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 苏轼 《杂说.送张琥》)
2)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全速前进》)
3) 年龄有老学无老,思想不休死后休。(蔡尚思 《自勉》)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给青少年一封信》)
5)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 范晔 《后汉书》)
6)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7)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攻关》)
8) 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天才与勤奋》)
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东汉 班固 《汉书》)
10)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14) 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5)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8)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9)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10)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11)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2)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 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14)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1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16) 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17) 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8)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各家思想交融的时期,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思想文明的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突出的主要就这些,还有那时候的炼铁炼钢技术,只不过对现在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只不过那时候比较强罢了,还有那时候鲁班传下的技术。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简述郑国、晋国、楚国制定法律的 情况。
1.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 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 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 流传。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庐之法 ” ;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开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晋国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评。
3.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仆区之法犹*世的窝藏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茆,同茅)。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 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厉行法治。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它打破了奴隶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垒。
2.法律公布。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 布之于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秘密法。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 ” 。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 。这一思想对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各诸侯国中取得了*的地主阶级,运用*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 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点:
(1) “ 尽地力之教 ” ,鼓励开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籴 ” ,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 荒年由国家出售一 定的粮食,以*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有两方面:
(1)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针对楚国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况,吴起提出两条措施:第一项, “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第二项,用节 省下来的钱 “ 以抚养战斗之士 ” 。
(2) “ 明法审令 ” ,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国商鞅所主持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经》与 “ 改法为律 ”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李 悝 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因此将惩治盗、贼行为的《盗法》和《贼法》置于前面。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盗贼需要缉 捕,所以又专列《囚法》、《捕法》。《杂法》用以概括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 》的内容为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采用将法律的总原则、 通例专列一篇,而与其他篇章相对应的编制体例,说明《法经》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转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 、恒常、 “ 均布 ” 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 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 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
拓展阅读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名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纠正: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为界限,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由于周贞定王姬介于公元前476年继位,为了纪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战国 子思 《礼记中庸》)
5.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离骚》)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战国中期庄子 《论语述而》)
9.门零污染的礼炮齐发万可降解的气球齐放,暖心细节处处彰显着中华儿女依靠智慧解决接踵而来的问题。
10.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12.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5.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7.Timeislife时间就是生命
18.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9.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20.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23.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4.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圣文森特妇产医院正厅标语
25.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2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7.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教师可用提问解释的方式,补充以下要点: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时期邹国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30.人生包括两个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
31.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32.母亲赋予了我们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33.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别人不是好汉
3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命有限学问无限
38.来源: 泸州百康生活网 责任编辑:小s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战国 子思 《礼记中庸》)
5.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每个人都享受了*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离骚》)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战国中期庄子 《论语述而》)
9.门零污染的礼炮齐发万可降解的气球齐放,暖心细节处处彰显着中华儿女依靠智慧解决接踵而来的问题。
10.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12.拓展训练:课后练*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5.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7.Timeislife时间就是生命
18.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9.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20.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23.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4.我们在爱中生长爱也在我们中生长(美国圣文森特妇产医院正厅标语
25.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2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7.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教师可用提问解释的方式,补充以下要点: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时期邹国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30.人生包括两个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
31.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32.母亲赋予了我们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33.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别人不是好汉
3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命有限学问无限
38.来源: 泸州百康生活网 责任编辑:小s
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扩展:春秋战国时期的12个经典典故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2、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吕氏春秋·尽数》)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学记》)
4、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5、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6、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学》)
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8、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
9、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12、人之多,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
1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邶风·相鼠》)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1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
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时期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民国时期的女诗人有哪些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下面是关于民国时期女诗人有哪些的内容,欢迎阅读!
冰心
她是久负盛名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她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她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一代代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的出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真诚的爱心。
孟小冬
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问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关于《梅兰芳》或者《杜月笙》的传记中偶尔出现。但现在,通过陈凯歌的那部电影,全*、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闪耀着奇异光辉的名字。她的绝世唱腔,她与梅兰芳、杜月笙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她的真性情与绝世的美貌,让她注定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园的“冬皇”,她就是绝世名伶——孟小冬!
阮玲玉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她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的明星气质在那个时代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于是,名妓花魁时代日益衰落,代之兴起的是一代上海滩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贵妇,也带领上海进入交际花时代。只可惜,25岁的她却自杀了!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可悲可叹!
