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摘抄

关于成语故事摘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成语故事摘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成语故事摘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成语故事摘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57) 说说(332) 名言(76) 诗词(186) 祝福(21) 心语(11)

  • 关于猪的成语故事(关于猪的成语故事推荐)

  •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3000多学生,他说教的都是仁义礼智信,曾子就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她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食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虽然是一个古代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父母就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村就有一个这样的,父母,不论干什么事情?总是哄骗孩子,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叛逆,因为父母经常哄骗,失去了孩子对他的信任,看来我们做人不管是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说话要算数,要诚实守信才是做人的根本,不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阅读全文]...

2022-02-06 19:14:00
  • 有关沙的成语故事(沙的四个字成语故事)

  • 唱筹量沙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古代有个人叫檀道济,是今山东省济宁市人,他是东晋末年名将。

    有一年,皇帝派檀道济讨伐北魏。由于战争时间长距离远,他带领部队一路孤军深入。几个月后粮草就供应不上了。

    两军对峙了很长时间,北魏的部队也很疲劳。有一天北魏抓住了一个俘虏,说东晋部队已经没有粮草了。北魏的将领就派间谍深夜潜入对方兵营打探情况的虚实。檀道济马上下令士兵用麻袋装上沙子充当大米过秤,在过秤的时候大声报告(唱筹)每袋大米的重量,北魏的间谍吧看到的情况报告给了他的领导。

    北魏的将军听说后马上退兵了。

    檀道济率兵终于安全撤兵回来了。

    [阅读全文]...

2022-03-14 06:16:31
  •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 历史
  •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

    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

    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阅读全文]...

2022-01-27 01:16:54
  • 战争成语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 战争
  •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邯郸遭到了强大的魏国的围攻,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派大将田忌和孙滨去营救赵国。孙滨对大将田忌说:“魏国的主力都在攻打邯郸,国都大梁空虚,我们应该现在派兵围攻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的主力必定回救大梁,邯郸之围可解矣!我军再在魏军回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一支伏兵,击杀魏军主力,此战必胜!”齐国大将田忌听取了孙滨的计策,最后果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史称桂陵之战,这就是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出处。

    [阅读全文]...

2022-03-19 00:43:13
  • 有关读书的成语故事(读书勤奋的成语故事)

  • 读书,勤奋
  • 1.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 三上:马上(车上)、枕上(床边)、厕上!读书写作好地方

    3.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太宗);“开卷有益,学不误人”(戚继光)

    4. 韦编三绝:你的书读完一遍了吗?

    5. 焚膏继晷:古人点灯刷夜,只为读书。

    6. 等身书:想“著作等身”“著作等心”?先读“等身书”

    7. 十年窗下: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8. 映雪读书:古人之难,今之小清新也

    9. 温舒编蒲:蒲叶编的笔记本?

    编蒲叶的方法

    10. 凿壁偷光:为了读书,真是拼了!

    11. 枕中鸿宝:把书藏在枕头里,其实是传统

    12. 一字千金:今天的文字工作者要嫉妒了

    13. 文不加点:创作跟抄书一个速度

    14.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15. 三余读书:没时间看书?有“三余”:冬天、夜里、下雨时

    (以上摘自《辞源》(第三版))

    中国现代史上一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

    古籍、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第三版》(套装全2册)

    *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董琨研究员任修订主编,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修订。

    [阅读全文]...

2022-04-22 10:33:31
  •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正版守株待兔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突然,有一只兔子,惊慌地跑了过来,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桩上。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的说:“这真是一点儿力气没费,白捡了个*宜,回去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他拿着兔子一边走?一边想:“我还种什么地呀?不如待在这里捡兔子吃!”

    从此,他便不在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颗神奇的树桩,等着奇迹的出现。结果,他等啊等,一直等到地里的庄稼全荒了,也没有再看到一只兔子来过。

    今天的成语小故事就到这里。

    [阅读全文]...

