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夜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夜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夜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夜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慈乌夜啼古诗
诗中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慈乌夜啼古诗,欢迎来参考!
慈乌夜啼
唐代: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行著称的门生。)
注释
⑴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⑵经年:终年、整年。
⑶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⑷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⑸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⑹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⑺尔 :你。
⑻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声韵的关系,音。
⑼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然后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⑽殁: 死亡。
⑾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然后古代*俗,父母或尊长过世,然后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⑿嗟哉:叹词。嗟,音。
⒀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⒁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⒂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鉴赏:
1、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曰: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笔者在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2、诗中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3、白诗借物言志,以鸟喻人借慈乌鸟表达自己的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孟诗运用细节描写,用“临行密密逢”的动作描写与“意恐迟迟归”的心理描写,描摹出母亲的慈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用比喻直抒胸臆,表达游子回报母爱的决心。
夜书所见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古诗夏夜叹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夏夜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夜叹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1、轩:窗。
2、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3、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赏析1】
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
【赏析2】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时世盼想。
【创作背景】
该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有一个期限,叫海枯石烂,有一种承诺,叫海誓山盟,有一份爱恋,叫至死不渝,有一种幸福,叫相伴到老,七夕节,有一句蜜语,叫我爱你一万年,七夕快乐!
七夕 (唐)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 (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鹊桥仙 (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宋)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 (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也描绘了春雨的优美景象。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扩展阅读:春夜喜雨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资料,潜心品读、吟诵、想象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好雨”这一文眼,诵读感悟,品读文本,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古今对比,感受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感悟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教师方面:录音带 课件
学生方面: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
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春夜喜雨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
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
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
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后,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生字,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在识字中同桌合作,趣味识记,既培养了合作意识,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静夜思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一、复*旧课
出示学*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
1、学*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方法学*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诗静夜思诗意
《静夜思》,是世上传颂最广的一首唐诗,全诗通俗易懂,充分运用衬托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于秋日夜晚,抬头望月的场景,为大家分享了静夜思赏析,欢迎欣赏!
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是李白较早时期所写的一首诗了,大约写于公元726年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在那时应该是二十六岁。根据史料可考,李白于公元724年时,拜别父母离家远游。李白写下《静夜思》的时候他已经离家*两年了,可想而知,李白是想念家中的亲人,有了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之下只得起身。李白站在小窗边,抬头便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这就样猝不及防的,李白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亲人是否安康幸福,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静夜思》全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仅二十个字。这首诗跟李白一贯所写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运用各种奇特的艺术手法,只是简简单单。但这首诗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寥寥几字却耐人寻味,吸引着离家远游的游子们为之倾倒。全诗从“举头”到“低头”,生动而形象的揭露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千百年前,诗人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在深夜里不能安然入睡。千百年后,亦有离家的游子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举动。
李白的生*
李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寒夜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夜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翻译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解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诗文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宋·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赏析:
此乃宋朝杜小山的一首诗,名《冷夜》。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扫雪煮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下梅,真乃令人向往之雅趣!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古人有刎颈之交,忘机之友,掬诚以待,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更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繁忙的现代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是,“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回头电话联络”再说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宋人杜耒《冷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
萧萧梧叶送寒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
知有儿童挑促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夜夜的古诗
晚夜的古诗
冷夜的古诗
霜夜的古诗
夜饮的古诗
夜看星的古诗
沈夜的古诗
函夜的古诗
夜直的古诗
有夜未的古诗
闲夜的古诗
夜枫的古诗
风桥夜泊的夜泊古诗
夜夜相思的古诗
十五夜望夜的古诗
邀夜的古诗
还有夜的古诗
恋夜的古诗
夜楼的古诗
夜海的古诗
捱夜的古诗
夜华的古诗
客夜的古诗
夜书夜书所见的古诗
十五夜夜月的古诗
月夜的古诗月夜的古诗
夜宵的古诗
晒旧夜的古诗
与冬夜的古诗
咏夜古诗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