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国庆节的历史意义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庆节的历史意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节日意义:
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
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
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年来,我们的节日渐渐淡化了其本来的文化意义,大多只剩下“吃”了。
不过,这还得感谢我们永远健旺的口腹之欲,因为如果没有“吃”,我们可能找不到那仅存的一点线索,来寻觅一息尚存的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就连国庆节,也慢慢沦为商业的黄金周。
我认为,节日精神意义的去魅,缘于我们对节日、精神、国家的内涵认识不足。
明确了节日、精神、国家的内涵,以国庆节为代表的节日的精神意义才能继承发扬。
节日的内涵:
节日的基本内涵是时间性。
“节日”的“节”是时间的关节,也就是说,这个时间不是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
作为特别的时间,是与日常的时间相区分才能称之为特别。
而区分就是中断,即在那个时间发生了特别的事情,从而使那个时间变得特别,以至只有中断日常的时间才能凸显那个特别的时间。
节日由于这个特别的时间发生的特别的事情而得以形成,但获得节日的那个特别的事情早已过去,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去重复或临摹它,但我们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言论或其他方式去庆祝它,并且年年如此,所谓节日就是庆祝之日。
因此,节日时间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同一性。
此外,我们庆祝历史发生的事情今天已不可能再真实地发生了,所以,庆祝的根本特征是非时间化,庆祝时忘记了时间,并陶醉于时间之中,在节日庆祝中,人的时间的当下性是没有时间,当然,这还只是节日的时间性中的现在维度。
节日的另一个维度是过去,对过去的记忆,过去的东西当前化。
由此导致庆祝非时间化,二者互为因果。
第三个维度是将来,即期待,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继承节日的精神遗产,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样,节日的将来意义就和精神产生了关联。
精神的内涵
精神是人的认知、意志、情感合一的一种“现实化”的意识,之所以说它是一种“现实化”的意识,是因为在意志和情感的联合作用下精神必然会设计和创造出一个具体可感的理想蓝图或现实蓝图,而这些蓝图正是精神的“现实化”确证。
精神既包括意识、观念,或理智、思维、理性,又包括意志、冲动、行为。
所以,意识和意志、观念和行为不是精神的两个要素,而是精神的一体两面,是精神对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理论理性态度和实践理性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并不是理性和实践二元合成的`所谓“实践理性”,它本身就是基于意识和意志的统一的理性和实践的同一体。
精神的肯定性本质是“自由”,精神的否定性本质是“**”。
自由既能使人从客观自然或人的自然质朴性下**出来,又能使人从主观自然,即人的个别性的自然状态下**出来,使人达到“自由的意识”、“自由的观念”以及二者结合的“自由的精神”。
精神既扬弃自然的质朴性,又扬弃观念的主观性。
精神既是对自己的自然本性的否定,由此获得了主体性自由;也是对个体有限性的否定,由此获得了实体性自由。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精神的实体是自由,就是说,对于他物的不依赖性、自己与自己本身相联系。”
精神的辩证本质是否定性本质,即在对自然的外在性与个体的有限性的否定中肯定自己。
国家的内涵
对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我们并不陌生,扬弃个体的抽象性和个人主义的不合理性的途径就是由个体走向集体。
集体本质上是对个体性的扬弃,它一方面使个体目的成为组织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求组织目的成为个体目的。
对一个有效的集体来说,共同目的不仅客观上存在,而且被主观地认同并成为共同行动的动力基础。
“集体灵魂”或“团队精神”是集体内在的和共同的精神气质。
集体要真正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它应当和必须把这些条件统摄起来,而具备这些规定性和品质的概念就是“实体”。
“实体”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实体”与“集体”虽然有联系,但更有区别。
“实体”与“集体”相比不仅更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而且更具有精神性,当“集体”被赋予健全而现实的精神时,“集体”就上升为“实体”。
黑格尔说:“实体,一面作为普遍的本质和目的,一面作为个别化了的现实,自己与自己对立起来了;其无限的中项,乃是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自在地本是它自己与实体的统一体,而现在则自为地成为其统一体。”
这段话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实体是共体,是公共本质或普遍本质;其次,实体的对立物是自我,实体的本质规定既不是自我,也不是普遍,而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再次,实体达到“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最重要的品质和条件是“精神”,只有透过“精神”,实体才能形成,亦即实体本质上是精神性的,它透过精神建构并且只有借助精神才能完成。
而国家就是最大和最高的实体,通过合理的政治组织形式,国家既是一个个体的认知、意志、情感的选择,又是全部个体的选择,亦即国家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国家是通过个体和全体的精神来建构的,这种精神的现实化就成了国家这种实体,这样的国家就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而国家的凝聚力就是民族精神。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
首先就是开创了*堤坝建设的先河,其所开创的建筑技术直接以工程实体流传给后人。这其中包括坝头水流分流技术和沙水分流技术,不仅如此,工程实体的运作上千年不坏同样也是一门全能技术。不管是天灾地祸,工程本身已经融入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为这以后的工程建设起到的指导作用是无法估算的。
其次就是工程的灌溉作用流转上千年不坏,至今还依然灌溉着成都*原大面积的土地,恩泽后世。不仅如此它的功能作用在后世更加强大,现在已经发展起来旅游,休闲等等惠及经济和文化更多的意义。
第三,都江堰的宏伟工程屹立不到,见证古人的智慧和能力,也使后人感到骄傲!
