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秀华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余秀华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余秀华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余秀华经典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余秀华红了,38岁的她在2014年年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名声。随着一首题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和朋友圈“病毒般蔓延”,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一夜之间成为媒体坊间谈论的对象,甚至被旅美女学者同时也是诗人的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昨日《南方都市报》)。
依我之见,当“纯文学”话题成为公众话题或者微博热词的时候,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毕竟,在一个读诗人口少得可怜的国度,诗人现下的处境是:唯有去世、自杀,或者因为本人是脑瘫患者或者打工妹,他(她)们的作品才因这样或那样的身份标签,得以零散地传播和阅读。*时不读诗或甚少读诗的人,也因周围人的转发、媒体上的谈论,耐着性子琢磨余秀华的诗好在哪里。
即便如专业文学评论者沈睿,她的大力推介是余秀华诗歌得以迅速“走红”的关键,在沈睿那篇流传极广的推介文章中,所用词汇也是“感动”、“震动”“写得真的好”、“让你目眩”、“心在流血”、“语言的流星雨”之类,更多是比拟、譬喻,个人角度的阅读经验与抒发,远谈不上“专业”的诗歌评论。在我看来,抒情有余而专业不足,错过了一次极好的面向公众的诗歌教育机会,有点可惜。
实际上,余秀华通过诗意的方式表达作为身体残障女性的感受,或者表达与农妇、脑瘫患者这类外界感兴趣的“身份”无关的感受,这类私*验在当代的文学创作、新闻报道、网络文章中并不少见,但有关何为诗歌,何为好的诗歌,若错过了余秀华的这次机会,今后恐怕很难再找到类似契机,通过讨论具体的诗人,让诗歌重新回到公众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感受力当中。这一点何其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写诗的门槛不高,“梨花体”一时风行,凤姐的诗也可以登上知名文学刊物,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一时没了依归。另一方面,由于诗歌教育的极端缺乏,诗歌甚至一度被高考排除在外———懂诗的人太少,最直接的后果是,缺乏诗意,理解现实反而成了问题。
也许有人问,诗歌为什么重要?在我看,诗歌应该是最远离功利的文学体裁,尤其是在人们钟情于故事和段子,一篇文章能流传多远主要看笑点和槽点有多少的年代,唯有诗歌承载语言本身。就算从最现实的角度,凤姐发表诗歌的待遇是每行诗2-3元,在国内算是不错的标准,试想莎士比亚若有幸生在当今中国,写一首十四行诗,也就能换一个麦当劳套餐。余秀华是明白人,走红之后她在朋友圈写道:“对于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姑奶奶只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喧嚣之后,希望有文学教育者尽快接力,从诗歌本身进入,让我们知道余秀华们的诗好在哪里。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横店村
我没有喊你姐姐也没有唤你妹妹
我只想替你掩埋死去的兔子
把你抱在怀中,用半生捂热一个词
伸手为你扶住摇摇晃晃的人间
我想把我的嘴给你
好让你清晰的吐字黑夜,说出黎明
和你心爱的男子越过诗歌甜言蜜语
口齿伶俐地回答生活重复的疑问
我想把我的脚给你
让你逃离伤害的时候跑得快一点
让你展翅油菜花田慢镜头一样飞奔
穿上红色长裙,漫步弯弯的小路
最好和横店村不解风情的月亮擦肩而过
写完以上的句子
我在秋风里停下来摇了摇头
我怎么能把我的嘴给你
我的嘴抽烟喝酒,骂出的脏话没法统计
还有我的脚,多年的风湿关节炎
早晨醒来都下不了床
其实我能给你的,只有遥远的热爱
和此刻忍不住心疼的泪水
等你死了,我要和全世界的兄弟姐妹
把你埋在春天
导语:面对记者提问余秀华《爱》诗歌怎么写出来呢?“我的那些爱情诗,都是在我很痛的时候写出来的。我想,真正能够得到爱情的人,是写不出诗歌来的。我因为爱而不得,所以写了这么多。”新书《我们爱过又忘记》的发布会上,余秀华这个用“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勇气和决绝让中国文坛惊叹的女诗人,*静得坦承自己创作情诗的心声。150首情诗,150个很痛的余秀华,集结在这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里。
余秀华《爱》诗歌
余秀华与小马哥
“我的那些爱情诗,都是在我很痛的时候写出来的。我想,真正能够得到爱情的人,是写不出诗歌来的。我因为爱而不得,所以写了这么多。”
