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关于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9) 语录(10) 说说(17) 名言(8) 诗词(1k+) 祝福(5) 心语(398)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鉴赏译文

  • 丰乐亭游春·其三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绿,看不见边际。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注释

      1.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2.长郊:广阔的郊野。无涯:无边际。

      3.老:逝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创作背景

      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这组诗。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还写下《丰乐亭游春三首》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

      鉴赏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着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4-05 23:17:12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 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翻译

      红树青山日欲斜,

      将要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

      长郊草色绿无涯。

      广阔的郊外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

      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

      来往亭前踏落花。

      还在亭前嬉戏玩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

      欣赏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 广阔的原野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 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 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地上的落花.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其三)《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解释

      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长郊--广阔的郊野。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阅读全文]...

2022-06-28 21:58:17
  •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   《丰乐亭游春》

      作者: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翻译:

      红树青山日欲斜,

      将要落下的太阳,

      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

      长郊草色绿无涯。

      广阔的郊外上,

      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

      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

      来往亭前踏落花。

      还在亭前嬉戏玩耍,

      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

      赏析: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原野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地上的落花。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其三)《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长郊——广阔的郊野。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阅读全文]...

2021-12-03 20:59:26
  • 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

  • 文学
  • 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全诗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古诗《生查子·元夕》,欢迎大家阅读!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前言】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注释】

      1、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3、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见:看见。

      6、泪湿:一作“泪满”。

      7、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翻译】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鉴赏】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此词亦见朱淑真集,南宋曾慥《乐府雅词》以为欧阳修作。曾氏曾将欧词中诸多可疑者尽予删芟,而不疑此词,其著作权当归于欧阳修。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 “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

      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拓展内容】

      生查子·元夕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个节日被喻为*情人节,多少与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有点关系。

      这首词写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还写了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却又余味绕梁。词的上阕写的是“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月上中天,柳下相约;灯火阑珊,两情相悦;花前月下,柔情蜜意。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下阕写了“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依旧的只有月与灯吗,其实景物皆依旧。“不见去年人”,只不过是赏灯人的心境不同罢了。“泪湿春衫袖”,一个“湿”字,将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璀璨的元宵夜景也由明亮化为暗淡。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在对比中词人的伤感越发令人感慨。

      这种“今非昨,人成各”的情感在古诗词里还有很多。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出如田园一般淡雅自然的《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婉约起来一样的柔情百转。

    [阅读全文]...

2022-06-16 08:34:25
  • 《丰乐亭游春 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 学生
  • 《丰乐亭游春 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丰乐亭游春 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朝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其三》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丰乐亭游春·其三》注释

      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长郊:广阔的郊野。无涯:无边际。

      老:逝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丰乐亭游春·其三》赏析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是说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本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

      《丰乐亭游春·其三》创作背景

      欧阳修于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这组诗。本首是其第三首。

      拓展:

      《丰乐亭游春三首》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香,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第二首诗前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借太守插花醇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第三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这三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余音袅袅。

      整体赏析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而诗人,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只见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阅读全文]...

2022-07-13 20:09:13
  • 欧阳修《丰乐亭记》

  •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

      1.明年:第二年。

      2.顾:向四周看。

      3.按:查核。

      4.胜:尽。

      5.及:到达。

      6.涵煦:滋润化育。

      7.幸:庆幸。

      8.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9.道:称道。

      10.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

      11.畎(quǎn)亩:田地

      12.书:写下

      13.名:命名

      14.滃(wěng)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15.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16.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17.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18.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19.刻露:清晰地显露

      20.岁物:收成

      21.事简:公务简单

      22.掇(duō):拾取,采取

      23.得:发现水源。

      24.州:州城

      25.太祖皇帝:赵匡胤(yin)

      26.李景:南唐后主(李璟——李煜之父)

      27.铲削消磨:被铲*或自己消亡

      28.遗老:经历过那些事的人

      29.上:指皇帝,天子

      30.本:根据

      31.滁:滁州[在今安徽省]

      32.丰山:在滁州西南

      33.耸然“高耸的样子

      34.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35.特:独

      译文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阅读全文]...

