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古代的旅游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古代的旅游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古代的旅游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古代的旅游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励志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励志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在旅行中领悟到不同的事情,所以旅行的意义有很多。古人寄情于诗,将旅行的感悟写进诗里。每一句都有着旅行的风景,更有旅行时的感悟。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行旅诗,是诗人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所著。三峡*,猿啼猴鸣,此落彼起,不绝于耳;江上轻舟,飞速行驶,重山叠岭,瞬息穿过。
《秋浦歌》 唐·李白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此写顺水泛舟时所见青山夹岸、花香拂面的景象,表现的是一种轻快愉悦的行旅感受。
《午憩僧房》 宋·严粲 黄尘吹不到禅房,窗纸风翻叶叶凉。 触热行来牵昼梦,孤蓬听雨下潇湘。
潇湘,指今湖南省境内。此写行旅途中的孤寂之情。“听雨”一词,既表现了旅途的孤寂无聊,又体现了一种文人生活的浪漫情趣,别有一种凄美的色彩。
《扶风歌》 晋·刘琨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废鞍高岳头。
发鞍,御下马鞍。此写行旅之途的起歇情形,对偶工整,音律和谐。“长松”、“高岳”所营造的情境,也令人回味无穷。
《赴洛道中作》 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徂,往。衔思,含着忧思。晚上睡觉时抱着自己的孤影而眠,早上出发时含着忧思而行。这是何等孤寂、凄凉的行旅之途呢?
《感遇》 岑参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选材广泛,包括述志、山水、赠答、行旅等多方面,其中尤以边塞诗最为出色。难道你没看见那身高百丈,正在那里拨弄着云彩的松树枝吗?秋风即便是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也奈何不了它。
《拂晓行军诗》 明·朱元璋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这首诗描写诗人清晨旅行诗所见到雨露、星光等景色,意境十分优美。
古代爱情的古诗词
古代爱情的古诗词有哪些?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去描写爱情的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爱情的古诗词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9、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1、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12、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4、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5、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7、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8、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19、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3、*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4、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5、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2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27、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8、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杨修《玉楼春》
2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30、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31、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32、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3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3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5、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6、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7、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38、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39、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二首其二》
