48
  • 《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

  • 诗经,文学
  • 《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

      《诗经》是*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描述以及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婚恋诗占了三分之一,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述:“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1](P45)这些婚姻爱情诗为我们描绘了关于婚恋的民情风俗图。其中,《卫风·氓》是非常著名的一篇。

      围绕着这首诗,学者们大都专注于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研究,①而对诗中表现出来的婚恋*俗的研究却不多。其实,这首诗包含着这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通过一位弃妇对她和氓恋爱、结婚、被弃的过程的自述,不但深刻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受到的压迫和伤害,而且对当时的婚恋*俗也有深刻的反映。因此,它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婚姻生活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自由恋爱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婚姻受到极大地限制。在封建社会的大前提下,儒家伦理思想支配了一切,自由恋爱成为一种奢望。然而,在儒家伦理思想未成为正统的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对婚姻仍有一定的自*,《氓》中所描述的情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均为下层人民,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以后,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男主人公“抱布贸丝”、“来即我谋”,向女主人公求婚,最后女主人公私自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秋以为期”。约定婚期后,女主人公又恋恋不舍,送了心上人许久。婚期将至,女主人公盼望男主人公早点来迎娶她,以至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男女双方并肩行走,谈笑风生,这样的情景在以后的封建社会无法得见,从中便可窥见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在婚姻行为中的自由。这是诗的前半部分,男女双方从相识、相交直至步入婚姻,未受到太大的阻碍。可见在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在婚恋方面确有不小的自由。

      《诗经》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邺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陈风·东门之枌》、《郑风·溱洧》等诗篇也反映了当时下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景。这种事情在当今社会当然非常自然,但在两千多年前,却令人惊叹不已。

      为什么春秋时期下层人民的婚姻可以有这样自由选择的空间?这需要从当时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再加上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大量增加劳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想方设法促使青年男女结合,甚至以行政命令进行干涉,对再婚行为也不做过多限制。而下层人民是繁衍人口的主要群体,因此下层人民比上层贵族拥有更多的婚姻自由。

      二、媒妁之言

      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这类人就已出现。媒人在当时的婚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2](P51)的说法。这一点在《氓》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两情相悦,但苦于没有“良媒”,因此不得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实际上,周代就已设置专门官职管理百姓的婚姻大事。《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3](P360-P364)从中便可看出媒人在当时婚姻嫁娶中的作用与地位。在春秋时期,没有媒人的证明,这场婚姻便是非法的,不仅不受到保护,还为社会所不容。这正与“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P143)相符合。

      《氓》中,这对青年男女虽然早已私下定情,但女主人公仍然暗示男主人公找位媒人来提亲。不仅是《氓》,《诗经》中的许多其它诗篇也反映了媒人的重要性。在《伐柯》的描述中,娶妻必须通过媒人,而这就如同砍取斧柄必须使用斧头一样。《齐风·南山》记载:“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反映了媒人的地位与作用。当时,没有媒人,婚姻便难以成功,并且会遭到人们的'嘲讽与社会的指责。

      三、婚姻六礼

      婚姻对周人而言是一件大事,因而对婚姻礼仪极为讲究。即便是在婚姻中拥有较多自由的下层人民对婚姻礼仪也很重视。“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P1618) “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5](P308)这两段话形象地表达出周人对婚姻的重视。

      周代的婚姻礼仪集中体现为聘婚礼。据《仪礼·士昏礼》所载,聘婚礼仪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六礼是婚礼的主体,把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践,婚礼才算是严肃的、正式的、合法的。” [6]纳彩,即男女双方进行议婚。问名,即请媒人询问女方情况。纳吉,即问名归来后进行占卜以定吉凶。若男方的卜兆为吉兆,便请媒人前去通知女方,决定正式缔结婚姻。若男方的卜兆为凶兆,那么此门婚事便不能进行。纳征,也称为纳成,即男方将财物聘礼送往女方家中。这是婚姻成立的标志,因而这项礼仪在婚姻礼仪中较为隆重。请期,即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并告知女方。亲迎,俗称为迎亲,即男方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亲迎是在黄昏中进行的,这是婚姻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程序。同时,亲迎的仪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能有丝毫马虎。以上即为古代聘婚制的礼仪,极为繁琐。当时,婚礼是被人们看作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出发点的整个礼制的基石,因而婚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婚姻礼制在《氓》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诗中第一章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句子,意思就是女主人公提醒男主人公赶快找个好媒人来自己家提亲,这便合了纳彩之礼。第二章写道“尔卜尔噬,体无疚言”,暗合婚姻六礼中的问名、纳吉之礼。诗中虽然只提到纳吉之礼,但问名与纳吉之礼密不可分,如若进行纳吉之礼,则问名之礼必已先行之。第一章最后一句说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合婚姻六礼中的请期之礼。第二章最后一句又说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便合了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与亲迎之礼。在《诗经》众多婚姻诗中,《氓》应该是较为全面反映婚姻六礼的诗篇,这为后人了解婚姻六礼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四、婚期

