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关于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3) 语录(4) 说说(7) 名言(17) 诗词(1k+) 祝福(3) 心语(416)

  • 春雪古诗翻译及赏析(春雪韩愈朗读节奏)

  • 春雪,韩愈
  •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注:

    芳华,春花开放。草芽,青草发芽。飞花,裴子野《咏雪诗》:落树似飞花。

    散绎:

    新年以来百花都无开放迹象,

    时交二月乍见草芽惊喜异常。

    白雪性急却嫌春天姗姗来迟,

    故穿庭树扮成春花漫天飞扬。

    品读:

    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一,二两句。新年前后是立春,这时还没有鲜花开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心情。二月刚刚见到一点草芽,令人吃惊。这个“惊”字,最宜玩味,这应该是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惊喜:虽然春天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而“惊”字则写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从章法上看,“未有芳华”,一抑;“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而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迟来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固然,百花盛开的春天还没到来,但是,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天的气息么?!诗人对春雪飞花感到的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十分美好而又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这两句的妙处在于,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堪称神来之笔。它表明,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的话,一个热切盼望春天的诗人,他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小诗的构思甚为奇特。初春飞雪,本是造成未见芳华只见草芽的原因,可诗人偏说是白雪嫌春色来晚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又化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写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行山*上,真有应接不暇之感。

    这首小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附图八幅,长安古城,春雪飞花

    [阅读全文]...

2022-03-12 20:20:53
  •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春雪韩愈古诗翻译赏析)

  • 韩愈,春雪
  •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阅读全文]...

2022-03-06 08:17:49
  • 韩愈:春雪

  • 韩愈,春雪
  •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

      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

      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43:13
  • 韩愈《春雪》 原文、翻译及赏析

  • 韩愈
  • 韩愈《春雪》 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雪》是韩愈所写的一首诗,描写了雪花点缀春色的景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韩愈《春雪》 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诗人韩愈的这首《春雪》吧。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诗风独特,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2-07 12:35:09
  •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 韩愈,古诗文
  • 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春雪韩愈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阅读全文]...

2022-01-15 02:41:55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 唐诗,韩愈,文学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下面小编整理了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的文人。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创作背景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鉴赏一】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 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鉴赏二】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n别开生面。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惊”即惊讶、惊喜。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嫌”即不满意的意思。“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故”即故意的意思。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作”即化作,当成。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鉴赏三】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阅读全文]...

2022-07-03 18:59:45
  • 韩愈描写雪的诗句

  • 韩愈
  • 韩愈描写雪的诗句

      当纯白的雪在空中舞动时,它的.身姿显得那么的优美。想来在冬日里没有比漫天飞舞的雪景更能打动人心,吸引人的眼球吧!无怪乎那么多的文人雅士写下关于雪的篇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细赏韩愈描写雪的诗句,看看他笔下的雪有怎样的精彩!

      1、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春雪》

      2、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次硖石》

      3、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辛卯年雪》

      4、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赠崔立之》

      5、只见纵横落,宁知远*来。——《咏雪赠张籍》

      6、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古意》

      7、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李员外寄纸笔》

      8、雪霜贸贸,荠麦之茂。——《琴曲歌辞·猗兰操》

      9、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送陆畅归江南》

      10、宿云寒不卷,春雪堕如簁。——《喜雪献裴尚书》

      11、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早春雪中闻莺》

      1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14、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李花二首》

      15、走马城西惆怅归,不忍千株雪相映。——《寒食日出游》

      16、云垂天不暖,尘涨雪犹乾。——《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

      17、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郴口又赠二首》

      18、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酬别留后侍郎》

      19、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20、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李花赠张十一署》

      21、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利剑》

      22、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2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24、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25、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

      2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7、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庭满白皑皑。——韩愈《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28、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

      29、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徽阁老》

    [阅读全文]...

2022-06-06 22:54:40
  • 《晚春》韩愈古诗词

  • 韩愈,文学
  • 《晚春》韩愈古诗词

      《晚春》是韩愈的作品,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春》韩愈古诗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晚春

      作者: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个人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拓展内容】

      《晚春》教案

      【教学目标】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揣摩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方式】

      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阅读全文]...

2022-01-10 14:08:59
  • 韩愈的晚春原文及译文(晚春唐韩愈古诗分享)

  • 韩愈,分享
  •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是说,草木无情,不是这样的,它们有知有觉。百花对季节的敏感比草木强。意思是,草树都知道春天快结束了,百花就更不用说了,它们争着在春天最后时光开奇斗妍。言外之意万物也惜春,争惜光阴。后两句说,杨花榆荚这种无姿无色的东西不能当做诗材取用,唯一有用的也就是它们的飞絮当作飘雪作为诗材使用。言外之意,任何事物百废必有一用。全诗哲理,谁说草木无情?花草树木都知道,惜时珍惜光阴去奋斗圆梦,不要说人了。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就连这杨花榆荚的飘絮都可以化雪作诗使用。更何况书生呢?一言以蔽之,世界万物有知有觉,任何一物生于世长于世,肯定有一用。

    译文:晚春,草树都知道春天就要完了,百花争着开奇斗妍。杨花榆荚这种无用的东西,只有把它满天飞舞的飘絮当作雪花。

    本人奉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全文]...

2022-07-07 09:35:51
  • 晚春韩愈翻译赏析(晚春古诗的解释)

  • 韩愈,解释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是写暮春景色的七绝,融景与理为一炉。

    3.作品鉴赏:

    (1)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描写“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实则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避短用长,争鸣争放,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4.作品主旨:诗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在得知春将归去时,各呈姿色,争芳斗艳的景象,表达诗人惜春的情感,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之意。

    5.重点探究: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思路:字词分析,三步走,字词本义+扣紧文本(句子主体+何事+何特点)+深层含义。

    语言组织参考: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思路:跟字词分析一样,三步走。(同上)

    语言组织参考: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景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6.思维导图:

    [阅读全文]...

2022-06-28 01:17:10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句子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语录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说说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名言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诗词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祝福
韩愈写的一首古诗春雪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