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关于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2) 语录(6) 说说(25) 名言(3) 诗词(3k+) 祝福(19) 心语(1)

  • 高三政治唯物论一轮复*资料

  • 教育
  • 高三政治唯物论一轮复*资料

      复*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再一次学*,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三政治唯物论一轮复*资料,快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阅读全文]...

2021-12-15 08:52:47
  •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 庄子,古诗文
  •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声,好像迅疾的箭镞声,好像大声的呵叱声,好像细细的呼吸声,好像放声叫喊,好像嚎啕大哭,好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好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道:“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道:“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道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道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道“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扩展阅读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一)人物事略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鸱得腐鼠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周梦蝶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鼓盆而歌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l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阅读全文]...

2022-05-08 03:24:06
  • 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

  • 哲学
  • 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观测世界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时间的单向均匀流逝性、三维空间的各向同性,展示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批驳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在对质量和能量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关键词:唯物主义;时间;空间;质量;能量

      长期以来,关于时间、空间、质量与能量,一直是哲学和科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经过哲学抽象而形成的时空观和质能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1]。发展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抛弃唯心主义时空质能观,把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思维束缚中**出来,对于促进科学发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有着空前的现实意义。

      1.时间是单向的、均匀流逝的

      斗转星移,日月盈仄,寒来暑往,潮涨潮落。自然界总是在无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一件事接一件事,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绵延不断。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现代人生活的“不夜天”轮转,从最基本、最初级的机械运动,即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变动,直至人类大脑的最高级的思维活动,都无不反映出物质运动变化的序列和持续的性质,也就是时间。

      孔夫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阿瑟·爱丁顿说:“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断流逝。”人们无时不在感慨:时间在流逝。水流可以不流或断流,可顺流又可逆流,但时间不能停“流”而必须不间断地且均匀地“流”,流逝是单向的,不能倒“流”。人们既不能阻遏它让它慢“流”也不能鞭策它使之快“流”,人们可以使用或消磨时间,节约或浪费时间,但不能创造或消灭时间,阻挡或催赶时间[2]。万贯家产换不来返老还童,有钱买不断黄泉路。万物走着不归路,有的匆忙,有的悠慢,哪怕一个原子,一个核子,或一个电子,它们也时时刻刻运动着,参与着,变异着和*衡着。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klites)也有类似之言:“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一片叶子在不同时刻也不相同,这就是造物主铁的法则,这就是时间老人的最高宣言。现代克隆技术的克隆,也仅仅是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克隆,而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因为时间不可逆,一个生物体的历史过程是不可复制的。伽利略有这样的见解:时间的步伐不依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转移,时间在这个宇宙的任何角落都以同样的方式在流逝。当然人们曾有这样的感觉:当人身心愉悦的时候,时间转瞬即逝,当人百无聊赖的时候,便感到度日如年。然而,时钟还是照样走着,时间还是在均匀地流逝,那只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意识的错觉。无论人们再怎么期望让时间过得慢一些或快一些,那也只能变成一段永远的回忆。

      时间如此的魅力也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诸如“黑洞时间”,“虚数时间”,“时空旅行”等试图解释时间的议论可谓奇想连篇,不胜枚举。这些议论的共同特征就是相信人类终有一天会实现在时间长河中任意遨游。1895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在其《时间机器》这部小说中,首次把人类的梦想化成一部形象的文字。而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提出从理论上“证实”这种超时空旅行是可能的,之后关于“时空隧道”的说法,时空旅行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这种时间旅行也许意味着人们可以去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发展,回到过去与伟人一起去见证光辉伟业,或是到未来去了解股市行情,体验从未感受过得生活。可是,人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如果哪个人真得实现了回返往昔的时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请问他自己是如何来到世上的呢?最著名的要数祖母说,说是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掉了他的祖母,人们先撇开道义上的不容不说,可这种假说却生动地说明了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人们回顾历史,带着今天的先进武器去支援20世纪的反*战争,把*主义消灭于萌芽之中,则世界大战将不会发生,历史将作修改,而历史的今天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那究竟哪一个今天才属于人们呢?现在人们要面临的,是应该摆脱唯心主义时间观的束缚,不要在其深渊中越陷越深,**思想,认清时间描述的对象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可逆的前进特性,它是一个带有“不可逆的前进箭头”的矢量,它具有连续均匀的、前进次序不可颠倒的绝对性[3]。

      2.空间是三维的,各向同性的

      人们认识空间,最初是从一些具体的实物占有一定的容积开始的,如静止的物体有一定大小的体积,人们就说它占有一定的空间。空间就像是一个由长度、高度和宽度构成的容器,这个容器不但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事物,而且也容许物体在其中运动。正是物体的运动才进一步揭示了空间的特质。因此,空间是物质运动广延性的反映,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

      物质是占有空间位置的,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一个场所。自然界的空间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和星体所充实的空间。空间不是物质的,也不属于物质的,而是物质占据了空间。

      那么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呢?

