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名句

关于庄子齐物论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庄子齐物论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庄子齐物论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庄子齐物论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48) 说说(2) 名言(32) 诗词(25) 祝福(2k+) 心语(9k+)

  • 庄子名句

  • 庄子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庄子名句》,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庄子名句

    1、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2、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5、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9、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0、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1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2、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3、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1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7、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0、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2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4、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2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2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30、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3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3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3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3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3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3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4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2、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4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4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46、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4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48、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49、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阅读全文]...

2022-07-23 22:23:32
  •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 庄子,古诗文
  •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声,好像迅疾的箭镞声,好像大声的呵叱声,好像细细的呼吸声,好像放声叫喊,好像嚎啕大哭,好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好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道:“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道:“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道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道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道“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扩展阅读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阅读全文]...

2022-05-08 03:24:06
  • 庄子名句

  • 庄子
  •   1、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2、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5、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9、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0、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1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2、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3、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1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7、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0、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2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4、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2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2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30、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m.ju.51tietu.net)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3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3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3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3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3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3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4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2、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4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4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46、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4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48、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49、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5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51、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阅读全文]...

2022-02-14 11:29:10
  •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论文

  • 庄子,思想
  • 浅析《庄子》物化思想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庄子》物化思想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的“物化”思想是针对人因知迷、心惑、性失而不能复性、体道提出来的。什么是庄子的物化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人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关联?即是本文考察的主要内容。

      一、“物化”的含义及基础

      关于“物化”的含义,成玄英解释为“物理之变化”。(郭庆藩,第120页)成氏之物理究竟是指物和理,还是泛指万物?从其所言“新新变化,物物迁流”(同上),可知此物理是指万物。成氏认为物化乃是万物不断更新、迁流变化。成氏对物化的理解扣住了“新新”和“迁流”。“新新”实则是“更生”,“迁流”则是将万物比作“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样一条流动的河流,“新新”、“迁流”,指出天道以物化的形式使得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现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物化的界定较笼统,谓:“万物之转化。”(陈鼓应,第102页)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的看法是:“所谓‘物化’,就是发生‘物’的死与转生这一变化的意思,不外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作为其‘物’通过经历死,不久又变成他‘物’而转生下去。”(池田知久,第269页)仔细分析这一界定,其指出的物化要“通过经历死”这一环节,这与《庄子》的思想是有出入的。

      二、“物化”的表现形式

      物化的表现形式,一是死生气化,所言"化”者是变化、化生,指形态方面的转变;二是体道悟化,此“化”是悟化,或点化、教化,指人之心知或是境界的`起化。《庄子》物化的立足点是以人之“悟化”助天道之“物化”。死生气化是一种必然物化,《庄子》云:“巳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游》),即认为万物之生乃是物化而生,万物之“死”又是物化而死。《庄子》曰:“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天道》),即万物以生死起灭,盛衰存亡的形式表现气之流动。以人为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人生是气的凝聚,人死是气的涣散。万物也是如此,尽管万物万形,但都是气之聚散,皆为此理。这种由化而生、由化而死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是曰:“万化而未始有极”(《大宗师》)。万物正是在这种“万化”中以不同形态而存在。

      三、物化的实现途径:“物自化”与“心斋”“坐忘”

      实际上,“物化”即物之自化。造物主之化生万物,万物自正、自壮、自化。故《庄子》曰:“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则阳》),可见,物之自化是物自为,“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在宥》)。人之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依乎天理”(《养生主》)、“顺物自然”(《应帝王》)而为。具体而言即破除人之知迷、心惑,使性情复于物之初,达到“无为而万物化”(《天地》)。《庄子》认为实现“任性命之情”而物“自化”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心斋”与“坐忘”。

      四、“物化”的归宿

      物化虽是万物之气化,但人之作为人在天地万化中的意义正是在此中凸显出来。《庄子》“物化”实际落脚点还在于人,人在万化中能体性归道,精纯精、神,“能移”以“相天”,这便是《庄子》所认为的人之为人的价值。《达生》篇曰:”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形全”是形体不消亡永生吗?《庄子》内篇固有得道者“年长”(《大宗师》。外篇《在有》云:“千二百岁”)而“色若孺子”(《大宗师》)的说法,然这只是对得道德全的外在功用的一个表述。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形全,而在于得道。能得道方有形全,不能得道,徒养形骸,未能长久,单豹、张毅之徒便是此例。

    [阅读全文]...

2022-04-28 18:35:40
  • 于庄子的名言名句

  • 名言,庄子,语录
  •   1、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 庄子语录

      2、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庄子名言

      3、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庄子名言

      4、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庄子名言

      5、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名言

      6、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 庄子名句

      7、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8、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庄子名言

      9、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庄子名言

      10、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庄子名言

      11、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 庄子名言

      1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名言

      13、 通达大命的靠顺利,通达小命的靠碰巧。—— 庄子名言

      14、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名言

      15、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庄子名言

      16、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 庄子语录

      17、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庄子名言

      18、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名,为恶无*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名言

      20、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庄子名言

      2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庄子语录

      22、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名言

      23、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名言

      24、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庄子名言

    [阅读全文]...

