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李尚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李尚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李尚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李尚书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重别周尚书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别周尚书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酒歌庾信》
题解:
这是庾信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原已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周尚书》。此诗写作者羁留北方时送别同僚南归,借此抒发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原文:
《重别周尚书》
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翻译:
身居阳关万里外,
不见一人往南归。
只见河边有鸿雁,
秋天到来往南飞。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重别周尚书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别周尚书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译文翻译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解释
庾信有《咏怀二十七首》,这首诗篇原列第七首。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舆县)人,周颚之孙。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魏*江陵,逃归建业。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黄河。
南向:向着南方。
创作背景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周弘正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文赏析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重别周尚书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别周尚书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别周尚书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题解:
这是庾信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原已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周尚书》。此诗写作者羁留北方时送别同僚南归,借此抒发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翻译:
身居阳关万里外,
不见一人往南归。
只见河边有鸿雁,
秋天到来往南飞。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尚书是哪个朝代
尚书,是*封建时代的**名称。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尚书是哪个朝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尚书是*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创立的*官职,其重要性于汉朝达到顶峰,隋唐以后也成为分管六部的重要职官。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家、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王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来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江西吉水,山青水秀,文人辈出,曾有“一门三进士,五里一状元”之誉。明代文学家解缙就诞生在这里。
解缙,自幼聪明过人,出口成章,十四岁就写下了“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春联,引得四邻争相观看。
当地曹尚书对解缙的才华很是妒忌,竟故意在解家门前的河堤上栽了一片竹林,使解缙不能倚窗观看河上的江帆和水鸟。那知,从小爱竹的解缙却触景生情,作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十分懊悔,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都砍去一截。解缙随即又将上下联末尾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恼火,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不料,解缙则再度在上下联尾各补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下子,可把曹尚书给气疯了,发誓非灭一灭解缙的威风不可。他让人传解缙来府上相见,却又不开正门。解缙当场提出*:“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正门迎接。第一副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又出一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只好开了正门迎接。但他仍不服气这个身穿绿衣、个子矮小的孩子,便出言不逊地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曹尚书穿着红袍,老态龙钟,便答:“落汤螃蟹着红袍。”
这真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曹尚书不得不惊服解缙确有才华。
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词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 李商隐 唐
