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关于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2) 说说(71) 名言(4) 诗词(3k+) 祝福(2) 心语(189)

  • 雪梅古诗的意思短句

  • 雪梅·其一

    【作者】卢梅坡 【朝代】宋 译文对照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标签: 写雪冬天励志梅花古诗三百首哲理写人景色季节动植物人物数字

    译文 注释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作者介绍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古诗词 雪梅 xuě méi

    卢梅坡《雪梅》赏析

    雪 梅

    〔宋〕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

    骚人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雪梅

    朝代:宋朝|作者: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其一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其二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阅读全文]...

2022-05-01 22:22:16
  • 雪梅古诗的意思翻译(雪梅的注释和译文)

  •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选自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卢钺非常喜欢梅花,乃至于自号为梅坡,*也常称他为卢梅坡。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互不服输,就连诗人想要评议梅与雪的高下都得费一番思量。雪白梅香,梅在颜色上逊雪三分白,雪比梅花也少了一缕淡淡的清香。二者各有长短,难较高下!

    这首诗看似在写雪梅,其实暗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也一样,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阅读全文]...

2022-01-02 09:50:13
  • 古诗梅花的意思

  • 梅花
  •   用《梅花》一文表达自己的孤高与高洁,配合原文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吧!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拓展阅读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为官经历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江苏省扬州市)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事、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旋又外调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江西、安徽一带],江宁知府(江苏省南京市)。多年的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为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宋朝一批士大夫期待王安石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为谋士,以曾布、邓润甫、章惇、章衡、蔡确、吕惠卿等为变法派的中坚力量。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坚持他的这一见解,“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义》,即《三经新义》,也称“荆公新学”,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多年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识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阅读全文]...

2022-01-13 09:26:07
  • 古诗《草》的意思

  • 写作
  • 古诗《草》的意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草》的意思,欢迎阅读。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阅读全文]...

2022-02-23 05:34:59
  • 墨梅古诗原文及翻译(墨梅的意思全解)

  • 王冕《墨梅图》

    《墨梅》是一首风格质朴的题画诗,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王冕是元末人,籍贯是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竹斋,有《竹斋集》。王冕出身贫寒,自幼好学,根据宋濂《王冕传》的记载,他曾经“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之后有幸为大儒韩性所赏识,“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王冕好学,出于本心,对功名不甚看重,科举落第后“焚所为文”,绝意仕途,“着高檐帽,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击木剑,行歌会稽市……人或以为狂生”,开始了漫长的游历、归隐生活。

    王冕有诸多别号,如煮石道者、闲散大夫、饭牛翁、会稽外史、会稽山农、江南野人、梅花屋主、梅叟等等,皆寄寓着他的品行追求,值得玩味。例如“饭牛翁”典出《庄子·让王》,用隐士颜阖“饭牛不仕”的故事,寄寓不慕爵禄、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又如“煮石”指制作印章,透露出王冕醉心书画、不拘俗务的自在超脱。至于“梅花屋主”“梅叟”,更与这首《墨梅》密不可分。王冕一生痴爱梅花,曾被好友刘基所戏谑,称其“一生只被梅花恼”。他痴爱梅花到什么程度呢?根据《王冕传》的记载,他带着妻子儿女归隐于九里山时,“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从创作来说,王冕对梅花的喜爱也显而易见,他留下《素梅》《红梅图》《题月下梅花》《梅花传》等等诸多与梅花密切相关的诗文画作传世,称赞梅花是“翩翩浊世之高士”,“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

    梅花是贯穿于王冕各种创作的典型意象,这首《墨梅》是典型的题画诗,题在王冕《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左上方,是王冕完成画作后,为画题词时所作;诗本无题,现题名《墨梅》为*在整理题画诗时所加,在流传过程,又颇多异文。下面我们主要对《墨梅图》中的版本展开品读,并对一些流传较广的异文加以探讨。题画诗重在画境与诗境的交融映衬,请看: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首句“吾家洗研池头树”,或又作“我家洗砚池边树”。“吾家”即“我家”,“研是“砚”的古字,“头”与“边”在此处含义相同,表示处所,如“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惶恐滩头说惶恐”(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一句虽然看似极为简单,却仍有争议,有人视为用典,有人则不以为然。前者认为,此处“吾家”指的是“王家”,“王家”而有“洗砚”,自然让人联想到大书法家王羲之。据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常常因为洗笔而“创造”出许多“墨池”。一方面,王冕与王羲之同姓,不免对他有着天然的追慕亲*之感。另一方面,二人的人生轨迹也有相似之处。王羲之也是一生追求隐逸,徜徉山水,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书法艺术,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为同样精通书画的王冕所服膺。因此,诗中的“吾家”既指诗人自己,亦暗指王羲之。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此处“吾家”就是最*常的意义,就是指“王冕家”。

