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关于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0) 语录(3k+) 说说(3) 名言(890) 诗词(118) 祝福(1k+) 心语(95)

  •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

  •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鉴赏辞典》等很多材料中都把句子中的“之”字理解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笔者认为不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动词时 ,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 ”(柳宗元《捕蛇乾说》);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作“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但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就是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像下面这些例句: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贾谊《过秦论》)

      3、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班固《汉书酷吏列传》)

      4、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司马光《资治通鉴》)

      5、齐明、周最、陈轸……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6、郯子(苌虹、师襄等)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7、吾不能不为匈奴冒顿、 突厥颉利之徒悲也。(梁启超《正统论》)

      8、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司马浅《史记孔子世家》)

      9、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陈寿《三国志》)

      10、吴起、孙膑、带佗……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

      11、至于王、谢之族,希、瘐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孙过庭《书谱序》))

      12、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刘向《说苑》)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

      以上例句中的“之”,因为后面跟着“属、徒、伦、类”等词,所以都要译为“这些”或“那些”。再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之”,后面的“属”是“类”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尽心尽意、尽力为人民的事情,因此,“之”应该是复指代词,代指庄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话也就可以译为——“(您提到的这些)都是为百姓尽心做事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

    [阅读全文]...

2022-06-26 18:28:02
  • 曹刿论战古诗文欣赏

  • 古诗文
  •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文欣赏]

    [阅读全文]...

2021-12-01 07:31:33
  • 关于曹刿论战战争的诗句

  • 战争
  • 关于曹刿论战战争的诗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阅读全文]...

2022-02-03 01:07:34
  •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 古诗文
  •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阅读全文]...

2022-04-06 14:02:25
  •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 文学,学*,语文
  •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和鉴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文章内容.

      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写作特色:

      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

      2)内容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

      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全文]...

2022-07-08 05:35:15
  •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阅读全文]...

2022-02-21 05:38:06
  •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子鱼论战》的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鱼论战》的翻译: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赏析:

      此文重点记叙了子鱼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刻画了宋襄公的形象: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高度肯定子鱼的军事见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及时抓住战机,灵活利用自然环境,及时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文中描写的宋襄公已成为一种典型,被称之为“宋襄之仁”。对之,清代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胡氏传评说:“宋襄公用人于社,不仁甚矣!而乃爱重伤与二毛,亦何异盗跖之分均,出后为仁义,陈仲子辟兄离母为廉乎?”

      此文叙事有层次,用笔有轻重。可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交战场面,第三段写战后总结。故事有头有尾,有起有落。记叙的重点一是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论持久战》),二是正面肯定子鱼的军事思想。至于交战的另一方楚,只是侧面描写,激战场面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叙的重点都是理论,理论的形式较抽象,难以判断其正确与否。可贵的是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自始至终结合实战来议论,理论的利弊就昭然若揭,贤愚共晓了本文精彩之处是在夹叙夹议中,又有意识地将子鱼的言行与宋襄公的言行互相对照,写来很像今天的正方反方对抗的辩论赛,对照中益见宋襄公之愚蠢、子鱼之正确。此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也是《左传》第一篇驳论。作者运用了反诘的句式,增强了反驳的气势,而且要言不烦,辞理皆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子鱼论战》创作背景: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宋襄公出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楚国发兵攻宋以救郑,十一月,两国在泓水交战。在军事力量上,楚强宋弱但战争开始时,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大司马子鱼建议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但宋襄公坚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最终招致失败,自己也受伤而死。此文即为记叙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而作。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姓左丘,名明,一说左氏,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孔子曾称其贤,云:“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还编著有《国语》。

    [阅读全文]...

2022-07-16 15:21:57
  •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阅读全文]...

2022-06-19 09:24:44
  • 房兵曹胡马杜甫古诗(房兵曹胡马古诗意思)

  • 杜甫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这时杜甫身处洛阳,正是其游齐赵、裘马轻狂的时期。杜甫自身善骑射,且爱马,对马有真感情,常在咏马诗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就是作者通过描绘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来表达对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的期望,以及自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宛,读鸳,*声。大宛名是指著名的好马。

    锋棱: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批,削,割。竹批:像斜削的竹筒一样尖锐。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阅读全文]...

2022-01-18 05:10:59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战争
  • 关于战争的古诗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来长共血争流。

      6、《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9、《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阅读全文]...

2021-12-06 02:14:56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句子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语录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说说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名言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诗词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祝福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