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则的古诗

关于列子一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列子一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列子一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列子一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40k+) 说说(118k+) 名言(2) 诗词(16) 祝福(9k+) 心语(12k+)

  • 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列子一则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

      ①得:体会。

      ②卒:通“猝”,突然。

      ③操:琴曲。

      ④逃:隐藏。

      ⑤志:志趣,心意。

      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

      ⑦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⑧峨峨:高耸的样子。

      ⑨洋洋:宽广的样子。

      ⑩鼓:弹奏。

      相关阅读: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阅读全文]...

2022-05-05 03:44:50
  • 列子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2.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粑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3.虚者无贵也。

    4.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5.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6.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7.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8.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9.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10.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11.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12.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13.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14.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15.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16.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17.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18.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19.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2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21.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22.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3.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24.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25.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26.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27.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8.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29.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30.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31.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32.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不会坏是这么一回事,天地会坏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人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情,死了不知道生前的情形;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情。那么天地会不会崩陷,我又何必要挂在心上呢?

    33.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清静,莫如虚默。保持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待人的本性被毁以后,再去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人的本性复元的。

    34.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35.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

    36.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37.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38.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39.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还不见气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太初,元气出现;太始,气开始有形状;太素,有形之气又有了性质。这时候,元气、形状、性质都已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分离,所以把它叫做浑沦。所谓浑沦,是表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

    40.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41.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42.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

    43.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44.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45.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阅读全文]...

2022-02-17 14:29:15
  • 子列子穷文言文翻译注解(古诗子列子穷翻译赏析)

  • 说符第八(上)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谓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商汤王、周武王爱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

    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严恢说:“所以要学*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学*道义干什么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幸运啊!我没有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兽。已经成为鸡狗禽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

    列子学*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练*。三年以后,又把练*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记住,不要忘掉它。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原文】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①,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②。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注释】

    ①班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②故自奋则人莫之告——陶鸿庆:“‘自奋’上夺‘自骄’,二字。‘自骄自奋’承上‘色盛者骄,力盛者奋’而言,张注云:‘骄奋者虽告而不受’,是其所见本不误。”

    【译文】

    列子说:“气色强盛的人骄傲,力量强盛的人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真谛。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然出毛病,又何况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便没有人再教他。没有人教他,那就孤独没有帮助了。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因而年纪老了也不衰弱,智力尽了也不昏乱。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音 chú(楚),木名。

    ②锋杀——杨伯峻:“‘锋’,《韩非子》作‘丰’。王先慎云:‘作丰是。丰杀谓肥瘦也。’”一说指叶之尖端。柯——树枝。

    ③繁泽——泽,指光泽。《淮南子·泰族训》作“颜泽”,谓颜色光泽。

    【译文】

    宋国有个人给*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三年做成了。叶子的肥瘦、叶茎和树枝、毫毛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这个人于是凭着他的技巧在宋国生活。列子听说这事,说:“假使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树木有枝叶的就太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陽者曰①:“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唐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陽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②:“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令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③,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④,民果作难而杀子陽。

    【注释】

    ①郑子陽——杨伯峻:“《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陽,郑相也。一曰郑君。”

    ②望之——王重民:“‘之’字衍文。《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稍望。’师古曰:‘望,怨也。’其妻怨望,故拊心。《吕览·观世篇》、《新序·节士篇》并无‘之’字可证。《庄子·让王篇》有‘之’字肯,疑亦*据《列子》误增也。”

    ③过——《集释》:“‘过’,各本作‘遇’。与《释文》本合,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适本,其义较长。”

    ④卒——终。

    【译文】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陽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陽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陽。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①,以为军正②。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③。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属于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④。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扰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⑤。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⑥,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温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王悦之——王重民:“《御览》六百四十八引‘王’上有‘楚’字,是也。上文‘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句法相同。”

    ②军正——军队中掌握法律的官职。

    ③请——《集释》:“北宋本、秦刻卢解本、汪本‘请’作‘谓’,今从吉府本正。”

    [阅读全文]...

