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画的田字格书写王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画的田字格书写王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画的田字格书写王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画的田字格书写王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王维古诗《画》的诗句
王维是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王维古诗《画》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然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关于古诗田园乐王维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田园乐王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代】:唐
【作者】:王维——《田园乐》(其六)
【内容】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
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花瓣上略带隔夜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愉快和“花落知多少”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思想固有消极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生趣,给人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这里表现出是人工剪裁经营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田园乐七首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白话译文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王维古诗《画》
《画》一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下面是关于王维古诗《画》的内容,欢迎阅读!
画
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春去:春天过去。
3.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第二句“*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王维的五言古诗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擅长的就是五言诗,五绝和五律都写得很好,且多为咏山水田园之作。遣词造句言简意骇,通俗易懂,又让人难以忘怀。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的五言古诗,欢迎阅读借鉴。
一、《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这首诗时,王维正游历江南,他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的五云溪(也称若耶溪),是他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的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在这首诗中不仅如此,还通过花落、鸟鸣等“动”景,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同时也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二、《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眷怀友人之作,诗题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与王维相识。四句诗句句不离红豆,却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
三、《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诗千万首,但这首与一般的送别诗完全不同,在于王维匠心独运的下笔着墨之处。在诗的'头一句,就“相送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不写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希望别后的重聚。
四、《画》
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的每一句读起来似乎都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读完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描绘的是“画”中所见。
五、《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读作zhài),通“寨”,指防守的栅栏篱障,是王维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县)的别墅胜景之一。辋川别业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朋友裴迪逐处作诗,编成《辋川集》。这首诗是第五首,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六、《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住了十多年,久在异乡,忽然有一天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他强烈的乡思之情,因此创作了这首诗。关于“故乡事”,可问的应该有一张A4纸那么长的清单,但诗人却选取家中窗前的一株腊梅,问同乡人梅花开了没……真的独具匠心。
七、《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在这首诗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八、《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隐居在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的,描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景色的诗,为山水名篇。他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九、《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于途中所作。描写了途中所见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十、《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信佛,自号“摩诘”,都带有佛教色彩,这首算得上是首禅诗,诗中有表现禅理,尤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
十一、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
古诗田园乐王维解释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古诗田园乐王维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田园乐·其六
作者: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
1.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组成的组诗,表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的乐趣,所以一题做“辋川六言”。
2.宿雨:昨夜下的雨。
3.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的人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非常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王维诗人的意思,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表现王维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
王维《田园乐》古诗翻译赏析
导读:《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该组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诗歌表现了作者退居辋川之后与大自然相亲相*的无穷乐趣,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与归隐自然之后的心迹轨道。
作品名称: 田园乐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六言绝句
作者: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
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诗文解释】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
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词语解释】
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早晨。
3、未:没有。
4、山客:隐居山庄的人。
5、犹眠:还在睡觉。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其他几首赏析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kōngtóng)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jù)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古诗鹿柴王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分享了鹿柴的鉴赏,欢迎欣赏!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C
鉴赏
殷璠谓:“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巻16)殷璠此论实际上道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和意境浓郁(特别是禅境)的特点。“诗境与禅境本相同,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对王维的诗歌,特别是那些具有浓郁禅意的诗歌,我们似乎更多地注意到它们的表面的诗情画意,而对诗人笔下涌动着的禅境,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往往注意不够,甚至忽略。
现在让我们来体悟此诗中浓郁之禅境。
此诗首句“空山不见人”乃本诗一大前提也。此前题谓:空山(已蒙禅之深机也)非但不见人,亦不见光影,不见喧哗和尘世之干扰也。正如陶潜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而且在此山中,作者在体味着禅境、禅理以及禅带来的妙喜。
在此前提下,分出两层:
一谓:“但闻人语响”。即于“空山”当中所造之境,亦即寂静,为人声所破,即首句之境为本句所破也。然此句大有妙意:让首句之空寂进入人响,使整个流动之境顿出。此妙境正可用“鸟鸣山更幽”来比况。然此句亦显示首句作者心之静也:虫声、鸟声、流水声——大自然中一切声响皆被禅心屏去,一切皆归于空寂。
二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空山不见人”,句中亦涵不见光影之意,亦有寒寂荒远之意,不然此地已成世人喧哗之地也。倘若说“人语响”打破声寂,那么此两句则打破色寂和幽暗也。林深幽邃,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谓:“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竒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里不但是景观之“人之罕至”处,亦禅境之罕至处也。作者笔下这一缕光,明是夕阳,实亦禅境所至之美妙瞬间也,不可随便看过。“青苔”亦在王维常用,(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王右丞集笺注》巻2);《田家》:“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王右丞集笺注》巻11);《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王右丞集笺注》巻14));《闺人春思》:“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王右丞集笺注》巻15))乃喻自身清净之物也。光照青苔之上,亦当大有佛家之深意也。二句合观,便知这夕阳入处,不但照见林中幽僻之景,亦照见林中幽僻之人,更似照见作者透悟莹彻之禅心也。
清徐增谓:“此诗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真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而庵说唐诗》卷五)此说大秒,正合本诗深意。
此诗艺术妙处,正如《诗法易简录》所评:“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存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言语’,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有专家评论此诗谓:“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刘学锴《<鹿柴>鉴赏》(《唐诗鉴赏辞典》第177,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正指出此诗之妙境,但于禅境之解说尚有欠焉。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释:
1、鹿柴(zh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描写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送别》古诗王维
《送别》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下面来欣赏欣赏。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此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此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作者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中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作者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中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的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作者介绍】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王维的田园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王维的田园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3、《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4、《李处士山居》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5、《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6、《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7、《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8、《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9、《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0、《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
11、《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1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13、《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14、《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15、《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16、《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17、《登裴秀才迪小台作》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18、《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19、《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20、《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有关夏天田园的五言诗。
关于王维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维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4、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5、杂诗
[唐]王维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
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
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
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6、杂诗
[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7、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古诗画的田字格书写王维
古诗画王维米字格的书写
古诗王维田字格的写法
王维古诗画的书法
画的古诗王维楷书
古诗王维画米字格的硬笔书法
画的古诗王维
画的古诗王维的
古诗王维的画
古诗王维画的画
画王维的古诗
古诗画是王维的诗吗
王维写画的古诗画
画古诗是王维写的吗
古诗画是王维写的吗
田园乐的古诗王维
王维田园乐的古诗
古诗王维的书事
古诗王维的田家乐
王维的古诗田园乐
古诗画时王维的诗吗
画王维的古诗配画
古诗唐王维的画的画
王维画的古诗抖音
王维的古诗画彩铅
王维画的古诗新读
唐王维的画古诗
王维的古诗画的图片
古诗王维的画的图片
画的古诗配图王维
古诗中形容雨声的词语
好讲解的古诗。
形容情势紧迫的古诗词
形容金色的沙滩的古诗
苏轼最好的古诗词
共情思想在古诗的应用
自然景象的古诗
关于草和竹的古诗词
赠君一双冲天翼的古诗
关于文字特点的古诗三首
古诗中红色的别称
此起彼伏的古诗词
形容岁月匆匆的古诗
默写古诗家长的评语
离离原上草的古诗得小草意思
梦里城市的古诗
监安春雨初霁的古诗
哪里节目是有关古诗词的
意思是送人的古诗
有寸寸的古诗
形容海边傍晚景色的古诗
青日的古诗
画古诗的田字格硬笔书法
适合用钢笔写的古诗词
赞美渡红尘的古诗
男子魅力吸引女子的古诗
描写带有月的古诗词
写古北口的古诗
呆头写古诗的那一次
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王维写的相思古诗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