      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亦即是说,“宇”表示空间而“宙”表示时间。并且,这句话已经表明了,在整个世界里,“宇”(空间)有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维度,而“宙”(同“久”即时间)则只有从过往到未来这一个维度。

      人们从日常的经验知道,一个局部的矩形空间可用其长度、宽度、和高度来量度,而要确定空间中的一个点则须用三个独立的坐标(例如笛卡儿坐标x,y,z)。生物拓朴学指出,在任何较高级的有机体中,大量细胞必须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联络。如果空间只有两维,则一个有机体仅能有一两维的构型,那么它的神经通常就像城市中的街道那样相互交截。在交截点上,不同神经将会彼此穿透,因此,若不存在第三维将不允许一条神经纤维处在另一条的上面或下面。结果神经兴奋将会相互干扰。所以,存在许多不相交截的神经通道的高度发展的有机体,只有在至少三维的空间中才有可能。在三维空间里,不论有多少个点,都能够建立两两之间的,互不交叉的通信联系。那又为什么人们不可以生活在更高维数的空间里呢?1917年,埃仑费斯特(P.Ehrenfest)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始从物理系统的动力学寻求回答。经证实,当空间的维数大于三,亦即是在四维或者更高维数的空间里,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太阳系,不可能存在稳定的行星轨道,同时也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子状态。只有在三维空间里,人们才可能有太阳系,才可能有原子、分子和动植物,才可能有人们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们现实的空间只能是三维的[4]。

      在数学中,多维变量可以称作多维空间。在物理学中,有一维空间(线)、二维空间(面)和三位空间(体);不存在大于三维的物理空间。数学中的多维空间,不能直接移植到物理学中,只有在维数小于等于3(不包含时间)时,可以对应。

      空间的各向是同性的。只有各向同性,人们也才能分辨出物体的具体形状、大小、位置。假如各向不是同性的,那世间万物将不会再有稳定的存在形式,将不存在诸如立方体、圆球的形体。人们在一个方位看一个人是一个样子,换一个方位则会又变成另一个样子,那么仅一个人就有无数张面孔,那就真得成了变脸了。

      3.时间和空间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量

      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人们直接观察到周围远*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当中出现和开展的。从人类有了意识,在进行各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便开始了用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基本量来描述他们所做的活动,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茺诞的事情。”在《自然辩证法》里,这样谈到空间和时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道出了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天体的运转,宇宙飞船的升空,潮涨潮落,到火车的奔驰以及分子运动等等,人们无不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物理量来描述其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质,而运动又是和时间与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时间与空间,运动将无从说起,只是在人们头脑中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说,正是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才将那些抽象而又模糊的运动变得生动而又具体,由复杂变为简单,从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水*逐步提高。所以,时间和空间是描述物理世界的基本量,是不随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5-9]。

      4.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

      质量的概念是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演绎出来的。比如,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等等。归纳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这一概念。且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1687年,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一书中定义“物质的量是被确定为正比于它的密度和体积的物质本身的量度。”质量是以物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的乘积来量度,即任何物体中所容纳的原子越多质量也就愈大。而*代,人们*惯地把质量称之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惯性质量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大小,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引力质量来衡量物体产生引力场和受引力场作用的能力大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虽然分别表示了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然而它们是有紧密联系的。实验表明,物质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数值上总互成正比关系,即物体的惯性越大,它所产生的引力场也越强,与物体的成份、结构无关。目前,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质基础的两种不同属性——惯性和引力性质,是它的同一本质的不同方面表现。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和引力性质来源于物体的同一本质——质量。因此,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

