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醉翁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醉翁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醉翁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醉翁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或藏绿豆因醉翁,或杂寸膏仍缄封。——周必大《曾无疑以长韵送金橘时已暮春次韵》
花外神仙路,天边处士星,月下醉翁亭,听一曲何人玉筝。——张可久《梧叶儿·春日郊行长》
园无迂叟花,亭有醉翁蔌。——方回《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
六朝旧事付东流,醉翁之意不在酒。——仇远《寒食游陈园》
大苍山,小苍山,有若醉翁亭外滁山环。——方回《寄题鹜源戴氏苍山歌》
遍走五岳都不逢,乃至琅琊闻醉翁。——梅尧臣《重赋白兔》
我今试听清风操,野鹤孤猿对残照,琅琊山下醉翁吟,分明拨向琴中调。——王洋《听琴赠远师》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苏轼《聚星堂雪》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闲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源乡作醉翁。——郑谷《倦客》
荷锸醉翁真达者,卧云逋客竟悠哉。——韦庄《对雨独酌》
不惟可醒醉翁醉,能使诗老诗思添清新。——欧阳修《戏答圣俞》
千钟醉古诗词
一钟醉,悠然写意龙文启,委婉书情翰海追。红尘你我,踏歌归去。可知芳心碎?
二钟醉,繁华岁月真情累,苦涩人生假戏悲。无言了断,几多伤感。可知芳心碎?
三钟醉,琵琶弄曲云天慰,竹笛和音鹊鸟归。山长水远,思君千里。可知芳心碎?
四钟醉,临窗叹柳随风系,睹物思卿执手依。徘徊月下,花前相许。可知芳心碎?
五钟醉,蜂缠蝶恋情无悔,叶落花飞影各随。红颜易老,痴人难见。可知芳心碎?
六钟醉,敲窗冷雨枝头坠,拂面寒风菊梦催。馨香缭绕,东篱留韵。可知芳心碎?
七钟醉,红枫似火高山缀,碧水如诗细浪推。云姿变幻,魂随风舞。可知芳心碎?
八钟醉,邻家小妹抛清泪,锦字长笺恋紫薇。拨弦叠律,娴邀筝韵。可知芳心碎?
九钟醉,空中燕雀悠闲队,岭上丹枫缱绻霓。闲庭把酒,思如浪涌。可知芳心碎?
十钟醉,花间几度缠绵意,梦里千回赋呓随。情深款款,低吟浅唱。可知芳心碎?
百钟醉,情深路远君珍贵,地久天长笔墨痴。轮回四季,隔屏相慰。可知芳心碎?
千钟醉,柔情似水长亭会,朗月清风喜鹊嘶。双星缱绻,红笺对视。可知芳心碎?
卖油翁古诗词
古诗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解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19)〔惟〕只,不过。