4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4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42、*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4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44、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4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4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48、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4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古代的旅游活动
*古代的旅游活动,地对其予以分类,对深入了解作为文化现象的*古代的旅游活动,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无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的旅游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丰富多采的*古代旅游活动,至少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帝王巡游
*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弘扬功绩,炫耀威力,震慑臣民,往往巡游各地。有的论者把西周时期的穆王视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说他曾宣称天下诸侯各国要遍布王辇之车辙和御骑之蹄印。《穆天子传》也记述了他的西征路线和有关故事。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足迹远涉波斯(今伊朗),*通往西方的道路最早是由他开辟的。然而,由于有关周穆王的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因此把他作为帝王巡游的实例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然而,秦始皇、汉武帝作为帝王巡游的代表却是极其出色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统一*后,10年之间(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1、公元前220年,他从咸阳出发,沿渭河河谷抵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后北行经泾水上的北地(今甘肃庆阳)返回。
2、公元前219年,他东行到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记功,登泰山祭记封禅,到烟台芝罘岛,沿渤海向东到成山头,向南到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在泗水寻觅周朝九鼎,后南行过淮河到衡山,由汉水经南阳返回。
3、公元前218年,他又向东游历,经河南、山东到芝罘、琅邪(今琅邪山),沿漳水从上党返回。
4、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5、公元前2l0年,他出武关,沿汉水南下到湖北云梦,乘船顺长江东渡到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又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琅邪、荣城、芝罘游历。在这5次巡游中,他4次在7个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记其功绩。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喜巡游,爱猎射,祠山川,慕神山,是史学界公认的*封建的大旅行家之一。他七登泰山,六出萧关;北抵崆峒(今甘肃*凉),南达寻阳,许多名山大川都有他行迹。
为实现先带兵耀武,再祭告天地的古训,他于公元前110年冬带兵18万,北上甘泉宫、上群、西河、五原(今内蒙古东胜、包头一带),旌旗飘扬,浩浩荡荡,前后达千里。他出长城,登单于台,成镇匈奴,又回陕西祭黄帝陵,到华山祈祷;再东行至嵩山,敬礼于太室。
公元前119年,他封禅泰山,至东海求仙;又北抵碣石、辽酉,再由九原返回,行程9,000公里。此行是*封建帝王巡游的一次壮举。公元前106年,他经由盛唐(今安徽安庆)向湖南九嶷山拜虞舜,到潜山登天柱山;又从寻阳乘船沿江顺流而下,向枞阳行驶,其船首房相接,不绝千里;再由陆路北行,直抵山东琅邪海岸后归。秦皇汉武,显赫一世。二者巡游,也颇相似。与秦始皇比。汉武帝巡游的路程之遥,地方之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隋炀帝杨州观琼花,清康熙、乾隆下江南等都是尽人皆知的帝王巡游的典型事例。
二、官吏宦游
*古代封建官吏,常受帝王派遣,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出使各地。官吏宦游即源于此。其中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最有名气。
张骞(约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武帝之命,带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穿河西走廊,出阳关,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过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一带),到大月氏,行程7,000多公里,在月氏,他考察了那里的山川地形、风土民情、特有产品,军事,并涉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许多城市。然后,他取道葱岭(原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的总称),从祁连山过羌人区,进入陇西,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返回。
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又率300人前往乌孙(今新疆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一带),走访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伊拉克等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在乌孙使节的护送下返回。他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司马迁语)的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建立了不朽功绩。