2022-01-04 07:00:18
  • 元夕欧阳修的古诗(生查子元夕的赏析)

  • 灯花又亮了,我在这桥头站着,还是相似的场景,可是你再也不会回来了。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夜时,花市如灯昼”这相似的场景诗人想起,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也是这般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我还拉着你的手漫步在这花市的街头,气氛甜蜜。”元夜”是元宵之夜,是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从唐朝开始的民间*俗,在正月十五赏灯花,闹元宵,”花市”是每年春节元宵之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活动的集市,”灯如昼”,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和心爱的人赏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夜晚灯火通明,人与月光相呼应,显得格外柔美。

    颈联两句颇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韵味,月牙刚刚露出枝头,似是在悄悄打量树下许下山盟海誓的男女。”月上”也是指月到的意思,与心爱的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亮跑到树梢头上的时候,在一起互诉衷肠。女主人公在上一句回忆去年在一起的美好场景,画面逐渐转入柳梢头,灯光的颜色变得昏暗,两个人相约在黄昏之时互诉衷肠,黄昏暗示凄凉,预示着会有不好点事情发生,氛围逐渐转入悲伤,引出下面的诗句。诗人一笔带过去年元夜赏花的情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今年赏灯花的时间又到了,月光和灯光仍然同去年一样,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眼前的场景和记忆里的场景一样,去年也是这样的圆月,也是这样的灯光,这里的”花市灯如昼”与”月与灯依旧”相互照应,不禁流露出一种伤感,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同样的场景,可是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诗人没有心情赏月赏灯花,内心只有无限的悲伤愁绪,令人肝肠寸断。

    尾联感情悲凉,这么美好的场景,再也见不到去年的故人了,不禁留下了相思的泪水,打湿了春衫衣袖,”春衫”是指年少时所穿的衣服,在这里作者也指自己年轻的时候,词人写了今年与去年的区别,人的有无,诗人的情感也产生天差地别的变化,由最开始的大喜,到结尾的大悲,两个极端体现感情的大起大跌,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两种天差地别的场景,相互对应,”人约黄昏后”和”不见去年人”相互对照,重叠对应,表现主人公的无边的痛苦。”泪湿春衫袖”将主人公的情绪宣泄出来,流露出无边的痛苦,同时又饱含心酸。

    这首词是主人公把去年今日做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将什么不同时间的景象连?在一起,写了一位女子的爱情故事,既有在一起时的甜蜜,又含有伊人不见的惆怅痛苦,相传这首诗是词人怀念他第二任妻子所作,诗人无限惆怅都化作泪水打湿衣袖,旧情难续,往日场景历历在目,今昔对比,巧妙的写了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爱情之路坎坷,体现他的悲伤痛苦,语言*淡,真实朴素,广为流传。

    又是一年灯火通明,却等不来伊人归……

    [阅读全文]...

2021-12-22 15:41:01
  • 玉楼春欧阳修翻译及赏析(玉楼春欧阳修诗歌鉴赏)

  • 诗歌
  • 我,二十几岁,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年龄。到了这个岁数,生命中不再只有书本上记录的东西,正在开始经历一些事情,慢慢开始成长。

    我相信,有些事情需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想明白,只有经历过才能懂。

    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最终会成为照片上的一个头像。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感触,这就是书本上的一句话而已,直到看到欧阳修的“渐行渐远渐无书”,好像突然同时明白了这两句话,翻看曾经的毕业照,发现事实确实是这样。

    玉楼春

    欧阳修 〔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此词应是欧阳修早期的作品,目前并不知具体创作时间。是以女性的角度描写闺中思妇与爱人分别后的凄楚生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别赋》把离别描述得如此伤感,历代书写离愁别恨的作品数不胜数,佳作无数,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能够众多优秀作品中不被淹没,自然是写得可圈可点。

    将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孤独、怨恨描写得淋漓尽致,笔触细腻、情感真挚。

    自从分别后,也不知道你的行程远*。满目凄凉,心中只留下说不尽的烦闷。

    你走得越来越远,书信越来越少,最后连一封书信也没有了。音信全无,我该到哪里打听你的消息啊。

    深夜里,我独自一人孤枕难眠,耳听的风吹竹叶的声音,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诉说着离愁别恨。

