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关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5) 语录(1) 说说(1) 名言(774) 诗词(304) 祝福(1k+) 心语(119)

  •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

  • 古诗文
  •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 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 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 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 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阅读全文]...

2022-01-03 19:37:01
  •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导语:“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下面小编整理了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供大家参考。

      《鹬蚌相争》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 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道理:

      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的故事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两扇椭圆形的贝壳悠闲自在地晒着太阳。

      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有一只鹬,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细心地寻找食物。忽然,它发现了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的肉吸引着它。它恨不得一口就把这眼前的美味吃掉。

      鹬悄悄地走过去,慢慢地伸出了长嘴巴,猛地啄住了贝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袭击,急忙将坚硬的贝壳闭合,贝壳像钳子似的紧紧夹住了鹬尖长的嘴巴。鹬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河蚌却死死地夹住了鹬长长的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和河蚌互不相让,争吵起来。鹬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贝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在这里。赶快张开贝壳!”

      河蚌也不甘示弱,说:“我就是不张开,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非饿死在这河滩上不可。”

      鹬和河蚌唇枪舌剑,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费多大力气,便把两个猎物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阅读全文]...

2021-11-26 04:31:21
  •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渴死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的故事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两扇椭圆形的贝壳悠闲自在地晒着太阳。

      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有一只鹬,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细心地寻找食物。忽然,它发现了河滩上那只张着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的肉吸引着它。它恨不得一口就把这眼前的美味吃掉。

      鹬悄悄地走过去,慢慢地伸出了长嘴巴,猛地啄住了贝壳内的蚌肉。河蚌突然受到袭击,急忙将坚硬的贝壳闭合,贝壳像钳子似的紧紧夹住了鹬尖长的嘴巴。鹬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河蚌却死死地夹住了鹬长长的嘴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和河蚌互不相让,争吵起来。鹬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贝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在这里。赶快张开贝壳!”

      河蚌也不甘示弱,说:“我就是不张开,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非饿死在这河滩上不可。”

      鹬和河蚌唇枪舌剑,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费多大力气,便把两个猎物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寓意:“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阅读全文]...

2022-07-28 13:41:59
  • 江上渔者古诗

  • 江上渔者古诗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江上渔者古诗,希望有所帮助!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5-16 22:13:19
  •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是什么(两霸相争渔翁得利)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战国的谋士苏代游说赵惠文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鹬蚌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最终第三者渔翁“得而并禽(擒)之”。苏代说此寓言故事的本意虽为劝导赵惠文王停止与燕国的争斗火拼,以防第三者秦国坐收渔翁之利,但论及此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则远远超出了苏代游说之初的本意。

    对此则寓言故事做一番深究梳理,便会发现以下几点:

    1,鹬和蚌属于严重对立的双方,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一方要吃掉另一方、*乎食物链式的完全不可调和之程度。因此,它们一见面便是争斗啄食,不存在握手言和的可能,更不可能出现合二为一组成联盟之现象。

    2,如此严重对立,自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的眼里便只有视作敌人的对方,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也便是它们双方不约而同的唯一追求,故而“两者不可相舍”的僵持局面便会极易发生。

    3,从结局来看,毫无疑问,“鹬蚌相争”是一种极其危险而又愚蠢的对立。那真的是鹬蚌双方本身蠢到家了吗?显然不是,从它们对话内容可知:它们不仅并不愚蠢,而且非常精明,鹬说的“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和蚌说的“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表明它们对双方的缺点调查清楚、了然于胸。

    不过正所谓“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当精明到了一定程度自当物极必反,惹来杀身之祸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鹬蚌相争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精明者的悲哀。

    综上分析可知:“鹬蚌相争”之所以会让渔翁得利,是因为争斗的双方对立极其严重,矛盾无法调和,且双方目光唯一聚焦着对方,绞尽脑汁只想着灭掉另一方。这种无脑的对立最终铸就了第三者渔翁的轻松获利。仔细对照便会发现,这与中国古代一项事物极其相似,这便是广泛存在于历代王朝中的权力斗争。