作用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
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历史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水漕、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
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学*。
卢沟桥事变是日帝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人民的抗战是在**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抗战初期,**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计划,但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使*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从南京大屠杀,认识*主义侵略的残暴。
【相关阅读】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人民团结起来,在**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战场成为世界反*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穿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卢沟桥、宛*城、*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及*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事变的意义主要是体现在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与*主义较量的过程中,卢沟桥事变是一个全面抗日战争的标志,而最后的战争胜利无疑是对卢沟桥事变的呼应。
卢沟桥事变的意义可以说是十分重大的,对于日本侵略者而言,卢沟桥事变是一个标志,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而卢沟桥事变对于我国而言,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意义,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拉开了我国全面反对*主义侵华的序幕,同时也表明了世界人民反*战争中的亚洲战场的开端。
可以说卢沟桥事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于*而言还是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鲜明的标志。
卢沟桥事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代*对外战争中,*代我国一直都是饱受外国的侵略,而卢沟桥事变则是我国的一个奇耻大辱,可以说卢沟桥事变的开始也表明了我国正在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虎牙。
从之前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之后,我国的领土一直都**本虎视眈眈,而卢沟桥事变中我国宛*城中的士兵们英勇反抗,也表明了我国人民对于我国领土完整的强烈保护意识,同时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也表明了我国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反抗。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江堰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使巴蜀真正变成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秦末*及大乱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发挥了稳定蜀地、稳定统治的巨大作用。
巴蜀地区充足的粮食,为古代饥荒频发、战事不断的时局提供物质支撑。历史上曾多次完善都江堰水利设施。成都*原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直接导致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轮作复种的普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全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2、都江堰的影响是什么
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拓展: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的神话传说篇一:李冰降江神传说
相传李冰上任之后,听说成都附*的江神年年要娶新妇,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打扮起来,准备送给江神,但是江神毫无动静。李冰大怒,奋力拼杀,终于杀死由江神变成的苍牛。
后来,李冰塑造了三个大石人放在江心,并与江神约定:水枯的时候不能低于石人的脚背,水张的时候不能超过石人的肩头。另外,李冰还刻了五条石牛作为自己的化身,沿江放置石牛,来镇守江面,不让江中的妖怪作恶。
都江堰的神话传说篇二:李二郎降恶龙传说
又传说,古时的岷江中恶龙为害,李冰的儿子二郎带领海山七圣去降龙。一场斗恶下来,七圣和猎狗哮天犬全部战死,恶龙也身负重伤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见了恶龙的踪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儿子,为了促住恶龙来到此地,就对他热情接待,烧好了面条请他吃饱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恶龙也来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饥。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条恶龙,也煮了一锅面条让它吃,谁知,面条到了恶龙的肚子里,都变成了带铁钩的链条,将恶龙从肚子里锁起来,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还有李二郎坐过的”屁股印“,和恶龙打滚的“滚龙槽”这两处遗迹。
都江堰的神话传说篇三:夫妻桥(安澜桥)传说
在都江堰上还跨了一条安澜桥,安澜桥又称夫妻桥,民间流传着夫妻二人立志修桥的动人故事。说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川西韩家坝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决心重修破败了的安澜桥。他向各方募集资金,带领百姓动工修建,触犯了摆渡口渡头的利益。
渡头就勾结官府,以“草菅人命”的罪名,把何先生抓到牢里,后来死在牢中。他的妻子决心继承夫志,继续请工匠修桥,终于建成了一座新桥。这座桥以石头和木排做桥墩,用粗竹缆为栏,每隔十米竖木板紧固栏缆,桥身安稳可靠。
人们为了感谢这一对造福人民的夫妻,就把这座新桥称之为“夫妻桥”。还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夫妻桥上过夫妻,夫唱妻随颂夫妻;妻承夫志完大业,长虹百代跨东西。”还有人把这一对夫妻造桥的故事编成川剧,至今这出戏还在四川各地上演,甚至还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过。
五四运动的简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暴力对抗*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五四运动的简介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学*。
一般指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和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暴力对抗*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起因为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把原德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在台湾教科书中,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多并为一谈,一般民众亦皆称两者合为“五四运动”,可视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定义。
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现代*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840年的那场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强制性地打开了封建*的大门,使*被迫与世界发生了联系,被动地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清*的腐败无能,*在两次和列强战争中都以失败告终,并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等条约。面对战争的失败,当时的一些先进士大夫看到了*的刀剑等兵器和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差距,因此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企图在器物和技术上向西方学*。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先进分子意识到仅仅在器物上向西方学*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制度上学*西方,变革*的政治体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为*走现代化道路扫清了障碍,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好景不长,孙中山自己的战果却被*窃取,*的现代化建设又倒退了一步。再加上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混乱,民不聊生,*人又开始向更深层次思考将来的出路到底在哪儿。从之前的`向西方学*先进技术、先进制度转向必须改进*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被人奴役、独立自主的状况。因此,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的肩上。
一、五四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的信仰,指导*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作为战胜国的*再次被西方列强蹂躏和剥削,*人彻底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幻想彻底破灭。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胜利,这给*又带来了希望,*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俄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个坚强的政党――**。最终在**的带领下,*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结果不得不归功于五四运动,是它让我们在制度选择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要认识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加以改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我们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被西化。历史告诉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与建设中不应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与*现代化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五四运动**了国人的思想,促使*走向世界