      能量用来表征物体的作功本领,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能量有各种存在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电磁能、原子能等。在自然界中能量总是不停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一个物体损失了能量,另一个物体便必然获得了能量。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化学能减少热能增加,原子能减少动能和势能增加,一处减少能量,另一处必然增加能量,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这也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质量是质量,能量是能量,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世界上没有脱离质量的能量,也没有脱离能量的质量。任何形式的能量转移E,必伴随着相应的质量转移m。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遇发生湮灭而转化为一对光子,这种原子能的释放是光子带着其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放出能量的原子的质量减少了,能量也减少了,接收能量的物质能量增加了,质量也增加了;原子放出原子能的过程就像用枪发射子弹一样,子弹带着质量和能量一起转移了。整个过程分别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发生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应树立唯物主义的时空质能观,认清时间的单向性,不可倒流,彻底抛弃时间倒流的幻想,珍惜时间;空间是三维的,各向同性的,不存在四维甚至更多维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实在。时间不是空间的函数,空间也不是时间的函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描述物质世界的基本量,是定义之后就不再变化的。质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物体包含物质的多少。没有质量为零的物质,只要是物质,其质量就大于零。能量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属性。物质的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内的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总能量不变。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参

      [1]张俊青.时空观的历史关注与未来展望.理论探索,2005,(3):21-23

      [2]许少知等.关于空间与时间<二>.发明与创新,2005,(1):30-32

      [3]凌志等.新时间概念的定义探讨.世界科学.2005,(5):44-45

      [4]罗蔚茵译.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物理通报.1984,(3):8

      [5]石正金.真空对话.格物(增刊),2005.8

      [6]王国华.坚持科学真理,还事实真相.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第三届年会,北京,2005.

      [7](英)保罗·戴维斯著.关于时间.崔存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关洪著.空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B·K.里德雷,里德雷,李泳.时间、空间和万物[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阅读全文]...

2022-07-18 01:12:49
  • 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

  • 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科学作为哲学概括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同时,自然科学又是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进步,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每一次关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都牵涉着唯物主义历史主题的转换。从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古代、*代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问题。本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进行论述,还将更细致地挖掘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理清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中切不可割裂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来研究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旨在说明把握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自然科学;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1、自然科学发展概述

      在古代,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很难区分开来。由于生产力水*低下,科学极不发达,只有天文学、初等数学和力学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助思维的直观猜测和想象,他们力图从世界的本身去说明世界,把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力图用它们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代自然科学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正是经验自然科学萌芽生根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而结束这个时期则是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坚持从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直到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它指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这说明地球上的万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接着,赖尔提出地质学“渐变论”的思想、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这些,都兆示着旧形而上学观的破产。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到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进展。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回顾这一段科学发展史时,带着惊叹的口气写道:“十九世纪中叶所记录的科学进步,其方面如此之广,以致在几页之内,只能拣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扩展了,并繁育成为分立的分支科学。对自然和技艺的所有部门都做了大规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梦想而未实现的那样。”自然科学这种多方面的重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产生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各种历史前提的发展,为最终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自然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三阶段”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这三种主要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更迭,都是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相适应的。

      2.1朴素唯物主义

      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之间,由于生产的发展萌芽了古代的自然科学。古代自然科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时自然科学仅限于天象观察、初等数学和初级力学,至于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和解剖学等都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当时还没有任何称得上科学的仪器和实验,主要是直接观察的方法和简单的归纳、演绎推理法;在概念上,反映自然界实体的概念主要是水、火、气等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总的来说,古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代自然科学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确立,人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因此,人们还只能凭借感性的经验,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从整体上笼统地对思维对象作粗线条的,带有明显主观臆断的描述,就是“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与自然科学的这种发展水*和发展状况相适应,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首先,古代哲学唯物主义采取了“原始的朴素的自然的”在本质上具有初步辩证思维形式的特征。在朴素唯物主义看来,自然界被当作一个整体而总的方面来观察:“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古代自然、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还只是停留在感觉经验所及的范围,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它是不清晰的、表面的,不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其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直观的特点。古代自然科学研究所及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都是些感性直观的物质形态和现象,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借助水、火、土、气候反映直观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这使得他们无法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不能从多样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与意识相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第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笼统性。正如前面说到的,古代自然科学还没有条件对自然界各个局部和细节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认识,而是对世界整体的直觉,这就使得古代唯物主义者只能对世界的整体和轮廓进行笼统大致的描述,无法科学地揭示各种现象的内部的联系,例如关于自然现象的总体联系观,对当时的人来说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根据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表现出的直接的直观的结果,其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由于有这些缺陷,正如*所说:“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也即会被另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形式所取代。

