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浚和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浚和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浚和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浚和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凌霄花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凌霄花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首)
根苗着土干柔纖,依附青松度岁年。
彤蕊有时承雨露,苍藤无赖拂云烟。
艳欹偷醉斜阳里,体弱愁缠立石颠。
翠飐红英高百尺,藏春坞上忆坡仙。
(第二首)
有木名凌霄,戳秀非孤标。
偶依一棵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飘。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咏凌霄花》
(第三首)
天生耿直向云霄,仲夏争辉显艳娇。
俯首谢恩依托者,太阳月亮一肩挑。
(第四首)
有木叫凌霄,凌云入九霄。
朝天吹锁呐,倚壁竞风骚。
沐雨汲甘露,披虹裹绛袍。
攀援争向上,傲世隐孤标。
(第五首)
生自山坡埋玉色,金钟反挂也凌苕。
花随松立追星冷,志任藤罗影月消。
落日一轮留雨远?轻风八面唱秋遙。
紫英香中盈慈泪,倒水红莲更傲娇。
(第六首)
凌霄一树竟开花,灿烂明丽放喇叭。
姹紫嫣红珠泪湛,光鲜艳媚眼球扎。
暑前饱赏华英秀,秋后欣观绿豆荚。
专好攀枝援大木,年年日日往高爬。
(第七首)
绿瀑挂墙垣,霞影池中看。
飒飒迎风十丈藤,直向云霄绾。
草木有高情,何倩流莺管。
惟有天公识我心,露滴金杯满。
(第八首)
妾本山野无名草,自由自在自妖娆。
一朝被君掠入府,深宅大院锁柔娇。
攀援附势非妾愿,蜂追蝶舞烦宵小。
丽质还遭百花妒,群芳眠后始敢笑。
(第九首)
偏爱嘤其绿荫浓,草根笑塑展熙雍。
长枝犹绽春秋趣,小雅可添华翰丰。
落落情怀浑不悔,依依心气亦从容。
挥毫一抹乾坤壁,径自逍遥五爪龙。
(第十首)
读李白诗,时而欢快,时而豪迈;读李清照词,多是愁思;读苏轼词,时而大笑,时而感慨……
每位诗人、每首诗,其特点都不尽相同,读后的感觉也不同。
在诗词中,最能引人情感波动的,当属豪放诗词,每每读来,如一股热血贯注其中,荡气回肠。
今天,诗词君推荐12首豪放诗词,一起体会这万丈豪情吧!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边塞,不畏苦寒,顽强战斗,他们许下誓言:不打败进犯的敌人,我们誓不还乡。
盛唐的边塞诗是豪迈的,摆脱了以往的低沉伤感,边塞诗变得雄壮有力,为了保卫国家,将士们付出生命,依然苦之如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位忠勇无双的将军,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梦里又传来了战斗的号角,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将军的豪情,将军的壮志未酬,在这首《破阵子》中已然十分动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玄宗召李白入京,李白的狂喜可想而知。
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得意的神态,自负的心理,李白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每每读这一句,只觉全身都充满了热情,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态势。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把菊花写出万千豪气的,唯有黄巢。
“冲天香阵透长安”,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黄巢借咏菊以抒抱负,全诗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狱中题壁》
*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
不惧死亡,为理想而献身的英勇,使这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每每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听蜀僧浚弹琴古诗词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唐诗赏析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唐诗赏析听蜀僧浚弹琴,希望大家喜欢。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简析:“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开头两句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钦慕。“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见《列子汤问》);“馀响入霜钟”一句也用了典,“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话,苏轼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容洞箫的余音。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玉兔。