五四运动时期可谓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潮风云际会,**了*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开阔了*人的眼界。*历史上也曾吸收过西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但它们都属于封建农业文明;而五四时期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伴随而来的还有马克思主义、新村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各种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同*历史上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别,*在开放的过程中同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传统的农业和西方的工业互相冲撞,使得*开始融入世界。同战争时期*被纳入世界市场相比,五四时期的*融入世界是主动而非被动的。面对世界各种思潮的冲击,*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洗礼,*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世界,在这种世界状态中,*也应该全面而谨慎地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地融入现代世界。
三、五四运动为*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传统文化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向封建文化展开全面攻击。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崭新精神面貌的、与旧世界作斗争的新人,他们有着深厚的旧学功底但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他们的思想获得了**,具有自主性、进取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新的心灵的挖掘、对*现代化的憧憬成为这一代人的必然追求。正是他们,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栋梁和精英,最主要的代表有*、*和胡适等。
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化道路仍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是五四时期播撒的现代化种子在今天的*也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不能全部照搬西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马克思主义与*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认识到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发挥和弘扬五四精神,要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责任感的现代化人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始终跟党走,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2、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运动
它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3、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人”。[1] 不同于*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山东权益的宰割。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的坚强决心。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迫使*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的职务。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爱国运动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另外,五四运动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最终认识到:要想医治多灾多难的*代*,唯一的药方就是无产阶级*。
(3)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爱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使得*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四精神早已伴随着新*的成长壮大而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赋予五四精神以“**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新生命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以此为动力,抓住机遇,勇于改革,破除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意义的范畴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都江堰是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史学界确定,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更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道教“普度众生,慈悲济世”精神的真实写照,道教尊其建造设计者为二郎神,以彰显其为华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
二郎神究竟是谁
道教的二郎神信仰,最初的起源于蜀地,二郎神也称灌口二郎神,是道教中的水神,对于二郎神的来历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二郎神是隋朝道士赵昱,在任蜀郡嘉州太守期间,为当地百姓除去蛟龙,蜀地人民怀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忠勇太守,在灌口建庙祭祀他,并称之为灌口二郎;第二种说法为二郎神是李冰的次子李二郎。据说,李冰次子曾除去都江堰中的孽龙,百姓感怀他的功绩,在祭祀李冰的崇德庙里,将李冰之子李二郎作为陪祀。宋代蜀地的百姓在都江堰附*的灌口建造二郎神庙,宋仁宗敕封李二郎为惠灵侯,号“护国灵应王”,宋徽宗又该封其为“昭惠显灵真人”;第三种说法认为二郎神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隐居在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百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都*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曰:“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当地百姓对李冰感恩戴德,立庙祭祀,李冰于是成为水神。
个人认为第三种说法还是值得推敲的,古人云:名为固身锁,世人皆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生命之初,生命之中,生命之终姓名都伴随着,姓者遗传也,宗族所标,名者当世所值运行。有些人名就注定要当兵的;有些人名就注定要做官的;而李冰的名就注定其要治水的。从李冰的简短生*叙述中,可以看出李冰是隐士阶层的代表,道家多源于隐士是个不争的事实,李冰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汉书.艺文志》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羲和即羲氏、和氏,是尧帝时掌握天文四时历象的官,“历象”即推算历法及观测天象,历乃记数之书,象是观天之器;“敬授民时”即告民以天时(祭祀、耕作等之时),包括年、月、日、晦、朔、弦、望、四时、节气等;可见阴阳五行学派源于上古时代掌握天文历法的官职,而且这种官职一般世袭,李冰之父也应该是通晓天文地理的,对于起名应该是很慎重的,如果姓氏中带了春主司爻,如李、柳、样、震、雷等,那么此命格尚可得祖荫之春,取名时可用春季之强盛之气来旺之即可,春之旺气如水、泽、河、冰等可起到“借力打力”之功,李冰之名正好与之若合符契。李冰应该还有个小名叫二郎,若命局中带来突来之灾,难料之祸端,白虎威伤,伤符横陈命运,则可祈福神仙之名,圣贤之威势,或借松柏长青,青山不老,江河永浩,风雷之巨等退其哀惊;再若山伢、石头、二郎(狼),皆以先贱其身而得苟存,金锁、铁柱是论硬其命而不屈人生,时今也是这样,父母会给孩子起个小名。李冰很有可能出生于秋季,李姓为春季,名冰为冬季,二郎(朗与郎音*,朗朗乾坤是光天化日的意思)为夏季,那面命格里就四季齐全了,人生的发展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也确实证明了是这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即便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子都是以父为尊、为贵的,如果李冰之子都为二郎神了,那贡献巨大的李冰在我们道教中又尊为什么神了呢,这在重视孝道的道教是不敢想象!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认定二郎神就应该是李冰,有根有据,有礼有节。至于哮天犬的由来,可能是李太守打猎时随带的猎狗的名字,古人一般有秋季打猎的*俗,这与李冰可能出生在秋季极其吻合。
二郎神家喻户晓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二郎神,多半是身披锁子黄金甲,白面微须,有三只眼睛,使用一把三尖两刃刀,身后跟着哮天犬,神通广大。二郎神家喻户晓的原因也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原因认为,二郎神成名的原因与二郎腿有关,原来灌口二郎神像是坐姿,他的右脚搁在左脚上,这就是“二郎腿”的起源;另一种说法为,二郎神家喻户晓的原因是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两大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让二郎神深入人心。二郎腿给信众及百姓带来实质的益处了吗?二郎腿让信众及百姓物质上丰富了还是精神上有寄托了,可见第一种原因是不可取的,两大古典名著也在信众及百姓中有不统一的意见,可见第二种原因也是不足为道的,在求真务实重现实的道教看来第三种原因是可取的。第三种原因认为,二郎神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是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在,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尽快统一,都江堰的建设加快了*的统一步伐,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8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使亿万百姓至今获益,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这应该才是二郎神家喻户晓的真正原因。
二郎神信仰的现今意义
道教二郎神信仰根深蒂固,不是因为二郎腿,也不是因为两步古代典籍,而是因为二郎神为华夏民族的统一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了千秋万代。道教是实实在在为信众及百姓服务的宗教,道教的出发点使信众及百姓物质上获得帮助,精神上得到寄托,进而走向健康幸福的道之路,逐步向道靠拢,最终与道合为一体。道教的二郎神信仰能使信众弟子更好地了解道教先圣至贤,为往圣继绝学,为开万世太*而殚精竭虑的道学精神,是百姓真实地感受道就在身边,是朴素的、唯物的,看得见、摸得到,并不是玄而又玄的哲理,而是全心全意服务于百姓大众!