    中国古代权力斗争广泛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发生着

    作为集权帝国属性的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权力这一物品变得诱人却又不可分享。因此,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传承历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为了谋夺权力的激烈斗争,大到争夺君权,小到争夺相权。

    而他们争夺的目标又何尝不似鹬蚌相争的那样不共戴天,如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刘邦这对当初身处同一战壕、约为兄弟的盟友,在灭秦大业完成之后,激烈的相争场面便迫不及待、轰轰烈烈上演了。为了谋夺统治中原大地的最高权力,这场争斗的最终目标便毫无悬念走向了一个极端:一方吃掉另一方。历经四年多的争斗,最终的结局果然是一方吃掉了另一方——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并建立了西汉*。

    到了封建社会传承尾声的清朝,同样一方吃掉另一方之食物链式的争斗也在激情上演着。当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之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和慈禧太后便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激烈争斗,毫无疑问,这也是朝着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食物链方向发展,最终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问斩于菜市口才给这场权力争斗画上了句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古代帝王的启示

    既然权力争斗无处不在,那就说明作为坐拥幅员辽阔帝国领土、名义上手握帝国最高统治权的封建帝王,其手中的权力并不是恒定不变化的,因为即使他法理上享有最高统治权,但仍然不断会有人与之相争,而来得最直接的莫过于君权和相权的争斗。

    秦始皇称帝建秦朝后,便确立了宰相官制,其上辅皇帝,下统百官,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位高权重之人,堪称第二个皇帝。此二人必然为了诱人的权力“分外眼红”地争斗,因此有了宰相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便没有停歇过。

    此时作为执掌最高权力的帝国最高统治者自然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保证最高权力牢牢掌控于手中?很显然,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启示,作为法理上帝国最高权势之人,为了保证自己最高权力不被侵害,便琢磨起了当渔翁的念头。同时为了确保“鹬蚌”双方足够对立、争斗足够激烈,历代王朝的帝王在大力提拔忠臣的同时,往往也适时提拔了一些“奸臣小人”,这也便是历代王朝,哪怕是英明之主执政时期,朝堂上保持着忠奸并立局面的原因。

    如英明天子汉武帝,除了提拔才能显赫的霍光以外,还重用了上官桀这类溜须拍马之辈,并在病重之际将此二人同设为幼主汉昭帝的辅政之臣。虽然初期二人尚能相安无事,并且联姻结为亲家,共同处理政务,但显然连马都养不好,靠着哭泣上位的上官桀与政绩卓著的霍光本就不属一类人。这种骨子里的志不同道不合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决裂敌视。由于儿子上官安受罚、鄂邑长公主男宠丁外人求官失败等事件,上官桀便愤然敌对于霍光,二人遂成势如水火的“鹬蚌”双方。

    另一值得提及的便是造就了“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开国皇帝朱元璋慑于丞相胡惟庸的不轨之心,一怒之下废除了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由皇帝亲政统领百官。不过考虑到政务繁冗庞杂,明成祖朱棣建立了内阁制度,让内阁中的大学士参与政务,决策国家大事。

    虽然这些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但位置非常重要,天长日久容易产生新的专权。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分集中威胁皇权,朱棣便大力提拔了另一批人予以抗衡,这便是对明朝后世政局发展影响深远的宦官集团。

    仔细对比这两个集团,一方是熟读圣贤之书、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另一方则是目不识丁(宣宗开始可以读书)、本为宫内杂役身份的宦官,虽然宦官身份地位水涨船高,成为了太监,但从人生阅历和思想修养方面来看,这两拨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志同道合。

    因此内阁大学士始终耻于与这群“身心俱残”的宦官为伍(也有个别例外,如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就结成联盟、亲密合作),这也导致了明朝的朝堂之上,宦官与内阁之间的争斗始终未有停歇,而且到了后期更是转变成了血腥屠杀,《五人墓碑记》便是这种严重对立之下的血腥写照。

    虽然二者的对立导致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加快了明朝灭亡的步伐,但却收获了朱棣设立之初的预期效果:明朝皇帝大体上做成了一个轻松获利的渔翁,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明朝再怎么乱,明朝皇帝再怎么奇葩贪玩,帝国最高权柄始终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