2022-05-07 15:21:55
  • 庄子名句

  • 庄子,名言,经典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庄子名句》,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庄子名句

    1、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2、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5、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7、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9、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0、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1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2、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3、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1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7、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0、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2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24、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26、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2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30、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3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3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3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3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3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3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4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2、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4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45、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阅读全文]...

2022-03-29 13:06:35
  • 《庄子》名言名句的翻译和解释

  • 名言,庄子,解释
  • 《庄子》名言名句的翻译和解释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易于留传的结论、建议或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名言名句的翻译和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阅读全文]...

2022-02-16 01:17:36
  • 《庄子》名言名句的翻译和解释

  • 解释,名言,庄子
  •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阅读全文]...

2022-05-01 16:36:50
  • 庄子逍遥游全文解析(庄子逍遥游名句赏析)

  • 庄子
  •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

    所以鹏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鹏活得自由自在吗?鹏游得逍遥吗?难说。

    晴日地*线上,空气扰动仿佛野马群奔。阳光射入暗室,照见亮处万点微尘飞扬。大景观的野马现象,小景观的微尘现象,可以说明一切生物互相吹风,互相需要。鹏虽大,也需要风势呢。

    鹏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影点消失。我们仰望,但见天蓝。天,真是蓝色的吗?或许天是无限远的虚空,无底,也就无色?鹏在九万里高空看大地,会觉得大地也在高空九万里,同样的天蓝,同样的虚空无限远,因为空间位置是相对的。

    鹏为什么必须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可以用船做个譬喻。水浅了,浮不起大船。倒一杯水在厅堂的凹地只能用小草叶做船。放杯在凹水里,必然触底,不能漂浮,因为水浅船大,同样的道理,风薄了也浮不起大鸟,必须升到九万里的高空,风才够厚,足以承受鹏的体重。

    鹏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依靠着下面的厚风,背负着上面的蓝天,后面又有夏季台风的推送,终于向南方飞去了。

    鹏启程后,消息传播。林间一蝉一鸠,前者是昆虫界的著名人士,后者是羽虫界的著名人士,同声嘲笑说:“我们想飞便飞,飞到榆树去,飞到檀树去。若是树远了,一时飞不到,落地歇一歇,然后再飞就是。我们活得自由自在,根本不存在在九万里高空向南飞之必要嘛。”

    郊原尽处,莽莽苍苍,小鸟飞去觅食,三顿饭解决了,飞回窠来,肚子还胀鼓鼓的呢。人若去百里外,就得预备干粮,以免挨饿。军旅若远征千里外,就得辎载三个月的口粮,以免受困。人类的这些常识,那两只虫从未听说过,更不用说九万里高空鹏飞南冥一类的怪事了。虫鹏之间,层次差距太大。高层次的生存方式,低层次永远也不会懂得。

    知识有层次的差距,小知不了解大知。年寿有层次的差距,小年不了解大年。凭什么这样说?请看以下事实。

    菌类之一,名叫朝菌,亦即土菌,生于阴湿,死于曝晒,存活期短.不到一个太阴月的四分之一。一月分四相,晦朔弦望,各占七日。朝菌,晦日生的朔日前死,朔日生的弦日前死,弦日生的望日前死,望日生的晦日前死。总之,任一朝菌存活不过七天。朝菌观察月亮,能够获得多少知识?说来可怜,知月晦的不知还有月朔,知月朔的不知还有月弦,知月弦的不知还有月望,知月望的不知还有月晦。朝菌便是小年。

    蝉类之一,名叫蟪蛄,亦即夏蝉,生于春后,死于秋前,存活期短、不到一个太阳年的四分之一。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各占三月。任一蟪蛄存活不过一个夏季。蟪蛄研究时序,能够获得多少知识?说来可怜,仅知炎夏一季而已,既不知从前有暖春,又不知以后有凉秋,当然更不知凉秋后还有冰雪寒冬了。蟪蛄也是小年。

    楚国之南,有一种树,名叫冥灵。持续五百年的花开叶茂是冥灵的一春,又持续五百年的花谢叶落是冥灵的一秋。人世千年,冥灵一岁。冥灵便是大年。上古之世,有一种树,名叫大椿。持续八千年的花开叶茂是大椿的一春,又持续八千年的花谢叶落是大椿的一秋。人世一万六千年,大椿一岁。大椿更是大年了。

    树有大年,人同样有。尧帝有臣,名铿,受封彭城,是为彭铿,人呼彭祖。彭祖侍候尧舜二帝,服务夏商周三朝几十个国王,活了上千岁,至今无人打破他的年寿记录。凡人同彭祖比年寿,不感到悲哀吗?