      2.2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十五世纪上半叶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例如,*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经典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等。但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也只有力学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物理学对热、声、电磁只有初步的研究;化学刚刚从炼金术中**出来,但还信奉“燃素说”;古生物学还不存在;生物学主要是收集和初步整理材料,仅仅有了粗浅的分类。总的来说,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是经验的自然科学。*代唯物主义哲学也在适应*代自然科学的状况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它总体上把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曾明确地指出了*代唯物主义的两个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首先是*代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用纯粹机械的原因去揭示生物机体,甚至把人看成是一架机器,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生命过程。机械唯物论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抹杀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换句话说,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体系中,存在着“人学空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10]其次,*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即便承认有变化,也只是“永远绕这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停留在同一地点,总是产生同一的结果。”[11]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一局限也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结果,像*说的:“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的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2]从*的这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代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它也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它认为世界不是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种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发展的不完善所不可避免的。

      2.3历史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大步前进。*指出:“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哲学”。[13]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发生了根本地变化,由以前的收集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进入到整理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这一时期,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用矛盾和发展的观点解释了太阳系的起源,它使“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长的东西。”[14]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一书,揭示了地球地层的变化发展;1838年、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植物动物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和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格罗夫、赫尔姆霍兹、柯尔丁等人从不同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运动不灭的观点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1859年,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物种起源》一书,揭示了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指出现存的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15]由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6]因此,自然科学的大进步打开了*代唯物主义僵化的形而上学的缺口,动摇了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使唯物主义哲学及整个人类思想发生了革命的变革。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也是唯物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内在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从形式上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仅仅是人类社会或人类历史,似乎与自然无关。但问题在于,社会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而历史不外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7]那么,人与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就不能从历史中排出,否则会造成社会历史虚无化,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另外,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部社会生活”哲学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本身就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即“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一个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马克思和*正是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概括与总结,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3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进程的关系

      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谈到这一关系时指出:“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也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在这里发生一定的相互补偿。”[19]这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科学真理。本文在此就关于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相互补偿”,阐述二者的关系。

      3.1依赖关系

      *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0]这句话说明,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受自然科学的发展所推动的。从文中第二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截至19世纪末,先后出现过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就是以各历史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其更替的首要标志便是物质概念的历史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决定着唯物主义的时代特点,这个特点包括唯物主义各个历史形态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离开科学的土壤,唯物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这表明了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

      3.2指导关系

      在上述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性并不意味着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自然科学前进的脚步,而是唯物主义会反过来积极地影响、促进和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形式,因而可以对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叙述的那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定性的辩证法”,也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从理论上来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作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相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认识层次,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相互割裂。因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是合乎规律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21]这种通晓思维的方法是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它能够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提供协助和指导。这也说明,那种否认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指导作用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站不住脚的。

      3.3超越关系

      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更不意味着它总是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反,它会超越自然科学,达到自然科学不断接*或实证方法暂时不能达到的认识水*。首先,唯物主义在其自身逻辑发展中能够作出自然科学在未来发展阶段才能正视的科学结论,为自然科学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远景。其次,由于自然科学实证方法的局限性,某些特殊的领域还尚未全面涉足,这时只能由理论思维去把握和指导尚未涉足的领域,为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黑夜航行中的灯塔,指明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这两种超越,都是以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前提而进行的,所以是可信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总的来说,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进程既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指导和超越自然科学。这看似矛盾的关系中又是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自然科学为唯物主义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唯物主义则通过抽象概括,使经验材料转化为理论形态。这种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反过来又为自然科学提供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指导并超越自然科学,推动自然科学往更宽广的空间发展,这又使理论转化为更深层次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践。如此相互推动,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便在历史的道路上双双获得发展。总之,“依赖”、“指导”与“超越”便是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相互补偿”不可分割的关系。综合以上三部分所述可知,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进程根植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沃土中。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对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哲学研究方向,正确把握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关系能为我们今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2][3][6][9][14][16]*.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20-321.

      [5][8][12][19]*.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

    [阅读全文]...

