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科学作为哲学概括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同时,自然科学又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进步,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每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牵涉着唯物主义历史主题的转换。从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古代、*代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问题。本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进行论述,还将更细致地挖掘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理清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中切不可割裂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来研究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旨在说明把握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自然科学;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1、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在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很难区分开来。由于生产力水*低下,科学极不发达,只有天文学、初等数学和力学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助思维的直观猜测和想象,他们力图从世界的本身去说明世界,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力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代自然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经验自然科学萌芽生根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而结束这个时期则是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坚持从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直到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它指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这说明地球上的万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接着,赖尔提出地质学“渐变论”的思想、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这些,都兆示着旧形而上学观的破产。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到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进展。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回顾这一段科学发展史时,带着惊叹的口气写道:“十九世纪中叶所记录的科学进步,其方面如此之广,以致在几页之内,只能拣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扩展了,并繁育成为分立的分支科学。对自然和技艺的所有部门都做了大规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梦想而未实现的那样。”自然科学这种多方面的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产生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各种历史前提的发展,为最终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自然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这三种主要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更迭,都是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相适应的。
2.1朴素唯物主义
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之间,由于生产的发展萌芽了古代的自然科学。古代自然科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时自然科学仅限于天象观察、初等数学和初级力学,至于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和解剖学等都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当时还没有任何称得上科学的仪器和实验,主要是直接观察的方法和简单的归纳、演绎推理法;在概念上,反映自然界实体的概念主要是水、火、气等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总的来说,古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代自然科学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确立,人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因此,人们还只能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作粗线条的,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描述,就是“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与自然科学的这种发展水*和发展状况相适应,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首先,古代哲学唯物主义采取了“原始的朴素的自然的”在本质上具有初步辩证思维形式的特征。在朴素唯物主义看来,自然界被当作一个整体而总的方面来观察:“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还只是停留在感觉经验所及的范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它是不清晰的、表面的,不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其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直观的特点。古代自然科学研究所及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都是些感性直观的物质形态和现象,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借助水、火、土、气候反映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这使得他们无法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不能从多样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与意识相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第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笼统性。正如前面说到的,古代自然科学还没有条件对自然界各个局部和细节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认识,而是对世界整体的直觉,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对世界的整体和轮廓进行笼统大致的描述,无法科学地揭示各种现象的内部的联系,例如关于自然现象的总体联系观,对当时的人来说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表现出的直接的直观的结果,其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由于有这些缺陷,正如*所说:“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也即会被另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形式所取代。
2.2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十五世纪上半叶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例如,*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经典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等。但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也只有力学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物理学对热、声、电磁只有初步的研究;化学刚刚从炼金术中**出来,但还信奉“燃素说”;古生物学还不存在;生物学主要是收集和初步整理材料,仅仅有了粗浅的分类。总的来说,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是经验的自然科学。*代唯物主义哲学也在适应*代自然科学的状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它总体上把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曾明确地指出了*代唯物主义的两个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首先是*代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用纯粹机械的原因去揭示生物机体,甚至把人看成是一架机器,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生命过程。机械唯物论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换句话说,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存在着“人学空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10]其次,*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即便承认有变化,也只是“永远绕这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11]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一局限也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结果,像*说的:“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的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2]从*的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代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它也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它认为世界不是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发展的不完善所不可避免的。