    那么,什么是吾家呢?在古人诗作中,*亲属是“吾家”,左思《娇女诗》曰“吾家有娇女”。隔了十几代仍是“吾家”,杜甫《回棹》:“吾家碑(指杜预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友人,也可以是“吾家”,施肩吾《赠施仙姑》曰:“缥缈吾家一女仙,冰容虽小不知年。”“吾家”甚至可以用于以下称上,唐代郑愿有《守岁》一诗:“吾家贵主*开”。可见,“吾家”的使用情境非常泛化,上面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我们不必过多纠结“吾家”的实指和“池边树”的具体所属,而是要在“吾家”的用法中,看到古人的情感共性——在这里,“吾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喜爱亲*之感。其实,不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用词*惯,不管话语具体内容是什么,哪怕是抱怨,只要“我家”这个词一出,就透着一股子亲昵喜爱。总之,首句既写出了梅花的位置,长在洗砚池边,也巧妙地定下了全诗歌咏、赞美梅花的情感基调。

    次句“个个花开淡墨痕”,又作“朵朵花开淡墨痕”。诗句中叠用的个个,强调了每一朵梅花都颜色淡雅,只有浅浅的墨痕,同时又暗示出梅花各自绽放,与墨梅图的构图是一致的。在解读这句诗时,也许是因为王冕爱梅的形象太过突出,有的人把这首诗来自《墨梅图》的事实忘到一边,将其误读为一般的咏物诗,把诗想得太实。于是开始困惑“花怎么会有淡墨痕呢”?进而有了“洗砚池的池水染就了池边树的独特颜色”等等解释。其实,题画诗的歌咏对象既可能是画中物,也可能是画中物在现实中的本体,更有可能是二者的结合。王冕将墨梅的外形特征和梅的精神特质融合在了一起。一方面,墨梅自然是淡墨之色,另一方面,淡淡墨色也体现出高洁淡雅的气质,与梅花淡泊闲雅的文化内涵相统一。

    最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直抒胸臆,大胆赞美墨梅。这句诗很像是在代墨梅发言,替墨梅道出它的内心独白。“好颜色”和“淡墨痕”相对而言,只有淡淡的墨色自然算不上“好颜色”。古人咏花,往往爱其淡雅而恶其浓艳,备受文人雅士推崇的偏偏不是绚丽张扬的鲜花,而是那朴素淡雅的梅兰莲菊。如韩愈将兰视为“君子之守”的典范,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周敦颐更把莲赞为“出淤泥而不染”,那墨梅对于自己不够娇艳、不够显眼的外形作何感想呢?墨梅不作感想!别人的夸奖评价与我何干,我只要坚守好自己的秉性就好了,我将会把梅花的清香之气布满天地之间——“只流清气满乾坤”,一个“满”字,又与上半段“个个花开淡墨痕”的“淡”对应,虽只是淡墨,可依旧能够“满乾坤”,这就更加传神写出了看似不起眼的墨梅之中,蕴含着怎样充盈醇厚的香气,暗示出墨梅坚实充沛的道德精神。

    在这里,“只流清气满乾坤”也有一个异文——“只留清气满乾坤”。“留”与“流”哪个更好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流”。“留”则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而“流”描绘的是一种动态,清气的流动散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凸显了“本”——能够流满乾坤天地,不断地给周围的世界带来沁人心脾的清香,不正是由于墨梅自身香气的馥郁浓厚吗?王冕借用对墨梅的描写,表达出坚贞纯洁的人生追求,赞颂了那种不向世俗献媚的高洁品质。墨梅不求人夸,只愿为人间散播清香,我们为人处事也要高洁自守,立身天地之间,但求问心无愧。这种高洁品质与慷慨情怀令人感叹。

    [阅读全文]...

