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关于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83) 说说(42) 名言(37) 诗词(181) 祝福(12) 心语(5k+)

  • 浅谈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论文

  • 重要性
  • 浅谈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论文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语的教学仅仅需要教授英语的技能、基本知识、旅游知识,还需要为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严重,学*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语言在相应的文化下才有实际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因此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种文化理念,透过赋有语言的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懂得文化,就无法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说,脱离了文化学*语言无法领悟语言的精髓,就学不好语言。旅游英语同样需要结合国外的文化学*,要掌握英语学*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好语言所带来的涵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的所决定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都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媒介,联系着背后的人与人。对于旅游英语的学*者来说,仅仅掌握英语的语法、句型、词汇和语音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一门语言发展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才凝练而成,是在积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让学生能够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英语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旅游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涉及到语言的专业能力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陈旧,没有创新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将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却懒得花心思。英语的学*仅仅在卷面上,只是为了考试,对交际没有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对目的与文化的学*

      现在有些旅游英语的学*者过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学*,在学*的过程中,甚至放弃了对自己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汉语的学*却不怎么上心,这种削减式的学*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外语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脱离了母语去学英语,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强

      事实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碍也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主要是指此时语言失误很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使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认为的故意的语言行为,这种导致的文化交际上的冲突风险会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在语言的学*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以下几点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一)运用教科书教授词汇蕴含的文化内容

      在旅游英语的学*中,最为基本的就是英语词汇,可以说这是学*外语最最基础的内容,这些词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些英语词汇的'产生、消亡以及新陈代谢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这个词在英美人眼里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是指耶稣受难的日子,这也就产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内容。而相对的“Sunday”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于是就有与之相关的比较好的涵义。教师可以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的内涵讲给学生听,就会使整个教学增添生趣。

      (二)将了解语言的文化作为课下作业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进入大学,一周两三节课并不能教授英语的全部内容,任何老师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授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利用课下的时间。教师进行授课后,可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体会词汇、语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段的意义,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体会交际的成就感,寻找交流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锻炼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课程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学*一门外语,尤其是在国内没有那么好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是何等困难,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该聘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欲望,而且还能够将关于文化的内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师,尤其是英美教师,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说些什么内容才不被引起误会,这恰恰是*教师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国外呆了一两年的*教师,也无法达到较好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水*,因此,聘请外籍老师对于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旅游英语专业学*的角度来说,和将英语的老师接触是有必要的。

    [阅读全文]...

2022-01-01 08:10:59
  •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

  • 文化
  •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水*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俗、生活*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笔者称赞*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这位留学生对*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一一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4、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将*文化与英美文化交织在一起,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交际文化差异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学生在学*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的英语学*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

      4、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阅读全文]...

2021-11-23 00:09:57
  •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学 跨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 要: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生在学*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人深受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差异

      肢体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的学*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

      4.在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作品是文化学*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谭玲.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2009.

    [阅读全文]...

2022-01-29 16:19:38
  • 诗说文化

  • 文化
  • 诗说文化

      我沉迷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此一醉不醒了。文化被传承下来的是千年的诗词,那么多的诗,那么多的文化,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人?小编相信大家在看了本文后,都或多或少能懂一些吧?快来看看吧!

      好一曲《琵琶行》,唱出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好一首《蝶恋花》,道出一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你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最终空有“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的空悲。诗歌文化透着异样的魅力。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文学的大门便是从《诗经》这开启了。手捧《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在述说有情人的誓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被抛弃后的决绝。一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道出她的美好;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述说着他的爱慕。

      透过书卷,我看到站在汨罗岸边的那位诗人,他曾道过,这世间放眼望去,一片混浊唯独他是清洁的,这世人都醉了却唯独他是清醒的。于是他纵身一跃,留下《离骚》绝唱,从此活在另一个世界。他的诗亦是一种文化。“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细细品尝,又是另一个天地。

      指尖轻转过千年,便是诗歌的盛世。是诗歌文化最繁荣的大唐盛世。从月光下走来的诗人李白,他大笔横扫,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山,一一呈现,我的心也为他飞扬起来了,看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在晚唐生活的诗人——李商隐,现实让他只能把满心为国的抱负收入诗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诉说着国家的衰败。于是,他把忧国忧民之情投入到对恋人的痴情中,便又有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情愁。在这个诗的朝代,不断有诗的'文化传承下来。不知不觉间,山川河流,世间万物竟都充满了诗的文化。

      跨越唐又到了宋,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宋的诗词文化是历史上的巅峰。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宋词文化带上了唐诗中最缺乏的边塞战争之景。塞下秋天的景,雁去,千层的山脉重叠,长烟、落日、孤城,及四边的军角声,这就是范仲淹笔下的边塞。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就此展现出来了。

      合上书本,千年的诗歌文化令人的心为之一抖。我为这种文化而陶醉。最初的《离骚》是一曲天籁,盛唐时的太白风华绝代,杜甫也高绝,以后的人便有了萧条的雄浑。在这样的诗歌文化中,我彻底醉了……

    [阅读全文]...

