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歌子的古诗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渔歌子的古诗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渔歌子的古诗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渔歌子的古诗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词今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注释解说: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品鉴鉴赏:
壹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贰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叁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肆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渔歌子
张志和
xīsàishānqiánbáilùfēi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huāliúshuǐguìyúféi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ruòlì lǜsuōyī 青箬笠,绿蓑衣,
xiéfēngxìyǔbùxūguī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融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披着绿色的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1、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2、西塞山:浙江湖州。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6、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7、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8、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地起风波也。
渔歌子的诗意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渔歌子的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微风。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唐朝著名非流行诗人、词人张志和一样。陶渊明隐居之后,不详其姓字,张志和过着鱼隐的生活,历史也没有记录下他的生卒年月、籍贯何处;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写出了田园诗人的心声,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写尽了千年鱼隐生活。《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代表作,共有五首。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一直在被模仿描写鱼隐生活,可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流传很广,甚至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诗人嵯峨天皇曾仿照张志和的五首 《渔歌子 》作过五首《杂言渔歌 》,对张志和无比崇拜,把他奉为 “诗祖 ” 。在我国历史上有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渔父》、黄庭坚的《鹧鸪天》、元朝刘秉忠所做的《太常引·桃花流水鳜鱼肥》都有很明显对张志和《渔歌子》的仿写痕迹。甚至连大文豪苏轼在作《浣溪沙》的时候对词文、词义都没有改动,仅仅是做了一些增添。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张志和究竟是怎样一个传人物?《渔歌子》又是为什么流传千古却从未被超越!
张志和
张志和本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生*事迹更是缺少,以至于到现在对于张志和的生*事迹、籍贯、生卒都不甚确定。最早的确切文字记载是在颜真卿所 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颜真卿与张志和两人是至交好友,所记载应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为详细、最为可靠的信史。《碑铭》所记载内容可以大致写出张志和的生*事迹,但是内容却缺少了张志和籍贯和生卒的记载。这样让张志和的籍贯、生卒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颜真卿书法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颜真卿
士有牢笼太虚,戟掖元造,摆元气而词锋首出,轧无间而理窟肌分者,其惟元真子乎?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父游朝,*好道,著《南华象罔说》十卷,又著《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代莫知之。母留氏,梦枫生腹上,因而诞焉。年十六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著十二卷,凡三万言,号《元真子》,遂以称焉。客或以其文论道纵横,谓之造化鼓吹,京兆韦诣为作《内解》。元真又述《太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以有无为宗,观者以为碧虚金骨。兄浦阳尉鹤龄,亦有文学,恐元真浪迹不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吏人尝呼为掏河夫,执畚就役,曾无忤色。又欲以大布为褐裘服,徐氏闻之,手为织纩,一制十年,方暑不解。所居草堂,椽柱皮节皆存,而无斤斧之迹,文士效柏梁体作歌者十馀人。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公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常以豹皮为屐,鬃皮为,隐素木几,酌斑螺杯。鸣榔杖,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肃宗尝赐奴婢各一,元真配为夫妇,名夫曰渔僮,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裹煎茶。”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尝诣问有何人往来,答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前御史李以缣帐请焉,俄挥洒,横抪而纤纩霏拂,乱抢而攒毫雷驰。须臾之间,千变万化,蓬壶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合。观者如堵,轰然愕贻。在坐六十馀,元真命各言爵里、纪年、名字、第行,于其下作两句题目,命酒以蕉叶书之,援翰立成。潜皆属对,举*骇叹,竟陵子因命画工图而次焉。真卿以舴艋既敝,*更之。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辨捷,皆此类也。然立性孤竣,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希迹乎大丈夫,同符乎古作者,莫可测也。忽焉去我,思德兹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铭曰:
邈元真,超隐沦。齐得丧,甘贱贫。泛湖海,同光尘。宅渔舟,垂钓纶。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经现代人考证,张志和生卒大致有生于732卒于774和生于714卒于774两种说法。两者最大的矛盾点在于张志和的出生时间,这两种说法的也都没有能够拿出确切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说法。都只是根据史料做出的推断。但是两种说法有两个统一点:第一个是:“帝令待召翰林 ,献策南宫,寻以扈跸功授金吾将军。”改名志和。这一点在颜真卿的《碑铭》当中也有记载,但具体年份并没有记载。另一点就是:至德元年或第二年初时候张志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就,得还本贯,既而亲丧”
这两件事记载的一件事张志和的改名时间节点,一件是张志和归隐的时间节点。这是张志和人生的两次转折点。张志和三年守孝期满之后“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并自号玄真子”开始了自己的鱼隐生活。
张志和的籍贯根据现代人的考证的张志和好友陈少游在《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状》记载“先生姓张,祖籍浙江金华人。……大父侍御弘出刺歙州,弃官隐居歙州赤山镇”同时根据《祁门县志》记载,张弘在赤山镇石山坞筑室,号“顺德堂”。张志和父亲张游朝即以祁门县赤山镇为籍。最后再结合颜真卿的《碑铭》“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最后得出结论张志和记挂是祁门县赤山镇。
渔隐
贬官、丧母的双重打击让守孝期满之后的张志和彻底远离朝堂,开始了隐逸生活。与陶渊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同,张志和的隐逸生活是“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相传肃宗则赐志和奴婢各一,志和为两人分别取名为 “渔童”“樵青”,并为两人配成夫妻。“渔童”为其划船 ,提竿,设钓;“樵青”则砍柴 ,煮茶 ,烧饭。主仆三人 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张志和创作不少优秀的诗文《自歌 》一 首正 是他此期 间生 活 的真 实写照 :
七泽三湘碧草连 ,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问玄真子,不在云边即酒边。
而另一首诗《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 ,南溪老人垂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倚艇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 ,出为储皇定是非。
则是写出了“无复宦情”之后张志和的人生追求——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这样的潇洒日子吓坏了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张鹤龄:“恐其浪迹不还,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大约是在广德二年(765)张志和由安徽祁门移居到了会稽东郭。从此开始了“闭竹门,十年不出”的隐逸生活。
渔隐——乾隆书
前面提到了陈少游和颜真卿两人,这两人都是在张志和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在张志和隐居会稽的时候与任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少游成为好友。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一个隐居人士能够结识到陈少游。张志和除了诗人、词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更负盛名的身份——画家。据《新唐书 》载其 “酒后击鼓*笛 ,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 ,应节而成。”闭目、背面舞笔两个词就充分表达了张志和的绘画技艺。这三重身份让隐居在会稽的张志和成为了一方名士,与陈少游成为好友也是正常。颜真卿的《碑铭》一文中也有关于两人交往的记载“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
张志和与颜真卿的交往始于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被任命为持使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是喜欢交友唱和,茶圣陆羽、裴秀、皎然等名士都是颜真卿的座上宾。而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张志和的身份地位。《渔歌子》就创作于大历九年颜真卿的一次宴会之上。
文人*
“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接到张志和的来讯,颜真卿在湖州举办了一场60人大型*。与当年的出了《滕王阁序》的都督阎公*一样,这一场*也注定留名千古。就像当初王勃一场大醉写下《滕王阁序》,这一次的张志和作为首要嘉宾,首先唱和,写下《渔歌子》五首。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后张志和为这25首诗做了佩画。此次*,颜真卿见张志和所乘之蚱蜢舟破敝,愿为之更换新船,张志和则高兴地以“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加以对答。只是可惜这场*之后不久张志和也和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一样,不幸溺水而亡。两人之间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的约定也是成了空话。
西塞山边白鹭飞
《渔歌子》的名字出现在宋代,张志和原作题为《渔歌》,宋代词牌《渔歌子》就是有张志和《渔歌》演变而来。张志和创作出《渔歌子》之后,《渔歌子》很快就流传开来,只可惜张志和很快不幸溺亡。这导致《渔歌子》五首散失。后经过“世与玄真子有旧”的宰相李德裕多方访求,才得以留存至今。但是颜真卿等人的合作画卷已经散失。
《会昌一品集*玄真子渔歌记》: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於戏!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年甲寅(引者按:干支有误)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记。
