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关于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5) 说说(39) 名言(47) 诗词(1k+) 祝福(1) 心语(8k+)

  • 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

  • 文学
  • 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作者简介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诗的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品流传于世的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千首,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学过的诗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善于即景会心,写出真实感受。如:《过故人庄》《春晓》。

      杜甫(712—770)字子美,35岁到长安求仕,在长安十年,很不得志,后做肃宗左拾遗,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杜甫的诗篇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揭露了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展现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学过的诗有《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诗人,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学过的诗有《江南春》《清明》《山行》。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学过的诗有《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过的诗有《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成就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三。学过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伟大诗人,自号香山居士。一生留下三千篇诗作,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的诗主题集中,富于情节,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语言*易流畅。学过《忆江南》《池上》《暮江吟》《赋得古原草送别》。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进士出生,力主抗金,直言进谏,屡遭排挤,他的诗“诚斋体”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学过《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诗文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报复。学过《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梅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学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咏梅》。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升至校书郎,后来一再被贬。存诗180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学过《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全文]...

2021-12-06 12:42:01
  • 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小儿垂钓古诗作者简介)

  •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莓苔:野草苔藓。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所以不敢回应路人。

    胡令能,唐诗人。他家里很穷,

    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现仅存七绝4首。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

    向路边钓鱼儿童问路后所写。

    [阅读全文]...

2022-03-11 05:31:31
  • 木兰诗作者简介

  • 木兰诗作者简介

      导语:我相信中学生的同学们对这首文言文在熟悉不过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本文,小编整理了有关木兰诗作者简介及木兰诗原文翻译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简介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木兰诗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乐府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木兰诗对照翻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爷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阅读全文]...

2022-07-05 14:08:59
  • 关于贾岛《古诗两首》作者简介

  • 关于贾岛《古诗两首》作者简介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贾岛《古诗两首》作者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的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贾岛的家乡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古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横过长安大街,时适秋风正劲,落叶遍地,贾岛诗兴大作,即景吟“落叶满长安”。贾岛更思属联,杳不可得。忽然,他想到“秋风吹渭水”,喜不自胜。正在他得意忘形之时,京兆尹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唐突了京兆尹的仪仗队,结果被抓去关了一晚。

      又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又劝他还俗应举,并赠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为此名声大著。又传说贾岛进士及弟后寓居僧法乾的精舍,与姚合、王建、张籍、雍陶等,为琴樽之好。有一天,唐宣宗微服初访,行至寺前,闻钟楼上有吟声,便上楼于贾岛案上拿起诗篇便读,贾岛不识宣宗,又一把抢过来,责怪道:郎君惯于鲜肉美酒,何能吟诗。宣宗不露声色,默然下楼而去。事后贾岛得知是唐宣宗,便到朝廷请罪。没几天,贾岛便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西)主簿。

      以上传说很有传奇色彩,虽不尽可信,但仍反映了贾岛的特殊性格。据后人考证,韩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是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第二年便因病去世。而贾岛与韩愈的结交,却在此前10多年。早在唐

      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韩愈任河南县令时,贾岛便与韩愈拉上关系。韩愈对这个僻处幽燕的诗僧非常赏识,在其《送无本师归范阳》诗中,就把贾岛引为朋友,说贾岛虽“家居幽都远”,韩愈他还是“未识气先感”。可能就在这一年,韩愈出于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劝贾岛还俗应举。贾岛对科举本来并未死心,便听从韩愈劝告,回范阳办理还俗手续。第二年,韩愈奉调入京为职方员外郎。不久,贾岛也到了长安,并结识了孟郊、张籍等人。从此,贾岛与韩、孟等诗人时常来往,彼此唱和。

      贾岛是否唐突刘栖楚?是否中进士?哪一年中进士?也不可考,但他仕途坎坷却是真的。贾岛多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不仅被黜落,而且还被扣上“举场十恶”的帽子。更使他悲伤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814年)突发急病而死。至长庆四年(824年),韩愈又病逝。而此时之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贾岛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840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今四安岳安县)司仓参军。会昌三年(843年),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

      贾岛在长江主簿任上有何建树,史书不载。唐人苏绛在他的《贾司仓墓志铭》称赞贾岛“三年在任,卷不释手”。看来,贾岛仕宦后,读书吟诗的癖好依然不改。

      贾岛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这在他自己的诗句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三年得”自然是夸张说法,但他吟诗常常煞费苦心却真有其事。

      也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弥补其天分之不足,使他终于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赢得一*之地,并留下许多佳作。如他的《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全诗骨气开张,诗情宛转。特别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对仗自然,妙语天成,灏气流注,意境苍凉,形象饱满地传达出诗人忆念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愧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又如他的《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至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写尽贾岛对韩愈的悬念和同情,并烘托出韩愈的光明磊落,境界宏阔,音节高朗,情韵悠长,足见贾岛于*淡处见隽永的笔力。