郑和(1371~1435年)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他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南洋群岛婆罗洲以西的南*海、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壮举。他南到爪哇,北到波斯湾和圣地麦加,西到索马里摩加迪沙,涉海5万多公里,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举,比1487年欧洲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洋早半个多世纪,比麦哲伦环球旅行早1个多世纪,可以说在世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他率领的船队62艘,大的长过百米、宽至四五十米,一般的也长90米、宽三四十米,体势巍然,巨以无故;有的载物,有的载人,有的载马,有的载水,也有专供作战用的,各种功能齐备,整个船队,有水手,有*,有医生,有翻译,还有将士,多达2.78万人,首尾相接,长5公里,浩浩荡荡,极有声势,堪称当时航海的“世界之最”;船上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罗盘设施,夜观星象,日测风云,加上船是采用分舱密封的制作而成的,即使局部触礁,也不大局。
他把*大陆的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绝伦的丝绸、罗纱、锦绮带出去,又把异国他乡的胡椒、象牙、宝石、药材、染料、香料、硫黄以及狮、豹等稀奇珍贵动物换回*内地,不仅扩大了贸易,而且加深了友谊。至今南洋一些城市还保留着纪念他的遗物胜迹。其随从马欢、费信、巩珍等人分别撰写的《瀛涯胜揽》、《星槎胜揽》、《西洋蕃国志》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具有珍贵的价值。
三、买卖商游
往返各地做买办的活动为“商旅”。做买卖所经之路为“商路”。在*古代社会,不仅各地糟运水路四通八达,驿道陆路遍及各地,而且西南各省有栈道,沿海地区有海运。商路的开辟,为商旅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是买卖商游发达的重要标志。据翦伯赞《*史纲》说,早在商代时期,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到今日鄂皖乃至四川,西北达陕甘宁绥乃至新疆,到处都有商人的足迹。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古代著名的商人。
被历史上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海上商贸旅行线路。《汉书·地理志》说,汉武帝曾派遣官员率领“应募者”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织品,从雷州半岛乘船驶过南海,进入暹罗湾,绕印度*半岛和马来西亚半岛,通过孟加拉湾到印度半岛东海岸的黄支国,与当地交换明珠、壁流离(宝石名)等物品。印度商人也穿过马六甲海峡来*进行商业贸易。
被历史上称为“殷明略航线”的海运线路是由元代千户(官名,世袭军职)殷明略开辟的。这条水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经长江口出海直驶成山角,再经渤海湾沙门岛到天津市,只有10天航程。元朝*征收的粮食、瓷器和丝绸织品的相当部分就是靠这条水路从南方运至北方的。北方的豆类、谷物和枣、梨等土特产品也靠这分水路运往南方。据《元史》卷九四《食货志·市舶》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以新钞十一万六百锭、银一千五百九十三锭、金百两付给江南各省“与民互市”;且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公司,“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由此可见当时买卖商游规模之巨。
四、士人漫游
*古代社会的文人学士常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几乎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历史。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后期待人。他因受人谗毁,被楚国君主贬谪,先后到汉北、江南,长期在沅、湘流域游历;深感国家政治的腐`和自已理想的破灭;愤然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这些诗,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他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被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西汉时的史学大师。他从20岁起漫游各地,到过庐山、会稽,考察过“禹疏九江”的遗迹;经历过屈原被流放之地,凭吊过屈原沉水的汩罗江又到过孔子故居,参观过孔子“庙堂车服礼器”;游历过刘邦起兵的丰沛,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事迹;还去过魏都大梁,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嬴看守过的“夷门”……具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每到一地,他都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事。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大学史纲要》),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传体通史的先例,涉及到军事、政治、、社会、文化、、地理、民俗等多种领域;不仅是部历史巨著,而且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北魏地家。他深感前人的《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过于简略,在跋山涉水、实地考察的同时,着力搜集有关水道的史料,为汉代的《水经》作注。