    现实难寻,我想要在梦中梦见你,谁知灯芯都燃尽了,梦也没有做成。

    从词史上看,晚唐五代词大多描写脂浓粉香,不厌其烦地描写女子的服饰、装扮,温庭筠著名的《菩萨蛮》就是这类词的巅峰代表,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把女子的衣着、装扮、房间布置、梳妆时的情态描绘的细腻真切。

    李煜的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一现象,王国维曾评价”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开,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这只是李煜个人创作,并不能改变当时整体词风。

    北宋初期,词的创作发生了很大进步,词人不再局限于描写女子外貌,而开始关注她们的心理,但是依然沿袭了五代花间词风:笔调细腻委婉,感情真挚。没有摆脱闺怨思妇的桎梏。

    欧阳修的《玉楼春》是北宋初期作品,心理描写刻画的细如毫发,思妇内心的哀婉之情,可以说是一字一泪。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女子接到的书信越来越少,终于一封都没有,所以她猜想所思之人渐行渐远,以此自我安慰。其实书信渐少也可能是男子寻花问柳,喜新厌旧,但是女子仅仅是认为离家太远,书信不通。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就将思妇矛盾、复杂、细腻的内心活动刻画的细腻如发。

    ”风竹敲秋韵“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宁静秋夜,然而在思妇听来,“万叶千声”如泣如诉,牵动愁绪,似乎在诉说千万的怨恨。“皆是恨”三字,是思妇心里满怀怨恨,所以认为竹子也是在传递怨恨,这就是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当一个作品完成后,它就不仅仅属于作者一人,还属于读者,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生活经历、阅历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诚然,这首词是一首思妇闺怨词,是一位女子在思念远方的爱人。

    当我读到“渐行渐远渐无书”时,想到的就是小伙伴之间的逐渐疏离。上学时如胶似漆、日日相见,分开后由经常联系到偶尔联系,最终不联系,只是在别人那里获得一点消息。

    我们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前进,前进得越远,分离得也就越远。最后,别人成为自己照片上的一个头像,自己也成为别人照片上的头像。

    [阅读全文]...

2022-02-22 15:40:11
  • 玉楼春欧阳修翻译及赏析(玉楼春欧阳修诗歌鉴赏)

  • 诗歌
  •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①,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②。离歌且莫翻新阕③。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释】

    ①拟把归期说:心中想把归期告诉对方。②风与月:指风月美景。③离歌: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阕:量词,一首歌为一阕。

    【译文】

    我在饯别宴*上打算说说自己归来的日期,正要说时她就愁容惨淡,无语哽咽了。人本身就是痴情之物,这离恨与风月无关。

    且不要唱那新翻的离歌,一曲唱完能叫人愁肠百结。只需要将洛阳的花儿看尽,才容易与洛阳的春风分手。

    【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离别洛阳和恋人话别之时,词境凄凉。

    彼时词人西京留守推官任满,将要离开洛阳,恋人为他送行,两人心中无限凄凉。此地一别,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词人想虚构一个归期,安慰安慰对方,可话还没说出口,她就凄惨地呜咽起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两句是词人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充满哲意。

    随即词人由哲思重新返回到眼前的情事上来,这段写得分外凄伤。白居易在《杨柳枝》中有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这里反用其意,说无论旧曲新曲,都不能起到安慰人的作用,反而会增添离别之人的痛苦。末二句突然扬起,由先前离别时的哀伤转为豪兴。他认为既然“人生自是有情痴”,人的别情生来就有,无法借外力(离歌)排遣,不如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充分抒发出来,这样它才不会郁结于心头。这首《玉楼春》关乎儿女情长,而词人能从其中发掘出哲理,确实难能可贵。

    [阅读全文]...

2021-11-26 14:11:07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2、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3、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4、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5、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6、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7、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8、暮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9、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10、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11、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12、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13、宁可限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14、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15、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

    [阅读全文]...

2022-04-24 18:22:57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句子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语录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说说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名言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诗词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祝福
丰乐亭游春其宋欧阳修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