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主义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唯物主义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唯物主义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唯物主义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科学作为哲学概括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同时,自然科学又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进步,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每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牵涉着唯物主义历史主题的转换。从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古代、*代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问题。本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进行论述,还将更细致地挖掘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理清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中切不可割裂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来研究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旨在说明把握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自然科学;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1、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在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很难区分开来。由于生产力水*低下,科学极不发达,只有天文学、初等数学和力学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助思维的直观猜测和想象,他们力图从世界的本身去说明世界,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力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代自然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经验自然科学萌芽生根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而结束这个时期则是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坚持从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直到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它指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这说明地球上的万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接着,赖尔提出地质学“渐变论”的思想、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这些,都兆示着旧形而上学观的破产。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到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进展。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回顾这一段科学发展史时,带着惊叹的口气写道:“十九世纪中叶所记录的科学进步,其方面如此之广,以致在几页之内,只能拣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扩展了,并繁育成为分立的分支科学。对自然和技艺的所有部门都做了大规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梦想而未实现的那样。”自然科学这种多方面的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产生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各种历史前提的发展,为最终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自然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这三种主要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更迭,都是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相适应的。
2.1朴素唯物主义
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之间,由于生产的发展萌芽了古代的自然科学。古代自然科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时自然科学仅限于天象观察、初等数学和初级力学,至于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和解剖学等都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当时还没有任何称得上科学的仪器和实验,主要是直接观察的方法和简单的归纳、演绎推理法;在概念上,反映自然界实体的概念主要是水、火、气等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总的来说,古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代自然科学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确立,人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因此,人们还只能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作粗线条的,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描述,就是“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与自然科学的这种发展水*和发展状况相适应,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首先,古代哲学唯物主义采取了“原始的朴素的自然的”在本质上具有初步辩证思维形式的特征。在朴素唯物主义看来,自然界被当作一个整体而总的方面来观察:“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还只是停留在感觉经验所及的范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它是不清晰的、表面的,不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其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直观的特点。古代自然科学研究所及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都是些感性直观的物质形态和现象,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借助水、火、土、气候反映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这使得他们无法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不能从多样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与意识相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第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笼统性。正如前面说到的,古代自然科学还没有条件对自然界各个局部和细节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认识,而是对世界整体的直觉,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对世界的整体和轮廓进行笼统大致的描述,无法科学地揭示各种现象的内部的联系,例如关于自然现象的总体联系观,对当时的人来说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表现出的直接的直观的结果,其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由于有这些缺陷,正如*所说:“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也即会被另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形式所取代。
2.2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十五世纪上半叶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例如,*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经典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等。但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也只有力学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物理学对热、声、电磁只有初步的研究;化学刚刚从炼金术中**出来,但还信奉“燃素说”;古生物学还不存在;生物学主要是收集和初步整理材料,仅仅有了粗浅的分类。总的来说,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是经验的自然科学。*代唯物主义哲学也在适应*代自然科学的状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它总体上把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曾明确地指出了*代唯物主义的两个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首先是*代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用纯粹机械的原因去揭示生物机体,甚至把人看成是一架机器,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生命过程。机械唯物论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换句话说,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存在着“人学空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10]其次,*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即便承认有变化,也只是“永远绕这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11]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一局限也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结果,像*说的:“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的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2]从*的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代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它也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它认为世界不是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发展的不完善所不可避免的。
2.3历史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大步前进。*指出:“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哲学”。[13]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发生了根本地变化,由以前的收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到整理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这一时期,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解释了太阳系的起源,它使“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长的东西。”[14]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一书,揭示了地球地层的变化发展;1838年、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植物动物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和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格罗夫、赫尔姆霍兹、柯尔丁等人从不同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运动不灭的观点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一书,揭示了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指出现存的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15]由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6]因此,自然科学的大进步打开了*代唯物主义僵化的形而上学的缺口,动摇了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使唯物主义哲学及整个人类思想发生了革命的变革。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也是唯物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内在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从形式上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仅仅是人类社会或人类历史,似乎与自然无关。但问题在于,社会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7]那么,人与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就不能从历史中排出,否则会造成社会历史虚无化,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另外,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部社会生活”哲学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本身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即“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一个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马克思和*正是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3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进程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谈到这一关系时指出:“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也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里发生一定的相互补偿。”[19]这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科学真理。本文在此就关于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相互补偿”,阐述二者的关系。