简析: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简析:“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丘浚《咏菊》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五湖烟水归程远,三峡云山入梦劳。——丘浚《送赵公子还蜀》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丘浚《咏荔枝》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丘浚《咏荔枝》
鸣玉朝来散紫宸,*回首落花频。——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鹓鸿得路争先翥,鹦鹉才高却累身。——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直以疏慵招物议,不趋权势正因循。——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只因宋玉闲唇吻,自保曾参不*。——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谩说简书惟物役,犹将谈笑出风尘。——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眼前好恶那能定,梦里输赢总未真。——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芳草有情皆碍马,江湖何处不通津。——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长空淡淡飞鸟灭,客舍青青柳色新。——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东涧水流西涧水,锦江春似曲江春。——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长沙不久留才子,莫厌伤多酒入唇。——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孟秋雨初霁,虚馆生晚凉。——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悲风振木末,激烈流清商。——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寒蝉抱叶悲,哀鸿叫云翔。——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螀蛩鸣我前,蟋蟀鸣我旁。——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物各感其时,岂必皆不*。——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壮哉秋声赋,三叹思欧阳。——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兰台一何卑,戚戚徒尔伤。——丘浚《秋兴二首·其二》
东坡居士真天人,文章豪迈如有神。——丘浚《读东坡诗》
万斛源泉随地滚,玉盘明珠无定准。——丘浚《读东坡诗》
虢国夫人控五骢,淡扫蛾眉却胭粉。——丘浚《读东坡诗》
风霆熻歘一时来,须臾雨霁烟云开。——丘浚《读东坡诗》
虹收电戢星斗烂,一天明月光昭回。——丘浚《读东坡诗》
此翁落落不可得,谪仙少陵乃其匹。——丘浚《读东坡诗》
谁云赋诗不中和,馀子碌碌真么䯢。——丘浚《读东坡诗》
眉山至今草木枯,五百年来生一个。——丘浚《读东坡诗》
双泉湮没不可见,山城落日生云烟。——丘浚《读东坡诗》
明月欲上未上,乌鸦东飞西飞。——丘浚《客窗三景次友人韵·其一·黄昏》
物类皆知所憩,何事游人未归。——丘浚《客窗三景次友人韵·其一·黄昏》
天上遽传宣李诏,世间空有铸颜金。——丘浚《哭唐珊》
青年妙质归冥漠,负我*生望汝心。——丘浚《哭唐珊》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我们常称杜甫为“老杜”,却为何从未称“李白”为“老李”?杜甫之老在于其诗风沉郁顿挫,充满苍凉悲慨之情;李白却永远年轻,永远抱有着活力与浪漫。
李白,活成了我们渴望而不能的样子。
他潇洒飘逸,如侠如仙;他不拘一格,思落天外;他自信昂扬,永远抱有青春的光彩与自信。
李白之诗如酒,倾入豪肠,让你血脉贲张;他的诗也如云,飘然太空,无拘无束。但是,李白出蜀的这首律诗,却隐然有淡淡愁绪和茫然,这是怎么回事?请看王和尚的解读。
王和尚解读古人经典,一觞一咏之间体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彩。
△王和尚解诗:李白最让人惊奇的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于是他慨然出蜀,离开故乡,开始游历天下,寻找机会。“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此地是巴蜀与荆吴之间的要塞。此地形势险峻,江水湍急,经过此山即出蜀,离故乡越来越远。李白于此写诗,正是表达他离开故乡不舍之情。而“送别”二字,或者指作者于此与送行朋友告别,也或者指于此与故乡告别。清朝沈德潜则认为,诗中并无送别之意,故“送别”二字可删。
这首诗充分展现出李白“一片神行,豪壮洒脱”的诗风。李白写诗,多以气运笔,潇洒自然,不求工而自工,且他常常“思落天外”,故而常有惊人之笔,初看似不为意,细思才知妙绝。
△王和尚解诗: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诗的首联写得非常*淡,“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他乘舟渡过荆门山,于此将进入楚国地界,要开始远离故乡,漫游江南。“楚国”,此处意为楚地。这一联的起笔,交代得干净利落,此处为楚蜀交界之处,前方为广阔的异乡天地,背后则是熟悉的故乡,作者于此怎能不兴起离愁别绪呢?且这一联紧扣题目,甚至可说是“拈题而起”,这样的写法看似随意,其实在为后文蓄势。
蜀地多山川,地形崎岖,而楚地则多为*原,远远望去一片苍茫。因此,李白在第二联则写出由蜀入楚的景色变化。“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写得阔大辽远,笔力雄峻。荆门山脉绵延到远处,山势越来越低,与远*野渐渐融合,此处的“尽”字就带有连绵不断之感。