2022-06-22 02:22:53
  • 鸡的成语有哪些(有关鸡的成语故事 )

  • 闻鸡起舞弄清影

    祖逖和刘琨感情很深。常常同床共被,都有复兴晋国,成为国家栋梁的理想。

    闻鸡起舞

    有一次,祖逖半夜里听到公鸡的鸣叫声,就赶紧踢醒刘琨,说:“鸡都叫了,该起来舞剑了。”从此以后,他们谁听到鸡叫声,就叫醒对方一起练剑。“闻鸡起舞”从此成了典故。

    同床共眠

    闻鸡起舞,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阅读全文]...

2021-11-24 22:13:18
  • 九牛一毛成语故事读后感(有寓意励志的成语故事)

  • 励志
  • 九牛一毛

    【原文】

    仆(1)之先人非有剖符(2)丹书(3)之功,文史星历(4)*乎卜祝(5)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6)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7)受诛(8),若九牛亡(9)一毛,与蝼(10)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11)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2),用之所趋异(13)也。

    (《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

    【注解】

    (1)仆:自谦之词。

    (2)剖符:剖分信符。汉代封功臣时,把当作信物的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各自保存。

    (3)丹书:即丹书铁券,汉初分封时规定,只要获颁剖符丹书的功臣,世代子孙享有免受国法制裁的凭证。

    (4)文史星历:太史令负责的职务,即编载史书和执掌天象历法。

    (5)卜祝:职掌卜事、祭祀时赞礼飨神的人。

    (6)倡优:即古代艺人,社会地位较低。

    (7)伏法:因犯罪受到制裁,被处死刑。

    (8)受诛:被杀。

    (9)亡:失去、少掉。

    (10)蝼:蚂蚁。,音乙,同“蚁”。

    (11)卒:最后。

    (12)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死亡可像泰山般的重要不凡,也可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

    (13)用之所趋异:指死亡的意义不同。

    【故事阐述】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只是掌管文史星历,地位接*于卜官、巫祝之类,原是皇上所戏耍并当成倡优来豢养的人,被世俗的人所轻视的。

    假如我被法令制裁而处死了,那就像九头牛身上少掉一根毛,和蚂蚁又有什么差别?世人也不会将我的死和能够壮烈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才智穷尽、罪大恶极,自己不能免除死刑,最后走向死路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从事的官职低微,造*们这样认为。人固然都会有一死,可是有人死的像泰山一样的重要不凡,有人却像鸿毛一样的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们死亡的意义不同。

    这是《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记载在《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回复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天汉二年,汉武帝命自己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将军率兵征讨匈奴,并派李陵随从李广利出兵作战。

    后来,李陵途中遭遇单于,而李陵只带领步卒五千人,被匈奴八万骑兵所围攻,因得不到后援,最后弹尽粮绝,被俘投降。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诛杀李陵全家。

    司马迁认为李陵孝顺母亲、谦让有礼、对朋友讲信义,有国士的风度。所以,司马迁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不被汉武帝接受,司马迁因此遭到囚禁,最后被处以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在信中向任安陈述自己受到宫刑后,身心*,本想一死了之,而后来决定忍辱不死,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著作。

    “九牛一毛”这句成语,就是从原文中“九牛之一毛”演变而来,用来比喻多数中的一小部分,对整体影响不大。

    【讨论】

    (1)李陵为什么向匈奴投降?汉朝廷谁挺身替李陵辩护?

    (2)在古代受到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而忍辱不死,这会使你对生命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请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

    例:这些钱对富豪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三餐不济的人来说,却是一大笔财富。

    例:你就是把整间图书馆的书全看完,所得到的也不过是全人类知识的九牛一毛而已。

    【相似成语】

    微不足道;九牛一毫;沧海一粟;微乎其微;太仓梯米;太仓一粟

    【课后时间】

    请在百、一、千、三、万、二、八、六、十中,选出正确的数字填入下面空格内∶

    ◎杀( )儆( )。

    ◎( )方( )计。

    ◎( )变( )化。

    ◎( )发( )中。

    ◎( )篇( )律。

    参考答案∶

    ◎杀(一)儆(百)。

    ◎(千)方(百)计。

    ◎(千)变(万)化。

    ◎(百)发(百 )中。

    ◎(千)篇(一 )律。

    [阅读全文]...

