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名言名句

关于法家名言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法家名言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法家名言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法家名言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41) 语录(1k+) 说说(116) 名言(4k+) 诗词(1k+) 祝福(2) 心语(5)

  • 法家经典名言名句28句

  • 经典,名言


  • 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2.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3.功虽疏必赏,过虽*必诛。

     

    4.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5.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6.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7.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8.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9.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10.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1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2.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1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4.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15.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16.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19.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2.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24.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5.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6.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阅读全文]...

2022-01-03 01:54:26
  • 法家的简短名言名句

  • 简短,名言
  •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释义: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释义: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释义: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释义: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释义: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释义: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结束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法。以上选取的法家名言警句,从法、术、势三方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方略,而法家的思想,也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1.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 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前后心皆在于臣,上何故调于马?

      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觉得常。

      4.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青鸟使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6.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7.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8. 世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9.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0.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2.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3. 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14.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15.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消固。

      16.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堪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神通,托长短于奖惩。

      18.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9. 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 世有不成得,事有不成成。

      21.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2.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23.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4. 不为小害善,故有年夜名;不蚤见教,故有年夜功。

      25. 澹泊有趋舍之义,安然知祸福之计。

      26.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喷鼻;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正人慎所树。

      27.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克不及意。

      28. 年夜不成量,深不成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度,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29. 时有满虚,事有益害,物有存亡。

      30.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31.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年夜国而数变法,则*易*苦之。

      32.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33. 目掉镜,则无以正须眉;身掉道,则无以知利诱。

      3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2.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3.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阅读全文]...

2022-01-19 02:28:25
  • 法家的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趋舍之义,*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15、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2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2、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3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3、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46、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4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5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阅读全文]...

2022-02-21 14:47:00
  •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一品句子

  • 经典,名言,思想
  •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一品句子

      【法家语录】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会有上百人去追捉,贪婪的人随处可见,却没有人去批评他们,这是因为这只兔在法律上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

      市场上到处都是要卖的兔,可经过的人懒得回头看,并非他们不想要这些兔,法律上的所有权确定后,即使是粗野之人,也不会去争夺。

      【法家语录】有了秤杆和秤锤,是轻是重就不能骗人了,有了丈量长度的尺寸,是长是短就有了客观标准;有了法令,就不能以玩弄花招的手段达到欺诈的目的。

      【法家语录】放弃了道术和法令,要想以一个人的思想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哪一个人的思想能做到?

      【法家语录】法令的作用,最大的就是使私欲不再横行;国君的作用就是使百姓不再纷争。

      现在建立了法令而推行私欲,这是私欲与法令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法令更严重;确立了国君而抬高贤人的地位,这是贤人与君主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君主更严重。

      所以有道之国,法令确立了而私议不再流行;国君确立了,贤者地位不再尊贵。

      百姓统一听命于国君,事务由法来处断,这是治国的大道。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没有法律就会混乱,遵守法律而不知变通国家就会衰落。

      有了法律却推行私欲,就叫做不守法律。

      以自己的力气被法律役使的人是老百姓;誓死捍卫法律的是国家的相关部门;按规律的变化变动法律条文的人是国君。

      【法家语录】法律是用来统一天下的行动、最公正能安定天下的规矩。

      所以智谋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不着边际地谋划;善辩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妄加议论;士人不能违背法律获得声誉;臣子不能违背法律建立功勋。

      我的喜悦可以控制,我的愤怒可以压抑,我的法律不能离开我。

      子女可以*罚,亲戚可以被处死,根本性的法律不能少。

      【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慎子特别强调:立天子而给天予以崇高地位不是为某个人谋利,而是为天下谋利,同样设立官职是为了管理的需要,不是照顾某长官的利益。

      【法家语录】古代立天子而给天子以崇高地位的原因不是为了给某个人谋利。

      ……所以立天子是为了天下,不是立天下为了天子;立国君是为了国家,不是立国家为了国君。

      【法家语录】设立管理部门首长的职务是为了管理,不是为了给某人安一首长职务而设立一个管理部门。

      【君人要道】君主管理人民得有管理之道,管理之道的要点就是:依法行事而不必事事躬亲;不能在一个岗位上设立两个位势相当的职务等等。

      【法家语录】统治百姓的国君,如果舍弃了法度根据自己的好恶治理天下,那么惩罚、奖赏的根据就是国君的心理愿望。

      既然如此,即便受到的赏赐是恰如其分的,受赏者还是希望赏赐更多更多;受到的惩罚即使是恰如其分的,受罚者还是希望惩罚更轻更轻。

      国君舍弃法度而根据自身的心理好恶衡量赏罚的轻重,结果是相同的功劳会有不一样的赏赐,相同的罪恶惩罚却不同,对国君的各种怨恨会由此而生……所以说英明的君主根据法律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愿望来处理政务,一切事务皆依法而断。

