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别韦司士高适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别韦司士高适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别韦司士高适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夜别韦司士高适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着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电影,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作者: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注释:
1、燕:通宴,意为休息。
译文:
官邸门前画戟林立兵卫森严,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全诗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古诗调笑唐韦应物。
《别董大》高适唐诗鉴赏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诗鉴赏
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高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
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唐诗原文鉴赏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诗鉴赏
《人日寄杜二捨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感人的一篇。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指杜甫,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了。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群。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得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落到成都,高适赋诗慰问,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相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作了这诗,寄往成都草堂。
在中国文坛,唐朝绝对是一个星光璀璨,大咖云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诗歌繁荣时代。
从初唐的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到盛唐的李白、杜甫、高适;再到中唐的柳宗元、白居易、韩愈;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他们都是文坛巨匠,诗歌大家,更是大咖中的代表。
他们的思想智慧,文学成就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他们既温文尔雅,又具雷霆万钧的性格,并将万代传承。
今天我们走进盛唐,去了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同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被誉为“五贤人”,为了纪念他们,*在开封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五贤祠。他就是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的高适。
提到高适,我们就会想到那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美妙阔远和荒凉。他是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官至刑部侍郎、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具有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特质。
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春天,礼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廷,他的门客董庭兰(因为在家排行第一,故称董大)也离开了长安。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有诗为证,赞曰: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由此可见董庭兰抚琴技艺的高超。而在这一年的冬天,高适也很不得志,四处浪游,恰逢此时与董庭兰相识于雎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在分别时,高适写下了这首《别董大》,以示激励朋友,寄予信心和力量,而末尾两句更是质朴、豪爽,大妙。
诗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慷慨悲歌,发自肺腑,又以真诚的情谊,坚强的信念,于慰藉中寄希望,愿朋友一切安好。
上联写景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凛冽,黄沙弥漫,遮天蔽日数千里,使得太阳也黯淡无光,给人一种悲而犹壮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以绵绵悠远的情致写出,呼啸的北风送走了行雁,却又迎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下联写慰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写出了大开的境界。原本董庭兰是朝廷大臣宠信的琴师,一定人脉很广,所以不用担心遇不到知音,因为普天之下,没有几个不认识你这位大琴师的。
后两句是慰藉朋友要满怀信心和力量,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读完此诗,遂感意境高远,雄阔苍茫,字字由诗人内心喷薄而出,因而才能把临别赠语写的如此体贴入微,坚定不移。
而最后两句,声情慷慨,表明了董庭兰交游之广,琴艺之高。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激情满满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写的质朴、豪爽,大妙。
韦庄《古离别》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古离别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象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 “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
高适的送别诗(精选8首)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适的.送别诗(精选8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送田少府贬苍梧》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离心忽怅然,策马对秋天。
孟诸薄暮凉风起,归客相逢渡睢水。
昨时携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
岁物萧条满路歧,此行浩荡令人悲。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
《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
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
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
今日还山意无极,岂辞世路多相识。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好玩的国学恭祝所有朋友鸡年大吉大利!