2022-04-06 11:20:44
  • 战争成语故事有哪些(关于历史战争的成语故事)

  • 战争,历史
  • 长*之战以后,秦昭襄王看到赵国没什么国力,就想再次攻打赵国,从而加快东进的速度。当他准备重新启用白起领兵出战时,白起却以时机不合适胜算不大推脱了。于是,秦昭襄王命令长*之战初期的大将王龁再次统兵,与赵国的廉颇在邯郸打了一年不分胜负。

    虽然赵国在长*一战损失巨大,但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也迅速得到恢复,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持久战,秦赵双方都想到了寻求外援。于是,两个对手把夹在战场中间的魏韩两国作为争夺对象,最终,有战国四君子之称的赵国国相*原君凭借自己的名声,找到了两个帮手,从而打败了秦国,赢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关于邯郸之战赵国如何打败秦国的细节,今天就不谈了,这里主要说说因为邯郸之战引出了四个成语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哪几个成语典故,又是怎么引出来的?

    被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也有叫四公子的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各自都有一技之长,有的豢养门客,有的纵横天下,有的熟读兵书,在各自国家都有很高的威望。在邯郸之战发生的时候,四君子之一齐国的孟尝君已经不在人世,所以这场战争跟他没有关系,其它三人都参与了进来。

    秦赵在邯郸对峙一年多之后,赵王着急要快点结束战争,就派国相*原君联络诸侯抗秦,但魏韩楚各国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其中也与秦国暗中拉拢联盟抗赵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原君赵胜在门客建议下,去找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帮忙,在动员这些人出马的过程中,引出了以下四个成语典故。

    第一个成语典故:毛遂自荐

    *原君赵胜先派人给魏国的信陵君送信,告诉他想办法动员魏国出兵,由于赵胜的老婆是信陵君的亲姐姐,所以他的话信陵君还是要听的。信发出后,赵胜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去楚国搬兵的事情上。临走之前,他要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位能说会道又能办事的人同行,挑了半天还差一人。

    这时,有个毛遂的门客自荐报名,终于凑齐了二十人,队伍就出发了。由于毛遂自己推荐自己,所以*把这件事总结为毛遂自荐,成了一句人才自我评价的成语。

    第二个成语典故:脱颖而出

    赵胜对其它十九个门客都比较熟悉,在路上边走边分工,看看见到楚王后要做些什么。轮到毛遂时,赵胜问他来了多久,都会些什么?毛遂不好意思地说,都来三年了。赵胜不无嘲笑地说:我听说有些能耐的人就象麻袋里的锥子,肯定会破洞而出的,而先生到我门下都三年了,我怎么还不认识你呢?什么时候才能看出你的才能呢?

    毛遂马上回答说:那是因为君侯你始终没把我这根锥子放进袋子里,我想冒尖也没有机会啊。于是,*原君半信半疑地带着二十个门客来到楚国。

    由于毛遂在这次搬兵事件中立下头功,这件事被*总结成脱颖而出典故,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在同类型圈子里独树一帜。*原君也没想到,去楚国搬救兵,如果没有毛遂这个人,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说动楚王出兵。

    第三个成语典故:一言九鼎

    *原君一行到了楚国,楚考烈王并不待见,任凭赵胜嘴皮子说干,他就是不答应出兵。随行的十九个门客坐在堂下,见大半天的也没个结果,都把希望寄托在毛遂身上,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主动要求脱颖而出吗?现在正好有机会,你就上去帮君侯解围吧。