      再如他的《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孤棹负三湘。”沉重地抒写了自己落第后的痛苦心情。贾岛一生很不得志,孤贫潦倒,宦途极艰,所以,他的.诗作也以描写孤峭幽静的境界为主。但有时也有慷慨激越之作,如他的《病鹘吟》:“俊鸟还投高处栖,腾身戛戛下云梯。有时透露凌空去,无事随风入草迷。迅疾月边捎玉兔,迟回日里拂金鸡。不缘毛羽遭零落,焉肯雄心向尔低!”依然是雄心不改,壮志难磨,仍幻想着有凌空搏击的机会。他的思想中的这种激烈奋发的因素,还常常借助于旧将、老将的形象宣泄出来。如他的《代旧将》:“旧事说如梦,谁当信老夫。战场几处在,部曲一人无。落日收病马,晴天晒阵图。犹希圣朝用,自镊白髭须”。他的《代边将》:“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报国不拘贵,愤将*虏仇。”他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事。”他的《逢旧识》:“几岁阻干戈,今朝劝酒歌。羡君无白发,走马过黄河。旧宅兵烧尽,新宫日奏多。妖星还有角,数尺铁重磨”。这几首诗无不是豪气满纸,风骨凛凛。只可惜贾岛有此壮志而无此机遇,致使他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最后留下的只是他的诗作《长江集》。

      贾岛的诗作与他的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还是很有影响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戴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赠之,叮咛再四曰: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又如南唐孙晟,也画了贾岛的像挂在壁上,朝夕礼拜。贾岛生前虽然信佛,恐怕也不曾想到他身后竟有人因他的诗作而奉他为佛。倘若他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他死后“成佛”而心满意足吧!

    [阅读全文]...

2022-07-30 05:11:40
  • 诗经采薇的作者简介

  • 诗经,阅读
  • 诗经采薇的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其成为了《诗经》中经典篇章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采薇的作者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作者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 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 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采薇简介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采薇的创作背景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拓展阅读:采薇解读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 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 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 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 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 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 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 *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 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 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 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 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 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 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 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 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 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 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 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 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 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 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 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 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 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 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采薇作品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字词注释

      雨:下雨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往:出征。

      诗经简介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对*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远的影响。诗经开启了*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4-06 18:50:03
  • 白露的诗句及作者简介

  • 白露的诗句及作者简介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阅读全文]...

2021-12-04 09:59:49
  • 伊索寓言的作者简介

  • 知识,学*,文学
  • 伊索寓言的作者简介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伊索寓言的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伊索寓言》的作者:

      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

      【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内容简介】:

      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世。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整理,统归在伊索名下。

      【写作特点】: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很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流传的《伊索寓言故事集》。

      《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以极为讽刺,幽默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处世哲理,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7-13 03:59:58
  • 道德经的作者简介

  • 道德经
  • 道德经的作者简介

      《道德经》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以下是pincai小编搜集并整理的道德经的作者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作者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评价

      *

      西汉·司马谈(史学家司马迁之父)《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迁《史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三国曹魏·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代·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北宋·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北宋·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北宋·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代·明太祖: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代·魏源:①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②《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民国·严复: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18]

      民国·鲁迅: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谛。[19]

      民国·林语堂: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21]

      张岱年:*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郭沫若:《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22]

      国际

      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①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科学的基础。②*人的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

      德国哲学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自然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德国*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道家)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道德经》)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美国学者蒲克明:《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英国哲学家克拉克: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治。

    [阅读全文]...

2022-05-22 13:24:52
  • 关于《诗词曲五首》作者简介

  • 关于《诗词曲五首》作者简介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自言系出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州市)。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对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无论》三篇,提出“大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陋室铭》

      【杜牧简介】??

      杜牧(803~约852),唐代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孙。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少数以纵酒押妓为题材的诗篇则流于颓废。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称杜甫为“老杜”,称牧为“小杜”。《阿房宫赋》亦颇有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有《樊川文集》。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嘉裿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满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溢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其文明朗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蒙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词具豪放风格,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请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水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山东历城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至治元年(1321),因上疏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尊称为张文忠公。作为元散曲中豪放派的主要作家,张养浩的散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在众多的散曲作家当中,他的作品又表现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展示着他复杂而微妙的心境,抒发他独到的感受。他的散曲集名《文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现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套。这些散曲大部分是在他辞官以后写的,一方面流露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学士纵情山水、隐逸森林的内心渴望;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宽大胸怀。如果把前者称之为休闲,后者概括为感慨的话,那么他的作品正是在这两方面的矛盾和相互撞击中迸射出火花、闪耀着光彩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成为既各开奇花又彼此补充,同时又有着内在统一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1-22 11:02:45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句子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语录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说说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名言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诗词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祝福
示儿古诗的作者简介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