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关于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8) 说说(30) 名言(32) 诗词(655) 祝福(4) 心语(1)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知识点

  • 语文,七年级,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知识点

      在七年级语文第八课复*的时候,你要进行语文第八课知识点的全面复*。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八课知识点:注音字

      逼狭(xiá) 崎岖(qí qū) 阻抑(zǔ yì) .回环曲折(qū zhé) 亦复如是(yì )

      第八课知识点:注音组词

      (1)形*字

      ①阻:(zǔ)险阻 狙:(jū)狙击 ② 璧:(bì)璧玉 壁:(bì)墙壁

      ③坦:(tǎn)*坦 袒:(tǎn)袒露 垣:(yuán)城垣

      ④俊:(jùn)俊俏 峻:(jùn)峻峭 浚:(jùn)疏浚 竣:(jùn)竣工

      ⑤绮:(qǐ)绮丽 崎:(qí)崎岖 骑:(qí)骑马 奇:(qí)奇迹

      (2)多音字

      ①难:nán(难关) nàn(灾难)②觉:jiào(睡觉)júe(感觉)

      ③冲:chōng(冲破)chòng(冲劲儿)④奇:jī(奇数)qí(奇怪)

      ⑤横:héng(横线) hèng(蛮横)⑥间:jiān(中间) jiàn(离间)

      ⑦折:zhé(折跟头) zhé(折服) shé(折本)

      第八课知识点:解释下列词语

      ①雄健:强健有力。

      ②*原无际:*原宽广,没有边际。

      ③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④ 回环曲折:指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蜿蜒,曲折环绕。

      ⑤亦复如是:也像这个样子 。

      第八课知识点: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 *(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曾担任《晨报》主编,1918年与*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现北京)。*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2)中心归纳: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放弃,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扩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或由*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是, “即” “乃” “则” “皆” “本” “诚” “亦” “素” “必”)、被动句(“于” “见” “为” “受” “被” “受……于”)、省略句(承前,蒙后,自述,对话“人物/曰:….”)、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疑问句。

      二十五、句子成分: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阅读全文]...

2022-02-26 05:13:20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 语文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鸣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马说》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才干)

      4、其真*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送东阳马生序》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课外古诗

      1、最喜小儿亡赖(“亡”通“无”,没有)

      2、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摘取)

      《岳阳楼记》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瞩”,嘱托)

      《诗五首》

      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与朱元思书》

      1、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2、作者写富春江水之美,先写“水皆缥碧”,这是写水之清;次写“千丈见底”写水之深;接着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写水之清;最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写水之急。作者将富春江水写得有静有动,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3、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本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4、文中采用以声衬静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表现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写山音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嗡嗡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五柳先生传》

      1、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年、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的句子是: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全文的中心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不慕荣利相照应。

      6、表现五柳先生总体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7、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8、表现五柳先生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句子是:无怀氏之民与?葛天氏之民与?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5-03 15:38:20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 语文
  •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时代,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与朱元思书》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鸣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马说》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才干)

      4、其真*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送东阳马生序》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课外古诗

      1、最喜小儿亡赖(“亡”通“无”,没有)

      2、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摘取)

      《岳阳楼记》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瞩”,嘱托)

      《诗五首》

      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与朱元思书》

      1、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2、作者写富春江水之美,先写“水皆缥碧”,这是写水之清;次写“千丈见底”写水之深;接着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写水之清;最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写水之急。作者将富春江水写得有静有动,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3、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本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4、文中采用以声衬静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表达了作者蔑视功名利禄,表现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写山音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嗡嗡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五柳先生传》

      1、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年、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3、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的句子是: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全文的中心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不慕荣利相照应。

      6、表现五柳先生总体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7、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8、表现五柳先生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句子是:无怀氏之民与?葛天氏之民与?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阅读全文]...

2022-03-24 06:54:37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 初二,教育,初中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

      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

    [阅读全文]...

2022-01-27 12:20:44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 一年级,语文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知识点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的字及组词

      首:首先首长元首

      采:采用采花开采

      无:有无无力无心

      尖:笔尖刀尖尖刀

      树:大树树叶树苗

      爱:爱心可*护

      角:牛角羊角号角

      二、会认字及组词

      踪zōng(踪迹)(失踪)

      迹jì(足迹)(踪迹)

      浮fú(浮萍)(漂浮)

      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

      流liú(流水)(流汗)

      柔róu(温柔)(柔弱)

      露lù(露水)(露珠)

      四、多音字

      露lù(露珠) lòu(露面)

      角jiǎo(牛角)jué(角色)

      藏cáng(藏身)zàng(*)

      五、易写错的字

      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义词

      立—站捕—捉

      闭—关踪迹—足迹

      七、反义词

      藏—露细—粗

      爱—恨闭—开

      八、词语解释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5-01 08:55:35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 五年级,语文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并称为“三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相关背景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登飞来峰》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3中心思想

      《登飞来峰》: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阅读全文]...

2022-07-25 00:17:33
  •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 语文,六年级
  •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漫长的学*生涯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_成《论语》一书。《孟子》是孟子与他的_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拓展阅读: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生字

      铲(chǎn)*恶劣(liè)惹(rě)人讥(jī)笑

      泥浆(jiāng)岔(chà)道攀(pān)山越岭

      寝(qǐn)不安*频(pín)繁朦(méng)胧(lóng)

    [阅读全文]...

2022-07-27 20:41:06
  •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 八年级,教育
  •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在*日的学*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阅读全文]...

2022-05-10 15:44:28
  • 小学语文古诗知识点

  • 小学语文古诗知识点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强调*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有志者事竟成”。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5)我知道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俗话说:“当局者迷”。说明这个道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形容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唐李白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9)唐王维与友人送别时,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王士缜)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关于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的名句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农业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搬[有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风雨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阅读全文]...

2022-04-16 02:32:25
  • 饮酒古诗知识点归纳

  •   饮酒 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识点归纳:

      1、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心远地自偏”。

      练*题: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心远地自偏

      5、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示例二: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饮酒知识点归纳]

    [阅读全文]...

2021-12-25 14:40:36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句子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语录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说说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名言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诗词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祝福
第八册古诗二首的知识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