《水经注》共40卷,记述了1252条河道沿岸的地理沿革、历史古迹、城邑建筑、风土人情、传说故事;不仅对桑钦的《水经》作了修正、补充和阐释,而且对祖国山水作了讴歌和赞美;既具有珍贵的地理学价值,又占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他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他那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而又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是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真实写照。旅行游览为他提供了题材、意境和灵感,他为祖国留下了脸炙人口、动人心弦的诗歌遗产。在他的笔下,万里长江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九曲黄河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西北高原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的诗,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流传千古、与世长存。
徐霞客(1586~1641年),地理学家。他不入仕途,专事旅游,他22岁起就在母亲支持下,“周游名山大川,以阔大心胸,增广见闻”。他北抵燕幽,东达粤闽,西入滇南,不怠尽志,历时39多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他跋山涉水,凤餐露宿;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地质矿产、水利资源以及各种生物、植被、洞穴、岩溶进行了详尽地考察研究;并每天坚持写日记,以清新简练的语言记述了其亲身经历和旅途见闻,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由于这部书文笔生动,记述精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它不仅是部地理学著作,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沈括、苏东坡、李清照、陆游、朱舜水、李时珍等都是古代著名文人,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都有不朽作品传世。
五、高僧云游
*古代社会的高憎云游是很盛行的,其著名旅行家是法显、玄奘、鉴真等人。
法显(377~422年),东晋佛教学者。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先越甘肃的陇山,过青海的养楼山,穿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经流沙河(大戈壁)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县);又北上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再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遍历北天竺(今阿富汗、巴基斯但境内)、中天竺(今印度垣河流域)等地,是*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驱。他得到了《摩河僧祗律》、《方等》、《大般泥洹经》等经籍,并学会了梵书梵语。后来,他乘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又经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上,于义熙八年(412年)从山东青岛崂山登陆返回。他把自己14年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对30多个国家的山川风物作了扼要描绘。这部书既是5世纪初亚洲的`佛教史,又是中印等国的史,也是*现存有关海上交通的最早史籍。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佛教学者。他13岁就出家为僧,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拜会高僧名师,寻求佛教真谛,精研俱舍、摄论、涅()等经,通晓大乘小乘。他深感国人对佛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解惑释疑,提高佛教地位,他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沿天山南路西行,经西域16国,前后4年到达天竺(古代印度)。他遍游天竺五部(即东、西、南、北、中印度),尽取佛学要义,著有《会宗论》和《制恶论》;642年,他应邀主持了有18个国王、*万名僧侣和教徒参加的经术辩论大会,显露出他的渊博知识和精辟议论。645年,他从印度回国,带回650多部佛教书籍,在长安,洛阳集结高僧,学者进行佛经翻译;并把*道教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人印度等地;还奉唐太宗之命,著《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西游16年、行程5万里、所历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地理、、宗教、*俗。这部书,文辞绚丽雅瞻,叙述生动真实,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是*西北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孟加拉国、中亚等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人。他生于武则天执政的佛教鼎盛时期,长于佛教发达的江苏扬州市区,生活在以释迦为尊的家庭里;14岁出家为僧,18岁授菩萨戒,20岁到当时佛教发达的长安、洛阳二京,22岁授具足戒,日益加深其佛学造诣;24岁返回故里,任扬州大明寺住持;研究律宗和天台宗教理,精通戒律,兼备医学、建筑、文学、等多方面知识。46岁时,他在佛教界斐声天下、众望所归,天宝元年(742年),日本派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等邀他东渡日本授戒传律,他欣然应允。天宝元至十年(742~751年),鉴真5次东渡,都没获得成功,且因感受暑热,致使双目失明。他东渡日本的决心始终不渝。天宝十二年(753年),他带23人搭乘日本遣使的便船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他在日本都城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投戒律,被誉为日本“律宗太祖”和*“过海大师”。他还把*的建筑、雕塑、文学、医药、书法、绘画、刺绣等介绍给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六、节会庆游