新书《我们爱过又忘记》的发布会上,余秀华这个用“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勇气和决绝让中国文坛惊叹的女诗人,*静得坦承自己创作情诗的心声。150首情诗,150个很痛的余秀华,集结在这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里。书名,取自余秀华的好友,香港诗人廖伟棠名诗《来生书》一句。
读余秀华《我爱你》有感
默然夕拾
我种过一年的稻子
当稻子长到一定的时候
稗子比稻子略高一些
于是人家就去把稗子拨掉
而我就让它与稻子一起长
现在想我家的稗子还真幸运
我拿起鸟弹去捕鸟
但从未有捕获到过
同伴眼子准捕回来很多
褪净煮好叫我吃
现在想想那些跑走的鸟儿
不说它这晚住哪儿
惊吓之余还能活多久呢
我儿子出生的那年那日
有个人被打死抬回村里
早上他们去时就说过
今天野猪打不来人也抬一个回来
正好是说这话的人被抬回来
燕麦跟小麦一起成长
除草时就把它除掉
人们压根儿不知它的价值
如同稗子长在稻田里
告诉你这个提心吊胆的
春天
动物中常以强欺弱
弱势的群体真让人同情
人与人面上嘻嘻哈哈
暗地里也是弱肉强食
从有人类开始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发布会在2016年5月15号的下午,北京单向空间举行。出*嘉宾除了特邀主持小马哥,还有两位歌手蒋山和马頔。
四十依然“惑”
在上一本诗集出版后,余秀华曾两次陷入舆论,皆因为感情方面的传闻:和丈夫离婚,被传有“绯闻男友”。发布会上,余秀华用其特有机变四两拨千斤的回应了这两个问题。
戏谑背后,是余秀华的人生智慧:“婚姻是我自己的,我不能因为这个名声好或者坏,用别人的看法左右我自己。这个事情做了以后,我能够得的到自由和快乐是任何人言论所无法给予的。”
余秀华
谈回诗歌,余秀华显得从容*静:“我的诗歌格局不大,也许第四本第五本会变。”
在余秀华看来,诗人都很无聊,无聊的时候会去看月亮,所以很多诗人包括自己的诗里经常写到月亮和月光,比如床前明月光,春江花月夜。月光是很理性化,很忧愁,很温柔的。余秀华说:“我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2016年,余秀华过了自己四十岁生日。在她看来,自己还不能“四十不惑”。“古人生命比现代人短,所以他们四十不惑,但是现代人生命比他们活的时间久。我老觉得到了四十岁就不惑了,那应该很惭愧。我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的惑、那样的惑,基本上没有不惑的。我们现在根本就惑不清,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想诗歌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在许多惑或者不惑的过程里有一种安慰,我希望能够惑到八十岁,如果能惑那么久也是好的。我认为我的生活还是在不停的困惑,因为我虽然四十岁,但是我的心理成熟感比较晚,别人20岁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到了40岁还搞不定,我觉得自己非常惭愧。所以说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才能成为诗人。”
马頔朗读余秀华的诗
写诗是因为痛定思痛
这次出版爱情诗集,余秀华说:“我的那些爱情诗,都是在我很痛的时候写出来的。”她一度觉得羞愧,因为觉得好像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对象,可是后来又觉得“我到底是一个花痴。”“我想,自己很多时候不敢定,一是怕伤害别人,自己对爱情一直在渴望着、盼望着,但是我实际的身体情况和我现在的心理状态,真的不适合和一个人爱情。我宁愿像一个多情的花痴,把爱情分成一百份,这样我觉得自己不会受伤害,我爱的人也不会受伤害。”这段话让现场的读者为之动容。
蒋山现场演唱
对余秀华来说,真正写诗的状态是在痛苦之后的*静,所谓痛定思痛。
余秀华身上的种种符号,种种传奇,两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都对她进行长达半年到一年的跟随拍摄,两部作品都在国际上得了奖。其中,由著名纪录片导演范俭执导的记录片获得2015年的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奖,在东京获得亚洲最佳纪录片提案奖。整部纪录片(上下合为《摇摇晃晃的人间》)将在英国*、法国ARTE、丹麦广播公司、芬兰电视台、荷兰ICON电视台、日本NHK等海外电视台将发行。
余秀华经典诗歌(精选20首)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秀华经典诗歌(精选2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个失眠的人》
她本身就是一个漏斗,光滑,幽冷,附着不了一盏灯火
只有耳朵聪敏:没有月光。落叶翻了一个身
是的,还有一个醉酒的人,他在哪里
他的腹部有雪。
有她想吃的雪。和一个隐隐约约的春天
她拿出那副地图,看那个小小的圆圈
“他一定在,在梦的气泡里游泳”
她的身体上有一块疤,曾经的鳍掉落的地方
知道要重新长出来
是来不及了
2、《一包麦子》
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的高度
滑了下去
他骂骂咧咧,说去年都能举到肩上
过了一年就不行了?