3.1依赖关系
*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0]这句话说明,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受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推动的。从文中第二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截至19世纪末,先后出现过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就是以各历史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其更替的首要标志便是物质概念的历史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决定着唯物主义的时代特点,这个特点包括唯物主义各个历史形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离开科学的土壤,唯物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这表明了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
3.2指导关系
在上述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并不意味着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自然科学前进的脚步,而是唯物主义会反过来积极地影响、促进和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形式,因而可以对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叙述的那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定性的辩证法”,也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从理论上来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作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相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认识层次,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相互割裂。因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是合乎规律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21]这种通晓思维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它能够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提供协助和指导。这也说明,那种否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指导作用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站不住脚的。
3.3超越关系
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更不意味着它总是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反,它会超越自然科学,达到自然科学不断接*或实证方法暂时不能达到的认识水*。首先,唯物主义在其自身逻辑发展中能够作出自然科学在未来发展阶段才能正视的科学结论,为自然科学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远景。其次,由于自然科学实证方法的局限性,某些特殊的领域还尚未全面涉足,这时只能由理论思维去把握和指导尚未涉足的领域,为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黑夜航行中的灯塔,指明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这两种超越,都是以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前提而进行的,所以是可信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总的来说,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进程既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指导和超越自然科学。这看似矛盾的关系中又是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自然科学为唯物主义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唯物主义则通过抽象概括,使经验材料转化为理论形态。这种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反过来又为自然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指导并超越自然科学,推动自然科学往更宽广的空间发展,这又使理论转化为更深层次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如此相互推动,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便在历史的道路上双双获得发展。总之,“依赖”、“指导”与“超越”便是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相互补偿”不可分割的关系。综合以上三部分所述可知,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进程根植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沃土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向,正确把握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关系能为我们今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2][3][6][9][14][16]*.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20-321.
[5][8][12][19]*.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是高考政治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部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希望考生可以认真掌握。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观测世界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时间的单向均匀流逝性、三维空间的各向同性,展示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批驳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在对质量和能量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关键词:唯物主义;时间;空间;质量;能量
长期以来,关于时间、空间、质量与能量,一直是哲学和科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经过哲学抽象而形成的时空观和质能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1]。发展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抛弃唯心主义时空质能观,把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束缚中**出来,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有着空前的现实意义。
1.
斗转星移,日月盈仄,寒来暑往,潮涨潮落。自然界总是在无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一件事接一件事,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绵延不断。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现代人生活的“不夜天”轮转,从最基本、最初级的机械运动,即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变动,直至人类大脑的最高级的思维活动,都无不反映出物质运动变化的序列和持续的性质,也就是时间。
孔夫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阿瑟·爱丁顿说:“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断流逝。”人们无时不在感慨:时间在流逝。水流可以不流或断流,可顺流又可逆流,但时间不能停“流”而必须不间断地且均匀地“流”,流逝是单向的,不能倒“流”。人们既不能阻遏它让它慢“流”也不能鞭策它使之快“流”,人们可以使用或消磨时间,节约或浪费时间,但不能创造或消灭时间,阻挡或催赶时间[2]。万贯家产换不来返老还童,有钱买不断黄泉路。万物走着不归路,有的匆忙,有的悠慢,哪怕一个原子,一个核子,或一个电子,它们也时时刻刻运动着,参与着,变异着和*衡着。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klites)也有类似之言:“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片叶子在不同时刻也不相同,这就是造物主铁的法则,这就是时间老人的最高宣言。现代克隆技术的克隆,也仅仅是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克隆,而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因为时间不可逆,一个生物体的历史过程是不可复制的。伽利略有这样的见解:时间的步伐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转移,时间在这个宇宙的任何角落都以同样的方式在流逝。当然人们曾有这样的感觉:当人身心愉悦的时候,时间转瞬即逝,当人百无聊赖的时候,便感到度日如年。然而,时钟还是照样走着,时间还是在均匀地流逝,那只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意识的错觉。无论人们再怎么期望让时间过得慢一些或快一些,那也只能变成一段永远的回忆。
时间如此的魅力也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诸如“黑洞时间”,“虚数时间”,“时空旅行”等试图解释时间的议论可谓奇想连篇,不胜枚举。这些议论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人类终有一天会实现在时间长河中任意遨游。189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在其《时间机器》这部小说中,首次把人类的梦想化成一部形象的文字。而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从理论上“证实”这种超时空旅行是可能的,之后关于“时空隧道”的说法,时空旅行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这种时间旅行也许意味着人们可以去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发展,回到过去与伟人一起去见证光辉伟业,或是到未来去了解股市行情,体验从未感受过得生活。可是,人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哪个人真得实现了回返往昔的时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请问他自己是如何来到世上的呢?最著名的要数祖母说,说是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掉了他的祖母,人们先撇开道义上的不容不说,可这种假说却生动地说明了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人们回顾历史,带着今天的先进武器去支援20世纪的反*战争,把*主义消灭于萌芽之中,则世界大战将不会发生,历史将作修改,而历史的今天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那究竟哪一个今天才属于人们呢?现在人们要面临的,是应该摆脱唯心主义时间观的束缚,不要在其深渊中越陷越深,**思想,认清时间描述的对象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可逆的前进特性,它是一个带有“不可逆的前进箭头”的矢量,它具有连续均匀的、前进次序不可颠倒的绝对性[3]。
2.
