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关于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96) 语录(11) 说说(2) 名言(3) 诗词(1k+) 祝福(7) 心语(276)

  • 关于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

  • 古诗文
  • 关于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笔墨纸砚诗句之一

      ——笔

      倾心碧水丽山间,妙意浓情汝代言。

      揽得千樽新绮韵,潇潇挥洒醉琼天。

      ——墨

      多情自是化琼烟,亦淡亦浓非等闲。

      绮秀空灵足下守,倾江润染水云间。

      ——纸

      含情脉脉寸方间,意守丹田写绮天。

      留得真心唱旖旎,悲欢离合总担肩。

      ——砚

      悠悠碧水润丹田,情走风云月映天。

      应是瑶池灵妙地,山高路远好成仙。

      笔墨纸砚诗句之二

      ——笔

      恩怨情仇尔代言,思维运作逐根源。

      匠心独具堪魁首,落纸惊风论几番!

      ——墨

      黛染云霞掩靓颜,淋漓尽致展幽娴。

      三川五岳行麾下,四季轮回转瞬间。

      ——纸

      秘笈箴言读在先,千般烙印一身诠。

      抒情诉怨君承载。玉洁纤柔著万篇。

      ——砚

      府邸凝馨若寸田,三江畅饮墨呈川。

      千番磨砺舒筋骨,玉德金声世代传。

      笔墨纸砚诗句之三

      ——笔

      腕底惊风不畏言,纸笺乾坤是非间。

      挥毫自有良贤道,揽日携壶憾九天。

      ——墨

      松风幽粉似轻烟,水墨承香赈弱孱。

      不与丹青争美艳,禅心自在白云间。

      ——纸

      一生偎倚墨痕间,甘于诗词绾素缘。

      欲把纤尘留岁月,轩窗新韵赋春笺。

      ——砚

      万斧千凿自九天,砚池儒雅紫縠烟。

      深浅珠迹抒春色,入卷香魂化墨仙。

      笔墨纸砚诗句之四

      笔墨纸砚

      笔扫春秋诵古今,墨扬冬夏赋诗吟。

      纸寻往事词间叹,砚阅前尘沐慧心。

      笔墨纸砚诗句之五

      ——笔

      万代千秋谁记言?倾心总在点横间。

      洋洋大国文中秀,故事多多有醉天。

      ——墨

      自是情高染作烟,陪红伴绿也休闲。

    [阅读全文]...

2022-05-01 01:13:51
  • 关于笔墨的诗句

  • 笔墨生寒。曾说离愁千万般。——辛弃疾《丑奴儿·和陈簿》

    琼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笔墨仙。——白玉蟾《赠陈高士琴歌》

    朔风归思满萧关,笔墨荒寒点染间。——吴伟业《送王元照·其三》

    十杯清酒千般意,笔墨相期流锦霞。——老舍《赠木下顺二》

    风劲衣巾脆,窗虚笔墨轻。——姚合《秋夕遣怀》

    月光久逾明,照得笔墨白。——姚合《秋中寄崔道士》

    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姚合《拾得古砚》

    笔墨游戏真,古今劫火燃。——方回《题十六罗汉画像》

    赖有一筹差*,小儿笔墨日翩翩。——陆游《排闷·悠然不觉岁时迁》

    功名已付来生了,笔墨尤非晚岁宜。——陆游《幽事·老夫病起日支离》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陆游《读杜诗·城南杜五少不羁》

    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嬾拂尘。——杨万里《风雨》

    为赋淇奥诗,绝去笔墨痕。——杨万里《和周元吉左司东省培竹》

    雪碗冰瓯翻笔墨,锦机绣假出肝肠。——杨万里《王式之直阁不远千里来访野人,赠以佳句,次》

    开窗对修竹,笔墨得具陈。——赵蕃《既过曾居因访刘茂实秀才是日明叔同出恨仲威》

    笔墨倘精妙,尚可令予起。——赵蕃《闻潘衡有婢出适安福传其法造墨甚精孙温叟捧》

    为我寄竹隐,深意遗笔墨。——赵蕃《与叔骥父子别后怅然怀之三首·远斋老于文》

    笔墨虽欲尽,典刑垂不刊。——苏轼《甘露寺》

    每见昭亭壁,高璩笔墨存。——梅尧臣《宣州杂诗二十首·每见昭亭壁》

    共为几桉用,相与笔墨假。——梅尧臣《王几道罢磁州遗澄泥古瓦二砚》

    宛然千万重,不似笔墨描。——梅尧臣《王*甫惠画水卧屏》

    未忍舍素业,笔墨老更遒。——梅尧臣《依韵和*珍寄张圣民及序》

    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黄庭坚《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五首·少游五十策》