结束
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伏羲,奠基于炎黄,光大于老孔。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道治国则国强。华夏民族的宗教起源于祖先崇拜,因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道教的二郎神信仰就是祖先崇拜的一个缩影,感怀祖先神灵为华夏民族创造的不朽贡献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原的起始段,居高临下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对成都*原及其相邻地区实行自流灌溉。都江堰巧妙地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等渠首工程;创造出独特的建堰治河技术;建立了一整套防沙治水经验与严密的维修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圆满地解决了引水与防洪排沙的矛盾,历2200多年而不衰,使人们长期受益,成为现存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文化遗产”名录,可是2001年直接对都江堰构成威胁的紫坪埔水库工程破土动工,两年之后再以紫坪铺的所谓效益为由头,紧挨着都江堰核心保护区又要建坝,于是以无坝引水为灵魂的都江堰危在旦夕。
人们合理地建造和使用都江堰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哲学思维,下面将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1、决策阶段
秦昭王命李冰修建都江堰,其旨意在于借助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来确保秦国的`物资和人力基础,进而统一中原。按照战国末年的情势,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就是南方的楚国。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一举灭掉了蜀国,然后借助了占据长江上游的地理优势攻打楚国。可是在进攻到楚国的桑榆时发现物质供应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前方的部队,因而开始修建都江堰,迫使岷江改道经过成都。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借助岷江进行运输,此外,岷江之水进入到成都*原对那里的土地进行灌溉,达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们利用岷江之水来灌溉发展经济,自此,成都*原变成了天府之国,有诗词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施工阶段
李冰在到达蜀郡以后便开始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最终选择了在现今我们看到的都江堰所处的位置进行建造都江堰。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来修建都江堰,当然还是和当时生产力水*相统一的。李冰将当时的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水*和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了紧密的结合,然后就开始了他的经典之作,从而成为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成功典范。在选址的过程中,体现了物质形态决定人的意识这一哲学思想,正是由于有那么一个合适的地理位置,才使得李冰选址于此。
但是在施工的工程中又遇到了相当多的麻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对岷江进行改道的时候,水流要想进入成都*原必须要跨越一道天然的屏障——一座大山。根据当时的条件,要想凿开一座大山必须花费很大的人力和时间,可是秦王的统一大业是不会允许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来开凿一座山的。因而想方设法开凿大山成了李冰的一个必须克服的难题,最终李冰借助聪明才智成功的在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水路,从而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他的方法是架木材对石头进行焙烧,等石头红了以后在其上面浇冷水,这样一来石头就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崩裂了。这样一系列的施工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意识决定着物质形态,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才使得自然朝着人们的意识而被不断的改造和创新。
3、运行阶段
都江堰工程是利用的弯道环流的原理而运行的。都江堰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一个弯道,在这样一个弯道里面,水流流过的时候会因为水流的流速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分流。在旱季的时候,水流的流速小,岷江河道中60%的水通过鱼嘴的作用进入到成都*原,从而可以防止旱情侵袭成都*原;当洪水季节来临之时,水流的流速大,岷江河道中40%的水通过鱼嘴的作用进入到成都*原,这样可以防止过多的水进入灌区从而使该区域受到洪水的威胁。
此外,弯道环流问题还很好的解决了泥沙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根据弯道环流原理,进入成都*原也就是内江的水是岷江中的上层水。上层水中的泥沙的含量相对较少,这样可以取上层的清水对作物进行灌溉。可是这仅仅只是去除泥沙的第一步,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泥沙含量相当的大。当过多的水进入到内江时,有一部分水将会从飞沙堰流走,而这一部分水可以带走水中相当一大部分的泥沙,这样一来便对水和泥沙进行了第二次分离。根据现在人的实验,通过这两种作用,泥沙的去除量可以达到98%。
4、破坏阶段
西部开发“十大工程”之一——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截流。截流就意味着都江堰工程2200多年来的无坝引水技术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此都江堰就改变了合理利用自然这样的一个宗旨了。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自然的状况,最终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归根结底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是一个合理的系统,如果我们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势必会走向歧途残害人类自己。
5、结论
从都江堰的发展历史来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但是当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摒弃一切时,将会迫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所以我想告诫大家,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发展的,关键就是看人们怎么样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然了。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谭嗣同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
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豫让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吉*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谭嗣同、苏武、豫让、吉*四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
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孟子 生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董存瑞 ,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阿庆嫂....
