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虚词的古诗句

关于有虚词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虚词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虚词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虚词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57) 语录(11) 说说(45) 名言(2) 诗词(4k+) 祝福(24) 心语(1)

  • 木兰诗的虚词

  • 木兰诗的虚词

      引导语:木兰诗的虚词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木兰诗的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C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阅读全文]...

2022-04-11 07:41:38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 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实词和虚词,欢迎大家分享。

      (一)木兰诗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5、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16、但闻:只听见17、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9、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23、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不用:不愿意做、

      29、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33、姊(zǐ):姐姐、

      34、理:梳理、

      35、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霍霍(huò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38、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行:读háng、

      44、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二)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阅读全文]...

2022-06-24 04:56:56
  • 木兰诗的重点虚词

  • 木兰诗的重点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阅读全文]...

2021-12-26 14:28:28
  • 关于虚词有哪些?

  •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虚词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中的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5、叹词、象声词从略。虚词

      (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二)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3、连词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4、助词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阅读全文]...

2022-05-14 18:28:58
  • 木兰诗的文言虚词

  • 木兰诗的文言虚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的文言虚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木兰诗》中的虚词:

      1、何——问女何所思

      何:什么。

      2、所——女亦无所思用作助词。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木兰诗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行:读háng。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阅读全文]...

2022-01-13 12:20:43
  • 木兰诗重点虚词

  • 木兰诗重点虚词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重点虚词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奔:

      (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

      (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

      (1)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

      已后矣)(《捕蛇者说》)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4)动词:靠,挨着(其两膝相比者)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并:

      (1)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一共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和,以及(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C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盈寸)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阅读全文]...

2022-02-22 17:32:41
  •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 初中
  •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一起来看看吧。

      一、 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拓展】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阅读全文]...

2022-05-29 12:48:59
  •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 古诗文
  •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大家阅读学*。

      (一)用作副词

      1.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用法: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法: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 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 用法: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古文中乃作为动词的用法

      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古文中乃作为代词的用法

      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古文中乃作为连词的用法

      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古文中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仅仅;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甚至。

      《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阅读全文]...

2022-04-26 16:32:38
  • 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 古诗文
  • 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

      在现实学*生活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归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阅读全文]...

2022-04-04 01:54:58
  •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 阅读
  •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在*时的学*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

      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拓展: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原文】

      醉翁亭记

      环[1]滁皆[2]山也。其西南诸峰,林[3]壑[4]尤美。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6]行[7]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9]路转[8],有亭翼然[10]临[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2]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13]之者谁?太守自谓[14]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15]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16]曰[17]醉翁也。醉翁之意[18]不在酒,在乎[19]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20]之心而寓[21]之酒也。

      若[22]夫[23]日出而[24]林霏[25]开[26],云归[27]而岩穴[28]暝[29],晦[30]明变化者,山间之朝[31]暮[32]也。野芳[33]发[34]而幽香,佳[35]木秀[36]而繁[37]阴,风霜高[38]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39]也。

      至于负[40]者歌于途,行者休[42]于树,前者呼,后者应[41],伛偻[43]提携[4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45],溪深而鱼肥;酿泉[46]为[47]酒,泉香而酒洌[48];山肴[49]野蔌[50],杂然[51]而前[52]陈[53]者,太守宴也。宴酣[54]之乐,非丝[56]非竹[55][57],射[58]者中,弈[59]者胜,觥[61]筹[62]交错[6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63]白发,颓然[64]乎[65]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66]也。树林阴翳[67][68],鸣声上下[69][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71]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72]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译文】

      环绕滁州的,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森林沟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醉翁”的那个太守。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其实,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时太阳升起,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岩洞里暮色苍茫。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野花怒放发出清香,树木茂盛深秀成荫,风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还有野味蔬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胜了,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那是宾客们乐极了。这时,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逐渐阴暗起来,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阅读全文]...

2022-04-13 22:37:10
有虚词的古诗句 - 句子
有虚词的古诗句 - 语录
有虚词的古诗句 - 说说
有虚词的古诗句 - 名言
有虚词的古诗句 - 诗词
有虚词的古诗句 - 祝福
有虚词的古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