    胜夜亲笔墨,因来明月珠。——黄庭坚《寄南阳谢外舅》

    闲无用心处,雌黄到笔墨。——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

    诗成戏笔墨,清甚韦苏州。——黄庭坚《都下喜见八叔父》

    与物殊绝,笔墨易取。——黄庭坚《刘元辅画马扇赞》

    妻寒尚宾敬,儿饿犹笔墨。——黄庭坚《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

    风斜兼雨重,意出笔墨外。——黄庭坚《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

    醉拈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

    使形如是何尘缘,苏李笔墨妙自然。——黄庭坚《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

    深闺静几试笔墨,白头腕中百斛力。——黄庭坚《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深闺静几试笔墨》

    奔流骤浪势万里,至画乃扫笔墨痕。——张耒《和定州端明雪浪斋》

    公岂不穷愁,聊为笔墨娱。——晁说之《别後寄东莱公》

    书生复何者,肮脏老笔墨。——洪迈《戏赠吴知伯》

    中郎笔墨妙他年,晚与君游喜象贤。——王安石《诗呈节判陆君》

    当其幕天*地时,惜无人以笔墨随。——黄文雷《题醉僧图》

    吾惭笔墨斐,丝麻视菅蒯。——李流谦《峡中赋百韵》

    蒲生胡为适尔遇,画之满卷无一误,笔墨丑怪实可惧。——文同《蒲生钟馗》

    知君笔墨与性合,妙处突过苏李前。——姜夔《送项*甫倅池阳》

    羡君年少多才艺,笔墨潜偷造化力。——朱淑真《代谢人见惠墨竹》

    吾言既可骇,笔墨尤其精。——欧阳修《答苏子美离京见寄》

    破缣坏纸抹漆黑,笔墨仅辨丝毫余。——韩维《又和杨之美家琵琶妓》

    [阅读全文]...

2022-03-11 14:50:38
  • 关于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

  • 关于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笔墨纸砚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笔墨纸砚诗句之一

      ——笔

      倾心碧水丽山间,妙意浓情汝代言。

      揽得千樽新绮韵,潇潇挥洒醉琼天。

      ——墨

      多情自是化琼烟,亦淡亦浓非等闲。

      绮秀空灵足下守,倾江润染水云间。

      ——纸

      含情脉脉寸方间,意守丹田写绮天。

      留得真心唱旖旎,悲欢离合总担肩。

      ——砚

      悠悠碧水润丹田,情走风云月映天。

      应是瑶池灵妙地,山高路远好成仙。

      笔墨纸砚诗句之二

      ——笔

      恩怨情仇尔代言,思维运作逐根源。

      匠心独具堪魁首,落纸惊风论几番!

      ——墨

      黛染云霞掩靓颜,淋漓尽致展幽娴。

      三川五岳行麾下,四季轮回转瞬间。

      ——纸

      秘笈箴言读在先,千般烙印一身诠。

      抒情诉怨君承载。玉洁纤柔著万篇。

      ——砚

      府邸凝馨若寸田,三江畅饮墨呈川。

      千番磨砺舒筋骨,玉德金声世代传。

      笔墨纸砚诗句之三

      ——笔

      腕底惊风不畏言,纸笺乾坤是非间。

      挥毫自有良贤道,揽日携壶憾九天。

      ——墨

      松风幽粉似轻烟,水墨承香赈弱孱。

      不与丹青争美艳,禅心自在白云间。

      ——纸

      一生偎倚墨痕间,甘于诗词绾素缘。

      欲把纤尘留岁月,轩窗新韵赋春笺。

      ——砚

      万斧千凿自九天,砚池儒雅紫縠烟。

      深浅珠迹抒春色,入卷香魂化墨仙。

      笔墨纸砚诗句之四

      笔墨纸砚

      笔扫春秋诵古今,墨扬冬夏赋诗吟。

      纸寻往事词间叹,砚阅前尘沐慧心。

      笔墨纸砚诗句之五

      ——笔

      万代千秋谁记言?倾心总在点横间。

      洋洋大国文中秀,故事多多有醉天。

      ——墨

      自是情高染作烟,陪红伴绿也休闲。

    [阅读全文]...