      春秋时期,婚期也有规定。《氓》中第一章最后一句写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明确指出了以秋天作为婚期。这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当时婚俗的一种体现。春秋时代婚嫁多在秋冬,这不仅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后世的文献也有记载,“霜降逆女,冰泮杀内” [7](P496)就是极好的证明。

      春秋时期,人们在秋冬季节嫁女迎娶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物质条件上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吻合。董仲舒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与阴俱进,与阳俱远也”[8](P450-P451)这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婚嫁之时。而从农业方面来解释春秋时期人们在秋冬季节进行婚嫁之事,则较为合理。众所周知,春秋处于生产大变革时期,人们已处于农业社会,因此,婚姻嫁娶等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农业行为的影响。在农业社会里,只有秋冬之季才适宜于嫁娶。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过着春散于野而秋聚一处的生活。春天无疑是一个异常繁忙的季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男亩,田畯至喜。”“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9](P408)《豳风·七月》的这几句话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春季散居于各地,秋季迁往城邑内居住的情景。人们由于农耕的缘故,春耕之时,便全家搬往农田附*居住,以利于一年的耕作,这种散居的情况以及忙碌的生活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人力、物力来进行婚嫁这种耗费精力以及财力的活动。只有到秋天收获作物,人们迁入城邑中居住以后,才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也由于收获了粮食,形成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进行这种耗费时间与财力的活动。由此看来,在秋冬农闲群居时进行婚嫁之事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吻合的。

      当然,《诗经》中还有诗篇记载婚期为春季。但这些诗篇要么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情况,要么反映的是王公贵族的情况。从周初到春秋时期已过了几百年,农业不断发展,在春季这个农忙季节进行婚嫁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婚礼也就自然而然的放在秋冬之季举行。同时,由于贵族不从事农耕活动,因而婚期仍然与几百年前的周初相同,几乎没有变化。而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由于不离农耕,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婚嫁季节从以前的春天变为秋冬之季,这是社会的主流方向。这便能解释为何《诗经》中的婚期描述有矛盾之处。

      五、结语

      《氓》是《诗经》众多婚恋诗中的一首,是反映社会生活与民风的典范。它以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结合直至婚变的事件。从两人交往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许多婚恋*俗,如“媒妁之言”、“婚姻六礼”、婚期以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前下层人民的自由婚恋。只要稍加留意,便能从中大概了解当时的婚姻状况。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一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 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一暴,甚至是虐一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阅读全文]...

2022-06-30 10:40:57
  • 关于秋山的诗句

  •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杜牧《奉陵宫人》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念昔游三首》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赵嘏《重阳》

    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山枫叶赤,春水鳜鱼肥。——欧大任《从化山水十首·其九·流溪》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李白《秋夜独坐怀故山》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杜甫《吹笛》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

    正月十四日嵇秋山生日记春星初度今朝,甚却在秋山,梅阵松巢。——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禽栖日落犹孤立,隔浪秋山千万层。——齐己《水边行》

    瘦形骸,闷情怀,丹枫醉倒秋山色,黄菊雕残戏马台,白衣盼杀东篱客,你莫不子猷访戴?——马致远《拨不断·九重天》

    严滩过却乌龙觜,*秋山夹秋水。——杨万里《过严州章村放歌》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烟浦收菰菜,秋山斸茯苓。——陆游《卧病杂题·鸥鹭驯亭沼》

    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落日照秋山,千岩同一色。——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秋山苍苍秋云黄,鸦浴咸池忽扶桑。——白玉蟾《将进酒·秋山苍苍秋云黄》

    银灯飘落琐窗闲,枕屏几叠秋山。——纳兰容若《 河渎神·凉月转雕阑 》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獮猴出象林。——王建《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一望秋山净,萧条形迹疏。——韦应物《秋郊作》

    十里水云吞半郭,九秋山月入千门。——方干《尚书新创敌楼二首》

    往事销沈那可问,秋山莫放酒杯空。——黄任《秋日刘邻初招集罗山堂话榕城旧胜·其二》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姚合《闲居遣怀十首》

    画舸还盛江革石,秋山又看谢安棋。——贯休《赠杨公杜之舅》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杜甫《草阁》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杜甫《寓目》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韩偓《见别离者因赠之》

    今年却送南归客,红树秋山怅远天。——郑真《题秋江送别图·其一》

    犬吠秋山迥,鸡鸣晓树深。——许浑《秋夜棹舟访李隐君》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释德洪《次韵许叔温赋龙学铁杖歌》

    一生爱山吟不就,两肩化作秋山瘦。——杨万里《赠写真水监处士王温叔》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刘禹锡《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野饭秋山静,行衣落照馀。——韩翃《送道士侄归池阳》

    [阅读全文]...