创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诗文赏析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描写醉翁的诗句
(一)
山翠琅琊水秀灵,千年第一醉翁亭。
影香意在欧梅树,宝宋冯公古寺僧。
九曲流觞泉酿液,二贤堂纪偁修情。
手书苏轼碑珍贵,挥墨瑞环石刻屏。
(二)
岸上杨柳倒映湖,闲庭信步观兰舟。
花艳全凭枝叶绿,茶香有味沁心腹。
一壶老酒三分醉,我自潇洒世上游。
但愿老翁分清色,何求辉煌度春秋。
(三)
岸上杨柳倒映湖,闲庭信步观兰舟。
花艳全凭枝叶绿,茶香有味沁心腹。
一壶老酒三分醉,我自潇洒世上游。
但愿老翁分清色,何求辉煌度春秋。
(四)
深秋叶落东坡上,雁过华萍菊圃畦。
骚客踏霜寻艳景,吟诗和对得新题。
有缘齐聚桃花岛,凡画都开七彩霓。
淡雅清香*野处,凌寒独自染尘泥。
(五)
寻常难得濯清流,*御长风儆效尤。
九曲衷肠心遇冷,一腔碧血脸蒙羞。
低闻檐下挤青眼,高卧隆中乱白头。
耆旧拈须何诉苦,周公有酒醉曹刘。
(六)
好酒酌情勿废神,浅斟雅饮受人尊。
酒徒滋事轻狂傻,酒色斵丧乱礼伦。
酒鬼失德人痛恶,酒仙志远做君臣。
醉翁意境孰责酒,纵者无度是祸根。
(七)
谎言惑耳不如聋,日日千杯作醉翁。
户外随身携美酒,床头信手摸瓷盅。
客来柳下唱秋月,人去塘边和夏虫。
昨夜清风邀我去,大明湖上说英雄。
(八)
独上楼台十指弦,高山流水去清潭。
醉翁亭曲弹丝竹,西涧湖波映照天。
半岛夕阳斜渡鸟,渚清沙白卷堆连。
山林之乐文章颂,千载欧公世代传。
(九)
桑榆非晚暮霞红,满鬓霜花两耳风。
钓海垂波开杀戒,拈毫撰韵*吟功。
词章偶寄新微信,晓梦常回旧泮宫。
抛却闲忧潇洒度,诗香也醉白头翁。
(十)
应邀赴宴捧鲜花,醉里朦胧酒当茶。
早已乱摇偏自挺,依然豪饮逗人夸。
赊来众友诗情债,空对中天月色华。
老伴偷询去何处?回言不晓是谁家。
昔人有画醉僧醉道士醉学究者皆见于传记及歌
陆游〔宋代〕
残雪覆枯颅,手扶短榔栗。送酒无苏州,一醉未易得。青旗猎猎秋风吹,长瓶一吸亦足奇。但办道傍常醉倒,不须解作藏真草。
昔人有画醉僧醉道士醉学究者皆见于传记及歌诗中予暇日为各赋一首 其一 醉僧
陆游〔宋代〕
残雪覆枯颅,手扶短楖栗。送酒无苏州,一醉未易得。
青旗猎猎秋风吹,长瓶一吸亦足奇。但办道傍常醉倒,不须解作藏真草。
醉太*·江口醉后作
陈维崧〔清代〕
钟山后湖,长干夜乌。
齐台宋苑模糊,剩连天绿芜。
估船运租,江楼醉呼。
西风流落丹徒,想刘家寄奴。
醉花阴(和江宣德醉红妆词)
沈蔚〔宋代〕
微含清露真珠滴。怯晓寒脉脉。秉烛倚雕栏,今日尊前,尽是多情客。从来应与春相得。有动人标格。半笑倚春风,醉脸生红,不是胭脂色。
拟醉(自此至《狂醉》,皆是夕所赋)
元稹〔唐代〕
九月闲宵初向火,一尊清酒始行杯。
怜君城外遥相忆,冒雨冲泥黑地来。
醉(断酒二年,偶复一醉,为此壬申季夏十七
祝允明〔明代〕
醉来中岁里,那复有童心。只觉忘人我,何为更古今。山河秋兀兀,星露夜愔愔。惆怅惟陶阮,悬知磊磈襟。
和筱岫次韵元微之咏醉十二篇 其十一 同醉
孙元衡〔清代〕
招来纵浪酒中人,直似陶潜影答神。莫逆于心相视笑,山花开遍不知春。
和筱岫次韵元微之咏醉十二篇 其三 宿醉
孙元衡〔清代〕
领发不簪行自由,下阶拾得旧花筹。即今相对浑如梦,消尽人间隔夜愁!