陆小曼
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人,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一个备受争议却从不愿为自己辩白的女人。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是不顾一切选择徐志摩的传奇女子,得到爱情却守不住婚姻,挚爱的两个人被命运开了场玩笑。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不是玫瑰,却比玫瑰美艳动人。她是一汪碧海,澄净透明却又深不可测。她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兴风作浪,她可以挑起所有男性潜藏的热情与欲望。
萧红
鲁迅曾说,萧红是当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可以说是唯一的。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她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她一生坎坷,颠肺流离,最后客死异乡,尤为可怜!
杨绛
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她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自己的灵魂清点行囊,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静地上路。5月25日,她离开人世,我们仨从此再无生离死别。
张爱玲
她年少成名,一枝独秀。她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读者的心头。她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更正宗,文化造诣极深。她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她和胡兰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让多少人悲叹不已。她的一生,纠结着时代和命运、东方和西方、人生和文学、真实与虚幻,从不寂寞,却很孤独。
林徽因
她娇艳动人,多才多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举足轻重。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但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她的生命里出现过三个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她倾慕的情人;梁思成是她理想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岳霖是她的知己,一生的灵魂伴侣。她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幸福而浪漫。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丁玲
丁玲(1904一1986)原名蒋伟,湖南临澧人。少年时在长沙,上海等地求学。后赴北大旁听文学课程,其间创作了小说《梦珂》引起文坛反响。193O年丁玲加入左联并任党团*。第二年加入**。
陈衡哲
陈衡哲(189O一1976)湖南衡山人,幼年时在上海女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美生赴美国学*。陈衡哲是民国著名的才女,是*第一位流美女生,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大学女教授,现在著名女作家,诗人,最早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女作家。其文风思想犀利,风格卓异,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才华横溢,为民国不世出的才女。1976年86岁的陈衡哲在上海病逝。
苏雪林
苏雪林(1897—1999年),安徽太*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知名女作家、学者。原名苏小梅,1919年改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老梅等。她的著作颇丰,其中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等。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测试试卷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卷,借助试卷可以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那么一般好的试卷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测试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春秋时期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哪一个国家()
A、秦国B、楚国C、齐国D、晋国
2、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称霸的诸侯是()
A、秦穆公B、宋襄公
C、楚庄王D、晋文公
3、“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
C、泓之战D、邲之战
4、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B、勾践
C、孙武D、夫差
5、晋楚双方进行了一次(),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了霸主。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到争霸的队伍,吴王大败越国。
6、春秋时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_________北进中原,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7、在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8、使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战役是( )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C.泓之战D.邲之战
9、“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国家。
10、简要说明“春秋”名称的由来。
11、在下面的战国形势图上按要求填写:
(1)图2—7—1中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圈出城濮之战和邲之战的地点。
12、请将下列历史人物和相关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1)管仲A、完璧归赵
(2)蔺相如B、卧薪尝胆
(3)廉颇C、老马识途
(4)勾践D、负荆请罪
13、熟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春秋时期一些诸侯能称霸成功?如何评价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什么时代特征?
(3)什么叫合纵连横?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15、楚庄王向周王问九鼎的轻重,目的是()
A、解开九鼎重量之谜
B、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
C、希望取代周王的天子地位
D、表示对周王的谦卑和尊重
创新题
16、一个生活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人可能看到的是()
A、齐桓公在此举行诸侯会盟
B、晋楚在此争霸
C、齐桓公在此被管仲射了一箭
D、齐楚在此争霸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在*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自殷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已经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演进过程,本文把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逻辑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殷商时期为“神性至尊”阶段;西周时期为“神人互补”阶段;春秋中晚期为“人的凸显”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早期神人关系系统的评述,揭示其为*儒家人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并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价值源头之一。
关键词:神人/人学/儒家
*是世界文明形态中文化发展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雅称。*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儒家的人学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殷周至春秋中后期的神人关系之演进过程做一鸟瞰式的评述,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家人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一、殷商时期:神性至尊