2.3历史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大步前进。*指出:“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哲学”。[13]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发生了根本地变化,由以前的收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到整理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这一时期,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解释了太阳系的起源,它使“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长的东西。”[14]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一书,揭示了地球地层的变化发展;1838年、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植物动物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和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格罗夫、赫尔姆霍兹、柯尔丁等人从不同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运动不灭的观点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一书,揭示了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指出现存的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15]由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6]因此,自然科学的大进步打开了*代唯物主义僵化的形而上学的缺口,动摇了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使唯物主义哲学及整个人类思想发生了革命的变革。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也是唯物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内在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从形式上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仅仅是人类社会或人类历史,似乎与自然无关。但问题在于,社会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7]那么,人与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就不能从历史中排出,否则会造成社会历史虚无化,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另外,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部社会生活”哲学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本身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即“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一个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马克思和*正是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3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进程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谈到这一关系时指出:“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也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里发生一定的相互补偿。”[19]这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科学真理。本文在此就关于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相互补偿”,阐述二者的关系。
3.1依赖关系
*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0]这句话说明,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受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推动的。从文中第二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截至19世纪末,先后出现过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就是以各历史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其更替的首要标志便是物质概念的历史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决定着唯物主义的时代特点,这个特点包括唯物主义各个历史形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离开科学的土壤,唯物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这表明了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
3.2指导关系
在上述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并不意味着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自然科学前进的脚步,而是唯物主义会反过来积极地影响、促进和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形式,因而可以对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叙述的那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定性的辩证法”,也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从理论上来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作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相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认识层次,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相互割裂。因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是合乎规律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21]这种通晓思维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它能够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提供协助和指导。这也说明,那种否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指导作用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站不住脚的。
3.3超越关系
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更不意味着它总是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反,它会超越自然科学,达到自然科学不断接*或实证方法暂时不能达到的认识水*。首先,唯物主义在其自身逻辑发展中能够作出自然科学在未来发展阶段才能正视的科学结论,为自然科学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远景。其次,由于自然科学实证方法的局限性,某些特殊的领域还尚未全面涉足,这时只能由理论思维去把握和指导尚未涉足的领域,为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黑夜航行中的灯塔,指明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这两种超越,都是以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前提而进行的,所以是可信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总的来说,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进程既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指导和超越自然科学。这看似矛盾的关系中又是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自然科学为唯物主义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唯物主义则通过抽象概括,使经验材料转化为理论形态。这种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反过来又为自然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指导并超越自然科学,推动自然科学往更宽广的空间发展,这又使理论转化为更深层次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如此相互推动,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便在历史的道路上双双获得发展。总之,“依赖”、“指导”与“超越”便是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相互补偿”不可分割的关系。综合以上三部分所述可知,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进程根植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沃土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向,正确把握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关系能为我们今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2][3][6][9][14][16]*.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20-321.
