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关于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 语录(3) 说说(3) 名言(1) 诗词(284) 祝福(1) 心语(194)

  •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文解释】

      寂静的夜晚四周没有邻居,因为家贫,居住在荒野中。夜雨中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灯下是白发老人。我这样孤独沉沦很久了,愧对你屡次来慰问我。我们本来就有情分,何况又是表亲。

      【词语解释】

      四:四方。

      旧业:指家中的产业。

      以:因为。

      分:谊分。

      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

      旧业:指家中的`产业。

      以:因为。

      自有分(fèn):一作“有深分”。分:情谊。

      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译文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

      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赏析】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诗人“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诗人孤单地居住在荒野,表弟去看他,他表面上说“喜”,心中却是充满了悲凉与凄苦,正是“喜中有悲”。全诗悲喜交加,比喻贴切,意味深长。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语虽*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阅读全文]...

2021-12-27 18:55:12
  •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作者: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注释:

      1、沉:沉沦。

      2、分:情谊。

      3、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只是说明两家是表亲。

      译文: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邻,

      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

      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

      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

      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赏析:

      诗意在写自己贫居,遇外弟留宿而自道*况的。卢纶的《晚次鄂州》(卷六)中,也有“旧业已随征战尽”,与此诗中的“荒居旧业贫”句,正好印证,说明表兄弟两人,此时处境都很艰难,环境使其更能互相体恤。诗的前半首写静夜荒村,陋室贫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构成一个活生生的画面,表达了自我的辛酸和悲哀。后半首写表弟卢纶来访,在悲凉中见到亲友,自然喜出望外。这一悲一喜,互相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阅读全文]...

2021-12-23 23:48:36
  •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

  •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文解释】

      寂静的夜晚四周没有邻居,因为家贫,居住在荒野中。夜雨中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灯下是白发老人。我这样孤独沉沦很久了,愧对你屡次来慰问我。我们本来就有情分,何况又是表亲。

      【词语解释】

      四:四方。

      旧业:指家中的产业。

      以:因为。

      分:谊分。

      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

      旧业:指家中的`产业。

      以:因为。

      自有分(fèn):一作“有深分”。分:情谊。

      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译文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

      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赏析】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诗人“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诗人孤单地居住在荒野,表弟去看他,他表面上说“喜”,心中却是充满了悲凉与凄苦,正是“喜中有悲”。全诗悲喜交加,比喻贴切,意味深长。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语虽*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1-23 14:07:35
  • 司空曙《江村即事》的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司空曙《江村即事》的全诗翻译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空曙《江村即事》的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注释: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罢:完了;系:系好。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

      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堪:可以,能够。

      纵然:即使。

      译文1: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译文2:

      渔翁垂钓归来,让渔船顺势任意飘荡,索性连船也不想去系。船停靠在江村,天色已晚,月亮已经落下去了,人或许也有些疲倦了,正是睡觉休息的时候。这里江岸边长满芦苇,水面清浅,风*浪静,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风吹送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船上睡觉的人是尽可以高枕无忧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之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江村景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动作及心理活动,反应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恬美的意境。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九二。下面是*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吴小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名家点评

      唐汝询《唐诗解》说:“全篇皆从‘不系船’翻出,语极浅,兴味自佳”。

      吴烶《唐诗选胜直解》云:“此归林下行乐之诗。无拘之身,垂钓遣兴,江静月沉,正可稳睡。偶尔不系船,更见忘机自适处,兴味于此不浅。”

    [阅读全文]...

2022-05-10 18:56:40
  •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赏析

  • 全诗构思巧妙,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应该说其艺术魅力并非以情动人,而是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击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李益诗鉴赏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均为“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袭来的一阵微风。它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这首诗通过微风的形象,细腻地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写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故从微风骤至写起。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沉思。突然,一缕轻风袭来,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的到来。他倾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似乎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罢了。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生满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在这清幽静谧的境界中,蕴含着诗人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啊!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不由慨叹: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

      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整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诗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开头四句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因为孤寂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整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着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情感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6-23 00:22:35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作者: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

      1、几度:多少道。

      2、乍:骤,突然。

      3、共传:互相举杯。

      译文:

      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

      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

      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

      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

      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

      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

      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

      这惜别怀盏怎不相对频传?

      赏析:

      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全文]...