在*各族人民生活*俗和节会喜庆中,春节庙会、元宵灯市、清明踏青、瑞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是较为流行的游览方式。
春节庙会 其是丰富多采的。主要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等。如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之时,舞狮活动便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乡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气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使》诗中云: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起毛衣摆双耳。
两人合扮一头大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另一人扮作武士。当武士拿绣环引诱、踢打狮子时,狮子便随着鼓点演出各种各样的舞姿:忽而翘首翘望,忽而回头凝视,忽而匍伏在地,忽而奋力跃起,忽而张牙舞爪,忽而摇头摆尾,忽而舐毛洗耳,忽而朝拜翻滚,千姿百态,令人称奇。
元宵灯市 是夜,张灯结彩,吃元首,猜灯谜,表演戏曲和杂耍技艺,这是西汉之后世代活袭的民间*俗。《东京梦华录》云: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词人辛弃疾对元宵之夜繁华熙攘的赏灯景象作过惟妙惟俏的描绘。他在《元夕》词中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明踏青 时逢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气候宜人。人们竞相到郊外去,拖暮方归。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里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事到朱蹄骄膝。清明踏青之风盛行于宋时,宋周密在《武林旧亭》中记述了杭州清明踏青的事:是时,城中士女“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本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的画面上,人物多达550人,牲畜50多头,船只20多艘,车、轿20多乘。当今开封的宋都一条街和香港九龙的宋城就是由此引发而成的。
端午竟舟 古代吴越民族(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一次图腾祭的节日。该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俗。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一次图腾祭,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供图腾龙吃;且伴着鼓声,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和自己带来乐趣。端午竞舟即来自此。后来人们把这一*俗与纪念屈原联系一起,使其更有深远意义。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王逸《离骚章句》),以激励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赏月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辉洒地。千家万户围坐在庭院、楼台、地坪那赏月,与月共享月饼、花生等礼品;且吟诗作对,感受天伦,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中秋赏月盛于宋时,宋词对之多有描绘,苏东坡《水调歌头》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根,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回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阳登高 九九重阳,金秋送爽,风霜高洁,丹桂飘香。此时,好高望远,赏菊赋诗,别有一番情趣。当人们置身高处,极目远眺时,那漫野的山花,金黄的果实;那晨光熹微的拂晓,夕阳如火的黄昏……尽收眼底。面对祖国锦绣河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在《九日》诗中云: 去年登高郏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刘禹锡《九日登高》诗中云: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上高处,未有不伤心。
*各个少数民族的节会庆游更是丰富多采,生动奇异。这些节会庆游,或此起彼伏的,或千姿百态的舞蹈,或张灯结彩的赛场,或美味可口的佳肴……无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壮族的歌圩节时,男女青年欢聚圩场,行歌互答,其乐无比;且以抛绣球、碰彩蛋、谈情说爱与之相随。有诗对其盛况作过如下描绘:木棉絮飞是歌圩,柳暗花明任听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
【拓展】