[5][8][12][19]*.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是高考政治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部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希望考生可以认真掌握。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观测世界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时间的单向均匀流逝性、三维空间的各向同性,展示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批驳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在对质量和能量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关键词:唯物主义;时间;空间;质量;能量
长期以来,关于时间、空间、质量与能量,一直是哲学和科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经过哲学抽象而形成的时空观和质能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1]。发展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抛弃唯心主义时空质能观,把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束缚中**出来,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有着空前的现实意义。
1.
斗转星移,日月盈仄,寒来暑往,潮涨潮落。自然界总是在无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一件事接一件事,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绵延不断。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现代人生活的“不夜天”轮转,从最基本、最初级的机械运动,即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变动,直至人类大脑的最高级的思维活动,都无不反映出物质运动变化的序列和持续的性质,也就是时间。
孔夫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阿瑟·爱丁顿说:“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断流逝。”人们无时不在感慨:时间在流逝。水流可以不流或断流,可顺流又可逆流,但时间不能停“流”而必须不间断地且均匀地“流”,流逝是单向的,不能倒“流”。人们既不能阻遏它让它慢“流”也不能鞭策它使之快“流”,人们可以使用或消磨时间,节约或浪费时间,但不能创造或消灭时间,阻挡或催赶时间[2]。万贯家产换不来返老还童,有钱买不断黄泉路。万物走着不归路,有的匆忙,有的悠慢,哪怕一个原子,一个核子,或一个电子,它们也时时刻刻运动着,参与着,变异着和*衡着。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klites)也有类似之言:“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片叶子在不同时刻也不相同,这就是造物主铁的法则,这就是时间老人的最高宣言。现代克隆技术的克隆,也仅仅是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克隆,而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因为时间不可逆,一个生物体的历史过程是不可复制的。伽利略有这样的见解:时间的步伐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转移,时间在这个宇宙的任何角落都以同样的方式在流逝。当然人们曾有这样的感觉:当人身心愉悦的时候,时间转瞬即逝,当人百无聊赖的时候,便感到度日如年。然而,时钟还是照样走着,时间还是在均匀地流逝,那只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意识的错觉。无论人们再怎么期望让时间过得慢一些或快一些,那也只能变成一段永远的回忆。
时间如此的魅力也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诸如“黑洞时间”,“虚数时间”,“时空旅行”等试图解释时间的议论可谓奇想连篇,不胜枚举。这些议论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人类终有一天会实现在时间长河中任意遨游。189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在其《时间机器》这部小说中,首次把人类的梦想化成一部形象的文字。而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从理论上“证实”这种超时空旅行是可能的,之后关于“时空隧道”的说法,时空旅行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这种时间旅行也许意味着人们可以去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发展,回到过去与伟人一起去见证光辉伟业,或是到未来去了解股市行情,体验从未感受过得生活。可是,人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哪个人真得实现了回返往昔的时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请问他自己是如何来到世上的呢?最著名的要数祖母说,说是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掉了他的祖母,人们先撇开道义上的不容不说,可这种假说却生动地说明了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人们回顾历史,带着今天的先进武器去支援20世纪的反*战争,把*主义消灭于萌芽之中,则世界大战将不会发生,历史将作修改,而历史的今天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那究竟哪一个今天才属于人们呢?现在人们要面临的,是应该摆脱唯心主义时间观的束缚,不要在其深渊中越陷越深,**思想,认清时间描述的对象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可逆的前进特性,它是一个带有“不可逆的前进箭头”的矢量,它具有连续均匀的、前进次序不可颠倒的绝对性[3]。
2.
人们认识空间,最初是从一些具体的实物占有一定的容积开始的,如静止的物体有一定大小的体积,人们就说它占有一定的空间。空间就像是一个由长度、高度和宽度构成的容器,这个容器不但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事物,而且也容许物体在其中运动。正是物体的运动才进一步揭示了空间的特质。因此,空间是物质运动广延性的反映,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
物质是占有空间位置的,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一个场所。自然界的空间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和星体所充实的空间。空间不是物质的,也不属于物质的,而是物质占据了空间。
那么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呢?
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亦即是说,“宇”表示空间而“宙”表示时间。并且,这句话已经表明了,在整个世界里,“宇”(空间)有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维度,而“宙”(同“久”即时间)则只有从过往到未来这一个维度。
人们从日常的经验知道,一个局部的矩形空间可用其长度、宽度、和高度来量度,而要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则须用三个独立的坐标(例如笛卡儿坐标x,y,z)。生物拓朴学指出,在任何较高级的有机体中,大量细胞必须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联络。如果空间只有两维,则一个有机体仅能有一两维的构型,那么它的神经通常就像城市中的街道那样相互交截。在交截点上,不同神经将会彼此穿透,因此,若不存在第三维将不允许一条神经纤维处在另一条的上面或下面。结果神经兴奋将会相互干扰。所以,存在许多不相交截的神经通道的高度发展的有机体,只有在至少三维的空间中才有可能。在三维空间里,不论有多少个点,都能够建立两两之间的,互不交叉的通信联系。那又为什么人们不可以生活在更高维数的空间里呢?1917年,埃仑费斯特(P.Ehrenfest)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始从物理系统的动力学寻求回答。经证实,当空间的维数大于三,亦即是在四维或者更高维数的空间里,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太阳系,不可能存在稳定的行星轨道,同时也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子状态。只有在三维空间里,人们才可能有太阳系,才可能有原子、分子和动植物,才可能有人们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现实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的[4]。
在数学中,多维变量可以称作多维空间。在物理学中,有一维空间(线)、二维空间(面)和三位空间(体);不存在大于三维的物理空间。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不能直接移植到物理学中,只有在维数小于等于3(不包含时间)时,可以对应。
空间的各向是同性的。只有各向同性,人们也才能分辨出物体的具体形状、大小、位置。假如各向不是同性的,那世间万物将不会再有稳定的存在形式,将不存在诸如立方体、圆球的形体。人们在一个方位看一个人是一个样子,换一个方位则会又变成另一个样子,那么仅一个人就有无数张面孔,那就真得成了变脸了。
3.
