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家名言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法家名言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法家名言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法家名言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2.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3.功虽疏必赏,过虽*必诛。
4.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5.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6.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7.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8.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9.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10.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1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2.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1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4.无偸赏,无赦罚。(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15.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16.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19.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2.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24.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5.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6.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释义: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释义: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释义: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释义: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释义: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释义: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结束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法。以上选取的法家名言警句,从法、术、势三方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方略,而法家的思想,也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1.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 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前后心皆在于臣,上何故调于马?
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觉得常。
4.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青鸟使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6.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7.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8. 世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9.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0.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2.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3. 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14.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15.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消固。
16.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堪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神通,托长短于奖惩。
18.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9. 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 世有不成得,事有不成成。
21.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2.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23.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4. 不为小害善,故有年夜名;不蚤见教,故有年夜功。
25. 澹泊有趋舍之义,安然知祸福之计。
26.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喷鼻;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正人慎所树。
27.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克不及意。
28. 年夜不成量,深不成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度,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29. 时有满虚,事有益害,物有存亡。
30.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31.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年夜国而数变法,则*易*苦之。
32.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33. 目掉镜,则无以正须眉;身掉道,则无以知利诱。
3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2.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3.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趋舍之义,*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15、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2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2、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3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3、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46、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4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5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5.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9.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1.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13.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5.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17.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19.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1.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23.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2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2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身为拥有豪气书法的书法家们,自然少不了一些经典的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7、笔下龙蛇似有神。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1、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3、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4、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7、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2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2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2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2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2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27、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8、巧为r,拙为鸢。(做车r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29、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30、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3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3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4、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5、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36、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8、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3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40、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1、君人者释其刑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42、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4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4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4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46、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4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4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49、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50、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51、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关于*著名十大书法家
*著名十大书法家都有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著名十大书法家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最终“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为一代名臣。德宗诏文称之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颜体”犹如:“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其楷书《多宝塔碑》,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书《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大义凛然,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领军地位,颜真卿是*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由于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和政治上的位高权重,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同时是一位气贯古今的书画大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赵孟頫也成为文人画的一代宗师.*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赵孟頫同时还是元代的书坛领袖.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法作品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世称“赵体”。到其晚年更是达到:人书具老,超神入圣的境界.为*书法史立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鉴于赵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4〕柳公权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位擅长楷书,以骨力清劲著称于世的大家,这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柳公权的楷书成就之高,以至其后一千年来,在柳体一路中再无名家。所谓:“自古学柳无大家。”