据*年来的考古资料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夏朝(公元前21世纪)之前。但是从文字发生学和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真正能够为我们后人所识读的文字即甲骨文,却是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宗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及神灵)。“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I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目的在于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殷商社会崇拜天帝,祭祀祖先,认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冥冥之中神的支配。因此,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们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祭祀、农业、气象、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生育……都要求神问卜。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殷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尚不具有“道德上”的意义,是“敬而不亲”,也就是说,殷人之所以敬畏和崇拜神,主要是由于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如祭祀、征伐、田猎、稼穑等,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疆,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噬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从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礼记·表记》将殷商这种原始神学观念表述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这种现象表明了直到我国的殷商时代,人在强大的外界自然面前,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个体或群体行为上,几乎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从属的地位,人们还没有力量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还发现自身的主体需求和存在价值,还不能把自己从外部自然中完全“独立”出来。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的苗头。在《尚书·高宗彤日篇》中,记述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惟天监下民,…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丰于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据此甚至认为殷商时期就已有了“恭承民命”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为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西周时期:神人互补
公元前11世纪中叶,作为“窜于夷狄之间,迁徙不定”的周部落,打败了东方的殷族,创立了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史称西周。殷商灭亡以后,周人面对大邑商的顷刻瓦解,以周武王、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在不断总结夏、殷覆亡的经验教训的同时,全面承袭了殷商官方的意识形态,对殷商的原始神学观进行了适合自身统治的改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周金文中的祭名、宫庙便可窥其一斑。作为“小邦周”,为了论证其*获取的合理性,首先为自己克殷代位从历史上寻找依据,提出了“天命转移论”。《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淑),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段话是说,我们周人取代殷人,就像你们殷人取代夏人一样,都是天意,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周人心目中的上帝具有了一种主持公道、是非观念明确的品格,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果说殷代还是以原始宗教思想为主的话,那么可以说,在西周初年,由于重人、重人事因素的出现,伦理思想逐渐渗透到庞大的神学思想体系内部并逐渐成为一股在强大的神力面前敢于提出一点自我要求的思想倾向。可以说,*传统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浓厚的伦理色彩,就是从殷周之际的思想变革时期开始形成的。其次,周人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天命”思想从殷人单纯的宗教迷信中突出出来,增加了其政治性色彩。按陈梦家先生所言,殷商之至上神—“帝”或“上帝”与人事尚无血统关系,仅为“生活上或生产上之主宰”;而宗周人之至上神—“天”或“皇天”则为“政治上之主宰”,揭示了周室宗教天命思想与政治联姻的事实。周室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灵活运用其天命思想,采取了两重标准论:面对殷商遗民,周室一再宣称,*的取得,是上天的意志,因而反复强调“天命不僭”、II“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肯定天命的不可动摇性和神圣性;但对于周室内部,则一再强调殷鉴不远,*获取之不易,因而不断告诫说:“天棐忱辞”、III“惟命不于常”、“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周人对天命的怀疑和警戒,在*人学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具有极其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思想转折表明周人逐渐摆脱了殷人那种靠神权来治理国家的思想观念,从而为人、为人事争得了一*之地,也表明周人在价值取向和致思重点上开始由神向人倾斜,由轻天命向重人事转移,为传统的神人关系注入了人的内容,从而促成了神的地位下降和人的地位上升。也正是从这时起,人开始从完全依附于神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逐渐从外在自然界中“独立”出来,表明了民意之开始受到重视,也表明了民力之从此不可忽视,直接开启了儒家人学思想中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先河。
周革殷命,周统治者汲取殷灭亡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民所具有的力量,不能再像殷人那样“暴虐于百姓”。IV于是提出了一整套关注社会、关注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祈天永命”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天命不再是永恒不变的,天命的权威性不再是无条件的,周人开始对天命进行怀疑甚至批判。在神与人的关系中,人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人事的力量逐渐增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较之殷商时期明显增强。在神人关系中,“德”成为联结神与人的中枢。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V皇天惟德是佑,是谓天德,有夏与有殷正是由于“惟不敬德”,所以才“早坠厥命”。周人把人间的“德”赋予天,人以德配天;二是提出了“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尽管殷商时期即已存在“敬德”的观念,但真正赋予“敬德”以新的含义的却是在殷亡周兴以后。“德”不但与天有联系,而且与民也有联系,我们从周初金文中和《周书》中对“德”字的记载中(“德”字在《周书》*出现122次)可以看出周人对“德”的重视程度。周人所谓“德”,更多地蕴涵有道德的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孝悌”,落实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即体现为“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VI可见,周人强调“敬德”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要想做到“祈天永命”,就必须“施实德于民”、“保惠于庶民”,VII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保民”、“爱民”。