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带柳州的

关于古诗带柳州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带柳州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带柳州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带柳州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6) 语录(3) 说说(5k+) 名言(484) 诗词(289) 祝福(1k+) 心语(51)

  • 柳州溺亡*讣告

  • 礼仪
  • 柳州溺亡*讣告

      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的意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柳州溺亡*讣告,希望大家喜欢!

      11月4日21时许,广西柳州市*肖文荪落入柳江河溺亡。柳州市委市*“两办”昨晚(11月6日)通过当地媒体发布落水溺亡*肖文荪的讣告。

      *柳州市委员会办公室和柳州市人民*办公室共同发布的讣告称,*柳州市委副*、市人民**肖文荪同志,于2015年11月4日逝世,享年51岁。兹定于2015年11月8日上午9时,在柳州市柳南区柳太路20号柳州市殡仪馆大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针对此前盛传肖文荪死前曾被有关部门调查一事,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昨日回应媒体称,广西纪检机关未接到对肖文荪的举报,也未对其进行任何调查。

      此外,据当地官方消息,事发当夜与肖文荪一同出现在柳江河边的秘书并未落水,日前仍在正常上班。

      拓展:

      1、讣告的形式

      (1)一般式讣告。这种讣告是人们常用的讣告。它的写法是:

      ①在开头一行中间写“讣告”二字,或在“讣告”前冠上死者的姓名,如“×××讣告”。字体要大于正文的字体;

      ②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享)年岁数。

      ③简介死者生*,着重简略介绍死者生前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④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⑤相关图片 文字 视频都可以发布。

      (2)公告、宣告式讣告。这种讣告隆重、庄严。一般用于党和*和国内的重要人物或影响大人物。它是由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作出决定发出的。公告、宣告式讣告的写作:

      ①标出发公告或宣告的单位名称和死者的姓名。如“*中央、*常委会、*”、“×××逝世”;

      ②标明文种“公告”或“宣告”;

      ③正文写公告或宣告内容:

      a、公布死者逝世的消息。如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时间、地点以及终年岁数;

      b、简介死者生*和对死者的`评价,以及对死者表示哀悼之词;

      c、署明公告或宣告时间。

      (3)新闻报道式讣告

      这种讣告作为一则消息在报纸上公布,旨在让社会各界人士知道。这种讣告的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但也有的报道得较详细。

      2、撰写

      常用一般式讣告,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标题写"讣告"二字,或冠以逝者名字"×××讣告",字体应大于正文。宜用楷、隶书体。

      二、正文写明逝者姓名、身份、民族、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

      三、 正文接着写简介逝者生*。主要写其生前重要事迹、相关图片 文字 视频都可以发布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四、正文最后写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五、署明发讣告的个人、团体名称及发讣告的时间。

    [阅读全文]...

2022-07-07 15:47:09
  •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翻译(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古诗答案)

  •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柳州任刺史,至元和十四年(819年)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在柳州一共待了四年。此诗即作于贬官柳州时期。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注释:

    手种黄柑(gān)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yú)。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黄甘:即黄柑。柑的一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jīng)州利木奴。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皇树:即橘树。木奴:指柑橘的果实。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不学”句: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这句话是从反面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喷雪:形容白花怒绽。垂珠:悬挂的珠串。这里比喻柑果。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坐待:渐渐地等待。宋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滋味:美味。《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柳宗元的主要作品有:

    江雪、小石城山记、捕蛇者说、冉溪、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渔翁、黔之驴、小石潭记、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梓人传、箕子碑、桐叶封弟辨、种树郭橐驼传、愚溪诗序、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溪居、钴鉧潭西小丘记、零陵春望、新植海石榴、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早梅、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别舍弟宗一、红蕉、郊居岁暮、首春逢耕者、重别梦得等。

    [阅读全文]...