    “鹬蚌相争”条件苛刻,帝王要做“渔翁”实则没那么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鹬蚌相争”真的好实现吗?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个寓言故事可知:要形成如此激烈乃至“二者不可相舍”的僵化争斗局面,条件还是很苛刻的。除了前述的拥有严重对立的双方,还必须使得争斗的双方达到势均力敌的绝对*衡状态,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又不能,如此它们的目光才会完全集中在对方身上,也才会给第三者渔翁带来可乘之机。

    试想假如鹬最终胜出,不仅会吃了蚌肉恢复体力而且还会展翅飞走,渔翁又将奈若何?假如蚌最终胜出,关死了鹬,必然会退回到水里恢复体力,渔翁又将奈若何?此种场景,对于捕猎者渔翁而言,为了生擒鹬蚌中的任何一方,必将花费大量的精力,而鹬蚌双方经此一战,也必将目光从对方身上收回,警觉捕猎者渔翁并与之对抗,而且由于有了成功经验,其与捕猎者渔翁之间的对抗必然较之于前更具胜算的筹码,这无疑加剧了帝王掌控帝国统治权的难度。

    纵然历史上的英明天子是耍弄权谋的高手,但也难于完美驾驭这些“鹬蚌”,使其相争达到“二者不可相争”的完美局面,最终结局往往就是一方占据上风“吃”掉了另一方,如汉武帝临终前为汉昭帝准备的托孤大臣,虽“志不同道不合”的霍光和上官桀形成了完美对立,并且誓与霍光不共戴天的上官桀先发制人,于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联合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谋害霍光,但事败被杀,全族被诛。

    汉武帝设想的忠奸并立局面被打破,使得后代皇帝不仅没能做个“得而并禽(擒)之”的渔翁,反倒大幅提升了最后胜出的霍光的从政能力,使其大权独揽,权势大到可以对皇帝行废立之事,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明成祖朱棣虽然通过成立内阁和提拔宦官这两波完全不属于一路之人的方式实现了权力斗争的*衡,如前所述,从皇权稳固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成功的,但仔细辩之便会发现:这着实有些“得不偿失”。由于无法做到两派集团势力的绝对*衡,并且由于皇帝本人的有意偏袒,纵观整个明朝,太监往往在争斗中胜出,并形成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如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和熹宗时的魏忠贤。

    他们大行贪污干政之事,刘瑾给武宗安排了众多游乐项目,将其培养成了“豹房”皇帝;魏忠贤则充分利用熹宗的做木匠活兴趣,将其培养成了“木匠”皇帝,“大功告成”而又心怀鬼胎的此二人遂将国家最高决策权置于自己手中,这无疑也极大侵蚀了皇权,最终刘瑾富可敌国,魏忠贤成了“九千岁”便也是意料之中之事。如此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朝政的腐败,使得这个*民心大失,最终不可避免走向了覆亡之路。

    [阅读全文]...

2022-07-08 05:57:38
  • 用渔翁得利造句,用渔翁得利写一句话

  • 经典
  •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我还是知道的,不过你就不怕他们把boss给杀了?

    2、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

    3、在同行之间挑拨离间,以为可以 渔翁得利 ,却被揭穿谎言,落得里外不是人;或为竞争需要,乱说同行是非,惹来同行鱼死网破的反击,致全行业受损。

    4、打定了主意,从暗坑中一跃而出,直接奔向了刚才打斗的地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如今若不及时阻止朱友贞大军,必面临兵临城下之危,这等时候,还想渔翁得利,坐享其成,愚不可及。

    6、这个时候,睚孤带着它的属下,将秦朗和镇鼎妖皇都围了起来,摆明是要来一个河蚌相争 渔翁得利 。

    7、他又想出一计发难于武植,让他在整训计划里写上募捐的字样,发动朝野上下捐银子,这样众人把气都撒到他的身上,而我从中 渔翁得利 ,何乐而不为呢。

    8、原先打算让冷笑天和燕少宇两个人鹬蚌相争,自己作壁上观,最后自然可以渔翁得利。

    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渔翁得利 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树上一跃而下,天辰横剑而走,缓步接*那淬心草所在。