夜醉卧街(开元中,夜醉卧街犯禁,乃为此诗)
裴翛然〔唐代〕
遮莫冬冬动,须倾满满杯。金吾如借问,但道玉山颓。
弟茝饮至醉醉归蹶道中荆棘中
陈著〔宋代〕
圣俞小饮亦百杯,高叉两手无欹颓。曼卿登楼终日饮,端坐人谓神仙来。二贤佳语三百载,磊磊亦有梅山在。有人招邀无不如,吞吸樽罍气如海。夜来一醉不为淫,归路胡为不自禁。蹴压荆棘卧霜草,接{上四下离}倒著披衣襟。我来相问胡乃尔,笑而答之言纚纚。礼岂为我辈设哉,君特未知其趣耳。今日何日要如可,宇宙逼仄蜂一窠。进不得以事业见,退老溪曲山之阿。当时仰天月如水,恍惚采石江头逢醉李。或时展转见邻檐,如*同舍郎家瓮边地。以形骸观若狂疏,外形骸观方见吾。世人总被形役心,我独了了心存初。渊明对菊败篱下,岂有嗜酒谁知者。少陵非爱牛炙酒,花鸟感时诗泪泻。一闻此语心神惊,大梦忽觉暗忽明。自今有酒但相见,从人看我兄弟醉中醒。
沉醉东风·渔夫古诗词
古诗原文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译文翻译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注释解释
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蘋(pín):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忘机友:机,机巧、心机。忘机友即相互不设心机、无所顾忌、毫无算计技巧之心的朋友。
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显贵。
叟:老头。
诗文赏析
这支曲子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点染出一幅清丽无比的秋江图。然而这仅仅是表层,作者还另有深意。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这句的“傲”字,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的思想。虽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之慨。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
欧阳修醉翁亭记
导语:《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欢迎大家参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俊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靠*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时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至于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无定,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隐石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欧阳修一生着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注释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题滁州醉翁亭赏析
题滁州醉翁亭赏析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诗于仁宗庆历6年(1046)欧阳修来滁州时所创作,描写了醉翁亭周围山水环境的美丽景色。
原文:
题滁州醉翁亭
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题滁州醉翁亭翻译:
四十岁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不能算老。自此我开始自号醉翁,并偶发佳兴写作了以醉翁亭为题的诗文。只爱那琅邪溪水从乱峰间流来,以过亭下。听那潺潺的'水声,疑是自空中而来到亭前的檐前。流入岩下的山溪,形成那涓涓不绝的酿泉。那淙淙的泉声,比丝竹管弦之声更为精美。所以我常常携酒来到这清幽的泉边。有时醉眠山间,与野鸟、溪云为伴。山花烂漫,美艳动人,但不理解我的心情。只有晚间清凉的山风使我清醒。
题滁州醉翁亭字词解释:无
题滁州醉翁亭背景:无
题滁州醉翁亭赏析: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异?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潺。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庆历新政失败以后,欧阳修因遭政敌诬告被贬滁州,高僧修建、自我题名的醉翁亭就成了他寄寓闲情逸致的理想场所。1048年,他感于身世,乘兴而发,题写了这首风格*易、志趣超然的诗篇。开篇四句,诗人以“醉翁”自娱,不计异岁,忘怀得失,顺性而为,他偶尔吟诗赋文,日间痛饮一壶酒,一醉方休了百忧。读之品之,一个淡泊率真的雅士形象即跃然纸上,缕然可见。“但爱亭下水”一句,极言诗人对水情有独钟,爱之深切。“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比衬之中,水声恰切有韵悠扬悦耳,比管弦更清,比丝竹更美。真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倾听水声,诗人意醉神迷,流连忘返。身为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臣子,也许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那“醉”与“醒”之间超乎寻常的人生态度。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醉翁亭记PPT课件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PPT吧,PPT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醉翁亭记PPT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
《醉翁亭记》原文以及翻译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醉翁亭记》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醉翁亭记》原文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醉翁的古诗词
带醉翁的古诗词
醉翁亭记的古诗词
有关醉翁亭记的古诗词
醉翁亭记背诵的古诗词
与醉翁有关的古诗
醉翁山水的古诗
醉翁亭涧的古诗
醉翁亭记意思相*的古诗词
有关于醉翁亭记的全部古诗词
古诗醉翁亭记的朗颂
关于醉翁亭的诗句
醉翁亭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古诗醉翁亭记的诗句
醉翁亭记的名句
醉翁亭记古诗的朗读
醉翁亭记名句
醉翁亭记的古诗带拼音
描写醉翁亭的句子
醉翁亭记古诗的拼音版
欧阳修的古诗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古诗
醉翁亭记古诗的读后感
醉翁亭记常考句子
类似醉翁的古诗人名称
醉翁亭记写朝暮之景的古诗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七句古诗
古诗醉翁亭记的原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的千古名句
醉翁亭记重要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