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溪掉歌唐戴叔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兰溪掉歌唐戴叔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兰溪掉歌唐戴叔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兰溪掉歌唐戴叔伦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⑵凉月:新月。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⑷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公元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兰溪棹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戴叔伦《兰溪棹歌》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词语解释】
越中:今浙江中部。
桃花雨:桃花开时下的雨,指春雨。
⑴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⑷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诗文解释】
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翻译二:
春夜雨后,一弯新月挂在枝头,*细柳荡漾在水面上,兰溪江之水清澈如镜,在月光下映出如画的山色。
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后,兰溪水暴涨起来,喜欢新水逆流的鲤鱼在夜深人静之时便纷纷游上溪头浅滩嬉戏。
名句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①凉月如眉:气候凉爽宜人,新月如眉之弯而又秀朗。 ②挂柳湾:月挂梢头,光泻蓝溪,柳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景象。 ③越中:指今浙江一带。
这两句写春日蓝溪迷人的风光——春雨过后,气候凉爽宜人,月挂梢头,柳绦摇曳,溪月相映;溪水清澈,水面*静,越中的水色山光,如反射在镜中一般美丽动人。前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后句是低头观看溪水,诗句的韵致从“挂柳湾”、’镜中看”六字传出,描绘出一个如画般十分美妙的景色,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简析: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出自文人笔下。三、四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在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至二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歌唱本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本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戴叔伦《女耕田行》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戴叔伦《女耕田行》
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戴叔伦《春怨》
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戴叔伦《春怨》
寒灯扬晓焰,重屋惊春雨。——戴叔伦《又酬晓灯离暗室五首》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戴叔伦《小雪》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戴叔伦《小雪》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戴叔伦《过友人隐居》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戴叔伦《湘南即事》
麦秋桑叶大,梅雨稻田新。——戴叔伦《句》
扬雄闭门空读书,门前碧草春离离。——戴叔伦《行路难》
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却是梅花无世态,隔墙分送一枝春。——戴叔伦《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梅花堪比雪,芳草不知秋。——戴叔伦《送李明府之任》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上国杳未到,流年忽复新。——戴叔伦《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追赴抚州辨…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
流年不尽人自老,外事无端心已空。——戴叔伦《酬盩厔耿少府湋见寄》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戴叔伦《女耕田行》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戴叔伦《女耕田行》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戴叔伦《女耕田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戴叔伦《女耕田行》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戴叔伦《女耕田行》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戴叔伦《女耕田行》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戴叔伦《女耕田行》
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戴叔伦《屯田词》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戴叔伦《屯田词》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戴叔伦《屯田词》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戴叔伦《屯田词》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戴叔伦《屯田词》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戴叔伦《屯田词》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戴叔伦《屯田词》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三闾庙》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巨孽盗都城,传闻天下惊。——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陪臣九江畔,走马来赴难。——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单车不可驻,朱槛未遑攀。——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故人出相饯,共悲行路难。——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临岐荷赠言,对酒独伤魂。——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世故山川险,忧多思虑昏。——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重阴蔽芳月,叠岭明旧雪。——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关于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经典诗句
1、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边草》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
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4、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戴叔伦》
5、"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