2022-02-14 05:08:18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 现代诗,文学
  • 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的诗歌创作氛围繁荣而尴尬,现代诗流行*百年,路似乎越走越窄。追随者虽多,佳作名作却少,能够引起全社会受众普遍关注的诗更少。诗歌沦落为圈子内互相吹捧的花瓶,艳丽而粗俗。

      应该感谢本次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选,使“羊羔体”诗歌《徐帆》等作品广为人知,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在社会领域的传播。也使广大网民饶有兴致地模仿、参与现代诗写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氛围。如果*新诗因此而真正走向大众化,《徐帆》等作品的领军作用功不可没。

      现代诗从古诗词的驿道上走来,然后拐进了一条雨巷,朦朦胧胧走了一段路,迷失了方向。如今忽然走到亮光处,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或许会有短期的兴奋和眩晕吧。而久不读诗的人,也忽然发现,诗歌原来这么容易,人人均有成为诗人的可能,这是何等的妙事呀。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的根本区别,掌握新诗创作的诀窍,本人试作如下归纳:

      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推敲”一词就此而来。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而现代诗创作的技巧就是“敲”。*惯了电脑写作的现代人,只要善于分行,猛敲回车键,一篇篇长短句就新鲜出炉了。这就是现代诗作者如此之多,产量如此之丰厚,而质量却长期低下的原因。虽有一些夺人眼球、激发口水的当下名作,却难保长远流传。

      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古诗的含义: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简单的说,就是古诗含蓄,现代诗率真、

      写法上,古诗善用比拟,夸张,借代的表现手法,有*仄,韵脚,句数的限制、讲求高度精练,意境优美、现代诗没有格式上的限制,讲求更加自然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起来有四点:

      1、现代诗用白话,古诗用文言。

      2、现代诗形式上没限制,古诗有限制。

      3、现代诗不一定押韵,古诗要押韵。

      4、现代诗没有音节声调上的要求,古诗讲究*仄。

    [阅读全文]...

2021-11-28 02:36:18
  • 笔墨童年阅读理解及答案

  • 童年,阅读,语文
  • 笔墨童年阅读理解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笔墨童年阅读理解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文脉》)

      15.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2分)

      (1)(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4)乡人敬惜字纸。

      16.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17.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18.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9.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认真抄写在田字格中。(3分)

      答案:

      15.蘸酒写字进行期末考试。用小楷字借书。(2分,每空1分)

      16.(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答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共3分)

      (2)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2分)

      17.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对作者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留下深刻印象。(4分)

      18.童年时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我”书法的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4分)

      19.、评分说明:根据书写的规范与美观程度适当赋分,满分3分。

    [阅读全文]...

2022-01-07 16:09:13
  •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 诗意,文学
  • 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江雪》的诗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见一只孤独的船里,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独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钓着鱼。

      【诗意1】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诗意2】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意3】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阅读全文]...

2022-07-04 14:04:28
  • 墨萱图古诗

  • 赞美,母亲
  • 墨萱图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墨萱图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冕

      墨萱图

      其一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其二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译文及注释】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

      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

      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

      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1、萱草花:*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

      2、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赏析】

      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即弃去,读古兵法。曾游大都(今北京),泰不花荐以词馆职,不就。归隐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朱元克婺州(路治今浙江金华),授以谘议参军,旋卒。工画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别具风格,曾用胭脂作没骨梅,亦佳妙。又善写竹石。兼能刻印,以花乳石(青田石一类)作印材,相传由其创始。其诗多描写隐逸生活,也能反映人民疾苦,语言质朴,不拘常格。所著有《竹斋集》。

      《墨萱图》原文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墨萱图》作者简介

      王冕(1287年9月1日~1359)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代表作……他对画做了很大的贡献。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生于1287年七月二十二日(9月1日),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儿时喜欢作诗,《墨梅图题诗》便是其中最的一篇:“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阅读全文]...

2022-05-19 14:12:13
  • 曾巩的《墨池记》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诗人
  • 曾巩的《墨池记》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巩的《墨池记》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古文《墨池记》

      作者: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在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数千名粤籍将士在南京麒麟门至仙鹤门一带苦战。南京沦陷后,这几千名官兵依照撤退的指令从正面突击日军战地,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成为那场战役中为数不多地从正面突围的一支部队。日前,记者在惠州博罗寻找到当年参战的66军粤籍抗战老兵蔡计佑,已届百岁高龄的他思维仍十分清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南京保卫战中的经历。

      外围血战:

      阵地上的尸体堆了好几层

      提起70多年前那场战争经历,没有读过书的蔡计佑老人仍然可以说出“师长邓龙光”、“军长韩德勤”等几位将领的名字。他告诉记者:“那个时期经历的事,我至今仍记得十分清晰。”

