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关于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88) 说说(145) 名言(2) 诗词(13k+) 祝福(62) 心语(1)

  • 世界上最大古代青铜器

  • 古代,知识
  • 世界上最大古代青铜器

      古代青铜器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象征,许多考古学家一生都在摸索,大家有没有人知道截止至今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就向大家讲解一下。

      司母戊鼎的介绍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历史博物馆。

      国博展览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

      司母戊鼎的传奇经历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鼎(1948年)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

      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处。

    [阅读全文]...

2022-03-13 11:13:34
  •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 古代,语文
  •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希望能帮到大家!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阅读全文]...

2022-03-01 22:50:30
  • 描写青铜器的优美诗句

  • 优美
  • 描写青铜器的优美诗句

      (第一首)

      光谱色带,

      是眩目的一块魔方,

      石头书写的文字,

      敲开远古洪荒的门扉,

      目极云汉古风,

      犹存的青铜人头像,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藏在岁月背后,

      蓦然呈现的一个古老部落,

      留在历史册页的痕迹,

      擦不掉抹不去,

      废墟的角落,

      袅袅升腾的光和热,

      那是青铜,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古蜀族人每年一回,

      祭祀天神土地祖先的仪式,

      弯腰耕种的先民,

      荷锄转身惶然一瞥,

      风尘中守候,

      一抹天然古意的青铜面具,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大盆地里古树浓荫下,

      若隐若现的农耕场面,

      在瓦檐上在枝头上,

      引颈啁啾的燕子,

      堆起的钙质激荡,

      而出的清风和光芒,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金权杖的耀眼,

      意外叩醒了沉睡灵魂,

      一个群巫之长,

      在向黎民宣讲天演大道,

      日月星辰摩挲的大地,

      降临的宁静,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长江上游燃就的,

      神秘莫测的文明火种,

      生命之门在瞬间,

      与永恒中翔舞的飞天神梦,

      石破天惊临照,

      千年的青铜太阳轮……

      那是青铜,

      散发的声音和气质。

      (第二首)

      青铜铸就的神树。

    [阅读全文]...

2022-02-01 01:35:55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 知识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

      中华上下五千年,青铜器是重要的历史文明发展产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铸造青铜器在古代非常先进,而在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发展完善,制造了现在无数的珍宝,但是叫了半个世纪的司母戊鼎却突然改名为后母戊鼎,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为什么司母戊鼎为什么会突然改名为后母戊鼎呢?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关于这个鼎耳的去向也是众说纷纭,估计在埋入地下之前,就已经被击断失落。当时因为体积过大,为防止日军抢走,便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现在在*国家博物馆中保存。

      经过研究学者鉴定,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在商周时期,青铜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祭祀,所以将第一个字读为“司”(“司”通“祀”),解释为祭祀母亲戊的鼎。但是现在却突然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让人疑惑不解,因为第一个字跟“后”字一点都不像。

      其实在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中,书写的顺序和方向都是不固定的,甲骨文的书写顺序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有从左到右,也有从右到左,所以在字形上,经常会出现反写,而甲骨文中的“后”有时候就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看起来很“司”成一样的了,所以最开始把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弄错了,而“后”指的是皇后,也就是表明了“母戊”的身份,是商王祭祀自己母亲所铸造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所以司母戊鼎应该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为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鼎为*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阅读全文]...

2022-03-08 04:03:26
  •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 古代,语文
  •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就世界范围来说,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青铜器

      纹饰,是青铜艺术的王冠它能生动地体现青铜艺术出奇的想象力和高超技艺。对于青铜器来说纹饰既勾勒轮廓,又其装点作用。不同时期的纹饰反映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宗教。

      *青铜器纹饰、纹饰内容,大致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图形三种。其中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动物纹可分两种;一类为造型奇特,虚拟的怪兽纹,如饕餮纹,龙纹,凤纹,蟠螭纹;另一类为自然动物,如象纹,鱼纹,蝉纹,鹿纹,龟纹等。人物纹则主要是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纹图则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造型特点。

      从夏商周到秦汉,各个时期的青铜器造型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现存夏朝青铜器主要为小件工具和兵器,以酒器爵、盉最为突出,共同特征是器壁较薄,整个造型显得枯瘦、简陋,轮廓线条尖锐。青铜器造型多由陶器仿制而来,器上尚无装饰性附件和纹饰,多为素面器。鼎则在当时的地位已成为王权象征,多为圆鼎,尚无方鼎。商代早期青铜器还明显具有陶器的特征,造型幼稚而古朴,简率而凝重,尚未脱离原式风味。有的器表无纹饰,大型器则以单层凸起饕餮纹和弦纹为主。商早期出现列鼎,承夏代陶方鼎而来,但更高大沉重,器壁普遍仍较单薄。这时期青铜器在形制上特点鲜明,如鼎多锥足,爵*底,觚体粗矮。商晚期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皆具有造型多样化特点,是*青铜文化鼎盛时期。如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则可作为这一时期普遍代表。西周与商末相比,所不同的是器类发生了变化。殷人好酒,故重酒器,在青铜器中酒类器具丰富。周人则无大量饮酒风俗,武王当政后,也把饮酒作为政治问题处理,下令禁酒,故周初酒器大为减少,饮食器加重。成规律性组合的鼎和簋代替了商代觚和爵的重要地位,周中期,从穆王时期开始,青铜艺术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和西周早期形成鲜明对比开辟青铜文化新天地,在造型和纹饰方面,有许多新突破,特别是放弃了青铜纹是对称构图的规律变具体图像为抽象图像大量采取比较自由的连续构图法,使装饰图案产生较为活波的效果。周后期,礼崩乐坏,礼器都趋向粗鲁,重要而常见的鼎、爵、觚都逐渐消失。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则不再由王室控制,各诸侯大造其器,器型开始有所改变,造型纹饰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样神秘狰狞,而代之华美和写实的世俗气息,礼制没落,诸侯野心勃勃,开始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加以肯定,青铜器则开始走入日用生活和普通人群,造型风格有粗笨厚重转为简朴轻便。