下客依莲幕,明公念竹林。纵然膺使命,何以奉徽音。
投刺虽伤晚,酬恩岂在今。迎来新琐闼,从到碧瑶岑。
水势初知海,天文始识参。固惭非贾谊,惟恐后陈琳。
前*惊虚辱,华樽许细斟。尚怜秦痔苦,不遣楚醪沈。
既载从戎笔,仍披选胜襟。泷通伏波柱,帘对有虞琴。
宅与严城接,门藏别岫深。阁凉松冉冉,堂静桂森森。
社内容周续,乡中保展禽。白衣居士访,乌帽逸人寻。
佞佛将成传,耽书或类淫。长怀五羖赎,终著九州箴。
良讯封鸳绮,余光借玳簪。张衡愁浩浩,沈约瘦愔愔。
芦白疑粘鬓,枫丹欲照心。归期无雁报,旅抱有猿侵。
短日安能驻,低云只有阴。乱鸦冲晒网,寒女簇遥砧。
东道违宁久,西园望不禁。江生魂黯黯,泉客泪涔涔。
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数须传庾翼,莫独与卢谌。
假寐凭书簏,哀吟叩剑镡。未尝贪偃息,那复议登临。
彼美回清镜,其谁受曲针。人皆向燕路,无乃费黄金。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
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B项“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也的决心”错,有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6分)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李白的送别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送别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9、《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0、《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送别的古诗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水龙吟及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诗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戎万里,功名本是,
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章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
为先生寿。
【注释】:
①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时稼轩正罢居带湖。甲辰岁:即淳熙十一年。寿:用作动词,祝寿。韩南涧尚书:见前《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注①。 虽为寿词,但南涧原唱与稼轩和韵均落落不凡。劈首一问,震聋发聩。继之深深一叹,语极沉痛。“夷甫诸人”,借古讽今,着力一刺。结以“*戎万里”,豪情四溢,壮采照人。下片称颂,许或溢美,但相期“整顿乾坤”,全然脱落寿词故常。通篇主旨在上下两结,慷慨激昂,豪迈奔放。
②渡江天马南来:西晋沦亡,晋元帝司马睿偕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晋书·元帝纪》)因晋帝姓司马,故有此称。这里借指宋室南渡。经纶:本意为整理乱丝,此借喻治国。
③“长安”三句:中原父老日盼王师,但南宋朝廷偏安如故。长安父老:《晋书·桓温传》说桓温率军北伐,路经长安附*,当地父老携酒相劳,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新亭风景:《世说新语·言语篇》载,东晋初年,南渡的士大夫们常聚会新亭,触景生情,无限感慨。周顗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皆相对流泪,惟丞相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新亭:三国时吴国所建,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④“夷甫”三句:指责当权者空谈误国。夷甫:西晋王衍字夷甫,官居宰相,崇尚清谈,不理国政,导致西晋覆灭。王衍兵败临死前说:“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王衍传》)神州沉陆:中原沦陷。桓温北伐,踏上北方土地后,曾感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见《晋书·桓温传》)几曾:何曾。
⑤“算*戎”四句:抗金复国的大业,正有待于我辈来完成。算:算将起来,承上文,有议论的意思。*戎万里:指驱逐金人,恢复故土。真儒:此指真正的爱国志士。公:指韩元吉。
⑥“况有”两句:以光荣家世称颂和激勉友人。文章山斗:言友人才名卓著如韩愈。《新唐书·韩愈传》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而黄昇《花庵词选》则称韩元吉“政事文章为一代冠冕”。桐阴:韩家为北宋时的望族,在汴京的府门前广种桐树,世称“桐木世家”。
⑦“当年”三句:言韩从政以来,风云际会,大显身手。堕地:婴儿落地,指出生。风云奔走:指韩为国事操劳,身手非凡。
⑧“绿野”三句:言友人以宰相治国之才隐退家园。绿野风烟:绿野堂前风光美好。绿野:指唐相裴度之绿野堂。参见上篇注②。*泉草木:唐相李德裕曾于洛阳城外筑“*泉庄”别墅,广搜奇花异草(见《剧谈录》)。东山歌酒:东晋名相谢安曾隐居东山(今浙江上虞县西南)。馀参阅前《念奴娇》(“我来吊古”)注⑤。
⑨“待他年”三句:待完成复国大业后,再为先生祝寿。杜甫《洗兵马》:“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辛稼轩《千秋岁》词寿史正志:“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
附:韩元吉寿稼轩原唱,见《南涧诗馀》。(按:据稼轩次年《水龙吟》寿南涧词题序,知两人生日相去仅一日。)
水龙吟
寿辛侍郎①
南风五月江波,使君莫袖*戎手。燕然未勒,渡泸声在,宸衷怀旧。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正菖蒲叶老,芙渠香嫩,高门瑞,人知否? 凉夜光躔牛斗,梦初回,长庚如昼。明年看取,纛旗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便留下、剩馥蟠桃分我,作归来寿。
【注释】