2022-03-30 02:07:41
  •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一下吧!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伸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商汤王、周武王爱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

      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严恢说:“所以要学*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道义干什么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幸运啊!我没有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兽。已经成为鸡狗禽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列子·说符篇》阅读拓展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阅读全文]...

2022-05-21 08:23:53
  • 列子说符篇的阅读答案

  • 阅读
  • 列子说符篇的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阅读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列子说符篇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列子·说符篇》原文阅读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列子·说符篇》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詹何对曰 对: (2)故本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列子·说符篇》阅读答案

      1.(1)回答 (2)根本,基础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修养自身是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列子·说符篇》阅读拓展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阅读全文]...

2022-06-27 00:13:29
  • 列子学射文言文以及翻译

  • 列子学射文言文以及翻译

      在现实学*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列子学射文言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列子学射文言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学射文言文翻译

      列子学射箭,已经射中了,就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过了三年,将自己学射箭的情况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好,一定要记住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轻易地荒废了。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圣人不在乎存亡,而关心为什么会这样。”

      列子学射字词解释: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顷岁:*年来。

      ⑦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⑧工:精,妙。

      列子学射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射箭成为当时人们学*的技能之一。追溯到原始时代,射箭常常是人们用来狩猎的,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射箭技巧。《列子学射》就是一篇记录了关于列子学射箭的事迹。列子通过学射,请教关尹子关于射箭的问题,在得到关尹子提醒后,经过认真研究和苦心专研,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列子学射》的故事大致是:列子学射箭,已射进靶心,就请教于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射箭射中的道理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原因。”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家继续学*,又学*了三年,列子将学射箭的进展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射箭射中的道理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可以了,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在乎存亡,而关心这其中的道理。”

      列子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从简单的射箭就可以发现,不要只在乎射箭射中,还要掌握射箭的规律,知道为什么会射中。在做任何事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精益求精,切忌急功*利。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⑥而*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是老子和庄子之外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②请:请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对:回答。

      ⑥退:回去。

      ⑦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⑧顷岁:*年来。

      ⑨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⑩工:精,妙。

      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向(2)告诉

      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

      3.说明了在学*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译文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问什么会这样。”

      寓意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会做,做好一件事。

      赏析

      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因为他不知射中的道理,所以关尹子认为他不能算是学会了射箭。是因为懂得了为什么能射中,也就是掌握了射箭的规律,这才算学会了。学射箭如此,做好一件事情也如此,应该知道它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再做,就能得心应手了。

    [阅读全文]...

2022-06-03 19:12:29
  • 列子《伯牙善鼓琴》文言文解析

  • 列子《伯牙善鼓琴》文言文解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列子《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伯牙善鼓琴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②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③();,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⑤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①选自《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子》(中华书局2011年5月版)。伯牙,人名。②[兮(x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③ [阴]山的北面。④ [卒]通“猝”,突然。⑤[霖雨]连绵大雨。

      一、作者及作品简单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

      《列子》一书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被选入教材。

      二、重点字词梳理

      (一)重点读音梳理

      1.卒④逢暴雨(cù,同“猝”)

      2.初为霖雨⑤之操(旧读cào),更(gèng)造崩山之音。

      3.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

      4.伯牙乃舍(sh)琴而叹

      (二)重点词义梳理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

      3.志:志趣,心意。

      4.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5.峨峨:高耸的样子

      6.洋洋:宽广的样子

      7.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8.得:领会,听得出。

      9.阴:山的北面。

      10.卒:通“猝”,突然。

      11.止:停。

      12.援:拿,拿过来

      13.操:琴曲。

      14.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5.逃:隐藏,躲开。逃声:隐藏自己的`声音。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着登临高山。锺子期便说:“好啊!巍峨雄壮如同泰山耸立!”内心向往着流水。锺子期便说:“好啊!汪洋恣肆如同江河奔流!”只要是伯牙心中所念,锺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就在岩石底下躲避;他心中十分悲苦,便取过来琴来弹奏。起初弹奏的声调如同哀怨的大雨,接着更是奏出了山崩地裂一般的声音。每奏一支乐曲,锺子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旨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赏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就和我的心一样。我又怎么能在琴音中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三、全文的结构内容

      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例子: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例子。证明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例子:伯牙游泰山逢暴雨,援琴而鼓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的事例,用伯牙的感叹强调了钟子期的善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③,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⑤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阅读全文]...