实用主义在*的历史命运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主义在*的历史命运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美国20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它强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以实用、效果为真理标准,以实践、行为为本位走向,倡导教育与社会联系等,反映了美国社会求实进取,崇尚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具体体现在美国经济、政治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说,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的一种哲学理论概括。
实用主义创始人查尔士·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SandersPeirce)明确提出:判定一个概念的意义,我们应当做的是“考虑一下,我们概念的对象,在实际意义上可能有些什么效果。这样的话,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个对象的概念的全部。”这是人们所谓的“皮尔士原则”,它成为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实用主义真正立足于美国哲学舞台,成为国际性的哲学思潮,应归功于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s)和约翰·杜威(JohnDewey)。詹姆士在《实用主义》一书中系统地论证了实用主义的主要原理,把实用主义概括为一种科学方法和真理论。杜威进一步发挥詹姆士的思想,把实用主义基本理论具体运用到其他科学、特别是教育中去,成为实用主义大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用主义达到鼎盛时期,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哲学舞台上出现了新实用主义,其代表性人物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和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新实用主义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将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诠释学、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试图把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融合到实用主义之中。
一
实用主义传入我国一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它的历史命运,是同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状况密切联系着的,只有把它放在当时我国的社会大背景中加以剖析,才能得以正确解释。
1.实用主义在我国的传播高潮与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运动
20世纪初西学东渐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繁荣景象,美国实用主义在我国迅速形成传播高潮是这种繁荣景象的一个主要体现。1919年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前夕,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来华讲学,标志着实用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进入高潮。
应*教育团体之邀,1919年5月1日,杜威携同夫人、女儿来我国讲学,停留两年零二个月,足迹遍及北京、直隶、奉天、山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作了一百多场的讲座,仅以教育问题为题的讲演就达20多次。来华讲学时间之长,内容范围之广泛,在西方学者中实属罕见。他的讲演传播实用主义哲学,宣传美国的文化、社会政治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在我国知识界中产生很大影响。在这期间,我国学者撰写发表的介绍、评述实用主义的文章甚多。当时颇有影响的《新教育》杂志,1919年第3期还特地出版了“杜威号”专刊。传播与宣传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首推胡适,他不仅系统地介绍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实在论、经验论、真理观、方法论,而且把杜威的方法论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具体运用到“朴学”与“红学”的研究中去。其次是教育家陶行知,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时,曾师从杜威与孟禄,在杜威来华前后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等,成为实用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与推行者。另外一个人物是时任《新教育》主编的蒋梦麟,在“杜威号”上发表《杜威之伦理学》、《杜威之道德教育》,对杜威伦理学的历史地位,杜威如何从社会与心理出发阐明道德教育原则等问题,都作了深刻论述。
五四前后实用主义在我国迅速形成传播高潮,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1840年*战争,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以我国失败而告终,此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忧国忧民之士提出效仿西方“船坚炮利”,以引进科技为国求强求富。但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科技救国”幻想的破灭,学者们转而引进与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哲学理论。1916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的*,这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但是革命果实很快就落入以*为首的军阀官僚手中,*名存实亡,全国人民仍处在专制统治的灾难之中。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批判与冲击,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其根基。在这种形势下,以*、胡适、*等为代表的知识界名人,在*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进而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封建反军阀官僚统治的运动,同时又是一次以科学与民主为主题的思想**运动。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迎来了实用主义在我国传播的高潮。
实用主义哲学,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基本走向。强调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题的走向,实用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超越现实世界去研究“本体世界”的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研究现实世界,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题。杜威指出:当哲学不是为了应付哲学家问题的策略,而成为哲学家“处理人的问题的一种方法”的时候,便是哲学复兴之日。强调以价值为中心的走向,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看待事物的标准在于对人是否有价值,即在于此物能否满足人的欲望与要求。詹姆士认为,所谓好,仅仅是满足人的要求而已。真理就是对人有用,即对人有价值。强调以实行为本位的走向,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实行,一切都由实行、实践来决定其取舍,知识、观念、学说等是否正确,辨别其真伪,要靠实行来检验;离开了实行,根本谈不上效果、人的满足,再好的理论、学说、观念也等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强调以工具主义作为方法论的走向,实用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方法论,杜威称其为工具主义,并把这种科学方法论归结为“五步”说——疑问、问题、假设、推理、证明。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需要一种新世界观作为武器。实用主义正好符合他们冲破封建文化藩篱,提倡人的价值与个性**的要求;实用主义正好反映了他们反对脱离实际的陈腐的“皓首穷经”的学风,提倡面对现实、实际新学风的要求;实用主义正好迎合他们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科学与民主的要求。
2.实用主义在我国遭受厄运与建国初期政治思想批判斗争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实用主义在我国受到彻底批判与围剿。就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来说,批判声势之浩大,批判参与人之广泛,批判语词之尖锐,实用主义可算之最。在这场围剿和万炮齐轰的浪潮中,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等都出版了批判专著,全国主要报刊发表许多批判文章,作者几乎来自人文科学的所有领域。对实用主义的批判,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实用主义是美帝国主义*派的御用哲学;实用主义是为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服务的市侩哲学;实用主义是腐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反科学反理性的蒙昧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方法论是庸俗进化论和诡辩论。
建国初期对实用主义的批判与围剿,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首先是由建国初期我
国面临的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建国初期,新生的共和国面临来自美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巩固新生人民*,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反对美国对新*的挑衅与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我们一方面在经济战线上加速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国防力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另一方面,把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思想的斗争,看作是从意识形态上巩固新生的人民*的需要,所以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很自然就成了现代西方各种思潮中首当其冲的批判“靶子”。胡适是实用主义在*的最大的代表人物,理所当然就成了众矢之的。当时在*科学院和作家协会的联合领导下,成立了七个组,分别对胡适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历史观、*哲学史观、文学思想和*文学史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其次是由国际政治环境的大背景决定的。二战后出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当时人们都认为两大阵营代表了两个根本对立阶级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列宁主义的故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是惟一能在经济与科技方面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新*的成立,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向苏联学*,“一边倒”,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惟一的选择。国家经济建设依照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教育也照搬苏联的做法。意识形态和理论的领域,也按照“老大哥”的调子行事。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是遵照*关于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基调进行的,对西方哲学思潮完全持批判与否定态度,“一棍子打死”。我们的哲学理论基本上是学*苏联“老大哥”的经验,不加分析地把现代西方哲学统称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思潮,把批判实用主义及其在*代理人胡适,看作是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的斗争,看作是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帝国主义和*演变的.需要。
