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关于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47) 说说(39) 名言(41) 诗词(5k+) 祝福(6) 心语(3)

  • 蒹葭赏析

  •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赏析诗经,欢迎大家分享。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阅读全文]...

2022-03-01 19:14:05
  •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简介: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于此诗所表达的主题历代皆有争议。《毛诗正义》认为是讥刺秦襄公不修礼仪;今人高亨认为是恋者情歌;《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则认为此诗是秦穆公求贤诗,伊人指大周功臣姜太公。

      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3、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4、阻:险阻,难走。

      5、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6、宛:仿佛。

      7、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8、晞(xī):晒干。

      9、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10、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1、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4、涘(sì):水边。

      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阅读全文]...

2022-01-02 00:37:58
  • 诗经赏析蒹葭

  • 诗经
  • 诗经赏析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诗经赏析蒹葭,欢迎参考!

      诗经赏析蒹葭

      蒹葭

      佚名·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阅读全文]...

2022-03-01 10:38:42
  • 蒹葭赏析

  • 蒹葭赏析

      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赏析(通用6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阅读全文]...

2022-01-07 14:24:33
  • 诗经蒹葭_蒹葭翻译_蒹葭赏析

  • 诗经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阅读全文]...

2022-03-01 04:58:13
  • 蒹葭诗经赏析

  • 诗经
  • 蒹葭诗经赏析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

      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7-16 20:36:41
  •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 诗经,文学
  •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一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一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

      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我那魂牵梦绕的佳人,就在水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迂回难走。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沙洲上。

      【赏析】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一毛一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 “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一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一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一离、情景交一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阅读全文]...

2021-12-08 12:43:34
  •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

  • 诗经,古诗文
  • 蒹葭《诗经秦风》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诗经秦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 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百读而不厌。

      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

    [阅读全文]...

2022-01-08 09:32:33
  •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 诗经,理解,文学
  • 《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的赏析与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原词《诗经·蒹葭》欣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基本信息

      《秦风·蒹葭》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后世影响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风·蒹葭》的影响,由此可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此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二首》)的诗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当代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作《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阅读全文]...

2021-12-28 16:10:32
  • 诗经蒹葭简短赏析

  • 简短,诗经,古诗文
  • 诗经蒹葭简短赏析

      蒹葭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蒹葭简短赏析,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1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赏析2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3-04 16:05:16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句子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语录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说说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名言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诗词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祝福
古诗蒹葭的句子赏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