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的诗句

关于赋比兴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赋比兴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赋比兴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赋比兴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1k+) 说说(6k+) 名言(309) 诗词(17) 祝福(1k+) 心语(83)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智慧
  •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风·谷风》:“**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6-07 12:47:14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 诗经
  •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南宋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文体之赋比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赋

      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6-28 19:53:19
  •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 诗经
  •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语:相信大家都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阅读全文]...

2022-02-09 03:07:12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 诗歌
  • 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妙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比兴详解】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

    [阅读全文]...

2022-03-13 14:51:00
  •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语文
  • 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兴”概念,属于*古典文艺理论领域“诗法”的范畴,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比兴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比兴详解】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

      1、作用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2、释义

      (1)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南朝梁刘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南朝梁刘勰:“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唐刘知几:“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唐刘知几:“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宋。

      (2)指创作诗歌。宋王安石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3、起源发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

2022-04-24 18:12:14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 诗经,艺术
  •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阅读全文]...

2022-05-02 12:38:52
  • 关于兴趣的诗句

  •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唐寅《贫士吟》

    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大师京国旧,兴趣江湖迥。——王安石《赠宝觉》

    苟非兴趣同,珍肴徒绮错。——司马光《张明叔兄弟雨中见弄水轩投壶财酒薄暮而散斗》

    物华时变更,兴趣日相续。——司马光《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山斋》

    潺湲杳霭烟波古,散诞逍遥兴趣新。——司马光《和伯常自吨州见寄》

    物华供兴趣,亦足墀崎岖。——司马光《员村坂》

    汀州春晚乐忘归,野草幽花兴趣微。——舒岳祥《赋杜若花》

    主人道门老,兴趣久已炎。——韩维《送回圣过洞清会》

    望远有异观,山水陶兴趣。——董嗣杲《银树道上客怀》

    虽然形气殊,兴趣无异否。——卫宗武《初夏登北山·春山如佳人》

    兴趣江湖迥,松筠起碧浔。——孔*仲《孙元忠寄示种竹诗戏以二十篇答·其九》

    兴趣诚不已,梅花安可留。——陈洪绶《饮竹溪*上与主人九元居士》

    会心多兴趣,随意坐林樊。——邵輶《宁国寺》

    矫首看飞翮,悠然兴趣长。——黄淮《辛丑春日书怀十首·其八》

    知君从此号松雪,兴趣颇类吴兴公。——史谨《松雪轩》

    归来白发老京华,无复孤山兴趣佳。——孙蕡《题荆徵士茂之藏杨补之梅花图》

    孤雁赋、逍遥篇,兴趣托高远,出尘拔俗何翩翩。——刘炳《墨池谣简钱本初》

    亭上相逢兴趣幽,松声林影一天秋。——王绂《山水》

    一天风雪又深冬,添得诗人兴趣重。——王绂《对雪再用韵》

    閒来野老话桑麻,谈罢归时兴趣赊。——林占梅《薄暮自*村归新庄精舍》

    钻纸纷纷笑冻蝇,年来兴趣冷于冰。——林占梅《书感·钻纸纷纷笑冻蝇》

    李侯兴趣山林远,韩子文章日月光。——李昱《题李愿归盘谷图》

    衣冠名教异,兴趣一时同。——姚文奂《题西园雅集图》

    谁识渔樵兴趣閒,由来家计在江干。——赵承孙《题钱德钧水村隐居图(事详本传)》

    兴趣简介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阅读全文]...

2021-12-20 16:26:05
  • 关于兴亡的诗句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英雄聚散阑干外,今古兴亡欸乃间。——汪元量《浙江亭和徐雪江》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韦庄《上元县》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郑板桥《念奴娇·高座寺》

    一代兴亡成昨梦,万重恩怨视空华。——宁调元《粤东感赋·彩凤荒唐逐野鸦》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白朴《寄生草·饮》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任昱《清江引·钱塘怀古》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金陵》

    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辛弃疾《清*乐·题上卢桥》

    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王国维《颐和园词》

    宝鞭不惜弃道傍,坐令老妪知兴亡。——韩元吉《玩鞭亭》

    咳唾变兴亡,咄嗟异荣辱。——方回《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

    往事俱休,更莫遣兴亡狂白头。——王奕《沁园春·唐李太白》

    叹世和刘时中土库千年调,金疮百战功,叹兴亡一场春梦。——张可久《落梅风·玉果山先上》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杜甫《壮游》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千古兴亡费讨论,总一段渔樵话本。——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

    娱琴适情性,悟棋知兴亡。——方回《小饮张季野宅分韵得张字》

    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九十日秋多雨水,一千年史几兴亡。——白玉蟾《题南海祠》

    兴亡道之运,否泰理所全。——吴筠《览古十四首》

    成改须归命,兴亡自系时。——邵雍《观棋大吟》

    家国兴亡都不管,满城争看放风筝。——*《金粉泪(56首)·要人玩耍新生活》

    停舻一以眺,太息兴亡理。——储光羲《贻余处士》

    世无*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秋瑾《剑歌》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苏轼《荆州十首》

    欹枕不禁肝肺热,汪然流涕惜兴亡。——汪元量《南岳道中二首·夜来大醉别衡阳》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郑起《再登南楼》