2021-12-17 02:17:23
  • 《柳州峒氓》赏析

  • 当时的柳宗元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惯,关心当地老百姓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和峒氓生活接*的情况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啊。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

      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说:柳州城南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柳江渡口,从那里经过的是穿着特殊服装的少数民族人民,与他们言语不通,难以亲*。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说:峒氓们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就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写峒氓御寒之物。

      “鹅毛御腊缝山罽”,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罽(jì记),用毛做的毡子一类东西,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这句是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这句是说: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三、四两句如画。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俗。《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我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2-16 05:55:47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 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 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 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 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 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风波 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 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 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 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 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 他不楚黯然神伤;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是写江流。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 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这句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别致。这一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 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 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2-07-04 21:21:48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词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7-20 09:19:34
2022-02-03 16:52:57
  • 咏柳古诗

  • 诗歌
  • 咏柳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柳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柳

      诗人: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读了李白的《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你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神仙啊。)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成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醒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常的事。但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实,他去没去世也没有人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只一个两个。

      扩展资料: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属于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咏柳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品评价

      咏柳明钟惺《唐诗归》:“奇露语开却中晚。”

      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阅读全文]...

2022-05-14 17:30:17
  •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赏析

  • 这首刘禹锡的再授连州至衡阳是他回赠他的好友柳宗元所作,当时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有着相似的被贬经历。故作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

      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

      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

      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夏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又被排挤到更加僻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诗即为此而作。一、二两句,寥寥数语,就把他们屡遭挫折的经历描画出来。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重临”州政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完全是置人死地的迫害呵。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的故事:*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人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追索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肩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相当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递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怎能堪那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呢?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悲切,读来催人泪下。

      “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

      “ 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 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那么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呢?

      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了。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牵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在此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相当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阻隔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手笔。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6-07 04:01:21
  •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赏析

  • 二月
  • 全诗将心境与物色打成一片。景物萧索,不仅因了伤心人别有怀抱、以我观物的缘故,同时反过来又更增其伤怀,结果是宦情羁思更凄凄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诗鉴赏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而最感人的风物是异域的风物,对景物最敏感的人是来自远方的人。柳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宗元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京,复外放到更僻远的柳州,心中充满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愤。榕树为常绿乔木,高可达四五丈,是热带的一种风景树。这种树换叶往往在春天,不同他木之于秋季落叶。柳宗元在南方看到这种“春半如秋”的景象颇多感触,于是写下这首诗。

      一二句写自己谪居柳州的悲凄心情。古人称仕途奔波为宦游,因而一般说来,“宦情”与“羁思”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柳宗元笔下的这两个词儿还有特定的内容:他所谓的“宦情”是指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怨郁;他所谓的“羁思”是远贬边鄙的寂寥孤凄。在同一个时期所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就反映出他心情的凄苦。“共凄凄”是双重的凄苦。处于这种心境中的人不免善感,在春天本有伤春情绪,何况“春半如秋”。“凄”与“迷”是相关的两种心境。“宦情”“羁思”之外加上特异的物候,这就在双重的凄凄之上加上了第三重,于是乎 “意转迷”。

      三四句写景,是“春半如秋”的具体描写。“山城”指柳州,因南方气温高,二月遇雨,百花即已凋零,而榕树又正好脱叶,满庭飞舞,完全如同秋天。

      而秋天比春天更容易动人离思,对于“宦情羁思共凄凄”的远谪之人,其思愈苦。加之“秋景”之中,又有春莺乱啭—— 提醒愁人:这毕竟是春天。这就把伤春和悲秋两种情绪杂揉起来了。莺声本美,无所谓“乱”,由于人心烦乱,所以听起来也觉得它“乱”了。

      一般说来,柳宗元在贬谪期间所写的诗不象刘禹锡那样乐观,那样能振奋人心,但它仍较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被压抑的正直有志之士的悲愤。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3-03 17:23:20
  • 关于柳的古诗

  • 关于柳的古诗

      春天到来之际,到处都是嫩绿的柳树,充满了魅力。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柳的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打扮。

      ④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⑧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作者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古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拓展】含柳的诗句古诗:

      1、《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阅读全文]...

2022-05-27 01:12:37
当前热门
古诗带柳州的 - 句子
古诗带柳州的 - 语录
古诗带柳州的 - 说说
古诗带柳州的 - 名言
古诗带柳州的 - 诗词
古诗带柳州的 - 祝福
古诗带柳州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