古代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几千年来,月亮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怀,在我国古诗词文化里,留下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关山月(唐朝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枫桥夜泊(唐朝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唐朝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把酒问月(唐朝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唐朝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静夜思(唐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夜留别(唐朝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中秋月(宋朝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山居秋暝(唐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仙子(宋朝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旅宿(唐朝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水调歌头(宋朝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楼有感(唐朝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玉阶怨(唐朝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霜月(唐朝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古代著名才女的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著名才女的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邻女》
【唐】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鱼玄机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赠邻女》是她的名作,“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女诗人在爱情上的感悟总是最深的。此诗以无价宝比有情郎,阐述了女子对爱情的重视和追求;以易求反衬难得,诉说了爱情追求的艰难与痛苦。全诗格调哀婉,含蕴深刻。
《八至》
【唐】李冶至
*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在唐代是享有盛誉的女诗人,唐代诗人刘长卿称她为“女中诗豪”。李冶生性浪漫,善弹琴,工格律,与陆羽和僧皎然都交好。
这首《八至》诗是李冶的名作。写的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啰唝曲》
【唐】刘采春
其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其三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其四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刘采春被誉为“古代的邓丽君”,刘采春特别会唱歌,“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她的《曲》有一百二十首,足见她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这组《啰唝曲》简单却感情真挚,表现了女子盼望归人归来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
《春望词》
【唐】薛涛花
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薛涛也是唐代的才女,在如繁星般的大唐诗人中间,占有一*之地足见其才华。自古红颜多薄命,薛涛的一生颇多坎坷。
这首《春望词》是她的传世名作,诗句融情于景,开头四句描绘花开花落之景,抒发相思之情。春光易逝,知己难求,岁月不断流逝让薛涛十分伤怀,“结同心”的梦破灭了,知己难求,佳期渺渺,何其痛苦。
1.《清*调·其一》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浣溪沙·闺情》宋代: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3.《采莲曲》唐代: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4.《佳人》唐代: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5.《忆江南·春去也》唐代: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羁旅思乡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赏析】
因眼前风物勾起乡思是游子的常情,基于这种生活体验,借一景一物来发抒乡思乡愁的诗作在古代诗歌中是不乏佳作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是由明月触发故园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是借春花表达归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因笛声催动无尽的乡愁。这些诗作物我相关,情词相吻,有的真情畅达,有的深情绵渺,深受人们喜爱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李觏的《乡思》则是由落日黄昏牵惹出浓郁的乡愁的诗作,但它又不只是借对夕阳晚景的描写来寄托怀乡之情,而是着力抒写落日时所见、所思、所感,并以步步推进,层层比照的手法把乡愁表达得至深至切。
《乡思》句句写故乡之思,但却不是在一个*面上作同一色调的渲染,而是一层深一层地把感情急切凝重地推向高潮。诗人面对着天涯落日,但在一、二两句中并未展开对天涯依稀的暮色的描写,起句即借“人言”天涯之远,已蕴游子之情,接着以“望极”而“不见”,表达作者对家乡之远——远在天涯之外——的怅惘,这样在游子之思上添一层乡关渺远的怅恨。三、四两句借眼前碧山、暮云把乡思更推上一层:远已堪恨,怎又见层层青山阻断了天涯故乡路,恨远之上又添一恨——隔;更何况这层层青山“还被暮云遮”,“隔”复又“遮”,恨何以堪!短短四句,一层进一层,一层深一层,把凝重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深婉曲折而又十分浓烈。
这种写法在诗词中自非独无仅有。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人们熟知的,而与李觏同时代的欧阳修在《踏莎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楼高莫*危栏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觏是否受到他们的启迪难以推测,但是其《乡思》中感情的层层推进,是借黄昏所见的“落日”、“天涯”、“碧山”、“暮云”这些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景物激惹出叠叠情感的波涛,比李义山借助典实与欧阳永叔径直点穿“行人”以作比照来推开一层,应当说更显自然熨贴,艺术上亦有所突破。