荆门山下的长江水,汹涌澎湃,奔腾直泻,并不因地形渐*而减少威势,故而他说“江入大荒流”。其中的“入”字别有神采,杜甫曾有诗写瞿塘峡的长江水,“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江水奔腾而下,流向*野,岂不是“入”么?这个“入”字江水之势写得声势惊人,并且把它涌入*野的形态写得极为形象。
△王和尚读诗:江入大荒流
再细思“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前句写静景,后句充满动感;前句写远眺,后句视角则是俯视;而整联写景非常广阔有力,非常切合李白对眼前之景既感到新奇,自己又心潮激荡澎湃的情绪。
王和尚常说“诗人的心胸决定其视野与笔力”,李白豪情天纵,飘逸不拘,故而他有“胸涵宇宙”的魄力,也有“俊逸凌云”的笔力。从这首诗的中二联可以明显看出其特点。
有趣的是,杜甫也有一联写得妙绝,道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作为李白的“超级粉丝”和“小迷弟”,此联一般都认为是从李白“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化用而来。细思其手法与笔力,确实颇有相同之处。但,应该指出的是,杜甫之句乃是写夜景,李白之句则是写昼景;杜甫之句写得雄浑,李白之句写得壮阔,这是两人经历不同,思考不同所致。
李白乘舟沿江东下,山势渐缓,*野渐阔,而江水也渐渐变得*静。随着时间移动,月亮渐渐生气,江水夜气也渐渐朦胧。这时他看到另一种美景,那就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则更加奇妙瑰丽。
△王和尚解诗:月下飞天镜
江水*缓,一轮圆月倒映在江水中,好像一轮明镜沉在水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其中之“沉璧”可为“月下飞天镜”做注解。但是,范仲淹用的是“沉”,着重写其静;而李白则用的是“飞”,写其幻化的动感。这就是李白思路的奇巧,在李白眼中,天上的月亮好像如玉盘飞下,沉在江水之中,这种想象和夸张,使得诗句更有神采。
而远处,则是雾气朦胧,好像海市蜃楼一般,显得壮丽而朦胧。“云生结海楼”,这句也充满浪漫的想象。其中“结”也显得非常有力。李白好道,多充满奇思妙想,他曾有诗说“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这“海楼”不正是仙人闲居之处么,这样的想象神奇而充满浪漫之情。
而从诗法上去推敲,“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句诗也别有妙趣。江水倒影月亮,本是静景,作者着一“飞”字,则化静为动;而远方云气弥漫,则属于动景,作者写来却好似静景,这种动静的互换,使得诗句打乱了一般的逻辑,而更显得妙趣横生。
还有,“月下飞天镜”,视角主要是俯视江水,但“月下”二字,则又使得上下一体;而“云生结海楼”则是远观,江水静流,远方云气缭绕,显得梦幻且浪漫。而对照这一联与“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则可知,二联主要写动,而三联主要写静;二联写白天之景,三联则写夜晚之景。这样诗就显得层次分明,且相互补充,充满画面感与立体感。
△王和尚解诗:李白充满豪情壮志
最后,“云生结海楼”虽有浪漫之趣,细读则也有茫然之意。为何?李白出蜀,游历荆楚,此行会顺利么?他自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他这次出蜀,绝非单纯为了游历名山大川,而是要“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李白有惊人的才学,也有颇为自负的壮志,他这次出蜀,对人生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但是他的理想能够实现么?相信他自己也有几分茫然。因此,看到江水茫茫,云气缭绕,他心中也必然产生一些不确定的疑惑吧。
这就是他为何在尾联突然写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孤身一人,仗剑去国,虽然满怀自信,心雄万夫,但是他却并无多少依恃,只有澎湃江水和一叶扁舟,故而他突然想到,故乡之水是如此多情,自己远飘万里之外,仍然有它鼓荡着小舟,陪伴在自己周围。
作者为何不写自己对家乡的不舍?却为何写江水“万里送行舟”?作者立志要出蜀闯荡,所谓“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他并非没有对故乡不舍之情,但却不依恋故乡,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要去实现。因此他感念故乡之水的陪伴,却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
△王和尚解诗:李白诗中矛盾之情
因此,细读这首诗,作者在诗中流露的依恋之情非常淡,其愁绪的抒发也非常稀薄,更多的则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对未来稍有迷惑但终究坚定的自信。此时的李白,意气风发,胸怀广阔,昂扬慷慨,对此次出蜀虽然略有不舍,但终究会“长揖而别”,不留痕迹。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风格健拔凌厉,让人一见倾心,让人激赏其壮行,服膺其自信。这样的李白,怎能不爱?
带浚和凌的古诗
有关浚宇的古诗
丘浚的古诗咏菊
关于浚县的古诗
带皓浚的古诗词
关于浚县古城的古诗
与浚州相关的古诗词
描写浚县的古诗句
五指山丘浚的古诗的拼音
听蜀曾浚弹琴古诗的视频
浚珂的古诗词意思
播放功夫浚龙的照片古诗
含有凌凌的古诗
有凌有澈的古诗
有凌萱的古诗
含凌凌的古诗句子
有凌字的古诗
凌一的古诗
带凌字的古诗
凌云的古诗
带凌溪的古诗
含凌天的古诗
含凌的故古诗
凌风的古诗
凌水之晨的古诗
带凌虚的古诗
欲凌空的古诗
关于凌婷的古诗
有凌霜的古诗句
凌皓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