《渔歌》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一出,暴得大名,不仅颜真卿等朋友辈叹赏不已,连宪宗皇帝都因读不到《渔歌》而写真求访,又为求访不致而叹息。这也是李德裕收集整理《渔歌》的原因之一。在这之后《渔歌》广为流传,而且不到五十年之后,被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君臣的喜爱,纷纷拟作。“《经国集》(日本汉诗集)收有*安朝嵯峨天皇拟张志和《渔父 词》五首,题为《杂言渔歌》。其一云:‘寒江春晓片云晴,*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嵯峨天皇并命朝臣滋野贞主奉和五首。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五首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写作描写地点、时节都不尽相同,但是五首词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却是统一的渔隐思想。甚至有学者说这五首词应该是张志和以前浮三江,泛五湖之时所积累的作品,这一次*之上只是集中发表而已。理由是五首词第一句中:西塞山、钓台、霅溪、松江、青草湖五个地点都不相同,而且想去甚远。五首词所描写的风景也各不相同:西塞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钓台是“两两三三蚱蜢舟”,霅溪是“江上雪,浦边风”,松江是“枫叶落,荻花干”,青草湖是“青草湖中月儿圆”。五处渔隐者形象不同,西塞山是“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是“褐为裘”,霅溪是“笑着荷衣”,松江是“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青草湖是“巴陵渔父棹歌连”。渔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踞水边石矶而钓,这是姜子牙垂钓于渭水磻溪的方式,可称为岸钓;一种是乘船而渔(钓),这是与屈原对话并唱沧浪之歌的渔父的方式。然而这个观点最后一点却赞成了五首词内在思想的统一性,“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表现的是作者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怡然自得的欢愉。
但我认为这恰巧是《渔歌子》五首的高明之处,五处不同的地点;五种不同的风景;两位不同方式的渔者,最后再以内在思想作为统一的串联。让五首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思想才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写景内容、时间都是让思想更加丰富,并不能作为作品判定作品是否同时写出的依据。我认为五首词是作于同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渔歌》原来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出自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教坊记》与敦煌写卷中。若果五首《渔歌》不是同一时期就要求张志和在五个不同的时期产生相同的思想,产生相似的灵感,来填写同一个词调的《渔歌》。而填词就算是在宋朝前期都不登大雅之堂,何况是诗作巅峰期的唐朝。我想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也是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情。第二、前文写过参加*的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写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从*均数据来看,每个人刚好五首。而张志和作为主要嘉宾、首唱如果拿出5首旧作出来显然是不可能能够瞒过其余几位好友的。如果是旧作也不会引起与会者的惊讶。从这两点来看,张志和《渔歌》五首必然是在这一次*之上所写,写的场景则包含了曾经浮三江,泛五湖所经历的各种场景。这也是这一组词的高明之处!
渔歌
五首《渔歌子》一首惊千古
南宋中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玄真子《渔歌子》,世止传诵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诚然若论单首词的成就而言,当属《渔歌子》第一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后世对于《渔歌子》的引用也大都是选取的第一篇。如苏轼的在作品写道:
《浣溪沙》
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极其推崇,只可惜曲度失传了。于是苏轼就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词句来赞美这首词。而苏轼增添之后所做的《浣溪沙》对张志和《渔歌子》内容仅仅是做了增添,对词作的行文方式、内在思想都没有改变。可见苏轼都觉得这首词,已经完美到不可改动一字的程度。
《渔歌子》其五
张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赏析:
第五首写青草湖赏月之乐。
时逢月半,月儿正圆,诗人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圆月与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中来往,在风波中出没的诗人,置身其间,感到其乐无穷,飘然如仙,无怪乎他要自号“烟波钓徒”了。
由于有“乐在风波不用仙”之唏,传说诗人“一旦忽乘云鹤而去”(《唐才子传》卷三),坐实其乘鹤仙去。其实这样并没有真正领会其的真意所在。
诗的第二句“巴陵渔父棹歌连”,谓此时此景,正与屈原《渔父》篇中渔父所唱之棹歌仿佛。屈原流放湖湘之间,行吟泽畔,有渔父劝其不如归隐,曾唱渔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青草湖中月正圆”的时刻,诗人不由想起这位巴陵(今湖南岳阳)渔父所唱之歌,体味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岂是挣扎于尘嚣之中人所能想象的,故诗人乐所其乐,吟出“乐在风波不用仙”之句。
综上所述,这些小词的形式与七言给予句比,只差一字,第三句七言化为两个三字句,然而其节奏与音韵已显得不同,读来颇有参差错落之致。可知初期的小词与绝句关系密切,只是更具音乐性,句式长短错落,已与诗明显有别。
诗人能够写出这些具有远韵远神的小词,得力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志和善画山水,酒甘兴起之际,以击鼓吹笛助兴,挥毫作画,倾刻而就,无不曲尽天真,令人赞叹。这五首小词撰成后,诗人即据以作画,意兴高远。当是到而抱憾知,即百计求访,为不能得到而抱憾。可见这些词既是诗,又是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千百万来脍炙人口。苏轼即将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和《浣溪纱》两首词中。当然,比较下来,苏轼不免生硬之赚,“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刘熙载语)。不过于中也可知苏轼倾倒之意。