2022-04-10 15:39:39
  • 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古诗鉴赏

  • 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古诗鉴赏

      《归王官次年作》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既表现了作者归隐后的与世无争、放浪山水之情,同时也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体现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司空图诗鉴赏

      司空图的诗歌多是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反映社会动乱现实的悲慨之作。这首《归王官次年作》,正是兼有二者特点的作品,它既表现了司空图归隐后的与世无争、放浪山水之情,同时也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体现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印证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诗题点明了两点:一是作诗的地点,“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二是作诗的时间,司空图弃官“归王官”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次年”即光启四年(888),故诗题一作《光启四年春戊申》,司空图五十二岁。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出作者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乱后烧残数架书。”“乱”是指战乱,即黄巢农民军与唐王朝军队的战争。此次战争从875年开始,到884年结束,山西南部永济一带和陕西关中地区都是主战场。作者回归故乡时战争虽已*息,但旧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乱”字已令人悚目惊心,一个“烧”字更使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恐怖情景,不禁为之震栗。然而,虽经战争的洗劫,但这毕竟是诗人的故乡,所以第二句紧接着来了一个转折:“峰前犹自恋吾。”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归隐一年,对故居作了重建和整修,所以已经有“庐”可“恋”。这一句使我们想到陶渊明《读山海经》诗: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恋吾庐”,显然是从陶诗中点化出。此时,他和陶渊明有共同的心境,即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他又比陶渊明多了一种愤慨,因为多年来战火纷飞,本来极好的旧居竟遭毁坏,想到天下多事,个人多难,不禁悲从中来。“犹自”二字,充满着人世沧桑的伤怀感。这两句突兀而起,曲折婉转而又包蕴不尽,起了提挈一篇、笼罩全诗的作用。

      接着,诗人表达了归隐后的心情:“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前一句表现了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就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又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对此是很高兴的。从这句诗的潜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归隐前在翻云覆雨的政治斗争中,是用尽了心机的,那斗争的激烈、处境的险峻、诗人内心的憎恶,已经不言而喻。而这,正是作者急流勇退,归隐的真正原因。于是,他对自己的过去作了深入的反思:我对镜自照,看到如此衰老,感到过去是徒然高兴地在等待鹤书的到来了。“鹤疏”即鹤书,书体名,也叫“鹤头书”,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这是沉痛的忏悔,说自己过去不应当躁于进取,出去做官,如今回来了,也就永远再不出去做官了(以后虽经曲折,他确实没有再出山做官)。这一联非常婉曲地表明了终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恋吾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离无谓的斗争,遁迹深山。

      第三联掉换笔锋,以精心结撰的诗句,另开新境,描写了“庐”中的美景,令人爽心悦目。“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这两句是“互文”,出句与对句互相交织,意思是:在初晴的中午,有着小岛的池塘里涨满了春水,小小花圃中鲜花盛开,更加富有韵味。两句诗精炼而又形象生动,而且从“午晴初”三字中,可以推知上午还在下雨,那油油的春雨飘飘洒洒,涨满春池,滋润着花朵(当然也滋润着作者的心),中午雨霁云开,融和的阳光照在春池的碧波上,照在带着雨珠的花朵上,一切显得更加清新明媚、生机盎然,这真是无限美好的时刻啊!同时,“孤屿”与“小栏”互相映带,从“孤”字、“小”字和“满”字、“韵”字中,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两句包蕴深厚,而且语言十分精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体现出作者高度的技巧,堪称佳句。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司空图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细密。”正是指此。

      当作者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留连不已时,情不自禁地在最后一联中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音居)。”“逃名”是用《汉书·逸民传》中法真的故事:东*法真,字高卿,扶风郿人,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不必门多长者车”,又化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文选》李善注陶诗说:“《汉书》曰:张负随陈*至其家,乃负郭穷巷。以*为门,门外多长者车辙。《韩诗外传》:楚狂接舆妻曰:门外车辙何其深。”“长者车”,指达官贵人之车,意与陶诗略同。作者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和陶渊明那样做逃迹的隐士,在山林中尽情高歌,决不做陈*那样的人去与达官贵人交往,徒费心机。这里的“长者”,显然是对“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的具体解释。原来,诗人所反复表示的,就是要与扰攘争夺的晚唐政治绝缘,深隐故居,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阅读全文]...