2022-02-10 03:31:57
  • 早梅齐己翻译赏析(早梅古诗的意思翻译)

  • 齐己《早梅》赏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文:枯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遰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僧齐己(约860年—约937年),俗姓胡,名德生(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晚唐诗僧,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著作颇丰,《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800余首,数量居第五,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

    晚唐由于战乱频仍,很多人为避乱出家为僧,因而涌现了很多著名诗僧,诸如灵一、护国、清江、法振、灵澈、皎然、贯休、齐己、尚颜法师等等,齐己为其中佼佼者,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并与当时名士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尤善五言律诗,以诗风古雅,格调清和著名。

    齐己著作颇丰,这首《早梅》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成语“一字之师”典故的出处。以前虽然有学者点评过,不过其中版本不同,评析略有差异,似乎不能尽诗人之意,因而笔者也谈谈自己的认识。

    梅花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畏严寒,傲立霜雪,怒然绽放,清香溢远,象征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卓尔不群、圣洁高雅的君子之风,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因而千百年来关于梅花的诗词歌赋书画等不胜枚举,这首《早梅》为其中佳作之一。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首联采用衬托手法,突出梅花的个性。在严寒冬季,万物凋零,草木肃杀,北风吹来,几被摧折;然而梅花却不畏严寒,卓尔不群,孤傲挺立,焕发生机,应该是根部紧紧扎在岩石之中,最早汲取到深层地下的温暖,从而派生出勃勃生机。首联就对仗严密,对偶工整,出句和对句一一对应,“万木”对“孤根”,“冻”对“暖”,“欲折”对“独回”,精思凝练。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颔联描绘梅花绽放情形,*淡之中见神奇。在大雪皑皑的村落里,白雪覆盖,万物枯寂,然而梅花却凌寒而开,一枝怒放,既突出了诗题“早”,又赞美了梅花之孤傲品格,清新隽永,飘逸洒脱,“一枝”运用得非常精妙,为全诗的诗眼,堪称点晴之笔。

    颔联的“一枝”并非是齐己的创作,而是郑谷的修改。据元代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传·卷九》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唐末著名诗人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原文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于是齐己不觉为之折服,投拜郑谷,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就是成语“一字之师”的来历。

    应当说,郑谷的修改,变“数枝”为“一枝”,更加细微表现梅花之“早”,更加彰显梅花之孤傲品格,使得全诗从*淡变为神奇,犹如神来之笔,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早梅》得以成为咏梅的著名诗篇,千古传诵,应该是齐己和郑谷二人的共同成果。

    “风遰幽香去,禽窥素艳来”,颔联写梅花的惊艳和幽香,有不同版本,另一版本为“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首先“遰”(dì)通“递”,不过原文应为“遰”,传送、传播、传递之意。而“出”和“去”不同,就显得有点不恰当了。第一种版本的意思为:梅花的幽香,在寒风的吹送下,氤氤氲氲,散播远去,沁人心脾;梅花明艳动人,芳洁素雅,令众花相形见绌,而禽鸟从远处窥见梅花的英姿,不由惊叹,然后寻芳而来。

    而第二版本为“出”,就显得有点俗和不准确。因为梅花的香气是自身溢出,因风散发,而不是因风吹而出,便主动为被动,好像是风的作用使得梅花溢香,不符合事实。再就是从*仄上来说,“出”为“*”,“去”为仄,若是用“出”,使得出句和对句不押韵;而用“去”,*仄押韵,并且使得该句阴阳顿挫,更加优美。因而第二版本为*之误(包括“遰”字更改),并非诗人齐己的原诗。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尾联双关,即景抒情。“应律”:即律历、律管候气,是古人用律管判断二十四节气的各“中”气是否按时而至的一种设施,《后汉书·志·律历上》记载,在密室内将不同规定长度的十二根律管,按地支十二方位埋入土内,上端与地面*,管端充以葭莩灰,覆以薄绢,每当各月中气到时,相应的律管即灰冲绢飞出管外,这样可以判断季节气候,以作为农事措施的依据。“春台”:本意指春日登眺览胜之处,也是这里借指礼部,如贾岛的《送刘式洛中觐省》诗:“晴峰三十六,侍立上春台。”即是此意。

    尾联本意为:如今早梅绽放,如果按照这个律历气候,明年希望先发在春台,寓意为如果像早梅那样迎寒而开,那么希望自己能够高登科举。齐己在出家为僧以前,曾经热心功名,这也是当时文士出人头地的主要出路,然而齐己纵然有雄心抱负,可是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掌权,无人举荐,很难中举,因而齐己怀才不遇,最后不得以出家为僧。

    这首《早梅》诗写景抒情,通过讴歌梅花凌寒而开一枝独秀的风姿和高洁清雅独具一格的品格,虽然有点孤芳自赏,不过寄托了诗人的美好希冀和良好愿望,寄望于能够在来年独占鳌头,犹如早梅一样一枝独秀,充满了自信和乐观精神。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凝练隽永,清新自然,寓意悠远,情趣盎然,堪称咏叹梅花的佳作,值得品读。

    [阅读全文]...

2022-05-02 07:11:47
2022-02-16 11:41:10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句子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语录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说说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名言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诗词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祝福
雪梅古诗的第一句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