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写河中石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改写河中石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改写河中石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改写河中石兽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拓展阅读:作者介绍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河中石兽
沧州1南一寺临2河干3(gān),山门4圮(pǐ)5于河,二石兽并6沉焉7。阅8十余岁9,僧募(mù)金重修,求10二石兽于水中,竟11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12(zhào)数小舟,曳13(yè)铁钯14(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5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6,是非木杮17(fèi),岂能18为19暴涨20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21(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22乎?”众服为确论23。
一老河兵2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2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26(niè)沙为坎穴2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28坎穴(xué)中。如是29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30,遂31反溯流32逆上矣。求之下流,固33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34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35则36天下之事,但37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38欤39(yú)?[6]
词句注释
1.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干,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河中石兽》启示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下面为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启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这段记载,凡是读过的人,都印象很深,过目不忘。说明了老河工在多年的劳作实践中,积累了对河流水性的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它虽然讲的是河水流淌之事,却也映射出逆向思维之理。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凡事要多请教有经验的行家;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多备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感叹,纪晓岚固然聪明绝顶,但是他毕竟生长于当时在科技方面并不开化的*,对*代自然科学既不大懂,也不感兴趣。否则,他就会从*代自然科学的角度去阐释这种现象,并可能去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寺前两个石兽掉入水中水中,僧人们和学者只考略一个因素,而不考略其他,所以没有找到石兽,老水兵富有经验,善于思考,考略周全所以成功了。
它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想的周全,不能只考略一步不考略其他,否则无法完成该做的事。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是一片初中生必读文章了。他虽然看似很简单很浅显,但是却蕴含着许多的哲理与科学。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一次河水暴涨时期,一个寺庙的寺门倒塌了,然后寺门旁的两只石兽也随之掉入水中。然后这个寺庙的僧人们便开始寻找这两个石兽。他们沿着河一步一步的`缓慢地寻找着,可是努力过后,却是毫无收获。这时一个讲学家来到了他们的寺庙里,告诉他们:“沙子软轻,石头是坚硬的,所以石头陷在沙里,他们非常信服,可是却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一个老兵告诉他们石兽在上游,并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其实这个故事非常短小,但是他却蕴含着一个大道理: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我们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多。
还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里面提到一个情节:长妈妈把他的小鼠给害死了。当时我非常震惊,善良的长妈妈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但是我又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才知道了结果。原来是这只老鼠在在墙上爬,不慎摔下来,摔死了。长妈妈为了不让鲁迅担心,还特意把它埋葬了起来。是鲁迅错怪了他。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鲁迅只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判断一件事,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全面细致,才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事真正蕴含的内涵。正如《曹刿论战》里说: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故事虽小,可是内涵之深,是值得我问细细品味的。
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课本剧
《河中石兽》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要妄下结论,那么改编成课本剧是如何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河中石兽课本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小品脚本剧本)
人 物:
小和尚、老和尚、老河兵、教书先生、小河兵(按出场顺序)
场 景:
舞台背景为沧州寺山门的影象。沧州寺山门外,台下为沧州河,舞台下是河岸。
小和尚:南无阿弥陀佛!尊敬的各位施主,大家好!小和尚我法名楞头青,跟随着师父不老僧,云游祖国的大川南北十余年,方才化得各方施主供奉银两,终于在这沧州南、沧河岸、沧州林、沧州山重新翻盖了这座沧州南寺,重塑了我佛金身。只皆因这座庙宇实在是年代久远,虽然修了山门与大殿,但门前这对石狮子久在沧河岸边,潮来水涨,日复一日,慢慢沉入水中,埋入沙底。这不么,我受师傅不老僧之命,正在组织大家打捞呢!一连捞了半个月,别说石狮子,连个毛也没看见。唉,这可怎么办?(做出奈神情,愣神中)
老和尚:(从山门处走出,寻小和尚而来)徒弟,徒弟。(见小和尚没听见)楞头青!
小和尚:哎!师傅,叫我什么事呀?