2022-05-07 14:24:15
  • 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赏析

  • 贼*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

      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

      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

      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

      处处伴愁颜。

      司空署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后送人北归》,“贼*”,指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人,这个“广*”,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作者在乱后为何尚滞留南方,现已无法考证。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

      “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

      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友人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1-27 01:57:49
  • 关于司空见惯的句子

  • 1、还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感到不理解,经常觉得自己是个生活在过去,却穿越到未来的人,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去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2、为什么人很容易生气,是每个人对事物认知的不同,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有冒犯到,所以在当下就会表现出很气愤,而同时也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很*静很温和,那就是遇到的人太多经历的太多,已经司空见惯了,就好像产生了抗体,丝毫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3、本以为随着阅历的增加,看很多事已经司空见惯,没想到,今天,还是妥妥的惊到我,太奇幻了!一辈子太长,明天还未到,谁知道还会遇到什么事,我什么都无需经历,看着身边人的这些遭遇,就好像过完了整个人生。

    4、世事纷扰,本来就是司空见惯,我们需要改善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和环境,而不是把珍贵的力量,浪费在其他纠缠的烦恼里,虽然说性格是一个看不到的东西,但应该相信和维护自己情绪的秩序,温和而礼貌。

    5、人们总是分分合合,每天都在上演,早已司空见惯了。

    6、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那是谁告诉了树叶秋天到了呢?之前一直以为是气温,一到秋天,气温逐渐变凉,树木应该也会感觉到。其实告诉树木秋天来了的送信人不是气温,而是日照变化,准确来说,是夜晚的时长。

    7、要提醒自己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别人司空见惯的,才能脸皮厚一点。

    8、一早上班路上。停车的当口转头一望,一片绿意盎然。司空见惯之下,其实错过了多少风景啊。

    9、城市本身的千篇一律和司空见惯的生活情节容易让我们浮躁,必须放慢脚步,渗透进城市的方方面面,才会发现无论规模大小,每一座城市都独具魅力。

    10、没有物质的感情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物质而分手更是司空见惯,所以,谋爱之前先谋生。

    11、何谓孤独?你位于个地方,在那里人很多,有家庭在闹腾,有恋人在谈心,有好友在喧哗,在一堆人群里,你好像只身一人,融入不了任何群体,那种掩盖心情的孤凄,演变成司空见惯的孤独。

    12、春日黯然离去,琉璃炎夏缓缓归矣,一切无常,仿佛早已司空见惯。

    13、好像很久没有失眠了,也很久没有碎碎念了,年纪大了,情绪越来越少,表达欲也越来越低,好像对于发生任何事情的承受力变强了,对于离别也司空见惯。

    14、我一直都清楚眼泪这种东西,司空见惯了之后,连抽水桶里的水都不如,至少抽水桶里的水还能冲马桶,可是眼泪除了能表达你的软弱一无是处,也不能用来证明任何东西。

    15、离别总是司空见惯的,相遇就已经是奇迹了。所以能够遇见,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时间会把最重要的人留下。

    16、最*的状态实在太差,颓废了蛮久,有时候想想这三年也哭过很多遭了,夜不能寐也有很多次,流眼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要学会的事可能就是要做个乐观的人,不管怎么样都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吧,试着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17、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当某种常态时刻裹挟着我们的时候,因为司空见惯,倒仿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了。这就好比空气质量的糟糕,有无人人领受,由于无外如此和只能如此,于是作为个人,呼吸时反而不会觉得十分窒息。

    [阅读全文]...

2022-01-03 19:17:07
  • 司空见惯的意思 司空见惯造句 司空见惯的*义词和反义词

  • 司空见惯

    发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成语解释: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成语出处: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刘于*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义词:屡见不鲜 *以为常

    反义词:绝无仅有 盖世无双

    司空见惯造句

    1、空手道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要,即使是做我们*时司空见惯的俯卧撑也不容忽视。

    2、这无疑是一个骗局,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3、现在商场天天搞“亏血本”、“大甩卖”的,早就司空见惯了。人家说:只有买错,没有卖错,我们最好别去上当。

    4、教育学家杨东*在其博客里曾说,虎妈教育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这种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5、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那是非常不简单的。

    6、上体育课同学们看见一架飞得很低的飞机,都大声呼喊起来,其实在深圳这个地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什么稀奇的。

    7、这样的爱情不只在身边上演,电影里也是司空见惯。

    8、“水”一个我们*不陌生的字,水是孕育万物的甘露,有了水才有生命,但谁有知道这司空见惯的水是极其稀少的呢?

    9、这样的划伤,对于爸爸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10、整日呆在学校,整天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这对高三学生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11、从初一到现在,我们没少开班会,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12、这些你司空见惯了的标点符号,蕴含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13、一次我带着照相机去公园,准备拍摄一些漂亮的鸟,但是等了足足半个小时,却只看到了司空见惯的麻雀。

    [阅读全文]...

2022-02-28 00:49:06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句子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语录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说说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名言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诗词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祝福
司空曙别卢秦卿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