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解释,“民”在周代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是被治理被统治的对象,VIII但为了让姬周统治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周初统治者把“敬德”思想与“保民”思想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周初统治者已深刻认识到,夏殷之亡国,主要是失去了民心的向背和人民的支持,因此,统治者不但要知晓小民之疾苦(“知小民之依”),知晓小民“稼穑之艰难”,不但要把小民之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恫矜乃身”),而且还要及时顾察小民的言论(“其不能成于小民,用顾畏于民岩”)要重视民意和民愿,(“民情大可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真正可怕的不是天命,而是民意,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言行、情感和意愿在周初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周初的“保民”、“爱民”思想还体现在慎罚、任用贤能及勤政上。周公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IX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按照朱熹的训释就是说要“显用俊德,慎去刑罚”,就是“用其所当用,敬其所当敬,威其所当威”。X无论是“保民”还是“慎罚”,都是“敬德”、“明德”的具体体现,是周代统治者对民众中蕴藏着的足以影响*存亡的潜在力量的充分认识。“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是这一时期天命神学与人学逐渐分离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周代“天”、“神”、“上帝”观念向“人”、“德”观念的转化,这一思想与殷商时期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三是创制了著名的周礼。礼最初起源于原始初民日常的衣食住行及其长期形成的风俗*惯,即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XI同时,礼的起源也与原始初民为了满足自身求神赐福、祭祀仪式等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故汉许慎《说文》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在卜辞里也主要是指祭祀。*的礼和礼制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到夏、商时期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周灭殷后,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因于殷礼”,又“监于二代”的基础上,并结合周初的实际情况,创制了著名的周礼,把礼和礼制文化推向了鼎盛的颠峰。《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能事民。”周代的礼制文化具有非常系统完备的礼数要求,相传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XII“经礼三百,曲礼三百”XIII等说法,表现为一套完整的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区别上下贵贱等级关系为目的,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内容,并适时调整和缓和各等级之间矛盾关系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格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XIV“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XV“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XVI的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和作用,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日常思想、行为、言行的准则。因此,周礼在当时是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它兼有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双重含义,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春秋以降,随着“礼坏乐崩”时代的到来,周礼从此一蹶不振,由鼎盛期进入衰落期。周礼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社会制度的总称,对后来*人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孔子、荀子礼学思想特别是荀子外王之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四是提出了“惟人万物之灵”XVII的思想。*早期人学思想发展的伦理化、人文化倾向,使得*文化较早地将思维视野转向了社会、人事问题。从西周时起,“人”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诗经·大雅·民篇》所载的“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表明周初思想家已开始用非常直观朴素的方式探讨人的来源、人的本性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探讨,不是始于孔子,而是始于西周初年,并认为西周初年已有了“人性善”、“人性恶”的萌芽。“可见,西周初年开始出现人性论的萌芽是周人对人自己的力量的相信、把德与治国联系起来,进而对人自身思考的产物。”XVIII孟子、荀子的人性善恶理论正是在继承西周初年人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本之于天,人所秉受的是一种美好的德性(懿德)。这种看法尽管还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观的影响,还显得比较幼稚,但这一命题的提出意义却非常重大,它直接开启了儒家人学思想对“人”的最一般的价值规定和思维路径。周初还提出了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尚书·皋陶谟》不但提出了“慎厥修身”这一*早期人学中关于人的自我修养的人学命题,而且还以“九德”作为修身的根本标准。周人还对君主的自身修养问题提出了要求。“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XIX就是说,为王者要时时谨慎自己的行为和德行。周人关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学说,为儒家人学思想中强调内圣的一面—即重视生命个体的道德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初对人的关注还表现在人的价值正日益从殷周神学观、天命观中突显出来,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正由神的标准向人的标准转化。一切灾祸出现之根源不在天上,而是由人自身造成的。“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XX此外,周代思想家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重要命题,如“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用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这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初期人学思想的萌芽以及朴素的人学命题的提出,不仅表明西周时期作为*早期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在联结夏殷文化与春秋战国文化中所起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而且在整个*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生成和发展,*思想文化的政治伦理化以及伦理政治化倾向,等等,都可以从西周的思想观念中寻找到其价值源头。
三、春秋中晚期:人的凸显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和转型期。西周末期,随着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殷周以来确立的宗法等级政治制度体制及周礼规定的上下尊卑贵贱等级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周天子“家天下”的统治秩序被打乱。王权旁落,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互相兼并,私田数目不断增加,“僭越”事件不断出现,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处在社会大变革前沿的思想家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已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观、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理论学说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但从广义上说,是对传统神人关系的新的理性思考。这一理性思考沿着两条思维路径展开:就对传统神学思想体系的否定来说,表现为无神论思潮的出现;就对人及人事的重视和肯定来说,表现为人本主义思潮(或称“以人为本”思潮)的出现。两个问题不是*行并列关系,而是呈互补性结构关系,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正是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人文思潮的蓬勃兴起,并最终导致了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重大突破,完成了春秋时期价值观的根本转向。