      秦汉时期,对天地神灵的冷淡使祭祀早已不再重要,青铜器多用于日常生活。秦朝短暂,青铜器不及陶俑,庞大的秦皇陵兵马俑群雕举世无双,礼器的无用和铁器的出现促使青铜艺术走向没落。

      *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史介绍

      *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1、量大

      *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1949年后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已有1000余件,兵器约有3000件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该墓共出土铜器460余件,其中礼器210件,兵器130余件,另有乐器、工具、生活用器等。该墓出土铜器的总重量估计达到1600余千克。

      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扶风庄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

      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现存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万计。

      《*青铜器全集》全16本,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的精华,收藏了3000多件青铜器精品。

      2、品种繁多、造型丰富

      中 国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就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 觥、罍、盉、觚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 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更具有吸引力。

      3、千姿百态、制作精湛

      中 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末周初,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 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当然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青铜器不同于甲骨。它有复杂的形制,多彩的花纹,增加了艺术的欣赏性。

      4、地域跨度大,风格各异

      中 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 域,从东北到广东,从*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 铜器,即我们以前称之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有不少青铜制品不同于中原地区,像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还有短剑、短刀和饰牌等, 别具一格,又如三星堆青铜器怪异的人头像凸现了古蜀国的'风韵。它们体现了*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5、优美的铭文,历史的见证

      *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是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达497字, 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罕见长篇铭文。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 价值。而文字对于历史研究十分重要,一篇长篇铭文不亚于一篇尚书,可见其珍贵程度。而铭文本身又是我们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

      6、以青铜礼器为大宗

      与 世界青铜器多为武器不同,*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青铜器的发展是以夏商奴隶 制社会的建立为起点,在商末周初奴隶制发展到高峰时期,青铜礼器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春秋以后,奴隶制开始衰落了,青铜器也开始走下坡路。到战国晚期, 青铜器主要是青铜礼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从整个奴隶制度发展与消亡来说。而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 德,死后埋葬于地下。显然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所以古书 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 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这就是*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这 是*青铜器的奇妙之处。

      7、悠久的历史,1500年的流行

      *青铜器流行时间很长,就青铜容器来说,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期已经出现,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因为战国以后青铜礼器便衰落了。当然工具与小件青铜饰件的产生则更早些,应该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发展历史之长,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8、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严格的组合形式

      中 国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地位身份的贵族的价值,具体如天子九 鼎之类,即青铜礼器在使用与埋葬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例如在商代盛行以觚、爵配对组合。一般奴隶主贵族墓葬常出一觚一爵。身份高的则多埋藏几套。 西周则盛行鼎、簋组合。尤其当时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这种组合体现了一定的功 能。这是*青铜器的又一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青铜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9、独特成熟的制作工艺

      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有绿松石、玉、陨铁(如铁刃铜钺)、红铜等。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10、诱人的艺术魅力,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1)构思巧妙的形制

      (2)富丽精致的纹饰

      (3)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阅读全文]...

2022-01-06 08:18:42
  • 赞美春天的古诗词

  • 春天,赞美,文学
  • 赞美春天的古诗词(精选14首)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赞美春天的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词》

      唐·刘禹锡

    [阅读全文]...

2022-02-25 07:19:45
  • 赞美冬天的古诗词

  • 冬天,赞美,文学
  • 赞美冬天的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赞美冬天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2、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5、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6、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8、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9、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10、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3、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5、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梅》)

      16、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白居易《早冬》

      17、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白居易《风雪中作》

      18、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19、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鲍溶《冬夜答客》

      2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江雪》

      22、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23、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许浑《塞下曲》

      2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岑参《冬夕》

      26、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28、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5、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

      36、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37、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

      38、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39、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经典诗句

      40、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

      41、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李商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

      4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欢颜。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43、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公众行乐词》

      44、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4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4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4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8、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49、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阅读全文]...

2022-06-05 02:09:33
  •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 老师,赞美,文学
  •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赞美老师的古诗词,供您参考和借鉴。

      1、寻雍尊师隐居

      唐代: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注释

      ⑴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⑵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⑶”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有两角,如蜗牛,故云。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2、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翻译: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1、《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5、《寻雍尊师隐居》

    [阅读全文]...

2021-12-18 15:40:50
  •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 赞美,老师
  • 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赞美老师的古诗词,供您参考和借鉴。

      1、寻雍尊师隐居

      唐代: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注释

      ⑴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⑵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⑶”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有两角,如蜗牛,故云。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2、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翻译: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1、《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5、《寻雍尊师隐居》

    [阅读全文]...

2022-03-15 12:30:18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句子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语录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说说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名言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诗词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祝福
赞美青铜器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