①开禧三年(1207),稼轩六十八岁时,始有兵部侍郎的诏命。稼轩力辞未免,即于是年九月卒,而其时南涧谢世已二十年。知“侍郎”之称,当系*追改。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 ),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 。这时距宋金“ 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 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上录一词申祝。
一起两句,劈空而下,笔力万钧。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云云,真有杜诗“ 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说朝士无才,宋则隐然以有才者推崇韩元吉 ,并以此自许 ,亦即“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之意。按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九议》向皇帝、宰相献策;韩元吉亦有《论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 》向朝廷进言。故论治世,经纶之才,韩、辛两人都当之无愧。另外此处也有感,当政者无才无德不知任用有才之士,承接六句,分为二层:一则借往昔旧京父老颙望王师之情,和东晋士大夫痛洒新亭之泪,慨叹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观;中原山河仍未收复;二则引用桓温登*乘楼眺望之言,指责中原沦胥,为朝臣误国结果。由于这六句都针对当时世事而发的,故情绪转为低沉,笔调也随之挫落。歇拍四句,谓御敌靖边,建功扬名,才是吾辈儒者应尽的职责。这是抒露自己的豪情壮志,并勖勉韩氏,故笔锋重新振起。下片都是向着韩元吉说的。过片三句,他把韩元吉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诗文词中惯用同的古人比今人。按韩元吉有《南涧甲乙稿》传世,黄昇称他“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见《花庵词选》)。因此,将韩愈比拟元吉,不为太过。接三句,谓韩氏呱呱堕地,已自不凡,风云际会 ,更露头角。
上述五句都属颂扬之词,故意气仍然风发,笔调仍然轩朗。再下三句,把韩氏比做裴度 、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都是前代的贤相。韩氏先世曾任显职,韩元吉的勋业和位望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同是政治舞台上失意而退归林下的`境遇,彼此是相仿佛的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为此,笔调再次挫落。最后三句,用瑰辞壮语激励韩氏投袂而起,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上下片之结尾,笔力气势,铢两悉称,立意遣辞,前后照应甚密。 这是一阕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寿词。一般寿词多祝贺语,所谓善颂善祷。此词一反故常,除下片略有些颂祷味道外,其他都是借题发挥,因忧伤国事而抒发愤慨。最使作者愤慨不*的,乃是在朝者无才无志,而在野的有胆识 、有志节之士 ,却无权无位。由于在朝者无才无志,对国事漠不关心,酿成神州陆沉之祸,辜负中原父老喁喁之望,更引得渡江士人新亭之泪,国势颓衰至此,秉政者难辞其咎。以上是上片的要领,也是全阕的主旨。
下片另立机杼,从抒露对国事的愤慨,转而称颂韩元吉。这与上片形成上片的有机组合。因为对韩氏的称颂,一方面因毕竟是祝寿词不可能一句称颂的话没有,另一方面也是说 ,在朝当政者没有治国之才,而像韩元吉一样真正有才之士却被排挤在外,这更是令人不*的。假如像韩元吉一样的人,在朝秉政,得行其志,国事尚有可为,匡复之机,仍然有望。可是现今呢?韩氏和自己都象历史上三位贤相一般投闲置散,啸傲烟霞,寄情林莽,虽尤有报国之心,但对国家大事竟无置喙的余地,于此,作者愤慨之情可以想见。最难得的是,作者于愤慨之余,对国事仍未失去信念,于是发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的预言,换言之,即国耻未雪,无以称寿,这与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堪称异代同调,又与上片“ 算*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紧密契合。这也正是本祝寿词不同一般的原因。
本词除运笔布局,峰峦起伏,颇具匠心外,引用史乘,比拟古今,也挥洒自如。如上片连用“五马渡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神州陆沉”四则东晋典故比拟南宋之事,贴切无伦,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受少数民族侵凌而南渡偏安的只有东晋和南宋两个朝代,故国情世局多有相似之处。下片以东晋谢安、唐代裴度、李德裕,韩元吉,不但因为韩氏当时的处境,与谢、裴、李三人的某一时期相似,而且还涵蕴着更深一层意思:谢安淝水大破苻坚军,裴度*淮西吴元济之乱,李德裕*泽潞刘稹之乱,这三位古人,都建立了不世之功勋。而韩元吉呢?虽曾风云奔走,但仍不得重用。则满腹才华未及施展便致仕家居,故作者为之惋惜。以此下接激励韩氏的“待整顿”三句,便很自然而不突兀。
送李尚书的古诗
尚书的古诗
周尚书的古诗
尚书名言
尚书名句
尚书中的名句
重别周尚书古诗的视频
尚书名句100句
尚书名言名句
尚书里的经典句子
尚书经典语录
重别周尚书古诗作者的拼音
描写李尚大的古诗
李尚龙语录
送李广的古诗
送李侍御的古诗
送李端的古诗大全
送李十五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送友
汪伦送李白的古诗
送别李白的古诗
送李白的古诗大全
李白的送别古诗
送李端古诗的出处
李白的古诗送友行
送李端的古诗原文
送教师书的古诗
送别诗李白的古诗
适合送书的古诗
送书的古诗词
关于更多春天的古诗
古诗行文构思上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最著名的
赞美女子美丽的古诗
写凌云壮志的古诗
写民间故事的古诗
老夫妻恩爱的古诗词对联
含谷的古诗
古诗酒的象征意义
写古诗的模版
写秋冬的古诗
历史变迁的古诗有哪
有关影子的古诗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
读书的古诗词长的
关于梅花的古诗朱熹
描写蝉叫的古诗
古诗中有写三角梅的吗
廉政清明的古诗词
表现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
最有形的隶书古诗图集
关于思乡的古诗带画
古诗游子吟的音乐
美发的古诗
古诗和现代诗的情感的联系
关于关于美食的古诗
基础的古诗大全简单
鼓励逆境的古诗词
舍利取义的古诗文
形容母亲辛劳的古诗
我爱春天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