人们认识空间,最初是从一些具体的实物占有一定的容积开始的,如静止的物体有一定大小的体积,人们就说它占有一定的空间。空间就像是一个由长度、高度和宽度构成的容器,这个容器不但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事物,而且也容许物体在其中运动。正是物体的运动才进一步揭示了空间的特质。因此,空间是物质运动广延性的反映,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
物质是占有空间位置的,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一个场所。自然界的空间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和星体所充实的空间。空间不是物质的,也不属于物质的,而是物质占据了空间。
那么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呢?
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亦即是说,“宇”表示空间而“宙”表示时间。并且,这句话已经表明了,在整个世界里,“宇”(空间)有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维度,而“宙”(同“久”即时间)则只有从过往到未来这一个维度。
人们从日常的经验知道,一个局部的矩形空间可用其长度、宽度、和高度来量度,而要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则须用三个独立的坐标(例如笛卡儿坐标x,y,z)。生物拓朴学指出,在任何较高级的有机体中,大量细胞必须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联络。如果空间只有两维,则一个有机体仅能有一两维的构型,那么它的神经通常就像城市中的街道那样相互交截。在交截点上,不同神经将会彼此穿透,因此,若不存在第三维将不允许一条神经纤维处在另一条的上面或下面。结果神经兴奋将会相互干扰。所以,存在许多不相交截的神经通道的高度发展的有机体,只有在至少三维的空间中才有可能。在三维空间里,不论有多少个点,都能够建立两两之间的,互不交叉的通信联系。那又为什么人们不可以生活在更高维数的空间里呢?1917年,埃仑费斯特(P.Ehrenfest)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始从物理系统的动力学寻求回答。经证实,当空间的维数大于三,亦即是在四维或者更高维数的空间里,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太阳系,不可能存在稳定的行星轨道,同时也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子状态。只有在三维空间里,人们才可能有太阳系,才可能有原子、分子和动植物,才可能有人们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现实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的[4]。
在数学中,多维变量可以称作多维空间。在物理学中,有一维空间(线)、二维空间(面)和三位空间(体);不存在大于三维的物理空间。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不能直接移植到物理学中,只有在维数小于等于3(不包含时间)时,可以对应。
空间的各向是同性的。只有各向同性,人们也才能分辨出物体的具体形状、大小、位置。假如各向不是同性的,那世间万物将不会再有稳定的存在形式,将不存在诸如立方体、圆球的形体。人们在一个方位看一个人是一个样子,换一个方位则会又变成另一个样子,那么仅一个人就有无数张面孔,那就真得成了变脸了。
3.
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人们直接观察到周围远*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当中出现和开展的。从人类有了意识,在进行各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便开始了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基本量来描述他们所做的活动,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茺诞的事情。”在《自然辩证法》里,这样谈到空间和时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道出了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天体的运转,宇宙飞船的升空,潮涨潮落,到火车的奔驰以及分子运动等等,人们无不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物理量来描述其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质,而运动又是和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时间与空间,运动将无从说起,只是在人们头脑中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说,正是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才将那些抽象而又模糊的运动变得生动而又具体,由复杂变为简单,从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水*逐步提高。所以,时间和空间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量,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5-9]。
4.