再次是由我国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决定的。斗争哲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推行这条“左”的路线的理论基础。尽管“左”的路线在建国之初不占主导地位,以后也有时紧有时松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打倒党内走资派。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是阶级斗争的主战场。批判“红学”权威俞*伯,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胡风,批判胡适,……意识形态上的批判斗争运动一个接一个。
3.实用主义研究在我国走向繁荣与**思想改革开放
“*”后*及时地正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制定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祖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生机勃勃的春天。尽管此后不时也有风雨阴沉的天气,但毕竟是暂时的现象,总的来说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实用主义的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与科学。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果实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二十年期间,出版关于实用主义的专著、译著数十种,发表文章达数百篇之多。这些研究几乎涉及了实用主义的所有主要方面,这些论著在理论上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
突破“左”的思维模式,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学术界基本上摆脱了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评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例如以刘放桐的《实用主义新探》、杨文极的《实用主义新论》、邹铁军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等一批专著的出版为代表,为客观正确地评价实用主义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思想,打破“禁区”,对“顶级”问题进行探讨。学术界普遍认识到:真理是在辩论中发展的,真理愈辩愈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的重要途径。大家对过去认为是“禁区”的一些“顶级”问题,现在也敢于展开讨论了:如何正确评价实用主义哲学反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如何全面评论实用主义经验论、真理观问题,如何认识杜威教育思想的意义问题,如何看待实用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问题,如何理解实用主义哲学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问题等等。
对新实用主义研究的兴趣与关注。从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术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新实用主义成为研究的“热点”。90年代初,由中华外国哲学学会发起的、在广西桂林举行的、题为“美国新实用主义”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美国新实用主义产生与发展的背景,新老实用主义的异同,新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新实用主义的评价等展开讨论。有的学者把新实用主义哲学的特点概括为:反形而上学二元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还有人认为新实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罗蒂提出的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主张后哲学文化;反对大写哲学,宣称“哲学终结”,更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发表有关文章甚多。
学者互访频繁,学术、资料交流顺畅。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留学生、访问学者赴美国学*、参加学术会议,较系统地研究了实用主义哲学。此外,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普特南、罗蒂等人,应邀到我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从9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研究信息与资料交流比较顺畅。现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国外有关研究的信息和资料。例如:美国很有权威的“杜威研究中心”(CenterforDeweystudies),定期公布的研究杜威和其他实用主义者的著作,很快就能在北京、上海等学术研究机构或大学图书馆看到。
二
实用主义在我国一个世纪的传播,它的历史命运,经历了高潮、遭受厄运到走向繁荣的过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状况,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学者对实用主义哲学认识的艰辛历程。今天人类历史已跨进21世纪,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抛弃旧的眼光、旧的思维方式,以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反思现代西方哲学及其在我国的传播。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促进东西文化交流和哲学繁荣。这里我们只从哲学角度谈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长期来没有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反思实用主义在*传播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
问题症结所在——哲学政治化。实用主义在*传播初期,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即使是出现“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当时情况下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正常的。到了三四十年代,虽然开始出现了哲学政治化的倾向,但毕竟还只是一种“倾向”。50年代以后情况则完全不同,在“阶级斗争为纲”这条极左路线影响下,哲学与政治混同,哲学完全政治化,把实用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加以批判,当时实用主义主要著作被翻译汇编成《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批判材料》,以供批判之用
。这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期间发展到了极端,实用主义不仅被列入封资修行列,当作毒草进行批判,而且还要“打翻在地踏上两只脚”。“*”后,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思想,给现代西方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景象。不过在80年代期间也出现过几次不大不小的“回潮”,学术界知识分子“心有余悸”,阴影久久不能离去。
这里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长期来我们把哲学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整个国家政治气候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推行一条“左”的路线,人们逐渐认为宁左勿右,左比右好。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右是修正主义,是立场问题,左是教条主义,是方法问题。这样,人们自然不会去、也不可能去划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了。其二,是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的原因。我们口头上也常说:要分清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但实际上做起来却非易事,这是因为哲学与政治既有同一性又有非同一性,两者往往是纠缠在一起,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因此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显得十分重要。
哲学与政治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却非如此。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P56)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一样,没有人能够真正超出他的时代。“个人无论怎样为所欲为地飞扬伸张——他也不能超越他的时代。”“每一哲学都属于它的时代,受它的时代的局限性的限制。”“每一哲学都是它的时代的哲学。”(P48)每种哲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创造了哲学,时代决定和制约着哲学的主题。这里所说的哲学的时代,是指一种哲学理论、学派和思潮产生与存在所处的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科学等的历史背景,这是哲学产生与存在的历史载体。当我们考察一种主要的哲学学说、思潮,一个时代的哲学主流和倾向时,只有把它放在当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历史背景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说明。