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人们直接观察到周围远*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当中出现和开展的。从人类有了意识,在进行各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便开始了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基本量来描述他们所做的活动,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茺诞的事情。”在《自然辩证法》里,这样谈到空间和时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道出了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天体的运转,宇宙飞船的升空,潮涨潮落,到火车的奔驰以及分子运动等等,人们无不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物理量来描述其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质,而运动又是和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时间与空间,运动将无从说起,只是在人们头脑中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说,正是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才将那些抽象而又模糊的运动变得生动而又具体,由复杂变为简单,从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水*逐步提高。所以,时间和空间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量,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5-9]。
4.
质量的概念是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演绎出来的。比如,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等等。归纳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这一概念。且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1687年,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一书中定义“物质的量是被确定为正比于它的密度和体积的物质本身的量度。”质量是以物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的乘积来量度,即任何物体中所容纳的原子越多质量也就愈大。而*代,人们*惯地把质量称之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惯性质量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大小,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引力质量来衡量物体产生引力场和受引力场作用的能力大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虽然分别表示了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然而它们是有紧密联系的。实验表明,物质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数值上总互成正比关系,即物体的惯性越大,它所产生的引力场也越强,与物体的成份、结构无关。目前,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质基础的两种不同属性——惯性和引力性质,是它的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表现。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来源于物体的同一本质——质量。因此,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
能量用来表征物体的作功本领,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能量有各种存在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电磁能、原子能等。在自然界中能量总是不停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一个物体损失了能量,另一个物体便必然获得了能量。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化学能减少热能增加,原子能减少动能和势能增加,一处减少能量,另一处必然增加能量,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这也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质量是质量,能量是能量,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世界上没有脱离质量的能量,也没有脱离能量的质量。任何形式的能量转移△E,必伴随着相应的质量转移△m。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遇发生湮灭而转化为一对光子,这种原子能的释放是光子带着其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放出能量的原子的质量减少了,能量也减少了,接收能量的物质能量增加了,质量也增加了;原子放出原子能的过程就像用枪发射子弹一样,子弹带着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整个过程分别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发生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5.
综上所述,人们应树立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认清时间的单向性,不可倒流,彻底抛弃时间倒流的幻想,珍惜时间;空间是三维的,各向同性的,不存在四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实在。时间不是空间的函数,空间也不是时间的函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描述物质世界的基本量,是定义之后就不再变化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没有质量为零的物质,只要是物质,其质量就大于零。能量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属性。物质的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内的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总能量不变。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俊青.时空观的历史关注与未来展望.理论探索,2005,(3):21-23
[2]许少知等.关于空间与时间<二>.发明与创新,2005,(1):30-32
[3]凌志等.新时间概念的定义探讨.世界科学.2005,(5):44-45
[4]罗蔚茵译.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物理通报.1984,(3):8
[5]石正金.真空对话.格物(增刊),2005.8
[6]王国华.坚持科学真理,还事实真相.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第三届年会,北京,2005.