    悲哀大可不必,听之任之为妙。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更改。禀赋即有参差,年寿就有大小,何必悲哀。商朝的棘博士就是这样回答汤王的询问的。《列子·汤问篇》提到这件事,把道理说透了。

    《列子·汤问篇》也提到鹏飞南冥一事。列子的说法同齐国谐先生的说法差不多,是这样说的:“北方沙漠,草木不生,光秃秃的,地名穷发。穷发以北,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本是海洋,有鱼,名鲲,从背鳍到胸鳍几千里宽,从头到尾不晓得有多长。又有鸟,名鹏,背脊好像泰山,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努力拍打翅膀,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羊角似的一圈圈的盘旋,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远离了下面的白云,背负着上面的蓝天,然后向南方飞去,飞到南冥去。鹏启程后,消息传播。灌木林间有鴳雀嘲笑说:‘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瞧我,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升到低空,随即降落,不去他那九万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游玩在蓬草蒿草间,也算飞得够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鴳雀是不可能了解鹏飞南冥的。”

    小知大知之间,小年大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层次差距,就说到这里吧。

    灌木林的那只鴳雀使我联想起社会上某些人,是这样一些人,论到才智,他们可以办好一件公务;论到声誉,他们可以叫响一个地区;论到品德,他们可以侍候一位君主;论到手腕、他们可以受聘一个邦国。这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恰似那只鴳雀“飞得够意思的”。这些人决不会认为自己可笑,但是,宋国的荣先生仍然要笑他们的浅薄。

    荣先生是贤士,为人处世、凭自己的见解,不受外界影响。哪怕全世界都来赞美他,他也不受到鼓舞;哪怕全世界都来指责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在他眼里,我是我,物是物,内外有别。内我外物之间,界限分明,所以他的心态稳定,不受外界影响。光荣啦耻辱啦他看得很淡漠,也不认为光荣非属于自己不可、耻辱非属于别人不可。有他这样的修养,也就很不错的了。虽然他对外物保持距离,对外界也不肯多费心思、斤斤计较,但是他还存在某些缺点,有待克服。例如他笑某一些人的浅薄,在下庄周看来,似无必要。鴳雀笑鹏,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荣先生笑某一些人,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

    看那列子,亦即郑国的列御寇先生,他是前引《汤问篇》的作者,修得风仙之术,不用器械,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轻飘飘的玩他个十五天,然后回家著书立说,乘风飞翔这套仙术,显然能够用来造福,利人利己。可是列子不肯多费心思,斤斤计较,因为他是贤士,不愿受外界影响。

    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

    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利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待什么呢,他是绝对的无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

    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

    就声名而言,他是垒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

    他是三位一体。

    尧帝是古时的好帝王,在位多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虽然是帝王,对人却很谦和,又具俯察民意。听说民间有个贤士,名叫许由,隐居在箕山上,便派人去请许由来,准备当面把帝位移让给许由。

    尧帝对许由说:“好太阳出来了,圆月亮出来了,还在日日夜夜燃烛照明。设若你是烛火,难道不觉得太丢脸了吗?及时雨下了,还在引池水灌庄稼。设若你是水池,难道不觉得白白浪费吗?许先生啊,你在民间,影响远播,致使天下安定。我坐在帝位上,装扮神主似的,枉自享受拜祭,感到万分惭愧。现在,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治理吧。”

    许由说:“你治天下多年,早就治理好了。现在要我来代替你,这是你的想法。可是,我来代替你,图个什么呀?图名吗?名都是外来的宾客,实才是内在的主人。你要我扮演有名无实的虚假的宾客吗?林木虽多,桃雀只巢一枝。河水虽多,鼹鼠只饮满腹。天下这东西,给我也没用。请回去休息吧,君王。炊事员*了,神职人员也不至于下厨房呀。

    楚国著名隐士接舆先生,曾经唱《凤歌》笑孔子想当官,又曾经假装疯病,逃避国王的聘角,随后就带着贤妻到处流浪,修仙学道去了。有个肩吾先生,也是学道的,去拜访接舆,恭听他的奇谈怪论,感到吃惊。

    事后,肩吾先生对道友连叔先生说:“接舆的谈论,听了莫名其妙。一是大而无当,也就是说,海阔天空,找不到任何资料来印证。二是往而不返,也就是说,通篇假设,找不到任何事实来检验。他一开口,滔滔不绝,骇人听闻,就像黄河汉水没完没了哟。所谈论的内容太偏颇了,不合常情。”

    [阅读全文]...

2022-01-18 02:10:37
  • 庄子名言名句大全,庄子语录大全

  • 庄子,名言,语录
  •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4、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5、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7、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8、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9、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11、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12、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13、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1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15、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16、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17、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18、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9、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20、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21、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22、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23、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24、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26、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27、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8、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2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3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3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32、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3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5、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6、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7、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8、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39、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4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4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噱σ阅蝗缦嗤诮

    4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44、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46、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4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9、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5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5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阅读全文]...

2022-01-02 09:21:52
庄子齐物论名句 - 句子
庄子齐物论名句 - 语录
庄子齐物论名句 - 说说
庄子齐物论名句 - 名言
庄子齐物论名句 - 诗词
庄子齐物论名句 - 祝福
庄子齐物论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