2022-05-16 07:49:31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 文化
  •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在古代诗词的乐章中,“小楼”有时是一首凄婉的歌,让人悲悯、怅惘,有时是一支清新的曲,让人欣喜、神往。不同的小楼承载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小楼蕴涵着不同的情怀。借着古代诗词从小楼之窗投射出的光亮,我们似乎能瞥见小楼之中文学大师们或喜或悲的情感身影,想要与古人们对话,那就踏上小楼吧。

      拓展阅读:带有小楼的古诗词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3.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4.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8.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10.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2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2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阅读全文]...

2022-04-26 19:47:29
  • 有关清正廉洁的古诗词(关于廉政文化古诗词)

  • 东晋著名廉吏吴隐之的一首廉洁诗,让*知道为政清廉才是好官。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142)

    古人云此水,

    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

    终当不易心。

    《贪泉诗》吴隐之

    从古至今,普通黎民百姓都十分憎恨贪官污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x*的拒腐官员,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赞美和拥戴。其中就包括东晋时期,广州刺史吴隐之。

    说到吴隐之,人们不由的想起1000多年一直珍藏在广州市至今的一件文物。这件文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贪泉碑”。

    这块古碑,高约2.3米,宽0.8米。古碑正中赫然写着“贪泉”两个大字,十分醒目让人看了过目不忘。古碑的上方,雕刻着吴隐之那首著名的《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显示出吴隐之拒绝腐败的决心和斗志。这块古碑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拒绝腐败碑,史称“中国拒腐第一碑”。吴隐之也成为有史料记载的反腐倡廉第一人。

    吴隐之,濮阳鄄城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清官。吴隐之在来广州之前,早已听闻有“贪泉”的传闻。当他前来广州赴任,途经离广州西北二十里处的石门时,就想亲眼看看这口泉,跟亲人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他还特意来到“贪泉”所在地,亲手酌饮泉水,并赋上前述著名的《贪泉诗》一首。诗中所提“夷、齐”是指“伯夷”和“叔齐”,分别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王位。古人认为他们俩人操守甚高。《贪泉诗》以“伯夷”和“叔齐”为榜样,表明吴隐之廉洁奉公的决心和意志,廉者自廉,贪者自贪,跟这里的泉水毫无关联。

    这首诗是说,古代的人说此处的泉水,一喝就会让人起贪污千金之心。假使让伯夷、叔齐之类的贤士同饮此水,终究应当不改廉洁之心。在广州为政期间,他保持廉洁,*常吃穿用,一律从简。在调离广州时,吴隐之发现妻子携带了一斤沉香木,十分生气,将其

    [阅读全文]...

2022-02-25 19:41:08
  • 茶文化诗句

  • 茶文化诗句

      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2、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3、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4、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5、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19、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21、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22、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2-04 05:18:46
  • 茶文化的诗句

  • 茶文化的诗句

      1、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3、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4、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6、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

      7、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8、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9、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10、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11、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12、一天无空座,四时有香茶。

      13、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14、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15、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

      16、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17、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18、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19、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21、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22、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23、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4、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25、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26、竹炉汤沸邀清客,茗婉风生遣睡魔。

      27、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28、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29、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30、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31、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32、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33、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34、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35、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3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37、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38、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39、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40、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41、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42、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43、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44、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45、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46、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

      47、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48、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49、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50、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阅读全文]...