2022-05-13 00:28:08
  • 初中生物论文模板

  • 初中生物论文模板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论文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对学生学*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只有让他们爱学、想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是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探索培养学生学*兴趣的一些经验,撰写成文以期与同行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关键词】兴趣激发;情感交流;设疑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生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设置在中学阶段的课程中。随着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大,牵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因而有部分学生对学*开始懈怠甚至厌学。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明白,要想解决问题,就得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着手。

      生物教师应该在具备较高的生活常识积累的素养的同时,还应时常提醒自己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让学生知道: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自己和衣食住行处处都有生物科学存在的意识。寻常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酿造原理,世界各国正在兴起的生物工程技术、小到皮肤发炎,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轻微的有生活中处处俯拾即是的各种生物,严重的有曾经风靡全球的SARS病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所以,生物的学*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必须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教学主体(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生物学就承载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以生为本教育引领生物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与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动机与学*效果。 情感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成败。学生只有对教师个人产生尊敬好感,才能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对教学活动产生热情,才会对教学活动投入。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共鸣。 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良好的关系又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感情投入和沟通技巧把学生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师生感情的建立是双向的,投入多少感情就有多少回报,在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资源。 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就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生物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是学*的强大动力

      学生在学*过程中,如果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活问题,那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很多学生喜欢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问题拿回去教给自己的父母。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他儿子以前也曾偷偷吸烟,自从学了生物以后,再也没看到他吸烟,而且他还会拿老师上课讲的知识来批评说服吸烟的爸爸,深入浅出的生物学知识把吸烟的危害阐述的格外明晰。做父母的不仅对孩子学会了知识感到高兴,对孩子懂得了道理更加感到欣慰。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人类又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内容,生物学既研究人自身的构造和生理机制,又研究人和整个生物圈的相互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经常联系人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感到生物学知识亲切、有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常联系实际,可提高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生物学知识的作用和提高知识的价值。

      生物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它与当今社会的许多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匮乏、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等都密切相关,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只会使教学活动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生物学教学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生物学知识和当前的社会生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惯,理解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联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对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三、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中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一个好的问题就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比如我在讲《人体的呼吸》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是我们为什么能呼吸呢?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同学们听了问题以后觉得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他们就根据自己的经验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可是答案却难免有些片面。我这时并不急着评价他们的回答,而是接着问:同学们,他们谁说的最好、最接*正确答案呢?学生们开始关心最终的标准答案了。这时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并以小组其他成员为观察对象,认真观察人的呼吸运动,并自我感受呼吸的真谛,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和交流。学生在“到底谁说的对?”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自学、认真观察、认真总结,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趣味拓展开阔

      学生眼界生物界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世界,是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你见过独木成林吗?知道最高的树有多高吗?世界上真的有吃人的植物吗?能想象讨厌的苍蝇也能为人类做出贡献吗?……这些趣味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在教学中不断展示着生物学的巨大魅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最*收到一位早以毕业的学生的来信,她说想到母校就想到了班主任和我,为什么?就是因为我在课堂上适时补充的趣味生物知识让他在大学的“卧谈会”上赚足了面子。毕业那么多年,这些趣味知识仍然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这些有趣的知识确实拉*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为我的课堂增添了无穷的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还要针对他们的学*实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他们培养学*生物的兴趣。这样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达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效果。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要解决好的矛盾和理由,在教学策略教学论文上要借鉴地,论述联系实际地教育教学探究。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个性差别,以城镇及发达地区儿童的标准来衡量;以而使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善和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母语翻译,以对译当成教学手段,以双语作为教学方法,先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和翻译讲解,使学生通过母语透彻理解愿意,然后让学生用母语将课文正确地翻译出来,以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之后通过反复练*理解词义和语法规则,采用语言对此和语言翻译,用母语进行语言。俗话说:“教育苦,育人难”少数民族地区教汉语文则更是“苦上加难,”对于老师来说,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感会影响汉语文教学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长*;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李小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郝大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摘要: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所必需的教学环节。本文结合本校实际,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及反馈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与探索。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强基础、重综合、突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之一,落实好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教育的关键[1]。生物工程属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是以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工科专业[2]。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3]。对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当前市场需求,培养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工程这门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科学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生物工程发展趋势和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开展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探索和建设,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对生物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为我校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优、综合素质佳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有别于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两者之间毕竟存在一定的区别。理论教学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将人类的经验和智慧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实践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因此,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本身的特点及特殊性。