    毛遂也知道这帮人看不起他,也不多话,腰佩宝剑就径直来到*原君身边,并询问谈得怎么样了?楚王见突然来了个陌生人,还腰带宝剑,就质问这是谁家的门客。*原君马上告诉他姓甚名谁,一番解释。

    楚王本来就不想出兵,见毛遂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冲到前台,他大声喝斥让毛遂退下去。没想到毛遂一步上前,手握宝剑对他说:大王敢这么对我说话,是因为你仗着人多势众,现在你的生命就在我手上,我家主人都对我有礼有节的,你做为一国君王,怎么可以这样不懂礼数呢?紧接着,毛遂又以唇亡齿寒和白起逼楚王迁都的事,数说楚国这次出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见毛遂说得头头是道,楚王连个反驳的理由都没有,又见他手握宝剑站在旁边,不答应怕是过不了关,只好点头同意,派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兵北上援赵。

    *原君一行回到赵国以后,对毛遂的行为大加赞赏,并不无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把毛遂的功劳比作一言九鼎,可见*原君对毛遂评价之高。

    第四个成语典故:窃符救赵

    *原君回到邯郸以后,原以为魏楚两国答应得好好的,援兵指日可待。没想到中间魏国出了妖娥子,大军走到一半不走了。原来,秦国听说魏赵都派大军帮助赵国,秦昭襄王亲自给魏王写信,如果魏军继续前进,秦国就对魏国不客气了。

    因为魏国饱受秦国欺负,魏王害怕了,命令魏军就地待命,实际上他也是想看看情况再说。魏国一停滞不前瞻,楚军也原地扎下了营寨。魏楚两国不着急,*原君可等不起,又差人对小舅子信陵君说,魏王胆小不救,你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你姐姐可还在邯郸城里啊。

    信陵君心想,救援吧手里没兵权,不救吧,亲情关系在那,以后还有脸相见吗?于是,他硬着头皮带领自己的三千门客前来援助。可是在半路上他遇到了昔日的门客侯赢,侯赢出主意说,前线打仗,就这三千门客只能杯水车薪,虽然信陵君手无兵权,但可想办法拿到兵符,这样就可名正言顺帮助赵国了。

    信陵君想想有理,就琢磨着如何拿到兵符。古时出兵一般都用兵符为号令。这次魏王出兵,也是提防着*原君,他把兵符分为两半,一半在前线主将晋鄙手上,一半在魏王自己手里。魏王有啥命令,就命人带着一半兵符到前线传达旨意,两半兵符相合才能接收命令。按照这个规矩,信陵君必须先拿到魏王的那一半兵符才行。

    当信陵君苦思不得其解时,侯赢又出主意说:君侯不是有恩于如姬吗?当初她父亲被人所害,是你帮她斩杀了仇人,现在她是魏王的宠幸,她一定能帮你拿到兵符。果不其然,如姬从魏王枕头底下拿到兵符后,信陵君迅速与魏军主将晋鄙对符,晋鄙刚要心生惑,准备回魏国对质,被门客朱亥打死了。

    当信陵君带领魏军浩浩荡荡开进邯郸的时候,原本在半路观望的楚军也迅速赶了过来,于是赵魏楚三家合兵一处,打得秦军大败而退。

    虽然这篇文章说的是成语的典故,可从中也能体会到邯郸之战时的战场紧张气氛。邯郸一战后,秦昭襄王非常生气,他顾不上白起生病不起,非要他重上战场消灭赵国,但白起自知此去输多胜少拒绝服从,被秦昭襄王流放外地后,最终赐剑自刎,不得不说,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阅读全文]...

2022-02-19 04:18:06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摘抄 - 句子
成语故事摘抄 - 语录
成语故事摘抄 - 说说
成语故事摘抄 - 名言
成语故事摘抄 - 诗词
成语故事摘抄 - 祝福
成语故事摘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