    11、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渔翁得利。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说:在大山深处。

    13、对*,美国以给日本行*又不给*的策略来分化中日两国,可说是“一石两鸟”,达到“渔翁得利”的目的。

    14、赵阳心中紧张略减,看着由远及*的红光中逐渐出现了一个阴柔俊朗的男子,暗自思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5、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16、这种失票率,在胜负难分的选举中,有可能使共和党渔翁得利。

    17、在同行之间挑拨离间,以为可以渔翁得利,却被揭穿谎言,落得里外不是人;或为竞争需要,乱说同行是非,惹来同行鱼死网破的反击,致全行业受损。

    18、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19、而你这时才意识到银行其实正尽力通过这整个行将结束的,关于旅游者还是旅行者的争论中渔翁得利。

    20、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在国内招生竞争中被称为“渔翁得利”的香港各大学间为“掐尖儿”招徕各省“状元”,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21、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开心,鹬蚌相争,只能让我这 渔翁得利 。

    22、有几个人相信他们会渔翁得利拥抱。

    2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更求月票。

    24、他又想出一计发难于武植,让他在整训计划里写上募捐的字样,发动朝野上下捐银子,这样众人把气都撒到他的身上,而我从中渔翁得利,何乐而不为呢。

    2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沌钟第一章。

    26、分析人士指出,腾讯控股和奇虎将会两败俱伤,其他公司则可能在这场相互指责的纠纷中 渔翁得利 。

    27、既然这样,那就 作 壁上观 好了,渔翁得利!傲世血骨看了看四周,低声道:“你们几个,等下死了跑过来先别复活,免得剑戏君臣这个杂碎偷袭。

    28、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30、按你所说此*人早有联系,但为何我们派你潜入野人岭如此重要的情报都不向兽人透露,难道是想河蚌相争, 渔翁得利 ?

    31、然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32、今年在国内招生竞争中被称为“ 渔翁得利 ”的香港各大学间为“掐尖儿”招徕各省“状元”,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33、对*,美国以给日本行*又不给*的策略来分化中日两国,可说是“一石两鸟”,达到“ 渔翁得利 ”的目的。

    34、如今若不及时阻止朱友贞大军,必面临兵临城下之危,这等时候,还想 渔翁得利 ,坐享其成,愚不可及。

    35、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6、这个时候,睚孤带着它的属下,将秦朗和镇鼎妖皇都围了起来,摆明是要来一个河蚌相争渔翁得利。

    37、第四十二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8、分析人士指出,腾讯控股和奇虎将会两败俱伤,其他公司则可能在这场相互指责的纠纷中渔翁得利。

    39、与其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40、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4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42、我们内部你争我夺,煮豆燃萁,结果让别人得了好处,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3、既然这样,那就作壁上观好了, 渔翁得利 !傲世血骨看了看四周,低声道:“你们几个,等下死了跑过来先别复活,免得剑戏君臣这个杂碎偷袭。

    44、有几个人相信他们会 渔翁得利 拥抱。

    45、既然这样,那就作壁上观好了,渔翁得利!傲世血骨看了看四周,低声道:“你们几个,等下死了跑过来先别复活,免得剑戏君臣这个杂碎偷袭。

    46、如果你很快的就放弃了,这时候别的销售者就有可能从中渔翁得利。

    47、才不至于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8、有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

    49、有道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么?好徒儿下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6-16 00:18:02
  • 《渔家傲》古诗赏析

  •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阅读全文]...

2022-05-08 17:05:51
  • 有关战争的古诗

  • 战争
  • 有关战争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战争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

      唐·王翰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七律·长征》

      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来长共血争流。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10、《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阅读全文]...

2022-01-24 17:11:25
  • 有关战争的古诗

  • 战争
  •   1、《凉州词》

      唐·王翰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5、《七律·长征》

      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7、《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9、《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10、《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阅读全文]...

2021-12-02 14:00:10
  • 与战争有关的古诗

  • 战争
  •   1、《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3、《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木兰诗》  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梅岭三章·其一》  *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新婚别》  唐·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阅读全文]...

2022-05-22 03:30:26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句子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语录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说说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名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诗词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祝福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