2022-03-09 23:55:59
  • 文化的真正魅力议论文

  • 文化,魅力
  • 文化的真正魅力议论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的真正魅力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搞文字很多年了,总是自诩是文化人,突然有一天一个自己的命题,把自己难住了,是什么让自己对文化有着不弃的信念,文化真正的魅力在哪里?自己那么的辛苦不言放弃?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文化是苦旅”。这几句话接*了文化行为的真理和核心。但是,回答不了我问题。

      笔者不断地写,什么都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写,一日不写作,一日不安心,一日不写作,一日不舒坦,无论是喝多酒还是疲惫不堪,快乐还是忧伤,总是写起来没完。写作不仅成为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最*突然想起,我写了那么多,为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彰显自己是一个文化人?有时候感觉可笑,写作也是无目的的,仅仅是为了写而已。写了谁看?没人看不要紧,自己心中的东西陈述出来了,自己痛快了就行。最*突然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写作得一知音是不是也该知足?那么,谁是我真正的知己和知音呢?如果写作就为了得一知音,该不该满足呢?应该满足,那么谁才是我真正的知音呢?所以,自己都疑惑的情况下,只有继续写下去了,苦旅也罢,快乐行程也罢,总而言之在写的时候,感觉有知音在阅读,在理解我,随着我的文字情绪激荡或舒缓。由此我推断出,文化对于个人真正的魅力是让自己的人生过程不寂寞不无聊。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又是什么呢?是什么力量让文化,彰显一个民族的力量和性格、风格、特质?文化的魅力又是什么呢?纵观浩瀚的历史长河,我们文化的源泉和主脉又是什么呢?经典丰富的民族文化里,值得我们骄傲,也让我们自豪,更让我们震撼。

      因为,我发现了文化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文化具有融入灵魂的作用,像一种血缘建立的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存、延续能力。这些无形的能量源自哪里?让一个民族具有如此的鲜明特征和性格?那就是文化的自我修葺、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华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文明国度,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华夏历史,就是具有文明性质的`,那些类似图画一样的方块文字,具有血性的特征和能量,注入进我们的灵魂里和精神之中。

      我们的文明史和我们的文化是一样在曲折中延续下来的,之所以蜿蜒若山脉,浩瀚如海,那是因为文化不是一池秋水,而是博大精深的缘故。我们无论经受磨难还是饱尝欢愉,我们都能找到历史的解释和诠释,一切似乎是轮回,一切又似乎刚刚开始,看不见头,望不到尾。文化让一个民族具拥有自己的旗帜,让一个民族的血脉不断,让一个民族的精神如山如水,不仅高大而且浩瀚。一切力量来自文化本身的内核,那就是文化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功能,总是有主脉在不停地延伸着触须,修剪文化枝叶的,还是文化的本身。

      培养一个民族气质和性格的也是文化,文化能够建立一个民族的血统,它纯正无比,可以修复自己,可以完善自己,让一个民族在文明的道路上走更远的道路。

      “同学们好!”“老师好!”“我可以开始了吗?”“可以。”“同学们说可以开始,那我们就开始。”5月15日下午,在一番风趣地问答后,由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丑角强生先生主讲,淮安市开明中学初一(15)班主办的“感受京剧文化的魅力”专题讲座拉开了帷幕。

      这次讲座是开明中学“聆听窗外的声音”系列活动之一。“聆听窗外的声音”是我校初一年级的特色活动,每次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强生先生已经退休了,但仍热衷于宣传京剧这一国粹,为了准备这次演讲,他手写了十几页的稿纸,并在京剧团陈*的帮助下,用课件这一形式向同学们形象地介绍京剧。强老首先介绍了京剧的影响及形成。原来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由徽剧融合汉剧、昆曲、秦腔等多种戏曲形式而成,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形成,中间经历了六十多年。为了让同学们能形象的感知京剧与徽剧的不同,强老师还分别演唱了三国戏中的一句“老刘璋坐江山”,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强老又介绍了京剧名称的变迁。强老先生简要明了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京剧的起源及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最让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强老先生对京剧艺术特点的介绍,强老师告诉同学们:“话剧只讲话没有唱,舞剧只有舞没有唱,歌剧只唱歌没有舞,而京剧则是‘有言必歌,有动必舞’。”说着,强老先生站起身来,即兴表演了一个出门的动作,虽然身着便服,却能让人依稀看见他在舞台上的英姿。生旦净丑,将相王侯,一个个人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小小的讲台上一颦一笑,或喜或怒,将同学们引入了京剧的艺术殿堂。“京剧的艺术特点有三,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二是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三是以虚代实的表演。”在讲解京剧从化装到表演的艺术夸张时,强老展示了一幅幅剧照,从行当到服饰,强老精彩的介绍结合功力深厚的表演,使得同学们大为过瘾,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原来如此”的惊叹。原来小生的衣服上有美丽的花边,原来杨四郎的帽子上要有一条狐狸尾巴区别他的番邦驸马身份,原来年轻角色的面色要红润许多,原来角色的笑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原来脸谱的细微差别表现的竟是人物性格的不同,原来咿咿呀呀的京剧听起来也是蛮有味的……将*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讲台上强老仍然精神抖擞,显得意犹未尽,最后又为同学们演唱了《智取威虎山》的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讲座结束了,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老艺术家表示感谢。