老和尚:我来问你,这寺前的石狮子找得怎么样了?
小和尚:阿弥陀佛。我说师傅呀!哪这么好找呢,这玩意儿也太难找了,我们这15个人,都找了半个月了,一点踪迹也没有啊!我说师傅呀,阿弥陀佛呀,要不咱俩就别找了,我就真的阿弥陀佛了。
老和尚:嘟,大胆,胡说,出家之人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佛早有教诲,出家人就要做到“能持”,懂吗?你“能持”否?
小和尚:还“能持”否?我看是能吃否,我这一天忙得都没吃饭呢,都快累死了,师傅咱们什么时候吃斋啊?
老和尚:你就知道吃,告诉你,如果找不到那对石狮子,就别想再吃斋了。
(说完,老和尚转身向山门处走去,小和尚尾随几步后,翻回走,正遇向台上走的老河兵)
老河兵:最*这半个月,一群人在河下游不知道挖什么呢?我一问说是这沧州寺里的和尚让挖的,身为河兵,我到寺里问问是怎么回事。(说话间走到寺门口,正遇小和尚)
小和尚: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请问施主找谁呀?
老河兵:我找沧州南寺里的和尚。
小和尚:小僧便是这沧州南寺里的和尚。
老河兵:这寺的名字也别扭,“沧州南”,怎么听着像火车站呢?
小和尚:你说什么呢?
老河兵:行了,我也不管什么沧州南,沧州北的了,我问你,河下游挖河的人是你找的吗?
小和尚:这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难道挖河还犯法不成?
老河兵:你这小和尚说话好来无礼,我身为河兵,看管河道,保护百姓*安,这是我的职责。你们寺里组织人随便乱挖河道,有损河堤我怎么就不能问了?
小和尚:河边没立碑,河里没漂着字儿,又不是你们家的,我们愿意挖就挖,你呀!
老河兵:怎么样?
小和尚:管不着。
老河兵:你这个小和尚,口念弥陀佛,本应心存善念,怎么能这般讲话,我要找你师傅评评理。(说着,想往寺里走,小和尚拦着)
老和尚:(闻寺外有争吵,疾步走出)山门外是何人争吵啊!
(老河兵与小和尚同时住手,扭回头)
老河兵:您老人家想必就是寺里的老当家的吧!我这里有事正要找你呢?
老和尚:噢,施主有何事呀?
老河兵:是你们寺里的人在河下游组织人挖河的吧?
老和尚:正是,不知施主有何赐教。
老河兵:不敢妄谈赐教,我只是想问问,你们这不年不节,不旱不涝的,组织人挖河干什么?
老和尚:干什么,我们寻宝?
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原文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河中石兽赏析】
河中石兽拼音原文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下面小编收集了河中石兽拼音原文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 hé zhōnɡ shí shòu 》
《 河 中 石 兽 》
【 yuán wén 】
【 原 文 】
cānɡ zhōu nán yí sì lín hé ɡān , shān mén pǐ yú hé , èr shí shòu bìnɡ chén yān 。 yuè shí yú suì , sēnɡ mù jīn chónɡ xiū , qiú shí shòu yú shuǐ zhōnɡ , jìnɡ bù kě dé 。 yǐ wéi shùn liú xià yǐ , zhào shù xiǎo zhōu , yè tiě bǎ , xún shí yú lǐ , wú jì 。
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 , 山 门 圮 于 河 , 二 石 兽 并 沉 焉 。 阅 十 余 岁 , 僧 募 金 重 修 , 求 石 兽 于 水 中 , 竟 不 可 得 。 以 为 顺 流 下 矣 , 棹 数 小 舟 , 曳 铁 钯 , 寻 十 余 里 , 无 迹 。
yì jiǎnɡ xué jiā shè zhànɡ sì zhōnɡ , wén zhī xiào yuē : “ ěr bèi bù nénɡ jiū wù lǐ , shì fēi mù fèi , qǐ nénɡ wéi bào zhǎnɡ xié zhī qù ? nǎi shí xìnɡ jiān zhònɡ , shā xìnɡ sōnɡ fú , yān yú shā shànɡ , jiàn chén jiàn shēn ěr 。 yán hé qiú zhī , bú yì diān hū ? ” zhònɡ fú wéi què lùn 。
一 讲 学 家 设 帐 寺 中 , 闻 之 笑 曰 : “ 尔 辈 不 能 究 物 理 , 是 非 木 杮 ,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 去 ? 乃 石 性 坚 重 , 沙 性 松 浮 , 湮 于 沙 上 , 渐 沉 渐 深 耳 。 沿 河 求 之 , 不 亦 颠 乎 ? ” 众 服 为 确 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没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yā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作者介绍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
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字词解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岁。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河中石兽》向我们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河中石兽》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了解学*。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临:靠*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通“癫”,疯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断:主观判断。
