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关于谁疼谁知道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谁疼谁知道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谁疼谁知道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谁疼谁知道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0) 语录(33) 说说(579) 名言(5) 诗词(230) 祝福(2) 心语(2)

  • 七步诗的诗意谁知道

  • 诗意
  •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步诗的诗意谁知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步诗

      曹 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曹植才高八斗,文风俊逸刚健.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全文]...

2022-03-18 04:15:19
  • 春晓的诗意谁知道?

  • 诗意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晓的诗意谁知道?欢迎阅览。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晓:早晨,天亮。

      2、闻:听见。古诗春晓的意思。

      3、啼鸟:鸟鸣。

      译文: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

      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易,内蕴深厚。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阅读全文]...

2022-05-07 12:45:36
  • 示儿的诗意谁知道是什么?

  • 诗意
  •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整体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阅读全文]...

2021-12-11 09:56:57
  •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谁知道啊?

  •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日这首诗的意思谁知道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译文二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原文:

      元日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

      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了。

      (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

      (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

      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注释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

      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

      穆:壮美。

      康:康盛。

      《元日》全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阅读全文]...

2021-11-28 12:46:23
  • 鬼节的由来谁知道

  •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鬼节的由来谁知道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来历:秦始皇修长城

      1、据说修长城的时候,秦始皇总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们给逼得没黑带白日地干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不论啥天气,不管啥季节,都不许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里没人管,地也没人种,一片一片的良田变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2、尽管这样,秦始皇还是嫌慢。他怀疑监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亲支*脉带着圣旨到工地去传旨监工。长城可长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后,还剩山海关一段没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闺女派去了。

      3、这个三闺女长一脸*子,特别的丑,人们在背后都管他叫“麻皇姑”。别看麻皇姑长得寒碜,心眼儿可特别好,有一付同情穷苦百姓的好心肠,对她爸爸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打心眼儿里反对,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里头憋着。

      4、这个麻皇姑接旨之后,在许多宫女、随员的护送下来到长城东段的山海关工地,立即宣读了圣旨,又张贴出告示。告示上的“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句话,可救了命啦!民工们跳着脚地欢呼:“皇上开恩了!皇上开恩了!”从这天起,民工们白天干,祓间休,累可歇,病可医春秋可以回家种地。原来那些监。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对待民工了。

      5、过了两年,秦始皇从各工段的奏本里发现顶数山海关一段的进度慢。怎么回事呢?莫非是闺女软,女流之辈压不住阵?

      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马,来到长城最东段工地察看。查来查去,查到了毛病,原来是麻皇姑给篡改了圣旨,把“不许日干夜休,不管春种秋收”改成“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给气得直翻白眼。叫来闺女一问,麻皇姑承认了,还把秦始皇的残暴无道兜了个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随从说:“杀!杀!把她给我杀了!”

      6、麻皇姑被杀的原因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伙才闹明白这两年能缓缓气活过来,不是皇上开的恩,原来是麻皇姑用脑袋给换来的。百姓的心里产生了对麻皇姑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就把她七月十一来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杀的日子牢记在心里。

      每年到这两天,百姓们就成帮搭伙地到麻皇姑的坟前去祭奠,离坟地远的就在本地立上麻皇姑灵牌来祭奠。一来二去的,这两个日子就成了麻姑节了。后来,长城东段这一带的人们借这节日也来祭奠本家死的人,就成了鬼节。

    [阅读全文]...

2022-04-01 19:07:24
  • 谁知道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6、《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阅读全文]...

2022-03-22 20:57:06
  • 谁知道采莲赋原文及翻译

  •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谁知道采莲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翻译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注释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芰荷:出水荷叶。

      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

      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素实:白色的莲籽。

      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妖童:俊俏少年。

      媛女:美女。

      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鷁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徐:缓缓。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櫂: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

      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

      素:白绢。

      迁延:拖延。

      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

      敛裾: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

      裾:衣襟。

      兰桡:兰木做的船楫。

      罗袸:绫罗垫子。

      袸:同“荐”,垫子。

      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

      反:同“返”。

      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

      迥:远。

      荇:荇菜,水草名。

      菱:水生草本植物。

      钏:臂环。

      柏舟:柏木做的船只。

      容与:闲暇自得貌。

      江渚:江边陆地。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

      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荐:进献。

      袭:衣上加衣。

      荚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赏析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

      “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阅读全文]...