第三次,我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
我说: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举不起一包小麦
是骗人呢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
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
他有白头发
也不敢生出来啊
3、《可疑的身份》
无法供证呈堂。我的左口袋有雪,右口袋有火
能够燎原的火,能够城墙着火殃及池鱼的火
能够覆盖路,覆盖罪恶的雪
我有月光,我从来不明亮。我有桃花
从来不打开
我有一辈子浩荡的春风,却让它吹不到我
我盗走了一个城市的化工厂,写字楼,博物馆
我盗走了它的来龙去脉
但是我一贫如洗
我是我的罪人,放我潜逃
我是我的法官,判我禁于自己的灵
我穿过午夜的郢中城
没有蛛丝马迹
4、《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春天的时候,我举出花朵,火焰,悬崖上的树冠
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声,钝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
总是来不及爱,就已经深陷。你的名字被我咬出血
却没有打开幽暗的封印
那些轻省的部分让我停留: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
我说:你好,你们好。请接受我躬身一鞠的爱
但是我一直没有被迷惑,从来没有
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
但是最后我依旧无法原谅自己,把你保留得如此完整
那些假象你还是不知道的好啊
◆ 和妈妈一起回家
村里扩建公路,路基都毁了
连同一直挂在天上的月亮也毁了
一场雨,把刚刚踩出的一条小经毁了
一个年老的女人拉着一个走路不稳的女人
一双沾满泥巴的脚拖着另一双陷在泥巴里的脚
一个声音说走错了,另一个声音说没有错
40岁的生日在不远的一个深夜里等着
妈妈说40岁的生日不给我过了
妈妈说我离婚了,40岁的生日过得没意思
妈妈拉着我的手回家
拉得那么紧,不允许我颤抖
妈妈说的那些话铿锵有力,不像一个病人
回家以后,妈妈房间的灯很快就熄灭了
我一夜没有熄灯
以为这样,就能早一点触碰到黎明
◆猫
猫在屋檐下的椅子上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而下一次,它还会在槐树下追它
它把自己旋转成一个漩涡
——-我们都是在假设里兀自沉迷的人
月季花。它咬下一朵
另一朵它要留到月亮升起来
月光混淆的事物,它从不试图辩清楚
比如另外一只走在屋脊上的猫
许多年,我们终于养出了一只不怕人的猫
给它挠痒的时候,下手重一点,它就咬你一口
这样的故意
让我们身上的阳光动荡
◆ 春天又一次按时到来
他在树下闭着眼睛。他去寺里看过两次桃花就不去了
悟性这个时候薄若浮冰:春天的战场已经布置好
他的另一个分身在阁楼上写下:
把兵荒马乱的欲望*成大家闺秀的诗行
新长成的孩子在用旧的春天里奔跑
绝望在希望的新婚之夜按时死去
才孵出的喜鹊忘了前世歇过的屋檐,当然淋过它的一场雨
也得忘记自己汇集过的河流
把春天交给左右为难的诗人。抒情如鲠在喉
她想给几个人发短信,约一约去桃花岛的事情
这明目张胆偷情的嫌疑
一下子败给了身体里不停上涨的潮浪
如果我70岁,我就有70个春天
一个春天10块钱,刚好够一个中级宾馆睡一夜
想想寂寞太长,一夜不够
也就罢了
◆ 小黄鹂
我喊一只小黄鹂,喊得嘴肿了。春天没有确切的消息
那些少女总如受惊的鱼群,在大街小巷里游穿
祖国是生产少女的工厂。但是她们很快就旧了
一些人在期待回炉重塑
余秀华的诗歌《风吹》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秀华的诗歌《风吹》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农民。因为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影响说话的口齿,走路摇摇晃晃,影响电脑打字,干活没力气,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
余秀华父母为农民,父母的种地,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
《风吹》
黄昏里,喇叭花都闭合了。星空的蓝皱褶在一起
暗红的心幽深,疼痛,但是醒着。
它敞开过呼唤,以异族语言
风里絮语很多,都是它热爱过的。
它举着慢慢爬上来的蜗牛
给它清晰的路径