      在法律之下,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奖赏,受到应得的惩罚,人们受到赏罚时对国君并无期待,这样,怨恨不生而上下和睦。

      【法家语录】作国君的用不着听太多的意见,根据法律和规矩观察臣下的得失。

      不在法律范围之内的言论,不听;不在法律范围内的辛劳,不算做功劳;没有功劳的亲人,不任命他做官。

      不用官职犒劳亲人,法网不漏掉自己所爱的人。

      上下相安无事,一切依法处理。

      【法家语录】君臣之道是:臣十自己该十的事,而国君却用不着多干事,国君安逸、快乐,而臣下从事辛劳的工作,臣下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国君不用干预这些事务,只需看着臣下把事做成功。

      所以事情没有干不好的,这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人君自己十具体事情,而且一定要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这是代替臣下从事辛劳的政务,臣下反而安逸了。

      所以说:国君喜欢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那么臣下就不敢和国君相争处理政务而抢在国君的前头,也不会尽自己最大的智慧,而是把智慧掩盖起来。

    [阅读全文]...

2022-02-25 14:02:11
  • 法家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5.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9.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1.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13.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5.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17.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19.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1.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23.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2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2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阅读全文]...

2022-05-10 18:11:19
  • 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精选

  • 名人名言
  • 身为拥有豪气书法的书法家们,自然少不了一些经典的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7、笔下龙蛇似有神。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阅读全文]...

2022-06-13 11:40:09
  • *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

  • 历史,教育
  • *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

      导语: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4、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5、怀素

      怀素是*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

      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6、苏轼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7、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8、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9、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李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10、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阅读全文]...

2022-07-07 20:55:36
  • 法制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1、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2、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3、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霍布斯(英)《利维坦》

      4、法律被抹杀便产生专制独裁。

      5、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6、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7、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8、法律是朝三暮四的。

      9、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0、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11、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2、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13、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4、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15、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6、法律不负*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沈从文

      17、法治意味着,*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18、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明)《*语·治道》

      19、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20、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21、不健全的法律统治时间不会长。

      22、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23、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24、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5、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6、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27、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28、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29、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30、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唐)《砥石赋》

      31、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32、刑罚知其所加,则*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33、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34、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35、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36、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37、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38、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39、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40、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41、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论》

      42、法律是社会的*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43、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44、在一个法治的*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45、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黑格尔

      46、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47、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48、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49、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50、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柯勒(德)《法律概念》

      51、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阅读全文]...

2022-06-18 10:37:54
  • 法纪的名言名句

  • 名言,名人,语录
  •   鞭朴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

      ——[宋]李觏《安民策》

      一个国家的.绝对公理,是受着这个国家的完美的理智

      ——法律——启发的。

      ——乔特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

      ——(罗马)塞内加

      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蔑视起某一条坏法律,他们即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那些好法律,并且不久就会违抗一切法律。

      ——安德伍德

      一法立,一弊生,诚是。然因弊生而不立法,未见其为是也。

      ——[明]吕坤《*语选》卷上

      一朝官吏,一朝纲纪。

      ——约翰·雷《英国谚语大全》

      人民的安全是高于一切的法律。

      ——(古罗马)西塞罗

      人人皆受制于法律。

      ——比克斯塔夫

      上下不和,今乃不行。

      ——《管子·形势》

      上有制度,*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

      ——《孔子家语·五刑解》

      凡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无度则事无机。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则治辟。

      ——《管子·版法》

      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

      ——《尹文子·大道上》

      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资治通鉴》卷*《魏纪五》

      不以私善害公法。

      ——[汉]刘向《说苑·政要》

      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子·七法》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

      ——《管子·七法》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

      ——《管子·法法》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

      ——埃·哈伯德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

      ——(法)伏尔泰

      不必要的法律不是好法律,只是骗钱的陷阱。

      ——(英)霍布斯

      不得其人,虽良法美意,徒美观听。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纪》

      不辩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

      ——[宋]李觏《刑禁》

    [阅读全文]...

2022-07-01 12:40:33
  • 道家名言名句

  • 名言,道家,语录
  • 1、凡物皆始于无。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物得以生,谓之德。

    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7、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8、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9、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1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1、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12、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13、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

    16、道自在天帝之前。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2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2、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23、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24、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25、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26、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27、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2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9、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

    3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34、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3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6、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3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8、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1、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3、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4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阅读全文]...

2022-01-03 21:57:25
法家名言名句 - 句子
法家名言名句 - 语录
法家名言名句 - 说说
法家名言名句 - 名言
法家名言名句 - 诗词
法家名言名句 - 祝福
法家名言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