《蓟北旅思》
唐·张籍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纻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赏析】
“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这是《艺概》作者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要求之一。诗格卑下谓之俗,这等作品固然无多可取;而熟滥之诗,由于它了无新意,既不能向读者提供新的认识,又不能向读者提供值得玩味的新的审美对象,无疑更加缺少存在的价值。刘熙载的“避熟”的要求其实并不低。诗人们要达到这一要求绝非易事,尤其在写那些已经被前人反复吟咏的题材的时候。诚如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然而张籍毕竟避开了这个“熟”字。这也正是《蓟北旅思》往往被不同时代的诗歌编选家垂青而没有淹然无闻的原因所在。
《蓟北旅思》新在哪里?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它主要新在“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这结末的两句。
“折柳枝以送人远行”,是唐代的*俗。唐代很多诗人都把这一细节写进赠别和思乡的篇章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来攀枝苦,应为别离多。”(王之焕:《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闻笛》),无不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句,张籍在《蓟北旅思》中也写折枝,但和他人并不雷同,他所采取的角度和借以体现的情思都有异于前人。如果以崔湜的《折杨柳》、元淳的《寄洛中诸妹》与之比较,就越发可以证明这一点。
元淳的诗如次:“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题书凭雁翼,望月想蛾眉。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元淳的这首诗和《蓟北旅思》颇有几点相似。诗人离家甚远,是其相似之一。元淳和家乡有万里之隔,张籍离故土亦很遥远。张籍故乡何处?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和州人(今安徽和县),一说为苏州人(今江苏境内),一说少长于和州而祖籍于苏州。从这首诗的前两句看,他的家乡当在“吴”地:他“望乡国”而歌“白纻词”,而“白纻歌”正是吴地的一支舞曲。由吴地到蓟北(今天津以北),自然是十分遥远的了。诗人有家不得归去,是其相似之二。元淳“归不得”的原因,诗中已经写明:“谁堪离乱处”,正处在离乱之中;张籍诗中则未写出,也许是到蓟北公干因某种原因滞留下来,但滞留时间不短则是肯定的,这从第一句的“日日”、第三句的“长因”、第八句的“折尽”可以看得出来。借杨柳以抒发思乡之情,是其相似之三。元淳和张籍的诗都以最末一句为结穴,都在这结穴之句中刻划了一个动人的形象。但元淳笔下是诗人自身的形象:一名女道士手抚杨柳向着故乡掩面而泣;张籍笔下的则是一株杨柳,一株立于清清客舍旁侧的杨柳;它虽然青翠葱茏,向南的枝条却已被人折尽。这遭到破损的杨柳本不及“掩泪向南枝”入画,但由于它破损的原因——枝条为思乡情浓的人所折,反而获得了特殊的美感。它更启人遐思:折枝本为送友,送友又惹起乡愁;杨柳向南的枝条既被折尽,那折枝的诗人胸中的思乡之情已经掀起多少潮头?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诗人思乡之苦已溢出胸臆弥漫于客舍,弥漫于蓟北了。
崔湜在《折杨柳》中写道:“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萦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无疑是一首代言体的征妇诗。诗人同样借助折柳表现思念之情。但这种感情抒发还是比较直接的:由思夫而导致折柳,以折枝表现思夫;张籍思乡之情表现于杨柳时则更加曲折深沉,这已为前言。当然这种曲折深沉是就结句而言。在《蓟北旅思》中并不缺乏直抒胸臆、直接表白的句子。但正因为诗的前二句颇多直白,所以结束时出现的这一杨柳的'形象才含蕴着极丰富的情感,并给全诗增加了含蓄和蕴藉的意味。
《蝶恋花旅月怀人》
清·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赏析】
这首词的标题是“旅月怀人”,其实仅上阕便已题无剩义,下阕乃更深一层,是作者由此而来的万端感触。
起首三句写月。“疏帘”乃词人旅居之处。“才数尺”并非实写,而是道出月光之明丽皎洁,正因为此,所以隔着“疏帘”才仍能使人感到与月相距如此之*。“乌鹊惊飞”一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而来,表面上进一步写月光之明亮,以至于使乌鹊疑为天色将曙而惊飞起来,其实是将“无枝可依”的身世之感暗寓其中,隐隐道出旅况之萧条。月本无心,光明如初,一片洁白,而观者有意,境随情生,所以词人在“白”之前冠以“伤心”二字。“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又凝对这素月的遍地清辉?此时偶闻邻家笛声,于是顿起故人远别之思。四、五两句写“怀人”,所怀者为何人不得而知,但词人在旅途中,月光下,寂寞时,偏偏想起了他,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必是能与之心意相通者。“万里”写与“故人”相“隔”之远,而且这“万里”之间又非坦途,那“故人”更远在“关塞”之外,可见要想与之谋面是极难的事。“南楼”典出《晋书·庾亮传》,后来代指骚人词客乘雅兴所登临之处,如李白诗曰“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此处泛指邻家。“梅花”即笛曲中之梅花落或梅花引,后代用为别曲之代称。“谁弄”二字表面上是疑问,其实在惊诧中还带有责备的意思,因为那遍地月光已自令“疏帘”下的词人“伤心”了,蓦然间“南楼”上不知何人又吹起呜咽的笛声,岂非更令他魂不守舍?而那笛客所吹者偏偏又是“梅花”,这专述离情别意的名曲使词人益发思念万里关塞相隔的故人,相思而不得相见,耳畔偏又有别曲萦绕,这旅途月下笛声中的“怀人”滋味,真不知该是何等的凄楚。