“哦,我们都喜欢这光,虽然转瞬即逝
但你还是你
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赏析】
余秀华的最新一首诗《风吹》结尾这几句,在我看来,也许暗示着在*卷她的热潮中,她的自我允诺——余秀华还是余秀华,无论大众喜欢不喜欢,大人先生们首肯不首肯。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
余秀华诗的几个特点。我认为她的诗中有三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是对生命苦难的阐释。大家都知道她人生的际遇是非常不幸的,很多媒体都拿她的农民出身、脑瘫女人当做看点,但在她的诗中,对生命苦难的阐述是非常节制而冷静的。比如《我养的狗,叫小巫》“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再就是她潜在欲望的表达。余秀华有很多写得非常好的爱情诗,表达她对爱情的渴望,但我想,这种爱情与其说是男女之情,倒不如说是她渴望得到世界给予善意的潜在欲望。这里的爱是一种泛指,即是残缺的她希求世界给予善意,使她圆满的那么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非常自我的,似乎与大众无关,但恰恰是她情绪中最真挚的最投入的'真诚感动了大众。比如《我爱你》“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非常卑怯而温柔。
第三个就是对自然的生命感悟。她生在农村,有很多贴*自然的东西,比如《风吹》“黄昏里,喇叭花都闭合了。星空的蓝皱褶在一起”“暗红的心幽深,疼痛,但是醒着”“风里絮语很多,都是它热爱过的。”语言就非常纯粹,没有相关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在艺术上,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派的东西,通感,陌生化,叙事,日常生活场景表达等,这些技巧她都非常熟悉并运用自如。前几天和她交流时,我曾听她提起狄兰·托马斯那首著名的《通过绿色茎管催动花朵的力》。西方现代诗歌她也许读得不多,但她把西方诗歌的这些东西用得很好,这应该跟她的才情和悟性有关,说明她确实是一个天才诗人,但也可能正是她阅读量的不足,系统阅读得不够,造成她有些诗在整体性和结构完整性值得商榷,有些诗的经典化程度相对欠缺,诗歌作品之间的水*参差不齐。
余秀华成了“网络红人”,不少媒体给她贴上了“脑瘫诗人”的标签,并从她的诗歌作品中,挑出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来对她的创作轨迹进行切入,以博取更多的眼球。拿别人的身体来说事儿,是多么冷漠,相比之下,谁更不健康?请让诗人回归自己内心的美好。出版社适时推出她的诗集,这一切看似完美得水到渠成。
在微信朋友圈里,忽然某一天一个诗人成了转发事件。因为这位诗人是农民,是从小脑瘫的女农民,于是,在众多她写过的诗里,好事者特别拎出了她写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公众号标题,赢得了高转发率。
传播是件让人嫉妒的事,很快当年“下半身诗人”的领军人物后转行做出版的沈浩波就发声了,写了篇长长的评价:“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不过再怎么拉低,比起轻浮的‘乌青体’来,总还算不上丢人败兴。”关于诗歌的审美各有各的说法,就像绘画一样,有人就是认为满墙血渍到处残肢是现代艺术,而有人认为绘画首先要给视觉和心灵带来美感。
我更喜欢余秀华的诗,从诗歌本身出发,我看到了简短文字铺陈的美妙,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下去,久了便成就了一幅十字绣。
我认真读了她的每一首诗,文字还原了诗人内心的意境,如果我写诗,真的未必如她。于是我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余秀华的诗,说我看到了最真挚唯美的表达。很快,朋友就有了回复:“依据脑残诗人遭追捧的事实,如果你的智商高于40一般就别再写诗啦,没啥前途。”而另一位朋友表达的则是,“余秀华写的诗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美对情感对尊严的追求,根植于人性的最本源,无关身体或智力的障碍,我们必须要感谢这个特殊的群体,让我们更好地体识生命与人性的本质”。
我更愿意沉浸在诗歌里,为她生命里的诗意轻轻鼓掌。再多的磨难也阻挡不了内心对美好的表达,那是我们灵魂的后花园。难道身体残障就要被质疑被诟病吗?