[7](英)保罗·戴维斯著.关于时间.崔存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关洪著.空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B·K.里德雷,里德雷,李泳.时间、空间和万物[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下面小编整理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欢迎阅读收藏。
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
【摘 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它的发现、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是在继承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概括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唯心史观,经过长期艰巨的科学研究完成的。
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
文章通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历程。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
一、马克思之前人们看待历史的观念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都是用唯心史观看待历史的,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
列宁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产生之前,所有思想家的观点都是唯心的。
唯心史观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有着种种表现,大体可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史观。
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
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无视物质生产活动,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二、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1. 《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是创立唯物史观的开始
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这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自觉地将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了对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朝着发展历史一般规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深刻的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手稿》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为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还分析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根源,深化了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认识。
这些认识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形成。
2. 《神圣家族》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先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认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创造者,而客观具体事物只是一般这个独立存在的本质的简单存在形式。
接下来,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针对鲍威尔等人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唯心史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观念决定历史,而是物质生产决定历史。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鲍威尔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反对群众,精神反对物质的历史。
针对这种唯心史观,马克思不仅强调了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自己”。
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这是唯物史创立过程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的说明了人的社会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进而阐明了时间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指出旧唯物主义既无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更看不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旧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者一样,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看作是精神的作用,而不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从而在看待历史的问题上是唯心的。
科学实践观的提出,为马克思全面创立和阐发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历史观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因此,*将《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的阐发
《形态》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指出费尔巴哈除了知道人们之间被理想化了的感情关系之外,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社会关系。
并强调指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自己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就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物质生活本身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并由此阐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接下来,马克思*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他们指出,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分工不仅使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彼此之间的矛盾成为现实,而且导致了对人的强制行束缚。
并指出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通过对分工范畴的考察,马克思*深刻地说明了生产活动与分工的相互关系,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对立。
正是在分工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的发展规律,并由此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随着旧制度,旧的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秩序,新的力量在壮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很多的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孟尝君,家中豢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当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什么事情也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还是热情的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有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将债券都烧了。薛地人以为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面充满了感激。后来孟尝君被解除齐国国相的职务,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们的欢迎,这时候,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个时候,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道:“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为你再安排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就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够请孟尝君去梁国担任要职,那么梁国一定可以变得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去请孟尝君,一连三次,冯谖都不让孟尝君答应。梁惠王去请孟尝君的事情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把孟尝君请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他们全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了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以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已经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巢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很多。
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然在朝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的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须服满三年才可以去除。”而姜太公到齐国以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的这么早?”太公说:“我大大的简化了君臣的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以后必定会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易,民众就不愿意接*。*易*民,民众才会归附。”
“*易*人”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成“人”。这样意思也就改变了。从指政治变成为人处世的态度。
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关,成了郑国的正卿。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也不会去捡),街上的桃树,枣树上长满了果实,也没有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的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有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的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石碏(que),怎么样才能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自己的儿子说:“诸侯即位,应该得到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自己的哥哥才谋得国君的位置的。要是周天子不认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国、魏国又是有好邻邦。”石厚于是去请陈桓公帮忙。
州吁和石厚备了很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人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派人到陈国去,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子是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一起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里呆着,待会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听从父母的正确指导。现在你这样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再也不会相信母亲了,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杀彘”现在通常用来强*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加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能够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认为孔圉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和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有的是,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的说道:“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又非常灵活。而且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就算对方学问和地位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也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就问他:“为什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让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这么会说话。小孩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的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自己知道兵力不足。于是就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就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给晋国送去了很多美女和贵重的礼物。收到这些礼物以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赐给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回绝了,并且劝导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大意,人在安全的时候,更要想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的牵挂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下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有关给历史虚无主义画像的诗词
——给历史虚无主义画像
揪住历史不放,
貌似忏悔形状。
其实借题发挥,
否定一个政党。
掏空它的根基,
抹黑它的以往。
“解密尘封档案”
“杜撰亲历沧桑”
诌得煞有介事,
编得颇具分量。
以此混淆视听,
制造人文恐慌。
《假以历史说问题》
假以历史说问题,
貌似公正却偏激。
为了抹黑一个人,
无端找来一瓶漆。
《历史老人心不焦》
岁月漫漫路迢迢,
历史老人心不焦。
休以成败论英雄,
谁人能过奈何桥?
大奸若忠自古然,
起起落落弄人潮。
斯多克芒太孤独,
公益换来公敌票。
漫道人间无正义。
输赢且看最后笑!
《记住历史又能怎么样》
记住历史又能怎么样?