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上层建筑又为经济基础服务,这是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意识形态,它总是与自己国家、民族当时的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终是为其经济基础和一定政治目的服务的。例如: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哲学中提出的“理想国”中三种不同灵魂的人的地位;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基督神学的婢女;17世纪英国哲学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论证;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哲学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导”;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体性、意志自由及理性主义,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建立“理性王国”服务的,等等。尽管他们都使用了晦涩的语言,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才将这一切表达出来。我们更不用说以实践性和阶级性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了。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就明确宣布:在未来人类的**事业中,“这个**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P15)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每个哲学家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他的立场、思想总会具有一定政治倾向性,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其政治倾向性的程度不同,有的哲学家一生中还有前后期等分别,但完全超越现实的“纯粹”的哲学家,恐怕是很难找到的。
这就说明了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联系性、同一性,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哲学从骨子里面都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但事情还有另一面,这就是哲学与政治的非同一性,它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的相对独立性。哲学是高悬于空中的,用*的话来说,哲学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P249)就这点来说,哲学与政治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不同。哲学虽然是在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了一定水*,有了“闲暇阶级”后才产生的,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直接受某种物质利益驱动的,更不能笼统地认为它直接受制于阶级的需要。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从物质利益的享受来讲,我们可以把哲学叫做一种“奢侈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与其他人类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有类似之处,它的产生与存在是出于人类“高尚”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旨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对于人类物质利益享受来说不是必需的,但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来说,却是最必需的,须臾不可无。
哲学的超越性。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哲学的产生继承了古代人类的神话。哲学发展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与文学、艺术一样,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沉淀,它超越时代,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哲学史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哲学家们所创立的一些重要原理、命题,都具有超越性,适合一切时代,对不同阶级人群都是适用的,如贯穿于西方哲学中的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原理,*哲学史上关于天人合一的命题等,就是如此。而哲学家们所创立的哲学思维方法,尤其是辩证思维方法,则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曾以不同方式和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阐发过辩证法,这成了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人类十分珍贵的思想文化宝库。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重视学*我国老子《道德经》、西方康德黑格尔哲学著作的原因所在。
哲学的科学性。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己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这是不为阶级利益、政治所左右的。例如关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古今中外哲学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水*,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和掌握知识的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自身的聪明、智慧与才能,以不同形式提出了各种理论与看法,试图揭示其普遍规律与意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指出:随着自然的发展,哲学会不断改变它的形式。大家知道,*代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所以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归纳法与演绎法之争,是由于把当时兴盛的实验科学与数学移到哲学上的结果。同样,17世纪自然科学中力学的发展,使当时哲学中的机械形而上学方法占了主导地位,哲学家用机械观考察和看待一切事物,认为“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
2.坚持以科学分析态度看待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传播的曲折历程,还有一个我们应该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是用一点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还是以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方法来看待现代西方哲学。
*正确指出:我们无论是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对待外国文化,都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不要肯定一切,否定一切。他在评论五四运动许多领导人物时说:“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P789)这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阶级“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决定论”。从实用主义在*传播的历程来看,初期主要偏重于客
观的介绍上,即使有或褒或贬的两个极端的评论,也为数甚少。从总体上看,二三十年代对实用主义哲学的看法与评论,还是比较公正的,并未出现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严重倾向。到了50年代以后,形而上学方法猖獗,“*”期间发展到极端。在对待实用主义问题上,一点论的形而上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阶级“决定论”。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是美国资产阶级的“商业哲学”、“市侩哲学”,是美国资产阶级追求最大利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为美国资本主义服务的。这种哲学的阶级性决定了其哲学理论是*的,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针锋相对,应该予以彻底批判与否定。这在当时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逻辑。五六十年代发表的这类文章几乎都是按照这种基调撰写的。这种逻辑虽然很明了、简便,但却是一种简单化、主观武断的思维方法。把哲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加以绝对化,变成了阶级性决定一切,这是我们多数哲学工作者多年来分析与评价中外哲学家及其思想的一条重要标准。认为代表先进、进步阶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哲学理论就是先进的、进步的,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反之,代表*、保守阶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哲学理论就是*的、保守的,毫无合理和价值可言。这样一来,把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同其哲学理论、思想完全等同起来,抹煞了它们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我们认为,正确的看法应该是:有阶级论,但不是唯阶级论。中外哲学史表明,从阶级性来看,有的哲学家虽然不是代表进步、先进阶级的,有的哲学家甚至代表没落阶级,但并不排斥其哲学思想中包含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或真理的颗粒。
其次,唯心主义“决定论”。我们许多哲学工作者多年来在评价哲学家及其思想时,形成了一个固定、惯用的公式:唯物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是进步的、革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是*的、保守的。虽然有人在文章、著作中加上“一般来说”这几个字,但这也无济于事。在这种教条主义公式指导下,当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思想时,首先看他(这个流派)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还是唯物主义阵营,然后先入为主地找出他的一些言论,削足适履地纳入*或进步、保守或革命的框框之中,这样当然无法真实地科学地反映哲学家的思想原貌,必然出现难以置信的歪曲。大家都很熟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P16)列宁也有这样一段名言:“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于聪明的唯物主义。聪明的唯心主义这个词可以用辩证的唯心主义这个词来代替;愚蠢的唯物主义这个词可以用形而上学的、不发展的、僵死的、粗糙的、不动的这些词来代替。”(P305)事实已证明马克思、列宁的论断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标准,来划分哲学家及其思想的进步与*、先进与保守,是不科学的。由于实用主义否认实在的客观性,詹姆士把实在看作我们任意雕刻的大理石,胡适把实在看作任人打扮的女孩子,我们用上面所说的公式、模式去看待实用主义,抹煞其哲学合理内容,把它列入*哲学的行列,这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以一分为二辩证法看待实用主义哲学。我们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分析评论实用主义哲学,就会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这里,我们不妨对实用主义哲学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略作剖析。