2021-12-07 16:35:59
  • 春秋战国时期名言

  • 名言
  •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 苏轼 《杂说.送张琥》)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8)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9)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10)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1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2)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 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4)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1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16) 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17) 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阅读全文]...

2022-01-17 12:04:51
  • 民国时期的女诗人有哪些

  • 诗人
  • 民国时期的女诗人有哪些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下面是关于民国时期女诗人有哪些的内容,欢迎阅读!

      冰心

      她是久负盛名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她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她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一代代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的出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真诚的爱心。

      孟小冬

      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传记中偶尔出现。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那部电影,全*、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阮玲玉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她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的明星气质在那个时代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于是,名妓花魁时代日益衰落,代之兴起的是一代上海滩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贵妇,也带领上海进入交际花时代。只可惜,25岁的她却自杀了!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可悲可叹!

      陆小曼

      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人,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一个备受争议却从不愿为自己辩白的女人。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是不顾一切选择徐志摩的传奇女子,得到爱情却守不住婚姻,挚爱的两个人被命运开了场玩笑。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玫瑰,却比玫瑰美艳动人。她是一汪碧海,澄净透明却又深不可测。她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兴风作浪,她可以挑起所有男性潜藏的热情与欲望。

      萧红

      鲁迅曾说,萧红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可以说是唯一的。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她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她一生坎坷,颠肺流离,最后客死异乡,尤为可怜!

      杨绛

      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自己的灵魂清点行囊,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静地上路。5月25日,她离开人世,我们仨从此再无生离死别。

      张爱玲

      她年少成名,一枝独秀。她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读者的心头。她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更正宗,文化造诣极深。她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她和胡兰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让多少人悲叹不已。她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

      林徽因

      她娇艳动人,多才多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举足轻重。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她的生命里出现过三个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她倾慕的情人;梁思成是她理想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岳霖是她的知己,一生的灵魂伴侣。她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幸福而浪漫。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丁玲

      丁玲(1904一1986)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少年时在长沙,上海等地求学。后赴北大旁听文学课程,其间创作了小说《梦珂》引起文坛反响。193O年丁玲加入左联并任党团*。第二年加入**。

      陈衡哲

      陈衡哲(189O一1976)湖南衡山人,幼年时在上海女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美生赴美国学*。陈衡哲是民国著名的才女,是*第一位流美女生,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大学女教授,现在著名女作家,诗人,最早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女作家。其文风思想犀利,风格卓异,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才华横溢,为民国不世出的才女。1976年86岁的陈衡哲在上海病逝。

      苏雪林

      苏雪林(1897—1999年),安徽太*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知名女作家、学者。原名苏小梅,1919年改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老梅等。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等。

    [阅读全文]...

2022-02-23 15:59:46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 科学,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各家思想交融的时期,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思想文明的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突出的主要就这些,还有那时候的炼铁炼钢技术,只不过对现在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只不过那时候比较强罢了,还有那时候鲁班传下的技术。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简述郑国、晋国、楚国制定法律的 情况。

      1.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 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 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 流传。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庐之法 ” ;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开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晋国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评。

      3.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仆区之法犹*世的窝藏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茆,同茅)。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 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厉行法治。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它打破了奴隶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垒。

      2.法律公布。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 布之于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秘密法。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 ” 。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 。这一思想对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各诸侯国中取得了*的地主阶级,运用*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 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点:

      (1) “ 尽地力之教 ” ,鼓励开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籴 ” ,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 荒年由国家出售一 定的粮食,以*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有两方面:

      (1)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针对楚国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况,吴起提出两条措施:第一项, “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第二项,用节 省下来的钱 “ 以抚养战斗之士 ” 。

      (2) “ 明法审令 ” ,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国商鞅所主持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经》与 “ 改法为律 ”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李 悝 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因此将惩治盗、贼行为的《盗法》和《贼法》置于前面。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盗贼需要缉 捕,所以又专列《囚法》、《捕法》。《杂法》用以概括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 》的内容为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采用将法律的总原则、 通例专列一篇,而与其他篇章相对应的编制体例,说明《法经》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转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 、恒常、 “ 均布 ” 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 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 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

      拓展阅读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名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纠正: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为界限,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由于周贞定王姬介于公元前476年继位,为了纪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阅读全文]...

2022-04-02 04:17:45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句子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语录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说说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名言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诗词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祝福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