〔5〕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后世书家所叹为观止的。
〔6〕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精湛的造诣。他是*杰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清新刚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新貌.词风豪放雄浑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革了词风,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
〔7〕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代画坛。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虽然康熙有些言过其实,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董其昌是可以与赵孟頫比肩的扛鼎书家.在其之后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影响的书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
〔8〕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他的草书,名噪当代,影响后世,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被后世誉为“草圣”。
〔9〕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米芾*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家云山”,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10〕怀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
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最著名的十大书法家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著名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铎的书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铎的书法特点
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从未松懈。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的行书
从小,王铎就模仿大家的作品,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他前期的作品时常能见到“二王”的影子,他四十岁之后,又受到了书法家米芾的影响,笔风开始转变,再加上他一直学*其他书家的作品,将各中要道融会贯通,加上其一心研究书法,又有跟其他人更多的经历,他的作品收放自如、笔力苍劲、雄伟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书风,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王铎行书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王铎行书的线条多变又丰富,用笔也不拘泥于一二,好像一个矛盾体,既豪放又谨慎,既雄壮又委婉,既痛快又阴沉,让人难以捉摸。他用墨也不均匀,有时非常粗壮浓厚,浓厚的甚至分不清具体的比划,时而又清淡枯燥,但是两者转换又非常自然。看上面这幅《李贺诗贴》,“病”“长”“尊”等字非常浓墨重彩,但是写“客”“孙”等字的时候明显笔墨就清淡的多了。有人会误以为这是王铎没有调节好笔墨的缘故吧。看他的字好像在看一副画,特别是他的点勾,非常生动自然。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的字,大多是倾斜的,常往右倾斜,左右结构的字也通常一高一低错落开来,所以第一眼看到他的字很多人才会有乱的感觉吧。
王铎行书代表作品有《行书卷》、《拟山园帖》等。
王铎的书法赏析
王铎是明清时期有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及行草书。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第一感觉是乱,不管是他的布局还是字的结构,总感觉乱糟糟的,但是仔细研究,他的楷书苍劲有力,而他的草书又飞扬流转,如行云流水一般。越看越耐看。难怪被世人所称颂。
在王铎的作品中,不禁能看出诸如王羲之、王献之、钟繇、颜真卿等前朝的书法大家的影子,但是他的作品又自成一体,将他们书法作品的短处又巧妙的改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不知道为何,王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的字非常有力,因为这股力显得他的字更加浑厚与大气。有人说,他的笔力能够抵抗一个鼎,五百年还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王铎的作品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推崇,国外对他的作品也好评如潮,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特别是日本,对王铎评价颇高,称他的书法甚至已经超过了王羲之。当时,*很多诸如茶叶、工艺品都会运送到海外,王铎的画也在其中,王铎的画也因此被很多国外的人所鉴赏。没想到,国外人还挺喜欢王铎的风格。在日本经常将王铎的作品展出,到了民国时期,王铎的作品也经常拍卖,而且大多能拍卖出一个很高的价格,足以证明王铎的作品的热爱度,著名的“明清调”就是由王铎的作品衍生而来。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法家名言经典语录,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法家语录】善于做国君者,自会装聋作哑,从不自满,也不鲁莽处理,就像无事可做一样,不露形迹,向天下显示的是无为而治,所以身边的人亲*他,远方的人怀念他。
刚强之物容易折断,高耸的东西容易翻覆,活动之物容易摇摆,静止之物容易安定。
有道之君不做百官的事情,却可以做治理天下的主人。
【人君之术】人君之术说的是国君的统治技巧,比如:慎言、独断,告知官吏办事不要越权等等。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该隐晦时就隐晦,该进行时就进行,该停止时就停止。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君主的明察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防备他;君主的糊涂如果显露出来,人们就会迷惑他。
另一种说法:申不害说:言行谨慎了,人们将会探测你;行动谨慎了,人们将会跟踪你。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能独自观察问题叫明,能独自听取意见叫聪;能独自决断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王。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丢掉术而要别人忠实,就糊涂了。
【法家语录】申不害说:办事不要越权,分外的事即便知道也不要讲。
【明法任法】君主治国应有一套公开公正的法律,公布了法律后就应当依法办事,君主个人要带头任法而行,法令不能推行就没有君主的地位。
【法家语录】人君一定要有公开公正的法律,就像秤砣秤杆可以称量轻重一样,公开公正的法律是可以用来统一大臣们的行动和意志的。
【法家语录】尧治理天下,明确法令而已。
【法家语录】国君之所以尊贵,是因为有法令。
【法家语录】韩昭侯对申不害说法度非常不容易推行。
昭侯说:我从今以后知道如何推行法度了,知道听取什么意见了。
【慎势】君主之所以能做到令行禁止,位尊人畏,就是因为他握有巨大的权势。
【法家语录】离朱的视力极好,能够在百步以外的距离看清极细微之物。
【法家语录】燕地之鼎重达千钧,如果把它放在吴地所造的舟船上,就可以过河,所依靠的,是水的浮力。
【法家语录】走海路的人,坐着而可以到达越地是因为有船;走陆路的人站着可以到秦地是因为有车。
【法家语录】腾蛇能在空中游走凭依的是雾,龙在天上飞翔靠的是云,如果云罢雾散,腾蛇、飞龙和蚯蚓没有两样,这是因为失去了它们所凭依之物。
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2、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论》
3、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孟德斯鸠
4、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埃尔曼
5、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申斯通
6、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7、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美)德沃金
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9、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10、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11、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达雷尔
12、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战国)管子
13、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1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
15、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
16、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英国)申斯通
17、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美国总统杰斐逊
18、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
19、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
20、一个细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经常地从纯自然的环境中产生出来,而一个强烈而持久的期望,则只能来自于法律。——边沁
21、警察是法庭的仆人。——英美法谚
22、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作家伏尔泰
23、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和实用。——伯克
24、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作家达雷尔
25、救济走在权利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利。——英美法谚
26、在个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马克·吐温
27、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28、能够认识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并借助于别人认识到的利益来控制自己履行权利,使人意识到,权利应该得到履行;这也就意味着,应该有权利存在,而权力应该通过相互承认得到控制。——格林
29、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30、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31、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32、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33、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
34、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柏拉图
35、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36、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37、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38、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39、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40、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战国)管子
41、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42、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美)庞德
43、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44、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45、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46、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47、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英国)伯克
48、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49、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宋·苏辙
50、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法家名言名句
法家名言
法家的名言
法家名句
法家李斯名言
法家思想名言
法家霸气名言
法家经典名句
书法家名人名言
书法家常写的四字名句
古诗有名的书法家
著名的书法家古诗
家的名言名句
古诗有著名的书法家
法律的名言名句
宪法的名言名句
法治名言名句
法制名言名句
法律名言名句
法国名言名句
道家的名言名句
回家的名言名句
家规名言名句
作家名言名句
道家名言名句
家庭名言名句
国家名言名句
画家名言名句
书法名言名句
家风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