      (一)教学环节多样化

      实践教学包含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实*、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制作。实践教学融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于一体,要求质量保障的方法和手段更专业、更细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效果。

      (二)考核形式多元化

      实践教学的考核展示的更多是综合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质量标准是多元化的,也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这就要求教学监控不是唯一的标准或模式,而应分门别类有不同的要求。

      (三)广泛的社会影响

      实践教学尽可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一方面通过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结合,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二、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够充分重视

      在思想认识上,传统实践教学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学*轻实践创新;把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物,仅作为补充验证的手段,未形成符合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与质量不高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资源与资金限制,对实践教学的支持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践基地难以满足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缺少综合性、规模性、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同地方高校的合作基本流于形式,合作协议的内容基本没有有效落实。学生在基地实践实*,基本以参观为主,不能深入车间一线实际动手顶岗操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与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加与增强。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贴*度不高

      地方高校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实践教学内容往往参照同类院校,然后再根据本校仪器设备情况等适当调整。这导致地方高校缺乏与社会其他主体间的协同融合,实践教学内容未能紧跟社会生产实际来设计,往往存在普适性及实用性不高、企业及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无法调动的问题,最终致使人才培养专业性过强、脱离社会实际、实*单位接收与培养意愿不强等现象发生。

      (四)实践教学评价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但终因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而浅尝辄止。从目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评估的主要来自高校本身,评价形式更多的是定性,没有定量及第三方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缺乏客观性,无法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效果。因此,高校的生物工程不仅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更要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和目标。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构建生物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以“以学生为本”为原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人文气息、专业氛围、实操性强的实践环境,使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中都能受到经过系统设计的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其目标任务发生偏差时,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全程实施原则

      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不是单纯的最后的评价。因此,质量保障体系应对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保障监督。

      (三)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因素,还与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关,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在其中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管严抓严过程和环节,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时,我们应考虑本专业教学条件、结合学生特点等,以保证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具有可行性,并具有可操作性。

    [阅读全文]...

2022-07-25 19:26:29
  •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

  • 高考,教育,高中
  • 高考政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是高考政治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部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希望考生可以认真掌握。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阅读全文]...

2022-03-19 07:03:11
  • 春天景物的古诗句

  • 春天,景物
  • 春天景物的古诗句

      春天的太阳,新生的绿草,含苞待放的桃树,发芽的杨柳,报春的燕子,北飞的鸿雁,消融的坚冰等等,总之,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在复活、苏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景物的古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院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体现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赏析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赏析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宋代: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鉴赏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唐代: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阅读全文]...

2022-05-10 12:04:53
  • 夏天的景物的古诗句

  • 夏天,景物
  • 夏天的景物的古诗句

      夏天,像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得胜将军,迈着铿锵的.脚步,带着它的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的向我们走来。

      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2.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4.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5.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6.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8.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

      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0.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12.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1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15.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16.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7.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1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21.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22.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2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2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6.老翁卖卜古城隅,兼写宜蚕保麦符。日日得钱惟买酒,不愁醉倒有儿扶。

      2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8.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意》

      2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30.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31.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夏昼偶作》

      3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4.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3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37.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38.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39.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40.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2.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4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45.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南宋·陆游《幽居初夏》

      4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7.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8.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司马光《客中初夏》

      49.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阅读全文]...

2022-02-25 13:59:50
  • 赞美植物的古诗句

  • 植物,赞美,文学
  • 赞美植物的古诗句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植物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草 (白居易)

      离离园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赞美植物的`古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宋代陈亮的《梅花》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阅读全文]...

2021-12-12 19:39:36
  • 描写景物的古诗句

  • 景物,写景
  •   1、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何逊《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4、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7、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8、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9、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10、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2、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13、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4、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5、夜寒不*流苏,只怜他、*梅瘦。——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16、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17、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1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0、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2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2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24、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26、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黄升《南乡子·冬夜》

      27、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28、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画眉鸟》

      29、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3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3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3、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34、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5、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36、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7、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9、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40、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41、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4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

      4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45、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6、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47、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

      48、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49、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50、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51、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阅读全文]...

2022-05-14 01:21:59
当前热门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句子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语录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说说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名言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诗词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祝福
有关唯物论的古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