历史像一位老人特别健忘。
岁月流逝了就不会复返,
复返只是根据需要者的想象。
因此有人讥讽历史——
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可有人赞美背叛那就是开创。
所以说颠三倒四……
才是历史的真相。
其实“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新鲜的只是文字的组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释义: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出处:李商隐《无题》
赏析: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典故: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全诗为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 ·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招文士饮》孟郊
曹刘不免死,谁敢负年华。
文士莫辞酒,诗人命属花。
退之如放逐,李白自矜夸。
万古忽将似,一朝同叹嗟。
何言天道正,独使地形斜。
南士愁多病,北人悲去家。
梅芳已流管,柳色未藏鸦。
相劝罢吟雪,相从愁饮霞。
醒时不可过,愁海浩无涯。
《诣西山深师》韦应物
曹溪旧弟子,何缘住此山。
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
扫林驱虎出,宴坐一林间。
藩守宁为重,拥骑造云关。
希望能够帮到您,若满意就给个采纳吧,谢谢!
爱国主义古诗(精选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国主义古诗(精选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1、《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杞人忧》
清秋瑾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4、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1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1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1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19、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2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22、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李白
23、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2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2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2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8、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
3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4、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1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1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1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19、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2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22、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李白
23、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我爱九库说说网为大家精心整理收集的关于表达爱国主义的古诗句,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本站微信公众号:sdrsyl【深度人生语录】;关注有惊喜哦(我爱九库说说网)!
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徐锡麟《出塞》
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出处: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
四、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出处:车耀先
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处: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六、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出处: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七、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出处:吉鸿昌《无题》
八、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处:*《清*月·六盘山》
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处:杜牧《泊秦淮》
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处:曹操《龟虽寿》
十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十二、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处:陆游《示儿》
十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处: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十四、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十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出处:李希仲《蓟北行二首》
十六、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出处:吉鸿昌《就义诗_》
十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处:屈原《渔父》
十八、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出处:屈原《涉江》(我爱九库说说网)
十九、西北大风起,东南战血多。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出处:杨虎城《西北大风起》
二十、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出处: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二十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十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二十三、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出处:杜甫《为农》
二十四、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出处:谭嗣同《有感》
二十五、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出处:吉鸿昌《无题》
二十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十七、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出处:李白《独漉篇》
二十八、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出处:晏殊
二十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三十、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出处:刘向 《六亲五法_》
三十一、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出处:张为《渔阳将军》
三十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
三十三、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出处:贾谊《治安策》
三十四、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出处: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三十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出处: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十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处:岳飞《满江红·写怀》
三十七、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出处:于谦:《立春日感怀》
三十八、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出处:范晔《后汉书》
三十九、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出处:*《无题》
四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处: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爱九库说说网)
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
唯物主义的名言
唯物主义语录
唯物主义名言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古诗
关于唯物主义的句子
唯物主义的古诗文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古诗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古诗
辩证唯物主义名言
唯心与唯物主义的古诗词
辩证唯物主义的古诗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名言
包含历史的古诗
包含历史故事的古诗
唯物唯心主义的古诗词
动物古诗的历史
古诗句的历史
历史的诗句
评价历史人物的古诗句
描写历史人物的诗句
历史人物的古诗
包含动物的诗句
古诗包括的历史典故
国的历史意义的古诗
包含物候的古诗句
古诗蜀的历史人物
以历史人物为题的古诗
带有历史意义的古诗
历史诗句
形容忧伤的七绝古诗
带有诗彤字的古诗词
名为京都元夕的古诗
写一段关于颜色的古诗
有关学*古诗的诗词
江畔独步寻花加拼音的古诗
可以说话的古诗柳
5首描写雨的古诗词10首
形容仙雾的古诗
桃花的古诗是
古代王妃的古诗词
写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诗
一首关于表达亲情的古诗
郑燮的古诗关于梅花
带水的古诗10首
桂林的古诗词
未来继续努力的古诗词
奇观的古诗名言
过零丁洋古诗的诵读
有八排的古诗
表示一日千里的古诗
千山万水间的古诗
书签描写书签的古诗
许愿树的古诗
古诗词中关于秋天的词语
春日风景的积极上进古诗
赞美乡村富饶的古诗
关于读书就会有好处的古诗
关于孙叔傲的古诗
带数字五的古诗情话
有关乐趣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