2022-03-18 20:20:29
  • 谁知道狐假虎威的寓意?

  •   狐假虎威(拼音:hú jiǎ hǔ wēi)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小面是小编整理的谁知道狐假虎威的寓意?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想要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地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地的命令。你以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没有!”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意:

      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老虎是森林中的霸王。它捕杀各种各样的野兽充饥。野兽们都怕它,看见它就躲得远远的。

      一天,老虎逮住一只狐狸,正要下口,狐狸说话了!你竟敢吃我!你知道不知道,我是玉皇大帝派来管理森林中的野兽的。今天你要是吃了我,你就违拉了玉皇大帝的天命!老虎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心想:谁不知道我是百兽之王,今天怎么又冒出来一个百兽之长(zhǎng)呢?狐狸从老虎的表情看出它在怀疑,就说:你要是不信,咱们就试试。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瞧,看看森林中大大小小的野兽,有哪个见了我不逃跑的?老虎想:对啊,口说是虚,眼见为实。我紧跟在它后边,量它也逃不出我的掌心。于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向着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知道老虎就在背后,不用担心别的野兽会来偷袭,就故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大摇大摆地走着。老虎为了看得清楚,又怕狐狸冷不丁儿逃了,就一步不拉地在后边紧跟。果然,小兔子、小猴子吓得没命地逃了;野猪和恶狼撒腿溜了,连凶猛的金钱豹和独角犀(xī)牛也远远地躲进树丛里去了。狐狸更加神气了,胸脯挺得高高的,连肚子都腆(tiǎn)起来了。傻里傻气的老虎还真信了,对狐狸佩服得五体投地。它做梦也没想到,大大小小的野兽见了它们没命地跑,根本不是怕狐狸,而是怕它自己。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的寓意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的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的意思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阅读全文]...

2021-12-19 15:32:16
  • 汉赋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 发展,历史
  •   导语: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汉赋的发展过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汉前期

      西汉前期,自高祖、惠帝、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始期。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焚书坑儒 的暴虐,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但是,又由于继亡秦之后,百业凋弊,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曾极度困窘,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饥馑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即使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也仍然远远未能解决问题;到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才逐渐形成富庶繁荣景象。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相应,赋体文学也必然是走着一条相对渐进的道路。另外,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黄老 清静无为 ,以省俭为本的思想。这种政策注诸文学,固然不会扼制汉赋的兴起,也不可能为以 铺采摛文 为特点的大赋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优裕的条件与丰厚的土壤。鉴于上述,这一时期赋体文学在创作上,还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以骚体赋为主流,在相对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向散体大赋的过渡与分流,因此有的文学史家称: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是基本合乎实际的。

      汉初之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家,即陆贾、朱建、赵幽王刘友、贾谊、庄忌、枚乘、淮南王刘安以及未具名的淮南王门下群臣宾客,作品共一百七十二篇。其中陆贾三篇、朱建二篇、刘友一篇,刘安八十二篇已全部亡佚,无法具论;余下四家之作虽也不全,然毕竟尚可窥豹一斑。

      西汉中期

      西汉中期从武帝经昭帝至宣帝,九十余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由于积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巩固,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思想观念也趋向杂儒霸的舆论一律。与此相应,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而是好大喜功,耽于声色享乐,并形成风气,因此上自皇帝,皆喜爱最适于形象地再现这种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从而给予大力提倡。这样就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土壤,很快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文士为之呕心沥血,殚思竭虑,驰骋才华,于是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仅据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依照刘向在成帝时经过审查筛选, 论而录之 的六十一位有主名的赋家和九百三十篇赋作统计,这一时期就占了绝大多数。此时的赋又以枚乘《七发》所展示的散体大赋为主流,并将其发展到定型的极致,而继楚辞余绪的骚体赋则退居支流,为世所轻了,所以这时才真正是赋的时代。

      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经元帝、成帝、哀帝、*帝*六十年间,国力日颓,王朝日衰。