质量的概念是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演绎出来的。比如,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等等。归纳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这一概念。且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1687年,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一书中定义“物质的量是被确定为正比于它的密度和体积的物质本身的量度。”质量是以物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的乘积来量度,即任何物体中所容纳的原子越多质量也就愈大。而*代,人们*惯地把质量称之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惯性质量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大小,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引力质量来衡量物体产生引力场和受引力场作用的能力大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虽然分别表示了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然而它们是有紧密联系的。实验表明,物质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数值上总互成正比关系,即物体的惯性越大,它所产生的引力场也越强,与物体的成份、结构无关。目前,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质基础的两种不同属性——惯性和引力性质,是它的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表现。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来源于物体的同一本质——质量。因此,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
能量用来表征物体的作功本领,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能量有各种存在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电磁能、原子能等。在自然界中能量总是不停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一个物体损失了能量,另一个物体便必然获得了能量。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化学能减少热能增加,原子能减少动能和势能增加,一处减少能量,另一处必然增加能量,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这也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质量是质量,能量是能量,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世界上没有脱离质量的能量,也没有脱离能量的质量。任何形式的能量转移△E,必伴随着相应的质量转移△m。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遇发生湮灭而转化为一对光子,这种原子能的释放是光子带着其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放出能量的原子的质量减少了,能量也减少了,接收能量的物质能量增加了,质量也增加了;原子放出原子能的过程就像用枪发射子弹一样,子弹带着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整个过程分别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发生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5.
综上所述,人们应树立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认清时间的单向性,不可倒流,彻底抛弃时间倒流的幻想,珍惜时间;空间是三维的,各向同性的,不存在四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实在。时间不是空间的函数,空间也不是时间的函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描述物质世界的基本量,是定义之后就不再变化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没有质量为零的物质,只要是物质,其质量就大于零。能量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属性。物质的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内的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总能量不变。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俊青.时空观的历史关注与未来展望.理论探索,2005,(3):21-23
[2]许少知等.关于空间与时间<二>.发明与创新,2005,(1):30-32
[3]凌志等.新时间概念的定义探讨.世界科学.2005,(5):44-45
[4]罗蔚茵译.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物理通报.1984,(3):8
[5]石正金.真空对话.格物(增刊),2005.8
[6]王国华.坚持科学真理,还事实真相.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第三届年会,北京,2005.
[7](英)保罗·戴维斯著.关于时间.崔存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关洪著.空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B·K.里德雷,里德雷,李泳.时间、空间和万物[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有关唯物哲学的名言(精选140句)
名言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小编整理的有关唯物哲学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2、闲适是哲学之母。
3、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4、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5、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7、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8、我现在眼里什么都看不见,理由是什么快点说,我知道你有知识又是一个文明人,但你跟我说话,要降低你的水准,不要讲我难理解的话,说简单点,比喻词,拟人词,不要跟我用没用的,尽量简单点,数学,哲学,天文学,那些没用的别说!就挑着重点说!
9、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10、*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11、思辩的推理哲学家们付出了那么多痛苦,却常常由俗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形成。
12、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13、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14、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15、如果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就让你的理性在你自己的思维和经验的深处活动。 (英)霍布斯
16、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7、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18、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19、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20、不要把功夫当作武侠片,功夫其实是express yourself,有如说话一样,你要学会怎么令你的身体听从你的心灵。一个好的武术家一定是个good fighter,武术是把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光是打架只有如一座机器。身体语言是世界语言,武术也一样。
21、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斯托夫人
22、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23、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24、*的国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哲学。想要治国*天下,先要修身、齐家。修身就是三件事:坚守善的天性,保持积极心态,养成良好*惯。齐家就是四个字:孝、悌、忠、义。即孝敬父母,悌爱手足,忠于爱情,对儿女尽到义务。
25、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26、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27、Histories make men wise ; poem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 moral grave ;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
28、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29、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30、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著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 AN怀德海
31、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狄德罗
32、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
33、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34、相处是困难的,相聚是短暂的`,等待是漫长的如果迷恋系一种错,我岂不一错再错?