这些词撰成后,一时和者甚众,颜真卿、等均有和作,可惜皆已不传。张词不仅风靡国内而已,甚至于蜚声海外,赢得无数的海外读者,与唐穆宗时代的日本嵯峨天皇就有五首仿作问世,流传至今昔。
[古欣赏:渔歌子]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江上渔者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江上渔者的诗意
《江上渔者》
作者:范仲淹
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诗意: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为北宋着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在宋仁宗时,他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遭贬外调,但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轰鸣的巨涛,强烈冲击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笔诉渔民疾苦。
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见风浪中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从而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古诗江上的译文。
张志和《渔歌子》阅读训练及赏析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志和《渔歌子》阅读训练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此词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苏轼有《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徐俯有《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④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⑤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阅读训练及答案】
(1)全诗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白 红 青 绿)
(2)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______的生活情趣。
(悠闲自在)
(3)诗歌在呈现鲜明的山光水色时,转化着视角,先描写远的______的,再描写*的,_____的。
(高、低)
4、《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词。
5、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在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__,桃花的颜色__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6、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的生活情趣。
7、把诗歌改写成一篇120字左右的散文。
8、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4、词
5、春西塞山前 白 红 青 绿
6、悠闲 自在
7、要注意这些景和物:从容自适的渔父、江南二月的桃花、春江流水、迷蒙的'烟雨、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等等。
8、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一、渔歌子·年味 集市繁华卖买中。东西南北售情浓。 山野菜、海青龙。衣食百货秀年容。 二、渔歌子·年鸡 花样齐全系箩筐,东西双列野姿扬。 金尾秀,彩头昂,人人争购度年光。 三、渔歌子·年猪 腊肉香薰喜猪肥,农家庭院闹声围。 鸡年至,狗年追,太*盛世福音归。 四、渔歌子·年糕 黍米丰年有庆余,农家磨面待神厨。 大糕饼,小金蕖。蒸蒸日上乐安居。 五、渔歌子·光荣灯 锣鼓喧天颂军差,红红灯笼系君怀。 光荣榜,世勋台,中华之秀第一牌。 六、渔歌子·茶话会 岁岁年年约老臣,茶话相会*新。 念国恨,治家仁,炎黄代代自权尊。 七、渔歌子·扭秧歌 多彩丝绸系腰前,胭脂香粉秀婵嫣。 娇姿俏,俊儿酸,红红火火闹年关。 八、渔歌子·抢红包 低首刷屏笑语喧,群朋知己点红笺。 眼睛快,手机残,包包提示一分钱。 九、渔歌子·年夜饺子 烟雾蒸腾水上漂,爆竹烟花闹云霄。 一碗碗,百包包,贪吃钱钱运气高。 十、渔歌子·拜大年 穿上新装拜年么?挨家挨户问好多。 亲世伯,*姑婆。满庭爷辈带阿哥。 十一、渔歌子·压岁钱 压岁钱儿怎舍花?天真小梦似春芽。 买玩具,坐游车。天伦自乐筑奇葩。 十二、渔歌子·烟花 一片冰心恋烟花,琼葩千里赛帝家。 山水映,海天嗟。酉年向往在天涯。 十三、渔歌子·弘原 琼玉吹梅醉小城,酉年弘原向和*。 金瓯越,福乡萌。冰心一片敬群英。 十四、渔歌子·杜酒 精选葡萄做珍馐。冰糖催酵玉液流。 开缸喜,入肠柔。酉年似酒载春秋。 十五、渔歌子·走亲戚 先看姑舅乃孝心,姨娘冰叟后边临。 携厚礼,赠豪金。民风*俗*寻。 十六、渔歌子·看亲家 正月新亲走得甜,儿女婚嫁可倾谈? 三生石,一缘签,春秋岁月似风帆。
编辑点评:
作者以渔歌子词牌,惟妙惟肖地抒写了东北城乡过大年的场景,入年、庆年、拜年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品年味,购年货,做年糕,何其乐,张灯结彩话新年,载歌载舞扭秧歌,抢红包,熬年夜,年夜饺子暖心窝。贺敬往来拜大年,喜笑颜开压岁钱,寒夜烟花更璀璨,祈弘原,杜酒绵,走亲串友笑语宣。整组词喜气洋洋,如意吉祥,瑞气十足,充满正能量。尤其是光荣灯、茶话会、弘原三首词,将庆新年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起来,讴歌了在*的正确领导下,在圆梦复兴的进程中,民富国强的繁荣景象,展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精神风貌!词韵洋洋洒洒,词风喜气洋洋,鼓舞人心,醉美好词!感谢赐稿!力荐佳作!问候诗人!
古诗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的古诗诗意
《渔歌子》的诗意和古诗
古诗渔歌子的诗意30字
渔歌子古诗的诗意简单
渔歌子的这首古诗意思
渔歌子的古诗意思20字
古诗词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的古诗诗意画面
渔歌子古诗的诗意简短
渔歌子的古诗是
渔歌子古诗的意义
渔歌子古诗意思懂啦讲的
渔歌子古诗中的二首诗意
古诗渔歌子的词意
渔歌子的诗句
古诗渔歌子的诗
渔歌子古诗的画
古诗渔歌子的画
渔歌子诗句
渔歌子这首古诗的大意
古诗《渔歌子》的画
渔歌子古诗谁的诗
渔歌子名句
渔歌子古诗的图片
渔歌子的古诗五首
古诗渔歌子的配图
古诗渔歌子的大概意思
渔歌子的古诗全部意思
古诗渔歌子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