      在政治上,皇权削弱,外戚专擅,吏治腐败,豪强大户肆意兼并,统治集团日益侈靡,导致百姓愈发贫困化,无以为生。仅据《汉书》,从元帝即位开始,在这一时期无论史实记录,抑或大臣所上奏书,一句 人至相食 ,竟多次出现,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使局势动荡不安,不可收拾,整个*渐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哀帝时,谏大夫鲍宣就曾上书痛切指陈:窃见孝成皇帝时,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无度,穷困百姓,……危亡之征,陛下所亲见也,今奈何反复剧于前乎!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如此政局,势必给文学以深深的影响。作为汉赋主体的散体大赋,其创作精神既然主要是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那么经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王朝的兴旺,当其跃上全盛的顶峰之后,这时又随着王朝的衰颓,既无什么 鸿业 可供 润色 ,又无多少 上德 可供 宣扬 ,所通 讽谕 不过起到 劝百 的作用,所尽 忠孝 亦只能为虎作伥,再加上本身结体庞大臃肿,对客观事物的靡丽铺排往往淹埋主体情志,大量罗列奇词僻字更使作品生涩诘屈,因而不可避免地渐露衰败,走下坡路,而重在抒情言志的骚体赋,则在自身变革中,顽强地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

      东汉前期

      公元8年,西汉王朝被自身的腐败击垮,掌握大权的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从此以后的十五年中,王莽打着变法改革的旗号,实际推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很快就激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整个社会陷于战乱之中,王莽新朝被摧毁。到公元25年,南阳豪强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自光武帝、明帝至章帝的六十余年,史断为前期。这一时期大致可称新建*的经营、巩固和发展期。值王莽新朝农民大起义之后,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因此光武帝首先面临的是削*割据,安抚百性,整顿吏治,恢复生产。经过十多年用兵,国家得到统一,实行一定程度的让步政策,*逐渐稳固。到明帝时,甚至出现了 天下安*,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明帝纪》)的繁荣局面。

      如此社会状况,反馈到文学艺术主体的赋的创作中,就使得一个时期之内,前后景观颇不相同:光武帝建武年间,继西汉末世仍为散体大赋衰歇,骚体赋活跃发展;而明帝永*年间,散体大赋却犹如回光返照,再度复燃,但毕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成为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搏。

      东汉后期

      公元88年,汉章帝死,年仅十岁的和帝即位,外戚窦宪掌握了朝权;四年后,和帝依靠宦官郑众诛杀窦宪,又开始了宦官干政。从此,东汉王朝进入了由盛入衰的后期。经安帝、顺帝到桓帝、灵帝,百余年间,外戚、宦官往往通过野蛮屠杀交替专权,政治极其腐败黑暗,豪强势力恶性膨胀,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后终于触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全国性的军阀混战,而东汉统治也就让位于三国鼎立了。这样的时代环境,使班固重新提倡的以 雍容揄扬 地颂圣为特点的大赋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正直的文学家无论是 抒下情而通讽谕 ,还是 宣上德而尽忠孝 ,都随时面临受排挤、迫害甚至杀戮的危险,他们经常陷于忧思感愤之中,现实迫使他们对朝政失掉信心,总要在作品里强烈地注入自己的情绪、思索。再加上文学领域除赋之外,诗歌也逐渐摆脱传统经学、夷夏观念的束缚,冲破音乐附庸的地位,成为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文苑已经不再是赋体一统天下。凡此种种,都必然给赋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促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定要革故更新,从有固定模式,热衷于脱离实际地聚事征材、纂组辞藻而忽略、淡化主观情志的抒发,转变为灵动自由,短小精悍,在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抒情述志的新体制,否则就势必被不断发展的文学所淘汰。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汉赋完成了自身转化获得新生的重要时期,张衡则为杰出的代表。

    [阅读全文]...

2021-12-26 08:44:17
  • 谁知道水浒传作者是谁

  • 水浒传
  •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知道水浒传作者是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在*大陆最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但是也有一些版本却标明著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

      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不过,金圣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

      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于战争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么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不是人名?

      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名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阅读全文]...

2022-05-16 14:40:05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句子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语录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说说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名言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诗词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祝福
谁疼谁知道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