35、*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36、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它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它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原与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上的皱纹是它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润是它描绘出来的。
37、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38、一个人如果再也无法光荣地活下去,就该光荣地死去。 尼采
39、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 培根
40、托尔斯泰的思想也许是最高尚的哲学,最伟大的利他主义,不过这种思想对生活来说却不适用。有成千累万的事例表明人们必须用侮辱来回报侮辱,不能不这样回报。到处都得有为个人的神圣权利的奋斗;如果不要这种奋斗,那就是不道德。
41、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42、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巴尔德斯
43、爱情从希望开始,也由绝望结束。死心了,便是不再存在着任何我曾经对你有过的希望。
44、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45、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
46、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杨振宁
47、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48、粗知哲学而离弃的那个上帝,与精通哲学而皈依的那个上帝,不是同一个上帝。
49、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精选65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名言吧,名言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4、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7、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8、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1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2、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13、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14、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15、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16、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1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8、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19、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真正的*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马铁丁
21、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22、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2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2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过
25、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俄)别林斯基
26、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27、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裴多菲
28、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前苏朕)苏霍姆林斯基
29、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30、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31、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谢觉哉
32、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理
33、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34、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35、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5、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7、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8、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9、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0、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2、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名句大全 与爱国主义有关的名言名句,供您参考。
1、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3、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4、我们法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
5、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6、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
7、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8、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过。
9、热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没有理解我们就不能说爱。
10、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11、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12、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意义,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他的人品是以他的爱国行为来衡量的。
1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4、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间乐园。
15、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16、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说,要渴望祖国能成为人类理想的体现,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
17、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18、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
19、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20、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21、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22、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23、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
1.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马克思
2.作者马克思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载入中…
3.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
4.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实现“创新”。——熊彼特
5.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赫胥黎
6.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
7.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卢梭
8.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马克思
9.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均数而实现的。——马克思
10.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11.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12.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1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4.“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列宁
1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6.无产阶级的少年吆,你肩负着**全人类的重担!
17.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也说觉开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学年西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样种得是唤醒。
18.说市场经济只是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佚名
19.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
2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21.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22.**不仅是一个组织社会生活的机构,而且是一个道德理想。——刘易斯
23.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24.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马克思
25.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富兰克林
26.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资本论》
27.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2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29.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30.社会的狂飙奔跑着,以袭击的步伐**墙壁,唤醒在人们心里的精灵。——罗曼·罗兰
31.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等和剥削。——列宁
32.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3.真理像阳光一样,它很难谦逊。
34.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
35.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36.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37.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资本论》
38.“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39.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宣言》
