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荒石园句子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荒石园句子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荒石园句子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荒石园句子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诗鉴赏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
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 字,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象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诗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
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样丰富的景色,这样清幽的境地,怎不叫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呢?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
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
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看似*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
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山石》诗便是如此。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凡之事(象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象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象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诗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宛在目前,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所以方东树说:“不事雕琢,更见精彩,真大家手笔”(《昭味詹言》)。
整理:zhl201703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王建诗鉴赏
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不归,就天天上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这一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王建的这首《望夫石》亦然。
头四句十二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的动人的画图。
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整理:zhl201703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浣纱明月下。
王维诗鉴赏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着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富寿荪先生评此诗:“写白石滩浣纱女子,点缀以绿蒲明月,素雅绝尘。”(《千首唐人绝句》,此诗同《山居秋暝》意境类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整理:zhl201612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石潭记语段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段赏析】
1、第1段:
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
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第3段:
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犬牙差互”写的是*的形状。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
4、赏析第4段:
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简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流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文章无论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而这一特点,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发现的又一处风景绝佳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离自然不远。寻踪前往潭边,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珮环”,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似一位带有百种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闲中,被轻风拂动了所珮的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引发一种急切一睹潭水风采的强烈愿望。作者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这自然得力于作者巧妙的文笔。
当作者急切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下得极精当。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澄,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立体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奇妙的是:*岸处,那石底边沿上卷而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奇邀宠。它们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岛屿,或嵯峨不*,陡立如削……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更可喜的是,潭边还有那“青树翠蔓”,在阵阵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把潭边藤树的姿态写得很有特色:树木青葱,枝蔓翠绿,错综交织,低垂摇曳,参差错落,迎风飘扬。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叹一句:“心乐之”了!
他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这时,似乎只有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带给他由衷的欢乐!特别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鱼更使他感到自然胜境中的其乐无穷:由于潭水的清澄无尘,看下去鱼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写鱼之游的文字,素来被评家所称道。为文不假譬喻,专用白描,尤其是抓住鱼翔浅底,忽止忽逝这一特点细加描绘,把鱼在阳光下不动的怡然,时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现得活灵活现,使鱼的一止一逝的神态均历历可见。鱼似在空气中无所依傍,自由游动的逼真形象,更衬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净。这段描写明显是化用了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笔法,但鱼翔的动感,日光的亮度,潭水的形态,却显然高出一筹,细致生动多了,文字体物既精细入微,构思也十分巧妙。综观全篇,柳宗元对潭水虽只着一个“清”字,但这水清的程度,却通过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写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更加欢畅,他感到尾尾游鱼,似在“与游者相乐”。这是一种鱼水相得之乐,也是作者暂时解脱烦恼后,感受到的物我无间之乐。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珮环”的水声,丁冬入耳,仍不时传来,引得他又好奇地向传来水声的西南方向望去。文中写“西南而望”,说明作者是先闻水声,后*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这里,柳宗元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时从潭边凝望竹林中流注而下的小溪,那明亮闪光的,是轻吟浅唱着欢流的溪水。由于溪谷的蜿蜒曲折,竹林对阳光的筛挡,溪水流动中忽而明亮耀眼,忽而又光彩全无,犹如飘动的火焰,忽明忽灭。这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是大手笔的画家,怕也难以如此精确传神地绘出这画中色调、光彩、形态和动势,然而柳宗元却做到了!而且仅仅用了八个字,真可谓达到了用字剪削烹炼,以少总多,形容曲尽极致了!