拓展:《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让学生去预*,程度好的学生告诉我,他们读不懂,也能理解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原是高中练*册所选的*题,可见,这篇文章的难度。
我在了解学生的预*情况后,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我原打算让学生合作来学*这篇文章。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进行翻译。但是看来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变成了师生合作。我带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是结合课下注解,学生知道由他们说,他们不会的由我来引导他们。这样一节课下来,领着学生读翻译背诵,感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中下等学生都能跟着思路走。并且能够记一些知识点。看来这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做练*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小组竞赛形式,同学们充满了斗志,通过检验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通过这篇文言文教学使我明白,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文章,老师还是要领着学生借助课下注解,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自己动了脑,然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自己总结,应该说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对于简单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可以学生合作,老师引导帮助他们完成。
在带领学生翻译完之后,引导学生思索这篇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但是我发现学生说全的很少,这样我领着学生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告诉我们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后作者通过他们的事情想要告诉我们读者什么观点。经过我帮助学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学们终于概括了出文章所写的内容,但是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学生还是茫然,最后我引导孩子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几种,最后引导学生找出本篇文章议论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觉学生学*这篇文章的效果还可以的。
通过本节课,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得开心,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师一定要敢于创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敢于创造。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河中石兽》的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供大家查看!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ǎn),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敞弗搬煌植号邦铜鲍扩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原文注释】
改写河中石兽的古诗
河中石兽的古诗全
关于河中石兽的古诗词
河中石兽启示的句子
河中石兽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句子翻译
关于河中怪石的古诗
关于河中小洲的古诗
古诗船在黄河中的七字句
垂柳河中落叶的古诗
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的古诗词
古诗中的鸟石江河
历史长河中的优美词语
黄河石上的古诗
古诗中的犹鱼鸟兽
河北石家庄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独角兽
王安石的古诗被修改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改编
关于黄河的古诗王安石
竹石中的古诗
古诗中的上古四大凶兽
古诗中最漂亮的神兽
王安石的黄河古诗注释
古诗中含飞禽走兽的诗
竹石的中字古诗
石桥中的古诗
脊兽的古诗
有兽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飞禽走兽诗句
有言和宁的古诗
古诗大全免费的
古诗中的空落
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24节气古诗
能让人心情好的古诗
2到3岁宝宝的古诗
关于古典的古诗词
古诗最后一个字是迟的古诗
那年有拼音的古诗
古诗运用了对偶后的特点
描写春雪的古诗大全
描写莲花最著名的古诗
碧玉西湖六月中的古诗
袁枚的古诗关于写思乡的
描写美好佳节的古诗
含坳字的古诗
语文古诗中的文诗词曲区别
一些表达思乡的古诗
我想听古诗的小吃
关于梅的古诗100首完整版
美人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关于荷花的古诗词及注释
75首古诗中的哲理诗图片
美人提着花灯的古诗
我要看刘禹锡写的古诗浪淘沙
灵魂铸造的古诗词
关于惊蛰的古诗松开头的
描写易阳县的古诗词
关于喜鹊的七言古诗
四季之景的古诗朗诵
古诗中的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