40.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41.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和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4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43.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44.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
4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46.我们制作销售产品的广告,但也请记住,广告负有广泛的社会责任。——李奥贝纳
47.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
48.一个社会,只有当他把真理公之于众时,才会强而有力。——左拉
49.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马克思
50.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马克思
51.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麦克利兰
消费主义论文
在*时的学*、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主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儿童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杨红樱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以消费主义的理论来看,她的作品创作快、出版时间短;主角都是一些个性张扬的“不完美”的孩子;作品大多进行商业化包装和宣传。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与出版商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呈现于文化市场,老师及家长如何引导儿童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消费主义;杨红樱;速度化;个性化;商业化
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纷纷出现在儿童面前,由于选择的增多,儿童文化消费的需求自然也不断增长。在“儿童的发现”之后,**对儿童的关注度逐渐增高,而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四十余年之后刚刚开放“二胎”,大部分家庭的子女数量仍较少,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在自己经历过物质及文化资源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之后,都急切地寻求一切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资源,消费目的开始从对必需品的消费倾向于满足个人愿望的炫耀式消费。商家抓住儿童与家长的这一需求,挖掘更多的儿童读物、儿童影视作品发行与出版,这又推动了更多儿童文学“写手”的出现,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需要的关系链,促进了各种媒介下的儿童读物、儿童影视作品的迅速发展。
杨红樱是*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了多部童话及儿童系列小说,其作品多位于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有数据显示: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有作品的销售量达2600万到3000万册之间。在2008年前六个月,少儿畅销图书前180个*位中,杨红樱一个人独据71*。”[1]杨红樱的高产以及高销售数量引起了出版界、文学界等的关注,关于“杨红樱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这种高产并且高销售数量的作品是否也是高质量的。在前消费时期,起到支配性作用的是生产者,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扩张,*渐渐进入“消费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也自然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与影响。接下来就以杨红樱的作品为例,从消费主义的速度化、个性化及商业化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作品出版速度化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从2003年推出第一批作品《贪玩老爸》、《笨女孩安琪儿》等6本,2004年度又相继出版了《天真妈妈》、《漂亮女孩夏林果》等6本,直至2009年出版《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最后一本[2],“淘气包马小跳”系列20本全部结束,这部作品在前两年以每年6本的速度出版,后面几年出版速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是期间杨红樱还有其他创作,这样的创作速度不得不说是相当快的。作家高产本是好事,然而由于创作快、出版时间短,难免在创作中出现重复、模式化、整体布局欠考量等问题。
例如说,杨红樱概括自己的创作思想是“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并且也提出自己比较欣赏的是马小跳这样的淘气包和安琪儿这样的女孩子,然而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笨女孩安琪儿》中对安琪儿的描写似乎却让我们看不出她对这个女孩子的欣赏与推崇:“她长着塌鼻子、厚嘴唇,两只眼睛分得很开,一看就是笨女孩的长相”[3]。
二、人物个性化
关于个性化,杨红樱笔下突出的小主人公往往都是一些个性张扬的“不完美”的孩子,例如马小跳喜欢漂亮女老师,在《淘气包马小跳之贪玩老爸》中,马小跳有段时间坚持不去幼儿园,但是后来马天笑把马小跳送到了一个漂亮的女老师班里,马小跳就很开心地去了,甚至想要一辈子都上幼儿园了,这的确是孩子气的心理。在*的原创作品中,像这种描写“淘气包”的作品对以往一直刻画的“英雄式儿童”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颠覆,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受到长期“模式化”教育之下儿童的青睐,儿童读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获得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得以释放。
个性化是消费主义之下的特征,然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仍然有一个度需要把握,为了博取儿童的喜欢,一味地强调个性化,就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所谓“艺术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为了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要塑造“高于生活”的作品,却不能失去“源于生活”的标准。
三、消费商业化
速度化与个性化本身就是商业化的表现,出版商为了谋求利益,自然会要求作家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创作更多的作品,并且要抓住儿童与家长的心理作为卖点。除了这些,譬如说出版商进行的商业化包装和宣传,以及对于周边产品的带动(杨红樱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些手段无不让文化作品成为了一种包装过的消费品;杨红樱自己也足迹遍布全国开展读书活动,参加各种公益,这其实也可以归于另一种形式的宣传;再加以媒体界的盲目炒作,许多节目的专访评论,媒体界与评论界共同将之营造成“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符号式作品。
作品原有的真正面目已经被掩盖了,符号特性取代了原本的真实,许多消费者都被这种被营造出来的符号式特性吸引、盲目地跟风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曾经说过:“杨红樱作品是一种“电视‘图象’式通俗儿童文学创作”,如果归咎责任,我认为主要不在杨红樱身上,而是在盲目炒作的媒介,不负责任的、缺乏洞见的童书评论界,还有‘阅读’能力低下的**社会(家长、教师),只贪图后现代‘图像’媒介的经济利益的儿童文化产业。”[4]儿童对于文化消费的选择有其主动性同时也具盲目性,因而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与出版商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呈现于文化市场,老师及家长如何引导儿童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香.杨红樱引发书业界反思童书评价体系[N].中华读书报,2008-10-15.
[2]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3]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之笨女孩安琪儿[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4]朱自强.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J].*儿童文学,2007,(1).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总的说来,便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旗手。经中唐前期到贞元、元和年间,现实主义已逐渐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散文方面有韩柳的古文运动,小说方面则传奇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方面出现了白居易诸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贞元、元和年间,内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仍,赋税繁重,外则吐蕃回纥,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迫使诗人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另一方面,社会比较稳定,并曾一度在形式上获得全国的统一,也为诗人们的改革现实带来一线希望。这就是以批判现实为主旨的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二十首》序文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共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昔三代之盛也,士议而庶人谤,又曰:’世理(治)则词直,世忌则词隐。’予遭理(治)世而君圣盛,故直其词以示后,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元诗写于元和四年,正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共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这里有三点须说明:一是用新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也有一些自创新题的,但内容又往往不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是从杜甫创始的,但还不是所有新题都写时事。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现)事”,所以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便全都列入”讽谕诗”。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尽管实际上它们全是”未尝被于声”的徒诗,但仍自名为乐府,并加上一个”新”字以示区别。这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和思想
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这不仅是他的政治态度,也是他的创作态度。当校书郎秩满时,他”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意见。他指出人民的贫困是由于”官吏之纵欲”、”君上之不能节俭”、”财产不均,贫富相并”。他要求统治者”以天下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欲为欲”。为了了解人民的”心”,他建议统治者”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一方面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一方面又利用诗歌的特点来配合斗争,凡”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这时写出的。这些诗象连弩箭似的射向黑暗的现实,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豪们的心,使得他们”变色”、”扼腕”、”切齿”。然而诗人却是”不惧权豪怒”!
