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关于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75) 语录(25) 说说(14) 名言(22) 诗词(1k+) 祝福(3) 心语(546)

  • 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 韩愈,诗人
  • 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晚春古诗带拼音全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色,满眼绿色。慢,通“漫”。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无端,无来由。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诗鉴赏

      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诗人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无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

      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阅读全文]...

2022-03-25 17:44:56
  •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春雪韩愈古诗翻译赏析)

  • 韩愈,春雪
  •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阅读全文]...

2022-03-06 08:17:49
  • 韩愈:春雪

  • 韩愈,春雪
  •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

      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

      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43:13
  •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

  • 韩愈
  • 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

      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春雪》的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雪》是韩愈的一首很富有特色的咏雪诗,诗歌构思新巧,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惊”即惊讶、惊喜。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嫌”即不满意的意思。“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故”即故意的意思。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作”即化作,当成。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全文]...

2022-01-16 11:30:44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 唐诗,韩愈,文学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下面小编整理了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的文人。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创作背景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鉴赏一】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 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鉴赏二】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n别开生面。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惊”即惊讶、惊喜。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嫌”即不满意的意思。“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故”即故意的意思。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作”即化作,当成。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鉴赏三】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阅读全文]...

2022-07-03 18:59:45
  • 春雪古诗翻译及赏析(春雪韩愈朗读节奏)

  • 春雪,韩愈
  •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注:

    芳华,春花开放。草芽,青草发芽。飞花,裴子野《咏雪诗》:落树似飞花。

    散绎:

    新年以来百花都无开放迹象,

    时交二月乍见草芽惊喜异常。

    白雪性急却嫌春天姗姗来迟,

    故穿庭树扮成春花漫天飞扬。

    品读:

    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一,二两句。新年前后是立春,这时还没有鲜花开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心情。二月刚刚见到一点草芽,令人吃惊。这个“惊”字,最宜玩味,这应该是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惊喜:虽然春天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而“惊”字则写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从章法上看,“未有芳华”,一抑;“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而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迟来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固然,百花盛开的春天还没到来,但是,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天的气息么?!诗人对春雪飞花感到的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十分美好而又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这两句的妙处在于,它富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堪称神来之笔。它表明,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的话,一个热切盼望春天的诗人,他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小诗的构思甚为奇特。初春飞雪,本是造成未见芳华只见草芽的原因,可诗人偏说是白雪嫌春色来晚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又化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写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行山*上,真有应接不暇之感。

    这首小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附图八幅,长安古城,春雪飞花

    [阅读全文]...

2022-03-12 20:20:53
  • 晚春古诗韩愈翻译

  • 韩愈,文学
  • 晚春古诗韩愈翻译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下面是晚春古诗韩愈翻译,请参考!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又叫榆钱。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晚春

      唐韩愈

      cǎomzhīchūnbjiǔguī,bǎibānhngzǐdufāngfēi。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nghuāyjiwcisī,wijiěmntiānzuxuěfēi。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注释解说: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

      ⑵不久归:这里指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榆荚:榆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

      全诗解释: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勇气非常。这就给人以: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阅读全文]...

2022-04-23 02:20:48
  • 春日古诗拼音版

  • 春日,文学
  • 春日古诗拼音版

      《春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春日古诗拼音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春日古诗拼音版

      chūn rì

      春日

      zhāng lěi

      张耒

      rú sī jù jiǎ dìng chūn pán ,jiǔ yè jīn huáng xuě wèi gàn 。

      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

      lǚ fàn èr nián wú cǐ wèi ,gù yuán qiān lǐ jǐ shí hái 。

      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

      yì fāng shí jiē sān zhī jiǔ ,cán suì fēng yān yī cǎn yán 。

      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

      céng fèng lóng qí diǎn bāng lǐ ,suì qióng cí sì shǎo xiū xián 。

      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

      作者张耒简介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

      作者风格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张耒 相关书籍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教学反思

      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成功之处: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阅读全文]...

2022-04-09 19:37:56
  • 古诗江雪全文拼音版

  • 文学
  • 古诗江雪全文拼音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江雪全文拼音版,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千山:虚指所有的山。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万径:虚指所有的路。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5、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

      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这首诗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体味: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与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与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与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与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阅读全文]...

2021-12-25 06:56:06
  • 春兴古诗拼音版

  •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春兴》也是其中一首。

      唐代:武元衡

      yang liu yin yin xi yu qing , can hua luo jin jian liu ying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chun feng yi ye chui xiang meng , you zhu chun feng dao luo cheng 。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 一作:香)

      《春兴》注释

      ⑴春兴:春游的兴致。唐皇甫冉《奉和对山僧》:“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⑵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⑶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 《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⑷乡梦:美梦;甜蜜的梦境。乡:一作“香”。

      ⑸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

      《春兴》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春兴》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6-06 09:33:24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句子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语录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说说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名言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诗词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祝福
春雪韩愈的古诗带拼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