2022-06-25 21:00:57
  • 《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

  • 《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

      《窗中列远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两句总写从谢朓楼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中间六句详细描写了远山的美丽景色。最后四句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还写了登谢朓北楼的感受。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窗中列远岫》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窗中列远岫》(唐·白居易)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前言】

      《窗中列远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排律。全诗从窗中揽景,移远就*,由*知远,内外通流,它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手法,使深秋时节景致依次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岫:山。《尔雅》:“山有穴曰岫。”

      ②天静:澄静、宁静的天空。古有“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四库全书》本《江南通志》卷四十八)

      ③遥怜:遥,远远,远望。怜,爱,惜。《史记·陈涉世家》:“楚人怜之。”

      ④当:作动词用,面对着。

      ⑤列檐:列,排成一行。如,排列。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如,廊檐。列檐,排列的廊檐。

      ⑥碧爱:碧,青绿色。如:碧绿。金碧辉煌。碧爱,碧绿可爱。

      ⑦宣城郡斋:指谢朓北楼。

      【赏析】

      公元799年(唐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县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绍下,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应试中正是这首五言排律《窗中列远岫诗》和另一首《宣州试射中正鹄赋》,以横溢的才华赢得了崔衍的赏识,白居易和另一个秀才侯权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在《送侯权秀才序》中云:“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窗中引远岫”,开头两句,总写从谢朓楼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并就便点出了季节、地点与方位。登上雄踞陵阳山巅的谢朓北楼,凭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是说在一个澄静、宁静的秋天,满山翠绿,开窗见景,一览无余。

      紧接着诗人用三副联写了三幅图景。第一幅图景写了山林、竹海。“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遥怜,远望,爱怜。窈窕,山峰幽深。这是说,远远看那山峰,深遂幽静,但山峰虽高,它阻挡不了翠竹的朦胧。朦胧·,这里是指一种朦朦胧胧美的境界。第二幅图景写了树丛、峰峦。“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树丛万点,峰峦叠障,这些在窗户里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第三幅图景写列檐、缘隙。“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这是说,排列的廊檐聚攒着秀气,边缘的裂缝刮着清风,诗人从远眺写到*观。这些诗句,用词生动,对偶工整,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淡而又富有思致。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一是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碧爱,碧绿可爱。明宜,光明适合、适当。说新晴后的碧绿天空是最令人喜爱,反照中的`光明是最明亮的。二写登谢朓北楼的感受。“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宣城郡斋,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于陵阳山顶建造的一座高斋”。唐初,人们为怀念他,在“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取名“谢朓北楼”,后来许多名人雅士登楼凭吊,赋诗抒怀。谢脁也曾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此处白居易不仅是在写景,意诗古境,历历在目,而且是在说事。作者最后说,现在与谢朓那个时候一样宣城的人文多么昌盛。白居易表面借以表达对谢脁重文的怀念,而实际上在歌颂当时的当权者,故赢得崔衍的肯定、赞许与推荐。

      *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苏轼的《南堂五首》:“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等,这种实际上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空间意识。在这里白居易诗人运用排律的特点,勾画出一幅幅秋天的图景,适时尽传达出自己对古人的爱慕及今人的赞扬,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

    [阅读全文]...

2022-03-05 22:48:59
  • 一剪梅古诗

  • 古诗文
  • 一剪梅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阅读全文]...

2022-02-01 10:16:19
  • 下列诗句描写端午节的诗是哪句(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 端午节
  • 1,《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3,《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5,《和端午》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6,《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六幺令·天中节》 北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8,《满江红·端阳前作》作者不详

    千载悠悠,成*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9,《菩萨蛮》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0,《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1,《已酉端午》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2,《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13,《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14,《五日》明·陈子龙

    [阅读全文]...

2022-07-03 13:45:49
列子一则的古诗 - 句子
列子一则的古诗 - 语录
列子一则的古诗 - 说说
列子一则的古诗 - 名言
列子一则的古诗 - 诗词
列子一则的古诗 - 祝福
列子一则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