余秀华的诗集由两个出版社很快分别出版了,几乎跟微信转发同步进行。我问编辑,这是不是炒作?编辑说“真不是”。所谓无巧不成书,无论是否成为营销手段,这并不妨碍阅读的兴趣。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的诗了,已经很久没有那么多人同时为诗集期待了。一位农村妇女却让我们在字字珠玑间展开了难能可贵的想象。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得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月光落在左手上》一书从余秀华*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瞬间的意义等。
学者、诗人沈睿说:“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诗刊》编辑刘年则评价,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艺术的力度:直接打动读者
有幸跟其他几个编辑合作,参与编辑余秀华的诗集,让使我集中阅读余秀华的一百多首诗歌。我在编辑的过程中,也就是细读的过程中,多次泪水盈眶,为余秀华诗歌的语言、感情与思想。我跟着她的诗歌走向纯净的天空,空无一人的乡村风景,内心深深的渴望,无法压抑的激情。我坐在电脑前,安静而心潮波涌。
坦白地说,这是我一生阅读诗歌很少有的经验,这种经验如此直接,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我想,正是如我一样的阅读体验,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一下子喜欢上余秀华的诗歌。余秀华诗歌瞬间走红绝不是因为谁的吹捧或谁的推荐,不是因为《诗刊》社刘年编辑的火眼金睛,也不是海外教授沈睿的热情推荐,而是因为无数读者的阅读体验,直接的阅读体验,读者感到了余秀华诗歌的力量,而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
我跟其他人的阅读体验一样:余秀华的诗歌直接冲击了我,这些绝非矫揉造作的诗歌以语言的力度,感情的力度,思想的深度冲击读者,读者被感动,读者叫好。读者反应是“读者反应学派”学术研究的中心,不是此文的讨论议题,我以此开头分析余秀华诗歌的艺术,再次重申诗歌艺术的力量作用首先作用于我们的不是头脑,而是感情。艺术是作用于直觉的东西,不是坐在那里品了半天才回过味来的苦丁茶。
我对余秀华的诗歌总体价值的讨论,已经在我的文章《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和《余秀华:女人与诗人》中表达了。这篇文章我将做纯粹的技术分析,以一首诗为例,讨论余秀华诗歌的艺术,并探讨什么构成好诗的“好”。
语言的力度:出奇与张力
让我以一位美国诗人关于什么是好诗来开始。美国诗人斯蒂芬·顿 (Stephen Dunn 193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2001年因诗集《不同的时间》而普利策诗歌奖,也是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文学奖获得者,出版过21本诗集,是有经验又出色的诗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好诗与不那么好的诗》,谈论什么是好诗。谈到好的诗歌语言他是这么说的:“好诗在奇异与熟悉之间保持一种精妙的*衡,诗人必须把熟悉的创造成相当陌生的,让读者重新看或重新感受。”
斯蒂芬·顿强调的是诗歌语言要让熟悉的事物成为陌生,让读者感到熟悉的语言被陌生化的惊异,因为语言突然变得奇妙,语言出奇,*常的事物变得耳目一新,让读者重新感受,重新经验,重新发现。阅读余秀华的每一首诗歌,你都能发现这个特点,那就是语言的出奇,就是**常常的一首描述日常生活的诗歌,她的语言都能化陈腐为神奇,比如:
栀子花开
白成一场浩劫,芬芳成一种灾难
那些隐匿的声音一层层推出来,一层层堆积,再散开
是的,无话可说了, 白,不是一种色彩。而是一种姿态
每一年,如期而至的突兀:存在即为表达
反正是绚烂,反正是到来
反正是背负慢慢凋残的孤独:耀眼的孤独, 义无反顾的孤独
那些喷薄的力从何而来?它不屑于月光
它任何时候都在打开,是的,它把自己打开
打的疼, 疼得叫不出来
从它根部往上运行的火,从一片叶上跌落的水
还有万物看它的眼神, 这些都是白色的
无法阻挡地白,要死要活地白
无论从题目还是从字面,这首诗描述的都是对白色的栀子花开的感觉与思考。诗人看到白色的栀子花开得漫天遍野,香气也漫天遍野,第一行诗她用了一般我们不会用的词来描述白色的栀子花浓郁的感觉:“白成一场浩劫,芬芳成一种灾难。”“浩劫”与“灾难”从常理上看是完全与花开无关的,诗人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陌生却非常准确让你重新看的感觉——栀子花开,开得让人震惊,开得让人不能抗拒,好像被摧毁了一样,“浩劫”与“灾难”都是摧毁性的。