6、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戴叔伦《相思曲》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9、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0、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1、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12、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戴叔伦《转应曲》
戴叔伦古诗小雪及译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戴叔伦古诗小雪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雪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朝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全文翻译(译文): 随风飞舞的.雪花看不厌,再多了还可以让树林和山峦看不见。"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我坐在书房的窗户下,窗外飞来一片雪花也带进来一片严寒。
走过人生旅途,时光如水照缁衣,匆匆太匆匆,又见几度夕阳红,能够挥手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几个。把那些难过的往事放在心上,任凭岁月琢磨成珍珠,在暗夜里绽放光芒,越耀眼越痛苦愈加悲伤。你是心上的一颗红痣,也是梦里的一道白月光。风过掠影,往事越千年,没有人再来高歌一曲《大风》,只有一支《子夜》悄悄吟唱在耳边,长久回响。
薛曜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沙里,能够知道的,也如影子浮现在“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诗歌里。王勃有两首诗是送与薛曜的,分别是《别薛华》和《重别薛华》。薛华就是薛曜,薛曜字升华。薛王两家是累世通家之好,薛曜的祖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门生,又与王勃叔祖父王绩交好,而薛曜的父亲薛元超提携过王勃。有如此关系在里面,王勃写两首诗就很自然的事。
或许由于两人私交好的关系,王勃写给薛曜的诗句就更加真情流露:“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别薛华》)。这种“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的痛楚情感,与另外一首送杜少府之时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情怀,风格完全迥异,好似出自两个人之手。
薛曜阅读这样的诗作,情绪上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一种人生莫名、譬如朝露的感怀。
《子夜冬歌》
[唐]薛曜
朔风扣群木,严霜雕百草。
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
《子夜冬歌》是《子夜四时歌》之一,《子夜歌》属于乐府曲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专门用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子夜歌》以五言为形式,多以爱情为题材,后来延伸出多种变曲。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诗仙李白所作《子夜吴歌》四首。《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诗人有所感怀,便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所以,在开端两句,便紧紧地抓住诗的题目,来详细地描写冬季里有关景象。“朔风扣群木,严霜雕百草”,寒冷的北风刮过,肆意凛冽压迫着大地上的树木,而肃杀的白霜,残忍剪除凋谢着世间各种花草。“朔风”和“严霜”,都是冬季里才会出现的自然景观。前句一个“扣”字,尽显寒风之劲爆;后句一个“雕”字,突出寒霜之酷绝,把冬天严厉的气候给描绘得十分真切。这种真实感觉,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更是发自于诗人的内心。正是这种逼真感,才让后面的感受显得愈发切实而不虚妄。
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个阶段,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分外脆弱,季节的变迁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身处煞气充斥的冬季,入目一片万物凋零景象,想来情绪必然是低落的。处于此时此地,敏感的诗人就会浮想联翩,疑问不断,“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他虽然是客气的“借问”,实际上却是一种追问:尊贵的月中人,请问如何获得永恒不死的长生秘诀,才能不像这些自然中的事物一样凋残故去?传说月亮里有仙子名嫦娥,曾服长生药而飞天,所以才有这样一问。
事实上,诗人在此之问,不仅是假借对月中人的一个请教,更是对生命的追问。这种对生命无端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所有个体生命都在思考的不解之谜语。虽然没有答案,也必然会求索不已。因为对生命不停歇地探索,本就是人类活着的意义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古往今来,多少哲人问天问地,都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仍矢志不渝地顽强探索着生命的真谛。
这首《子夜冬歌》明面上是描写自然界里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截取人生旅途上的一段时光,把这段时光里所生发出来的一段情感和心绪,借用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来清晰显露。通过细腻地刻画以及充满紧张地追问,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此时内心里的不安和惶恐,而这种恐慌来自于对生命无常的可怕联想。生命那么短暂,而我们还有那么多人或事,一直藏在心底牵挂着,无法释怀和放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光里,去获得最大的利益呢?或许,好好地对待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生活,思考人生,未尝不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至于有效或无效,关键还要看自家如何处理。人生短暂,不留遗憾,爱比恨好,珍惜比浪费好。
《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灞上秋居》唐朝马戴书写秋色的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灞上秋居】
唐代: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灞上秋居]】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义文的梦溪,梦溪(组诗)
梦溪,梦溪
文/唐义长
孟溪。孟溪
镶嵌于山野
酣睡而宁静
正幻想着闲逸
沿着十月。孟溪吮着
桂花的芳菲
淙淙地流出
点点晨光,朵朵晚霞
几缕太阳慷慨
把所有热情洒向山水
竹枝纷纷掬了一捧
而阳光从指间滑落
红叶,在风中起舞
万树摇曳,节奏美丽
好似午夜的梦
山路,委婉曲折
隐隐约约的脚印
被覆盖着衣褶
在秋色里陶醉
⊙水月庵,美丽的传说
摩崖,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总是寻找前世恋人
在水月庵
与玉帝女儿水月一次偶遇
眉目传情,一见倾心
心与心合成美的真蒂
她风情万种
缠绵千年摩崖
相守爱恋的.坚挺
倘若十五的夜
月儿妖娆
萧声起,琴音扬
美酒与月光
浓思念
漫心房
⊙多情铜钱山
铜钱山。天使在人间
宁静致远的修身养性之地
一湾一湾的波光
像母亲肚上的妊娠纹
溪水。仙女缸。天然浴池
都一尘不染
七仙女下凡来
轻抚身姿
置身铜钱山大峡谷
思绪如水
多情而妩媚
湛蓝的水,静静的流
兰溪掉歌唐戴叔伦的古诗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古诗朗读
遣兴唐戴叔伦的古诗
兰溪棹歌的又读又看的古诗
戴叔伦的苏溪亭古诗解析
塞上曲唐戴叔伦的古诗
能唱的古诗兰溪棹歌
遣业的古诗词唐戴叔伦
兰溪棹歌古诗的诗意
歌颂木兰溪的古诗
兰溪棹歌古诗的作业
古诗兰溪棹歌的大意
兰溪棹歌古诗的朗读
兰溪棹歌古诗的拼音版
小雪唐戴叔伦的古诗书法
兰溪棹歌的古诗在哪里
兰溪棹歌三首古诗的诗意
兰溪古诗词中的兰溪
关于戴叔伦的古诗
兰溪古诗里的鱼
戴叔伦的古诗含义
小雪戴叔伦的古诗
诗人戴叔伦的古诗
戴叔伦的古诗词
和兰溪棹歌意思相同的古诗
赞美兰溪的古诗
益阳兰溪的古诗
形容兰溪的古诗
兰溪棹歌的古诗全文意思
兰溪道中作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