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诗成一夜月中题,便卧松风到晓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直至*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关于鸡的描述不绝于书。
《全唐诗》中咏“鸡”千首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千古名句。鸡作为中国百姓最熟悉最喜爱的动物之一,曾被无数诗人写入诗篇之中,趣话不少。
据查阅,仅一部《全唐诗》,标题中带有”鸡”字的就有48首,象杜甫有一首诗,篇名就是一个字:鸡。至于内容中含有”鸡”字的则多达992首,占全唐诗总量的2.3%。唐代著名诗人中,白居易诗中带”鸡”字最多,为68首,其次为李白(49首)和杜甫(38首),此外如王维、元稹、刘禹锡等人也均有大量”鸡”诗存世。这些诗里,既有清新淡雅的田园之咏,如白居易的”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也有反映战时夫妻离别的悲凉之歌,如李廓的”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窗户”。
有意思的是,不但普通诗人的诗中带”鸡”,贵为皇帝者也念”鸡”不忘。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存世诗中,分别有2首和3首诗中内容中带有”鸡”字。其中诗书画俱佳的李隆基在《傀儡吟》中写道”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摆弄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全诗生动传神,涵意深刻。
【赏析】诗文之中闻鸡声
一
鸡,古代称作德禽,又称烛夜。《韩诗外传》说:“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这“五德”,极为生动地刻画了鸡的相貌和秉性。以鸡入诗,最早可从《诗经》上读到,《君子于役·王风》写道:“君子不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上笼了,牛羊从山上下来了,远方的亲人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在《鸡鸣·齐风》中,妻子听到鸡鸣后,劝丈夫起床早朝、勤于政务。妻子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说:“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一问一答,颇有情趣。
二
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以鸡为题的诗作,借雄野鸡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怀念: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三
喔喔之鸡,是六畜之一,在“马、牛、羊、鸡、犬、豕”中排列第四,但古人和文人对它极为推崇。鸡的美味自不必说,才弱冠时的李白从山中归来时,一见到“黄鸡正肥”、“白酒初热”,便欣喜若狂,垂涎欲滴。古代诗人写到田园景色、农家风味的时候,很少不写到鸡的,如陶渊明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王维写的“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杜甫《羌村三首》中,写到“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如闻叩柴荆。”都把鸡与农家乐趣联系在一起。
四
魏晋诗人刘桢,崇尚雄鸡的勇武不屈,吟诗赞美:“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赤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飞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寥寥数句,落脱脱勾画出雄鸡的勇武风采,赞美了雄鸡蔑视*的大无畏精神。
五
宋代大文豪苏轼,谪居黄州时,躬耕薄田,养鸡自乐,对晨昏为伴的鸡倾注一腔深情。他在《食雉》诗中写道:“雄雉曳修屋,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鸡给了诗人的愉悦和欢乐,寂寞的生活充满了生气。宋代另一个诗人陆游,同样对鸡赞美有加,他在《新买啼鸣》中写道:“峨峨赤帻声甚雄,意气不与其曹同。我求长鸣久未获,一见便觉千群空。”
六
一天之计在于晨。雄鸡啼晨,昭示时间之可贵,生命之可珍,于英雄有如黎明的号角,于志士乃惊心之警钟。《晋书·祖逖传》:“中夜闻晨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是志在恢复中原的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南宋的陆游系文人而兼志士,他的作品中也多有咏鸡之作,有关咏鸡特别是咏雄鸡之作多达十余首,寄托的是壮心不已的远志,报国无门的悲哀,如“明星已高啼未已,云际腾上朝阳红。老夫抱病气已索,赖汝豪壮生胸中”(《新买啼鸡》)。魏源,是晚清著名的*与思想家,他虽主要不是以诗鸣世,但他的《晓窗》却发人深省: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由“少”而至“老”而至“千古万代”,由个人而至千年万代所有的人,他们的岁月与生命,都无一例外地消磨在报晓的鸡鸣声中。但有的年轻人彻夜游乐,听到鸡鸣方才入睡,而许多老年人则鸡鸣即起。无志者消沉,蹉跎岁月,有志者奋发,建业立功。魏源具有拯世匡时的高怀远抱,他从鸡声着笔,写人生短促而时不我待,全诗如同催人警醒的暮鼓晨钟。
七
* 《浣溪沙》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八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有曰:晚唐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文思敏捷之人,古有曹植数步成诗,而温庭筠能八叉手而八韵得,故被人称“温八叉”。
相传那年,温八叉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路经陕西商州,夜宿城北板桥小镇,这板桥镇因河上置板桥而得名。时刚春节过后,客店门边的春联还在:茅店客家雄鸡报晓催君早,残月西天板桥已响踏霜声。温八叉看了春联,叹罢“俗民不俗”,竟触起了心思———自己怀才不遇,顶残月、踏清霜、住茅店,迫于生计而奔走,正是此情此景。晚间,温八叉与店主攀谈,知此联出自店主之手,不觉话语投机。店主知对面乃是温八叉,早闻八叉才华,遂请其题诗留念,八叉挥毫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店主连说“妙而难言!”温八叉乘兴,写就《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店主如获至宝,请人裱糊,悬挂中堂。《商山早行》很快传入长安,轰动京城。