元和十年(815),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捕贼,*们怒其越职奏事(白居易时为赞善大夫),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得罪的原因还是在于那些讽谕诗,所以他自己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二)后期–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江州之贬是对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换尽旧心肠”,诗人虽未免言之过分,但比之前期确有了显著的不同。在江州司马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唱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生”这样的诗句。但已转向消极。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在前期还只是偶一浮现的佛、道思想,这时也就逐渐滋长。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而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言”,他认为”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的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所以刘禹锡称道他说:”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其实是可悲的。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支配下,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它的战斗性和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谕诗”。
但也应指出:白居易的消极毕竟不同于王维的”万事不关心”。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在力所能及而又不触怒*们的情况下还是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在杭州时的筑堤浚井。人民对他也很有好感:”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他晚年在洛阳也时常想到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只是老百姓”饥冻”的根源,他再也不去追究、揭露了。会昌六年八月,诗人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还有其独*献,这就是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在他以前,还没有谁如此明确地提出过。
这种观点,不仅是他自己的创作指南,而且也是他衡量古代作家作品的标准和领导新乐府运动的纲领。对六朝以来那种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东西,他作了彻底的否定。历来风骚并称,李杜齐名,但白居易却说屈原”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只”得风人之什二三”;说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不及杜甫的”尽工尽善”;而且即使是杜甫,他也认为为时为事而作的作品还不够多。这样的持论虽不免偏激狭隘,但也说明他的大胆和坚决。对廓清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并认为象《诗经》中《北风》之刺威虐,《硕鼠》之刺重敛,汉童谣”广袖高髻”之刺奢荡等,都是由”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因此,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新乐府运动,便是在上述诗论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新题乐府和少数古题乐府也都体现了或符合于这些理论精神。
第三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五十一岁以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这个分类原不够理想,因为前三类以内容分,后一类又以形式分,未免夹杂,但基本上还是适用的。同时从他把杂律诗列为一类来看,也反映了律诗这一新诗体到中唐元和年代已发展到可以和古体诗分庭抗礼了。他晚年又曾将五十一岁以后的诗只从形式上分为”格诗”和”律诗”两类,也说明这一情况。
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这些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真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从”惟歌生民病”出发,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在《采地黄者》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
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在封建社会,不只是农民,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要求宪宗尽量拣放。因此在《七德舞》中他歌颂了太宗的”怨女三千放出宫”,而在《过昭君村》一诗中更反映了人民对选宫女的抵抗情绪:”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同情,诗人写出了那著名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唐诗中以宫女为题材的并不少,但很少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宿空房,秋夜长”一段,叙事、抒情、写景,三者融合无间,尤富感染力。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使诗人还只能发出”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和呼吁,但在那时已是很可贵了。
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知道是从何而来的,他曾一语道破:”一人荒乐万人愁!”为了救济人病,因此讽谕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实物而收现钱的”两税法”。这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痛苦。《赠友》诗质问道:”私家无钱炉,*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暮衣食尽”、”憔悴畎亩间”。在《重赋》中,更揭露了两税的真相:”敛索无冬春。”对农民的憔悴也作了描绘,并提出控诉:”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的”宫市”。所谓宫市,就是由宫庭派出宦官去市物。这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的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过问,白居易这时却写出了《卖炭翁》,并标明:”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篇中”黄衣使者”和”宫使”,便都是指的宦官。此诗不发议论,更没有露骨的讽刺,是非爱憎即见于叙事之中,这写法在白居易的讽谕诗里也是较独特的。《宿紫阁山北村》一篇,则是刺的掌握禁军的宦官头目,曾使得他们”切齿”。
中唐的弊政,还有”进奉”。所谓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谋求*。白居易的《红线毯》,虽自言是”忧农桑之费”,其实也就是讽刺”进奉”的。诗中的宣州太守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官。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采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说当时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又《论于迪裴均状》也说”莫不减削军府,割剥疲人(民),每一入朝,甚于两税”,可见”进奉”害民之甚。对于统治阶级的荒乐生活本身,白居易也进行了抨击,如《歌舞》、《轻肥》、《买花》等,都是有的放矢。
作为讽谕诗的第三个特点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这又和中唐时代国境日蹙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西凉伎》通过老兵的口发出这样的慨叹:
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这种情况原应激起边将们的忠愤,然而事实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为什么无意收呢!《城盐州》揭穿了他们的秘密:”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令人发指的,是这班边将不仅养寇,而且把从失地逃归的爱国人民当作”寇”去冒功求赏。这就是《缚戎人》所描绘的:”脱身冒死奔逃归,昼伏露行经大漠”,”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在这些交织着同情和痛恨的诗句中,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当然,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他也是反对的,如《新丰折臂翁》。但也应看到这首诗是为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而发,带有咏史的性质。
在艺术形式方面,讽谕诗也有它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这类诗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概括地说,讽谕诗约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实也是他的讽谕诗的一般特色。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白居易效法《诗经》作《新乐府》五十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之类;同时还利用诗的结尾(卒章)作重点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题思想非常明确。这也就是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而且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抉择的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例如”宫市”,《新唐书》卷五十二说:”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很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当时的”进奉”也是形形*的,同书同卷说当时有所谓”日进”、”月进”,但他也只写一《红线毯》。这当然也有助于主题的明确性。
(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卖炭翁》,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两句,便画出了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并暗示这一车炭就是他的*子。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此外如《缚戎人》的”唯许正朔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上阳白发人》的”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也都可为例。
(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歌舞》在畅叙秋官、廷尉”醉暖脱重裘”的开怀痛饮之后,却用”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作对比,都具有这样的作用。《买花》等也一样。这种阶级对比的手法也是由阶级社会生活本身的对抗性矛盾所规定的。
(四)叙事和议论结合。讽谕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他有的诗,议论是比较成功的,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新丰折臂翁》的卒章也有比较鲜明的感*彩。但是,也有一些诗,结尾*于纯粹说理,给人印象不深,甚至感到有些枯燥。只有《卖炭翁》等个别篇章,不着一句议论,可以看作例外。
(五)语言的通俗化。*易*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但讽谕诗更突出。这是因为”欲见之者易谕”。他仿民歌采用三三七的句调也是为了通俗。把诗写得”易谕”并非易事,所以刘熙载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二)袁枚也说白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载,此妙谁探?”(《续诗品》)白诗流传之广和这点有很大关系。白居易还广泛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有的用人事比喻人事,如”托幽闭喻被谗遭黜”的《陵园妾》,”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更具有双重的讽刺意义。
讽谕诗的这些艺术特点都是为上述那些内容服务的。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主要是太尽太露,语虽激切而缺少血肉,有时流于苍白的说教。宋张舜民说”乐天新乐府几乎骂”(《滹南诗话》卷三),是有一定的根据的。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技巧问题了。
讽谕诗外,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感伤诗中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的,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共同的悲惨命运。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于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以及景物烘托的浑融,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入神,所有这些则是它的艺术特点。
他的闲适诗也有一些较好的篇章。如《观稼》:”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对自己的闲适感到内疚。《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幻想让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也表现了诗人不忘国计民生的精神。但历来传诵的却是杂律诗中的两首。一是他十六岁时所作并因而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另一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那首七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佑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着(或十一家着)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梅尧臣名人名言: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作诗无古今,惟造*淡难。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疲马不畏鞭,暮途知几千。
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老树着花无丑枝。
梅尧臣名人名言
唯物主义的名言
唯物主义名言
辩证唯物主义名言
唯物主义语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名言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古诗
关于唯物主义的句子
唯物主义的古诗文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古诗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古诗
唯心与唯物主义的古诗词
辩证唯物主义的古诗词
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诗句
唯物唯心主义的古诗词
唯心主义名言
极简主义的名言
主观唯心主义名言
享乐主义名言
人文主义名言
爱国主义名言
萨特存在主义名言
讽刺形式主义名言
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
爱国主义名言警句
女权主义英文名言
爱国主义名人名言
实力至上主义教室名言
唯心主义的句子
主观唯心主义的句子
中国唯美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