词写了一半,“旅月怀人”的题义似乎已写尽,其下阕头三句,词人又回过头来写这个“旅”字,进一步揭示出自己的客况穷愁与内心隐忧。“蟋蟀”声声,好象*在“灯前”,正是《诗经·七月》中所谓“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写的季节,表明秋意已极浓了。唯有孤灯相伴,客中寂寞之状已然可见,何况还是一位“病客”,更何况连蟋蟀都来相“欺”!至于蟋蟀们究竟是如何“欺病客”的,二、三两句作了交待,词人说因为它们的声声鸣叫搅得人无法入睡,于是自己的“清影”只好在月下灯前“徘徊”不止。其实,“徘徊”的举动正说明心绪纷乱,其“影”甚“清”又说明诗心之苦现于形体,竟是清癯如许了,这些都是“欲睡何由得”的真正原因。词人不明说,却反怪蟋蟀相“欺”,更见出词风委婉与愁绪之深。最后两句,词人由“蟋蟀”怪到“墙角芭蕉”,厌憎它挡住了月光,以至于“遮掩窗儿黑”。“生”是语助词。本来“墙角芭蕉”是应带有几许诗情画意的,原该是诗人画家们眷顾的对象,况且此刻它又正在月光下、秋风里“瑟瑟”摇曳,更应使人生出几分怜爱,然而词人却偏道出一个“憎”字,若非他身负如此文名,有这样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艺术气质,几乎让人疑心为焚琴煮鹤之辈。这一切看似不好理解,其实清人谭献《箧中词》在评这首词时,仅以“忧谗”二字便揭明了个中原委。至于“谗”从何来,且不必深究,反正词人之忧心与忧状在词中都已表露无遗,而“遮掩窗儿黑”恰恰不过是古人所谓“浮云蔽日”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总体来看,全词形象鲜明,从令人“伤心”的月光到“病客”的“清影”以及隐隐笛声、“瑟瑟”芭蕉,都使读者觉得宛在目前。而且,词的上阕“怀人”之旨既十分彰明,但又不是一泻无余;下阕写“忧谗”之情虽稍隐晦,但也不是无可捉摸,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笔致曲折却不失之晦涩,的确可当得上“婉约”二字。
白露微寒,人间惊秋。
折一支蒹葭,携一份苍茫。待白露为霜,寄伊人相思。相思相忆,尤在水一方。
想把美好分享给你,带你看看这日升月落的温柔,所以你要好好再爱一次人间。
最适合白露读的30个诗句,最适合秋天读!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2.岩花初见丹英吐,节候新交白露来。——陶宗仪《白露日桂花开次张一高韵》
3.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杜甫《白露》
4.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白居易《衰荷》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雍陶《秋露》
8.白露暧空,素月流天。——谢庄《月赋》
9.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10.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1.一岁露从今夜白,百年眼对老天青。——丘葵《白露日独立》
12.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李白《长相思三首》
13.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王勃《秋夜长》
14.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江淹《铜爵妓》
15.怪来诗思清难忍,早雁声中露欲霜。——张翥《闰中秋是日白露节》
16.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17.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李贺《五粒小松歌》
18.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李白《秋夕旅怀》
19.今朝白露亥时交,小雨霏微向日捎。——陶宗仪《八月六日白露》
20.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白居易《秋题牡丹丛》
21.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卢殷《悲秋》
22.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白居易《南湖晚秋》
23.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左思《杂诗》
24.岩花初见丹英吐,节候新交白露来。——陶宗仪《白露日桂花开次张一高韵》
25.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26.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7.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28.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陈与义《秋夜》
29.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李白《代秋情》
30.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白居易《晚秋夜》
白露来了,点点清寒。在白露时节,等一个浪漫的秋天,也等一个浪漫的你。
关于古代的旅游的古诗词
古代关于旅游的诗词
古代旅游的古诗
关于古代旅游文化的古诗词
有旅游的古诗词
爱旅游的古诗词
说旅游的古诗词
关于旅游的古诗词
自在旅游的古诗词
古城旅游的古诗词
旅游的古诗词古语
旅游相关的古诗词
春天旅游的古诗词
西欧旅游的古诗词
想去旅游的古诗词
旅游的诗句古诗词
旅游快乐的古诗词
休闲旅游的古诗词
相关旅游的古诗词
冬季旅游的古诗词
语文旅游的古诗词
旅游景象的古诗词
独自旅游的古诗词
旅游的诗词
想远去旅游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地名旅游
写旅游精彩的古诗词
古人关于旅游的古诗词
关于旅游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金州旅游的古诗词
迟到的你古诗原创
人身价值观的古诗词
辛弃疾写过哪些关于江南的古诗
古诗词虚实手法的答题模板
微信有古诗的昵称
古诗的画法
冬天落叶的唯美古诗
语文课本把古诗的字改了
中文学生必备的古诗
明知故问相对应的古诗
第一个字是明字的古诗
所有的古诗词都有谁的作品
沙场的古诗
张泌的古诗
隔岸相望的古诗
剑网三古诗意的游戏名字
不识好坏人的古诗词
坤元载物的上一首古诗
我想看敕勒歌的古诗
积极阳光正能量的古诗文
鸡的古诗带题目
容易学的古诗葫芦丝谱谱
花香与阳光的古诗
以月寄思乡的古诗
少儿相思的古诗
带仲的古诗
古诗题画的注音版
传神写照的古诗
绿油油的梯田古诗
形容缂丝的古诗
闻王昌龄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