①析超越的“经验论”。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杜威的《经验与自然》一书作了详细阐述。他的经验论,又称“自然主义经验论”(或“经验的自然主义”),反对传统哲学中二元论、唯物论和唯心论。认为它们都是“用非经验的方法”,把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经验与自然割裂开来,将它们看作彼此独立存在的实体,便产生二元论,把其中之一看成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东西,另一个则是由它派生的,这便产生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种理论正如大家所指出的,詹姆士与杜威等人企图以超越的手法,抹煞哲学的根本问题,制造出一种凌驾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中立”哲学,走哲学的“第三条路线”,而实际上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反对唯物主义物质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经验论包含的合理因素。詹姆士、杜威等人强调经验与自然、人与物、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的、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经验方法是能够公正地对待“经验”这个兼收并蓄的统一体的惟一方法,是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其目的旨在反对把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割裂开来的“武断的理智主义”的错误。“经验乃是被理智地用来作为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手段。它发现:自然和经验并不是仇敌或外人。经验并不是把人和自然界隔绝开来的障幕;它是继续不断地深入自然的心脏的一个途径。”(PP3-4)“假使我们使人们注意到:自然与经验还在另一种关联中和谐地存在一起,即在这种关联中,经验乃是达到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一种方法和惟一的方法。”(P1)杜威主张经验与自然是紧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经验(经验方法)去认识自然,经验并不是从“外面”加到自然中去的,两者原来就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经验揭示自然的秘密,并使经验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是应付环境、改变环境的工具,经验与思想是同一的东西,它是一种发展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推理思想活动。以往哲学史有内部经验(内省经验)与外部经验之主张,虽然两者形式不同,但都是把经验与自然、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詹姆士、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突破了经验与自然、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这的确有其合理之处,它给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主体与客体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深刻理论,是值得重视的。
②析有用的“真理观”。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大家以往谈论得最多的问题。正如大家所批评的:实用主义者把是否有效用当成真理的标准,那必然会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也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不能从真理是有用的,就得出有用的就是真理的结论。这从逻辑上来说是错误,例如,乌鸦是黑色的,但不能推出凡是黑色的就是乌鸦。但是我们认为对实用主义的有用真理观,还应该看其另外一面。在詹姆士、杜威等人看来,传统的真理观,无论是符合论,还是表象论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无法解决真伪问题。所以,他们提出有用的真理观,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人们应从行为效果来评判其真伪,否则,人们对于真伪问题就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永远无法解决。虽然实用主义者说的实用、实效与我们讲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不能同日而语,但其合理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我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从事何种科学研究,总是以其结果的效用来衡量其成功与否(当然效用有大与小、眼前与长远之分);第二,正如大家指出的:尽管有用的真理观是一种功利主义,但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和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功利观,应该承认功利无疑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动力、一种助力器,这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③析工具主义的“方法论”。在工具主义的方法论问题上,以往对实用主义者杜威的批评主要是针对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把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自
然看成为工具,这是唯心主义工具论;第二,杜威过分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势必否定事物本身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类本身的价值,视人类本身为工具。我们认为,杜威的工具主义方法论,尽管存在上面所说的问题或缺陷,但应该承认其主要方面是合理的。杜威提出了人们认识事物或人们思维的五步说:疑问、问题、假设、推理、证明,并作了详细论证。胡适将其概括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虽然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认识事物、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惟一正确的方法,更不能夸大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但是应该承认他提出的方法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不能否认它对于人们认识、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④析实验的“教育论”。作为教育大师,杜威的实验的教育理论影响甚大,尽管有人认为:他提出的“实验”的教育是试图建立一种理想化的学校,在现实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他的民主主义的教育只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精神的体现。但他从教育的理论到教育的改革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我国**前,特别是二三十年代,我们老一代的教育家所以重视杜威教育学说,并深受其影响,这除了时代的需要,即试图以进步的现代教育思想改造旧*落后、陈腐的教育制度与方法等原因之外,还同杜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合理的内容也是分不开的。在杜威的教育学说中,他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这个角度说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还系统地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例如,他强**育与社会的联系,认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对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读死书”,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理论,直至今天都还很有借鉴作用。
写历史的诗歌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历史的.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霁箔星凝
疏影翠阴,花雾梅梢。月洗中庭,水静玉箫。
画堂曲阑,帘栊沉霄。霁痕深浅,秀野碧瑶。
罗幕烟汀,兰渡芳晓。红袖垂垂,珠箔摇摇。
秋色漫漫,星路迢迢。西山淡抹,清影池悄。
黛眉春衫,黯凝叶飘。漫波残泪,无语冰凝。
木花争春
木花争春,一任群芳林。
举杯齐眉,歌路满纷天。
望长江莽莽,行路之难。
恨别无语,执手对泪眼。
竹花迷漫,醉意又何年?
叹天地之远,亦念相见欢。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
一
池柳垂枝风醉,
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
一缕愁肠心碎。
二
姹紫嫣红吹地,
逝水东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
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
尝尽去年今意。
苏暮遮·离苦芳心抒
雁声凄,秋已暮。
浓雾船封,梦断关山路。
离怨别愁愁几许?
陌上萧萧,无语凭栏伫。
月光寒,冬叶舞。
飘尽芳菲,灯下书詞赋。
情泪多于江上雨,
思绪绵绵,离苦芳心抒。
念思宗皇帝偶感
忧国难
甚是哀愁
力拨千斤
不低斥候
苍穹之志在己谋
国难难消楼
逢知己
无语泪流
国破家散
无处为眸
山河日落夜幕空
原文: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我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蒹葭》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蒹葭》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蒹葭》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蒹葭》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蒹葭》为本改写的。
国的历史意义的古诗
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
最具历史意义的古诗词
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古诗
古诗意象的背景历史
历史中的古诗
谐音古诗的定义历史分类
历史著名的古诗
古诗的历史50字
古诗句的历史
具有历史意思的古诗词
关于古诗的历史
古诗的历史20字
姓唐的历史古诗
历史的诗句
隋唐历史的古诗
讽刺历史的古诗
影响历史的古诗
赞美历史的古诗
古诗的历史来源
古诗有多少的历史
苏州历史的古诗
回想历史的古诗
动物古诗的历史
历史答卷的古诗
所见古诗的历史
古诗词的历史
古诗的历史有多长
与历史同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