      这一次的讲座虽然结束了,但强老充满热情的演讲,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很多同学在感受了京剧的魅力后,更为京剧的现状而担忧。生活还在继续,太阳照旧升起,但对京剧的热爱和对京剧人的崇敬却留在了我们心里。或许今夜,或许明天,在你我中间,就会出现一个小戏迷。

    [阅读全文]...

2022-03-24 14:00:17
  • 茶文化社会功能

  • 社会
  • 茶文化社会功能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社会功能,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现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所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等茶界老前辈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他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他的品德充分体现了当代茶人精神。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演艺、以茶为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等。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俗。

      以茶祭祀:*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了解茶文化

      何为茶文化,业界众说纷纭。*文化管理学会茶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茶文化研究员经过深入的系统论证,给予了茶文化较为全面而相对准确的定义。

      在*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茶文化”一词。什么是“茶文化”?各界人士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迄今为止,“茶文化”的定义已经不下数十种,其定义之多足以望“文化”定义之项背。但这些定义多是围绕“茶事活动”而定,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其外延比较狭窄。究竟什么是“茶”?“茶”与“文化”的结合点在哪儿?为什么结合?怎样结合?“茶文化”与“茶”和“文化”本身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又是怎样感受到茶文化的呢?这些问题才是理解“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树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随着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发现,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据《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史*载,在新石器全盛时期,以神农为代表的先民便发现和使用了茶,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此时,“茶”对于人类而言,还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的东西,跟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任何一种其它植物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存在。人类对它的应用也只限于用来食用、解渴或者医治疾病,人类对茶的需求还只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与文化精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此时的“茶”只有一个涵义,就是指“茶”这种植物。

      后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对茶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茶”的外延也不断扩大,除了用来指称茶树、茶叶以外,还用来指称用茶叶做成的饮料、食品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需求也逐渐从生理的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并逐渐形成了茶法,而且还进一步把“茶”和“礼”相结合,形成了“茶礼”。此后,儒释道等思想也渗透入茶,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内涵,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此时的茶,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反过来也被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深深影响着。“茶”已然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式样”,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的涵义除了用来指称纯物质形态的“茶树”这种植物和茶叶以外,又有了一个质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茶”作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植物,它已经与别的自然之物有了一个质的区别。当人们在谈到或者用到“茶”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除了自然属性以外,它已经具有了社会属性,经过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加工改造,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产物。

      其二,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可见,物质的“茶”只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使用它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

      其三,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饮茶*俗、人际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等,也成为了“茶”的一个重要内涵。

      最后,作为物质本身的“茶”也突破了茶叶(树)本身的范畴,不再仅仅用来指称茶叶和用茶叶制作的饮料及相关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任何其他一切被人们称为“茶”而不含茶的成分的东西。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把“茶”分为以下四类:1、基本茶类(初级加工茶叶);2、再加工茶类(经过二次加工茶叶);3、含茶类(茶叶中加入其它物质);4、代用茶类(不含茶叶成分又称之为茶的饮品)。其中前三种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茶叶成分,而代用茶类则完全不含茶叶成分。如*年来市场上流行的菊花茶、小叶苦丁、果茶等。我国部分地区待客时,甚至将饮用的热白开水或者加入了鸡蛋和糖的开水也称为茶。

      由此可见,“茶”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其本身与文化无关。但是什么是茶、什么物质可以被用作“茶”或者被称为“茶”、“茶”应该怎么用这些都是由人类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物质的“茶”作为人类主观意志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人类对“茶”的使用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茶文化”:

      茶文化是人类不断地将其主观意志综合性地融入到纯物质的茶中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再通过茶所进行的一种鲜活而生动的展示。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综合展现,是人们通过茶可以真实、具体感受得到的生活的艺术。

      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阅读全文]...

2022-04-09 22:37:32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句子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语录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说说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名言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诗词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祝福
表达能力和文化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