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美的成语故事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唯美的成语故事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唯美的成语故事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唯美的成语故事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文化方舟 【长知识!11个唯美的文学典故】①倾国倾城:汉武帝时,李延年一曲“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成就了受宠的李夫人。②破镜重圆:南朝时,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凭国破前各执的半面铜镜,终重逢。③绿叶成阴:杜牧错失年少时钟情的女子,无奈叹道“绿叶成阴子满枝”……读典故,聆听古时的唯美故事! (via.人民日报)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3000多学生,他说教的都是仁义礼智信,曾子就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她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食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虽然是一个古代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父母就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村就有一个这样的,父母,不论干什么事情?总是哄骗孩子,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叛逆,因为父母经常哄骗,失去了孩子对他的信任,看来我们做人不管是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说话要算数,要诚实守信才是做人的根本,不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西晋时期,有个叫乐广的人。有一天,乐广请一位朋友到自己家里喝酒,喝着喝着,朋友忽然说自己有点不舒服就回家了。此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朋友都没有再来。乐广想“难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气了?”犹豫再三,乐广决定去朋友家看一看。到了朋友家乐广才弄清楚事情的缘由。原来,那天朋友在他家喝酒时,隐约看到了有一条蛇在杯子里游来游去,朋友觉得一阵恶心,回到家不久就病倒了。乐广觉得纳闷,回家仔细观察,忽然看见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弓,样子就像一条弯曲的蛇一样。
乐广明白过来,他再次把朋友请到家里喝酒,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朋友端起酒杯又看见蛇,乐广笑着对朋友说:“你看看吧,酒杯中的蛇就是墙上那张弓的影子啊!”朋友这才如释负重,病也很快好了。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疑神疑鬼,自惊自扰。因比作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 三上:马上(车上)、枕上(床边)、厕上!读书写作好地方
3.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太宗);“开卷有益,学不误人”(戚继光)
4. 韦编三绝:你的书读完一遍了吗?
5. 焚膏继晷:古人点灯刷夜,只为读书。
6. 等身书:想“著作等身”“著作等心”?先读“等身书”
7. 十年窗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8. 映雪读书:古人之难,今之小清新也
9. 温舒编蒲:蒲叶编的笔记本?
编蒲叶的方法
10. 凿壁偷光:为了读书,真是拼了!
11. 枕中鸿宝:把书藏在枕头里,其实是传统
12. 一字千金:今天的文字工作者要嫉妒了
13. 文不加点:创作跟抄书一个速度
14.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15. 三余读书:没时间看书?有“三余”:冬天、夜里、下雨时
(以上摘自《辞源》(第三版))
中国现代史上一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
古籍、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第三版》(套装全2册)
*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董琨研究员任修订主编,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修订。
唱筹量沙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古代有个人叫檀道济,是今山东省济宁市人,他是东晋末年名将。
有一年,皇帝派檀道济讨伐北魏。由于战争时间长距离远,他带领部队一路孤军深入。几个月后粮草就供应不上了。
两军对峙了很长时间,北魏的部队也很疲劳。有一天北魏抓住了一个俘虏,说东晋部队已经没有粮草了。北魏的将领就派间谍深夜潜入对方兵营打探情况的虚实。檀道济马上下令士兵用麻袋装上沙子充当大米过秤,在过秤的时候大声报告(唱筹)每袋大米的重量,北魏的间谍吧看到的情况报告给了他的领导。
北魏的将军听说后马上退兵了。
檀道济率兵终于安全撤兵回来了。
九牛一毛
【原文】
仆(1)之先人非有剖符(2)丹书(3)之功,文史星历(4)*乎卜祝(5)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6)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7)受诛(8),若九牛亡(9)一毛,与蝼(10)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11)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2),用之所趋异(13)也。
(《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
【注解】
(1)仆:自谦之词。
(2)剖符:剖分信符。汉代封功臣时,把当作信物的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各自保存。
(3)丹书:即丹书铁券,汉初分封时规定,只要获颁剖符丹书的功臣,世代子孙享有免受国法制裁的凭证。
(4)文史星历:太史令负责的职务,即编载史书和执掌天象历法。
(5)卜祝:职掌卜事、祭祀时赞礼飨神的人。
(6)倡优:即古代艺人,社会地位较低。
(7)伏法:因犯罪受到制裁,被处死刑。
(8)受诛:被杀。
(9)亡:失去、少掉。
(10)蝼:蚂蚁。,音乙,同“蚁”。
(11)卒:最后。
(12)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死亡可像泰山般的重要不凡,也可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
(13)用之所趋异:指死亡的意义不同。
【故事阐述】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只是掌管文史星历,地位接*于卜官、巫祝之类,原是皇上所戏耍并当成倡优来豢养的人,被世俗的人所轻视的。
假如我被法令制裁而处死了,那就像九头牛身上少掉一根毛,和蚂蚁又有什么差别?世人也不会将我的死和能够壮烈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才智穷尽、罪大恶极,自己不能免除死刑,最后走向死路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从事的官职低微,造*们这样认为。人固然都会有一死,可是有人死的像泰山一样的重要不凡,有人却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们死亡的意义不同。