商山,在今陕西省南部商县之南。《商山早行》能声名远扬,主要得力于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而来,舍弃一切语法关系,十字写六件事物,全用名词,罗列出视觉及听觉等意象,创造了一幅清冷、辛劳的踏霜早行图,因而寂静之下的羁愁旅思历历在目。*常以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细微处见天地的温庭筠,为何信手一挥,就才情盎然?我以为,名词组合,不用动词,手法虽简练,却是造心境之笔法。可能,清代诗画家郑燮对此最有体味了,他本来号理庵,后来却改号叫“板桥”,他书画印章有不少以“板桥道人”、“二十年前旧板桥”名之,只因他对“人迹板桥霜”最为激赏了。
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觅动,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宋代韦庄的《早发》诗云:“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它与温庭筠诗句所造的景物大体相同,情调大体相似,诗中用了“唱”、“嘶”这两个动词,却远不如温庭筠诗句来得深刻。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联句,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的高度;温庭筠的一个“霜”字,不知比欧阳修的一个“春”字,深蕴了多少真情实感?温庭筠人称“温八叉”之外,还号“温钟馗”,因其长相异常丑陋、性情直,这钟馗大人一生不顺,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乃是坎坷经历与真性情碰撞的结果,身居宰相的欧阳修一时玩弄文字所得——怎能与之相比?
反复品读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可闻,鸡啼可见,板桥霜印,印入心间,甚可将冬季清晨清冽的寒气吸到肺中了。把一个一个精选名词组合起来,就是渲染,如同写秦淮河可渲染为“桨声灯影”一样。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能异常打动人,源于名词景物中潜藏着内涵丰富的思乡情;宋代词人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虽名词直陈,却是色与景共舞,香与光齐飞。还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也是名词白描,其动人之处是以“无动”生发“上乘动妙”。设问,元代马致远的小令《秋思》为何神韵独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名词,活画拼图出荒凉摇瑟人心的景象,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江夏赠韦南陵冰》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夏赠韦南陵冰》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内容】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遇见了长安故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在唐肃宗和永王李璘的夺权内哄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现在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惊喜异常,满腔悲愤,不禁迸发,便写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显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怎能说得了、道得清啊!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象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彩。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唐代: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译文
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赏析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文
古诗原文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译文翻译
紫色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注释解释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青春:此指春天。
滴沥:形容滴水。
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夜别韦司士高适的古诗
高适别董的古诗
韦处士郊居的古诗
古诗高适的除夜作
夏夜的古诗韦庄
高适别董大的古诗诗
别童大唐高适的古诗是
适合男士夜深人静的古诗
高适送别董大的古诗
唐高适的古诗留别郑三
高适送别诗句
高适的送别诗句
别董大古诗高适的资料
高适的别董大古诗读法
高适的别董大的诗句
高适别董大的诗句
播放古诗高适写的别董大
冬夜韦庄古诗的读音
别董大其二唐高适的古诗
爱上古诗高适的别董大
高适的除夜作古诗讲解
高适的送别诗名句
高士的古诗
别董大古诗唐代高适的诗意
高适送别董大的诗句
高适送别友人的诗句
别董大唐高适的古诗意思
访高士的古诗
别董大高适古诗的原文意思
别董大作者高适是送给的古诗
漂亮的硬笔古诗专用纸
有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古诗
劝人适可而止的古诗词故事
写景的五言古诗20字
描写温暖夏天的古诗
歌中带古诗词的
医生的古诗名言
自媒体中的古诗词元素
最有心潮的古诗词
清明节古诗明信片简单的
有宿喝酒的古诗很长
表明赤子之心的古诗
杜甫有担当有责任的古诗
古诗词中谈到情感常用的方位
柳宗元渔翁的古诗
古诗易读错的字
字超多的古诗
古诗登高的读后感
搜集一首古诗后的故事
与祖国同在的古诗
过年的课外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古诗
古诗竹里馆所描写的画面
武汉春天的古诗词
课文九古诗三首的答案卷子
远望苍山的古诗
天净沙乡下人家的古诗
表示心中无所寄托的古诗
古诗李商隐的乐游原
古诗中类似柳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