      蔡计佑于1913年出生于惠州博罗,小时候因家穷经常吃不饱饭。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的*到博罗龙溪镇挑选壮丁入伍,年轻的蔡计佑自愿报名参军,跟随部队先后辗转惠州、汕头,后转到梅州丰顺被编入邓龙光156师旗下的一个团中做步兵。入伍才七天,前线战事告急,蔡计佑这批新兵被紧急派往上海支援,“我们当时在揭阳途中,还来不及接受任何的军事训练,就接到了紧急赶往上海打日本鬼子的命令,部队到广州坐火车抵达了江西九江,后来又继续前行到达了昆山。”蔡计佑老人说,当时一同上前线的战友基本上互不相识,部队的装备缺乏,“上战场前我连怎么开枪瞄准都不会,出发时也没有给我配枪。”

      蔡计佑随部队到达昆山时大概是10月底,淞沪会战已经进行了2个多月,驻守部队在与日军交战中伤亡惨重,蔡计佑听到前方传来密集的枪炮声,他和其他5名士兵分到一挺机关枪,分别是一名机*、副机*,4人负责子弹运送。当时,蔡计佑身上挂着250发子弹、4个手榴弹还有一把铁铲,用于挖战壕使用。

      这是蔡计佑经历的第一次战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一条河的对面(苏州河)与日军对持,班长指示我们在战地前线挖了许多很深的坑,坑里有一级阶梯,日军开火时我们就趴在那个阶梯上还击,遇到日军的炮火轰击就退到坑底掩护。”防御战打得很惨烈,他们在战壕里打了10多天,与日本鬼子反复争夺阵地。阵地上死了很多人,地上的尸体堆积了有好几层,我们当中很多是刚来的新兵,见到这样的场景心惊胆战。一位新任的排长承受不了战斗的残酷,竟以自残的方式逃避战事。

      前线撤退的人越来越多,蔡计佑所在的部队在撤往南京途中又遭到日军追击,很多都被打散了,“我所在的那个连共100多人没有被冲散,部队不停地走,不知走了多久,退到了南京外围的防线上与其他的部队会合,周围很多是两广部队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2-03 15:17:17
  •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关于西塞山古诗分析)

  •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公元824年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的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创作的一首怀古伤今诗。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作者在面对西塞山的古迹时有感于对山河破碎的时局的忧伤,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和颔联主要写西晋统一三国的历史。公元280年,西晋将军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率领水军进攻东吴,楼船自益州顺流而下直逼东吴都城金陵,昔日东吴全盛时的金陵顿时黯然失色。当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江中布置铁锁以阻挡晋军的进攻,奈何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阻拦,很快就兵临城下,无奈之下孙皓只得投降,石头城上顿时布满了投降的旗帜。金陵具有“六朝古都”之称,是最能见证昔盛今衰的都城。而东吴最先以金陵为都城,西塞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沿长江前往金陵的必经之地,作者选取东吴的兴衰历史为题材,更有助于深化全诗的中心思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世间值得人们去伤感和忧愁的往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但任凭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而过,西塞山依然紧紧的依偎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世故人情虽然一直在变化,但见证世故人情的景物却依旧如初。西塞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一,是因为它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两句充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使思想感情更加突出。

    尾联描写四海升*,天下统一的景象,曾经的军事壁垒已化为湮灭的废墟,只有萧萧芦荻在随风飘荡。作者以此暗示割据实力终将走向灭亡的命运,天下统一必将是大势所趋。今日的繁盛与昔日的遗址相对比,读来令人意味深长。

    全诗虽然极力描写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实际上暗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东吴灭亡实为国君孙皓昏庸无道,不得民心所致,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担忧,有借古讽今之感。笔锋一转,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6-04 10:04:45
  • 分析曹植七步诗

  • 分析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曹植七步诗的两个版本。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曹植七步诗质疑,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曹植的其他著作,甚至超过了魏晋时期其他知名文人的著作。但如果从这两个版本认真分析,无论从字数、结构还是思路都有很大的差距。一个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怎么会作出如此反差的救命之诗?历史上有没有七步诗?如果有,这两个版本哪个是真实的?七步诗是不是真正的现场之作?