    山川一今古,人物几兴亡。——文天祥《保州道中》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李峤《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苏轼《舟中听大人弹琴》

    吊古考隆替,抚时推兴亡。——方孝孺《喜脩德汝器二君子偕嘉猷秀才至二首·其二·孟春期过我》

    大中则经,兴亡则史。——蔡襄《亲祀南郊诗》

    天心悬去就,人事决兴亡。——周龙藻《刘文成公祠》

    曾问兴亡事,丁宁寄勿言。——齐己《寄唐洙处士》

    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安能浪信人言已成佛,幻视世界无兴亡。——丘逢甲《题崧甫弟遗像》

    孤云落日倚西风,历历兴亡望眼中。——方岳《雨花台》

    丹青意气稍或别,治乱兴亡一回首。——郑善夫《南唐后主画竹引》

    醉中亦话兴亡事,云道总无珪组累。——吕洞宾《赠刘方处士》

    自昔兴亡,具载诗书。——袁甫《和晋斋兄韵》

    不与兴亡城下水,稳浮渔艇人淮天。——贺铸《九日登戏马台》

    我今为子登楼赋,书版一讽悲兴亡。——苏籀《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

    坐想兴亡成感慨,起瞻星象倍辛酸。——丘葵《秋夜·缺月黄昏照短垣》

    问之不答意何长,兴亡已落纹楸里。——郑善夫《太乙山歌》

    [阅读全文]...

2022-06-30 18:42:31
  • 兴趣相投的诗句

  • 经典
  •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宋】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1、一见如故2、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已千杯少。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情趣相投5、志同道合6、惺惺相惜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1、《别董大》—— 高适 (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欧阳修(宋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3、《赠元稹》——白居易(唐代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4、《念奴娇》——吴儆(宋代)相逢恨晚,人谁道、早有轻离轻折。

    不是无情,都只为、离合因缘难测。

    秋去云鸿,春深花絮,风雨随南北。

    絮飞鸿散,问谁解舀得得。

    君自举远高飞,知他此去、萍梗何时息。

    雅阖幽窗欢笑处,回首翻成陈迹。

    小楷缄题,细行针线,一一重收拾。

    风花雪月,此生长是思忆。

    5、《别葛使君》——王安石(宋代)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6、《感皇恩次韵姚牧庵题岁寒亭此首下原附牧庵》——程文海(元代)翠节下天来,通明谁侍。

    地有高斋要名士。

    相逢恨晚,老矣酒兵诗帅。

    岁寒同一笑、千年事。

    黄鹤羁情,暮云离思。

    半掬心香火初炽。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

    正相思,恰有江南使。

    这是李商隐的诗句,也在》里出现过,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残荷听雨声”。

    所谓诗无达诂,我也只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残荷”象征年老,而且孤独,因为荷叶残枯的时候,往往周围的“同伴”也都已经七零八落了。

    斑斑点点的雨滴打将下来,可以想象那时气氛凝重,引人深思。

    表达一种孤独但又闲适的生活状态。

    [阅读全文]...

2022-06-20 16:48:09
  • 歌颂大兴的诗句

  • 歌颂
  • 歌颂大兴的诗句

      完达西麓,沃野万顷,

      七星挠力,二川交融,

      双龙抱珠,名曰"大兴"

      壮哉大兴。

      宝岛天生福地,

      两河孕育文明。

      七星之源,凤林古城,

      历经几千年风雨;

      团山脚下,石斧陶片,

      彰显新石器时空。

      叶赫那拉兮,祖居此地,

      游牧渔猎兮,栉风沐雨;

      艰苦备尝兮,卧雪爬冰。

      铁流滚滚兮,踏*千里冰雪;

      问鼎中原兮,终立国号“大清”。

      正所谓:

      融中华民族于一统,

      创北大荒精神之雏形。

      两河从此罕人迹,

      唯余皑皑白雪猎猎风。

      团山依旧在,长河落日红。

      膏腴之地,倭奴觊觎,

      开拓闹剧,一场春梦。

      开发大兴,敢问先锋有几?

      五十六人先遣队,

      一九六五破冰凌。

      东风劲,战旗红,

      一缕炊烟腾云空;

      茅草屋,破帐篷,

      荒原婚礼正举行......

      “东方红”,“老一营”,

      京津哈沪众知青,

      挖渠排水修路桥,

      开荒建点同进行,

      肩头纤绳紧,脚后泥浪生,

      万众一心战天地,

      血汗浇来春意浓,

      艰苦奋斗十数载,

      大兴农场始建成。

      美哉大兴。

      肥田沃土,粮茂渔丰。

      草茵茵,花艳艳,

      天蓝蓝,水清清。

      春风绿染,稻香蛙鸣,

      百鸟翔集,锦鳞游泳,

      鹤鸣九皋,鹳舞碧空,

      遮天雁阵栖沙渚,

      双浴鸳鸯凫绿汀,

      荷花仙子聘婷舞,

      万朵菡萏映日红。

    [阅读全文]...

2022-04-26 22:27:59
当前热门
赋比兴的诗句 - 句子
赋比兴的诗句 - 语录
赋比兴的诗句 - 说说
赋比兴的诗句 - 名言
赋比兴的诗句 - 诗词
赋比兴的诗句 - 祝福
赋比兴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