殷周以来建立起来的神学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就蕴涵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神的虚幻性与人的现实性的矛盾。随着春秋时期思想**运动的兴起,这一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调和,无神论思潮的出现,正是这一内在矛盾冲突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通过《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历史文献的记载,便可以窥见殷周时期对天命鬼神的崇信程度。所不同的是,殷人每事必求神问卜,“先鬼而后礼。”而周人则较为理性地对待鬼神,“事敬鬼神而远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对自然外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固有的天命价值观发生了裂变,天命鬼神从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人们可怨可恨可评说可怀疑的对象。为了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夺取*寻找理论依据,晋国的史墨明确指出,自古至今,没有常奉的国家,也没有常位的君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就像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那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鬼神对此也无可奈何。过去人们认为吉凶祸福来自天命鬼神,而楚国的斗廉却认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XXI用反问的方式表示了吉凶祸福与天命鬼神无关,而是由人自己造成的。春秋时期的大变革,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重要性,仲几说:“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XXII宋国罪大之原因就在于以鬼神为是非,而忽视了人的存在。当时的虢国多以神事为重,周内史便断言,由于虢国“虐而听于神”,“虢必亡矣”XXIII随国大夫季梁继承和发挥了西周初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进步思想,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口号,并得出了“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XXIV虢国的史嚣比季梁更进一步看到了人的作用和力量,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XXV统治者若以民之是非为是非,国家就会兴盛;反之,统治者若一昧听信于鬼神,国家就会衰亡。在这里把是听信于民还是听信于神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依据,并明确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史嚣看来,神是“聪明正直而壹者”,它要通过人的力量表现出来,要“依人而行”,立国之根本在于修政而安民,“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通过这一系列言论的征引,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无神论思潮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神的地位的下降和人的地位的上升,在神人关系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在天人关系上,春秋时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理论突破。《诗经》中已微露出天人相分思想的萌芽,(可参见《诗经·小雅·雨无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等篇)春秋时期,这种思想在周内史叔兴、郑子产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针对宋襄公就陨石坠于宋、鸟退而飞等现象的发问,叔兴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XXVI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隐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与人的吉凶祸福无关;同时指出应从人自身去寻找吉凶祸福的原因,这就把阴阳观念运用于天人关系,不仅排除了人格神之天对人事的干预,而且对外界自然现象也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从而否定了自殷周以来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把自然、社会现象与所谓的吉凶祸福相比附的神秘主义观点。叔兴之后,郑子产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区分了天道和人道。在与梓慎、裨灶关于一次火灾后的论争中,子产明确提出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命题,“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XXVII叔兴与子产两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思想史上天人相分观念的最终确立,标志着*古代天人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观念的确立,为还原“天”之自然本性,彻底摆脱人格神之天的影响和束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迨及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这一思想不但得以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具有了更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际价值。
通过对殷周至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神人关系之演进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人学思想出现之前,在神人关系系统中,人经历了从“无我”走向“自我”,从“隐”至“显”,从“无主体性”到“自我发现”的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人的自我发现和价值自觉为*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孔子人学思想的确立,正是殷周以来由“神性至尊”到“人的价值凸显”的思想演进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以后,*文化便开始了其悠久漫长的生长发展历程。
注释:
I《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4卷,第220页。
II《尚书·大诰篇》。
III《尚书·大诰篇》。
IV《史记·周本纪》。
V《左传·僖公五年》引。
VI《尚书·无逸篇》。
VII《尚书·盘庚篇》。
VIII《殷周制度论》,转引自侯外庐《*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页。
IX《尚书·康诰篇》。
X[宋]朱熹《诗集传·康诰》。
XI《礼记·礼运》。
XII《礼记·中庸》。
XIII《礼记·曲礼》。
XIV《礼记·曲礼》。
XV《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XVI《左传·隐公十一年》。
XVII《尚书·泰誓上》。
XVIII参见《船山学刊》1999年第1期。
XIX《尚书·召诰篇》。
XX《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XXI《左传·桓公十一年》。
XXII《左传·定公元年》。
XXIII《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XXIV《左传·桓公六年》。
XXV《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XXVI《左传·僖公十六年》。
XXVII《左传·昭公十八年》。
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古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家具
写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的古诗
日本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的古诗有没有
春秋战国的古诗30首
李白的关于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名句
战国时期有关天空的古诗
描写春秋战国的诗句
奋斗的古诗文春秋战国的
春秋时期写的古诗
描写战国秦汉时期的古诗
春秋时期创作的古诗
春秋时期的古诗文
春秋时期关于美食的古诗词
国共内战时期的古诗
战斗时期的古诗
战争时期的古诗
抗战时期爱国人的古诗
逢春时期的古诗
秦国时期的古诗
楚国时期的古诗
抗战时期的古诗
长*之战时期的古诗
战国时代的古诗词
和战争时期有关的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