这是《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记载在《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回复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天汉二年,汉武帝命自己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将军率兵征讨匈奴,并派李陵随从李广利出兵作战。
后来,李陵途中遭遇单于,而李陵只带领步卒五千人,被匈奴八万骑兵所围攻,因得不到后援,最后弹尽粮绝,被俘投降。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诛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认为李陵孝顺母亲、谦让有礼、对朋友讲信义,有国士的风度。所以,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不被汉武帝接受,司马迁因此遭到囚禁,最后被处以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在信中向任安陈述自己受到宫刑后,身心*,本想一死了之,而后来决定忍辱不死,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著作。
“九牛一毛”这句成语,就是从原文中“九牛之一毛”演变而来,用来比喻多数中的一小部分,对整体影响不大。
【讨论】
(1)李陵为什么向匈奴投降?汉朝廷谁挺身替李陵辩护?
(2)在古代受到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而忍辱不死,这会使你对生命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请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
例:这些钱对富豪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三餐不济的人来说,却是一大笔财富。
例:你就是把整间图书馆的书全看完,所得到的也不过是全人类知识的九牛一毛而已。
【相似成语】
微不足道;九牛一毫;沧海一粟;微乎其微;太仓梯米;太仓一粟
【课后时间】
请在百、一、千、三、万、二、八、六、十中,选出正确的数字填入下面空格内∶
◎杀( )儆( )。
◎( )方( )计。
◎( )变( )化。
◎( )发( )中。
◎( )篇( )律。
参考答案∶
◎杀(一)儆(百)。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百)发(百 )中。
◎(千)篇(一 )律。
一饭千金
解释:
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
故事: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乡里有一个恶少,在街上碰到了韩信,就大声对他说:“看你整天舞枪弄棒,像个有胆量的人。来来来,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你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韩信心想:“如果我拿剑刺他,岂不犯了*罪?日后还有什么前途呢?不如宁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为好。”于是,他伏在地上,从那个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造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曾经侮辱过韩信的那个恶少却吓得直打哆嗦,韩信用手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不必害怕,过去的事算了。”又对左右的将士说:“这位将士从前羞辱过我,其实是激励我上进啊!让他做个中尉吧!”韩信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曾欺负过自己的人,也没有报。相反,加以原谅和提拔。他这种气度,是值得敬佩的。
礼贤下士
解释:
尊重有才德的人,屈己延聘有识之士。
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外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寒中,他发现一个叫王碎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碎的命令。原来王碎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碎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碎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碎,还升他为县令。王碎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卧薪尝胆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
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一败涂地
解释: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
泰朝末年 刘邦是沛且一名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他性格豪爽 乐于帮助别人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败,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舍生取义
解释: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管鲍之交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故事:
管仲和的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解释: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解释: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解释: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解释: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解释: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解释: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解释: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唯美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摘抄
带成语故事的古诗
古诗风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摘抄大全
古诗中的成语故事
名字是成语故事的古诗
成语故事好句摘抄
知错能改的古诗成语故事
表示古诗句的成语故事
世界上的古诗和成语故事
注音版的古诗和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串联秋天的古诗
有关感恩的成语故事古诗词
和儿童有关的中国成语故事古诗
交友的成语故事古诗名言警句
成语和古诗的故事
关于古诗故事的成语
成语唯美
唯美成语
唯美的成语
家的成语古诗格言故事
出自古诗有故事的成语
猪的成语古诗传说故事
寓言故事的成语古诗
带楠的成语唯美
唯美汐字成语
8字成语唯美
含梦的唯美成语
唯美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