再从山溪向上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是从溪水写到溪身。写溪身仍是以形象逮人。那犬牙般交错的岩石,参差铺延,高低错落,渐渐挡住了作者的视线,那小石潭的源头也就无法确认了。
柳宗元*潭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一种出奇的寂静和凄清之感,悄然袭来,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突然由欢畅转为一种难以言状的忧伤。其实,这种感情的起伏跌宕,对于柳宗元来说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以一个谪吏的身份登临山水的,幽静深邃的小石潭风光,可使他感受自然美而欢欣;空无人迹,寂寥冷清的山野气氛,又可引发他神伤骨寒、悲怆哀怨的心境。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这使我们不禁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中的孤独形象,想起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却偏偏感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无尽怅惘。压抑不住的感情暗流在起伏奔涌,山光水色只不过是激发它的热度和流速的媒介罢了。
心境既转为凄凉,自然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虽然,作者离开了小石潭,但小石潭也由此而久远地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柳公作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苏轼说柳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切当的评语。在这篇简淡精练的游记中,便包涵着多少细密浓郁、丰富优美的诗味啊。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 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岸,卷石底以出:靠*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竹石》译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
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延续下来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诗句和画面互相配合,的确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使人浮想联翩。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读着这首诗,一个不向恶劣环境屈服,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像“竹”一样站立在读者面前。鼓励人们为了美好的今天,树立“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
《竹石》一诗就可以体现出他的品格。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喜爱这首诗也正因为此。
诗中运用“咬定”、“立根”等动词把岩竹拟人化,展现出了石竹的坚定,刻画了石竹所处的环境的恶劣,传达出了它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三、四句又进一步写了在狂风以及其他无数次的磨难面前,它都不曾惧怕,依旧坚忍不拔,茁壮成长。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这个光辉形象恰恰就是诗人自己。石竹的品格正象征着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作者托“竹”言志,借助石竹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中的一首古诗,练*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á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
生:用部首查字法。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è”。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能力。
《竹石》的诗意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诗意: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王维《白石滩》鉴赏及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白石滩》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览。
《白石滩》
唐代: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译文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白石滩》注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
“清浅”二句:青绿的蒲草长得快差不多能用手握了。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作蒲包等。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向:临*,将*。堪:能够,可以。把:握。
“家住”二句:家住水东水西的女子,月夜三三两两地出来,在白石滩前洗纱。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白石滩》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它们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用笔都空灵、超妙。这正是司空图所推崇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的高境。
最后两句,诗人在白石滩上绘上了一群少女。她们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都趁着月明之夜,来到这浅滩上洗衣浣纱。不言而喻,正是这皎洁的明月,才把她们吸引过来的。这就又借人物的活动中再衬明月一笔。由于这群浣纱少女的出现,幽静明媚的白石滩月夜,顿时生出开朗活泼的气氛,也带来了温馨甜美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都活起来了。这就又通过人物的行动,暗示了月光的明亮。这种写法,跟《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以鸟惊来写月明,颇相类似。
此诗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似,幽静而有生气,乡村生活气息颇浓,与《过香积寺》、《鹿柴》那一类诗的冷寂情调、意境是迥然有别的。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白石滩白天所见的清秀景色,后两句写晚上所见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诗人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清浅、明朗、柔和、优美的图画,足可见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画面清丽优雅,盎然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外。诗写清溪白石,语言也象清溪白石,洁净洗练,朴素圆实,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流露出诗人特有的诗风。
《白石滩》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拓展:鹿柴王维赏析
【原文】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翻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全诗就是这样,先写动景,后写静景,在写动景时用静景作铺衬,在写静景时用动景来映衬,这样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映衬,勾勒了一个动静和谐的幽美意境,让人感受到《鹿柴》所描写的确确实实是一个静谧安详、景色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
刘禹锡的这首《石头城》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城。作者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但这首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在朝廷昏暗、*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不过,后来的诗人并不因此而搁笔,咏金陵的诗词还是层出不穷,只是很少能达到刘禹锡这首诗的水*罢了。
整理:zhl201703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
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
何事惊麋鹿?
柳宗元诗鉴赏
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永州位于湖南、广东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稀少、荒凉僻远之地。
柳宗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贬,感慨万端。加上其所任永州司马,只不过是一个闲散之官,因而他没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情,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这首五言古诗中,不难体会出诗人的这种情绪。
从标题可知,诗是写诗人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所见,并且是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层展开的。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何尝不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呢?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整理:zhl201703
荒石园句子赏析
丑石句子赏析
小石潭记赏析句子
燕园树寻句子赏析
沁园春雪句子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句子
石缝间的生命句子赏析
句子的赏析
句子及赏析
句子赏析
沁园春长沙句子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句子
狗猫鼠赏析句子赏析
赏析句子
中国石拱桥句子赏析
台阶赏析句子赏析
简爱赏析句子赏析
句子加赏析
猫的句子赏析
边城赏析句子赏析
五猖会赏析句子赏析
父亲的病赏析句子赏析
红岩赏析句子赏析
我看句子赏析
飘的句子赏析
好的句子及赏析
带赏析的句子
家的句子赏析
春的句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