      关于七步诗的最早记载是在《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作者南朝临川王宋刘义庆(403—444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魏世民教授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七步诗的故事发生于魏延康元年(220年),相差22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陈寿(233—297年)的《三国志》(280年开始著)以及其他三国史料却没有相关记载。经史家考证,《三国志》可信度远远高于《世说新语》。在先史册没有记载而在后的生活言谈、轶事小说记载了这一事实,真实性欠缺。其可疑一也。

      《三国志》是正史,《世说新语》为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所记史事皆国家大事,所记之人皆为对社会有较大影响之人,而野史一般记载不为正史所重视之传闻、轶事,但野史所记之事并非完全都是传闻,许多来自民间和地方档案,同样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正史没有记载的史事野史中加以记载,同样具有真实性。但与刘义庆同时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他一方面考证了陈寿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许多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其中《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轶事,在他的注文中都得到证实,但唯独没有提及曹植七步诗的事情。是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曹植七步诗的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记载,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会事?如果确有其事,裴松之连“(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这样的小事都加以记载,而七步诗这样的大事却没有丝毫提及,难道仅仅是他的疏忽吗?其可疑二也。

      《三国志》没有为曹植立传,可能是因为曹植与曹丕的关系问题,历史上被皇帝不看好的臣子一般来说很难进入正史,即使进入了,对其评价也很不公正。作为逆臣的曹植不能进入与其同时代的陈寿眼中专门列传很容易理解,不记载七步诗更容易理解,但作为与其相差了229年的裴松之在320805字的注中只字未提七步诗就很难理解(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的注释)。作为名气高于建安七子的曹植,有如此名动天下的事件和名作,在一个正直优秀的史家面前,不可能只字未提。其可疑三也。

      七步诗是在“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情势下作出的。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人人可见之事,更不是可以用文件加以记载之事。这样极少人可见又没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途径只有言传。而在场的臣子有谁敢于将皇帝所做的不光彩之事公诸于众?除非其真正想全家找死。另外,就算有知情人将事实真相传给了其*,其*在晋代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其原始性和可靠性又有多大?其可疑四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曹丕逼曹植作了七步诗后,他们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出面进行了干预,“帝深有惭色”而免了曹植的死罪。但曹丕并不因此放过他,除了对其加强监视外,还时时派人责难他,“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假如罗贯中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武宣卞皇后和曹植同是在场人,也是可以将此事传之于世的人之一。但作为待罪之身的曹植,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除非其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他真正不想活了,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将这一大作收入其著作集中,但遍观《曹子建集》及建安诸子文集,根本找不到曹植这篇大作。另外,武宣卞皇后早不干预晚不干预,恰恰在曹植一作完诗就干预,时间点上太过牵强、太过艺术化和戏剧化。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将此事传了出去,最多也就流传在宫中,即使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也就是兄弟相煎的事实而不大可能是诗本身,因为情急之下的人对生命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武宣卞皇后在情急之下竟然将这么深奥的诗准确无误地记了下来,这完全有悖常理。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真正将这么深奥的诗给记下来并传给了身边的人,她身边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并原封不动地传向了社会?其可疑五也。

      从传世的七步诗的两个版本可以断定,其中一个最少是修改后形成的。从体例看,六句版本基本符合魏晋时期文化风格,从诗句意思和严谨度来看比较符合紧迫形势下的情急之作。四句版本无论从体例、文风、遣词、音韵等都具有唐宋风格。所以可以断定,四句版本应该是*按照当时的诗体对六句版本的修改与深化,以更加突出诗的艺术性与鉴赏性,从而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七步诗基本版本。这一事实恰恰更加证明:*既然可以将一首诗变成两种版本,刘仪庆为何就不能针对曹氏兄弟相煎的事实编造这么个艺术性的东西以丰富《世说新语》的故事内容,或者道听途说地将这一事实当成了真的事实而录入《世说新语》。同时,就算七步诗真是曹植在命悬一线的情形下现场逼出来的,从他对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以及《世说新语》“应声便为诗”的记载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是他为了防范曹丕的陷害而在心理上早就作好的准备,到了这时特意装模作样地拿出来糊弄曹丕,以保全性命。世人只从表面现象上看到其聪明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自保和作秀的一面,最后使其史册形象更放异彩。

      当然,七步诗是不是曹植的真正作品,是不是在兄弟相煎的情况下形成的作品,无法证实。以上论述也只是从现有的一些疑点加以判断,不得认真。但其无论是否真实,有这么个作品存在比没有要好得多。它即丰富了我国文化宝库,更活跃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曹植还是曹植,并不能因为这首诗的真伪而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只要我们以一个*常心去正确对待历史就是好的。

    [阅读全文]...

2022-01-16 09:24:52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句子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语录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说说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名言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诗词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祝福
关于笔墨纸砚的古诗分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