第二行描绘栀子花花开的过程:“那些隐匿的声音一层层推出来,一层层堆积,再散开”——诗人把花朵开放的过程变成了声音,把视觉的变成了声觉的,把无关的变成了有关的,簇拥的花瓣漫开就好象声音滚滚而来,她用的是动词“推出来,堆积,再散开”——这三个动词一层层地描绘栀子花开放的过程。
第三行:“是的,无话可说了”诗人出现了,她叹气,她被这些花开的过程的生命冲击得无话可说,她试图理解花开出来的色彩:“白,不是一种色彩。而是一种姿态”。栀子花开——这具有动感的过程,成为有生命的主体,“姿态”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花开过程的理解。以上第一节共四行诗,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感官诗人描绘和表达对栀子花开的感觉与思考,词语的选择非常独到。
这就是真正的诗歌语言:**常常的栀子花开突然成了富有各种感觉的一场看、闻、听同时灿烂的语言的盛会,最后一句,诗人笔锋一转,既总结花开的意义,也为下一诗节做铺垫。
最后一节,诗人再次描述栀子花开的白:是火,是水,也是“外部的眼神”。“外部的眼神”,视角转变,视角从诗人变成了栀子花的视角来看外部的世界,内外都是白的,诗人说:“这些都是白色的/无法阻挡地白,要死要活地白”。这最后的“要死要活”四个字简直是从天而降,不容置疑,嘎然而止,如同琴弦绷断,生命力的要死要活的存在是根本无法抗拒的。
除此之外,这首诗的语言的声音也很有特点,这首诗以“白”字为中心,好几行里有“ai”这个韵母的字,比如:难、开、态、来等等,这些押韵的字组成了这首诗歌的音乐性,朗诵起来,这首诗其实不规则地押韵,韵律感使这首诗既具有语言内在的联系,又有音乐性,创造了音乐般的此起彼伏的感觉。
这首诗语言看起来似简单,但词语之间的力度与张力却相当深刻,词语创造出来的意象奇妙,出其不意。其实好诗的语言必须是奇妙的语言,词语的选择,词语的秩序,每个词语的音调都必须合成一体,组成有机的联系,而这些词语创造的形象,意象也同样必须有有机的联系,有内在的逻辑,决不能是毫无关联的;与此相反的坏诗是意象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读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无法看出内在联系,如坠五里雾中,余秀华的诗歌语言简单,意象纷呈,独特而清晰,她的语言和想像力,有一种自然的横空出世,好像天上掉下来流星雨,浑然天成,灿烂美丽。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纷纷在转发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作。许多人对她倍加赞赏,甚至把她形容为“中国的狄金森”。随着知名度暴涨,余秀华在农村的家挤满了前来采访的记者,以及上门慰问的领导。
余秀华为什么会这么红?这是很多人发出的疑问。在我看来,这不过又是一场舆论与大众不经意的合谋。这一切看似不无偶然,实则暗合了媒体议程设置与大众流行的若干规律。只要看明白这些规律,对余秀华何以忽然受到热捧,也就不会感到意外。
作为一个农民诗人和脑瘫患者,余秀华的诗作首先是被国内著名刊物《诗刊》所推介。但她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则受益于拥有几亿用户的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曾经发行量上百万册的《诗刊》,虽然如今仍是国内诗坛权威刊物,但其发行量已少得可怜,并不具有大众化传播的特质。正是新兴社交网络的崛起,打开了《诗刊》通往广大诗歌爱好者的通道,让余诗有了被更多人自发点赞、分享的机会。
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余秀华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路径。即便是在微信等新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包括其新媒体应用)仍是新闻热点的制造者和催化剂。一个身患疾病者、农民、女诗人,这些元素十分符合传统媒体报道偏好,可向读者提供一种充满反差却又具有正能量的阅读冲击力。首先发现余秀华具有报道价值的媒体,无疑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话题制造能力。如今赶到余秀华家长“围访”的媒体,则是跟风炒作的资源瓜分者。
但不管微信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多强,这仍不是余秀华走红的全部重点。关键还要看大众审美偏好及其赏鉴水*。余秀华诗作一开始在微信等社交媒介被自发传播,本身表明她拥有被广泛认可的潜质。事实也是如此。余秀华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励志片,而在微信上传播最为广泛的就是那些或真或假的“心灵鸡汤”。当一个照片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土气,而气质又略显张扬的“中国版”海伦-凯勒出现在面前,哪怕她不是一个诗人,也很容易打动人们的内心。
何况,余秀华的诗作清新易懂,偶尔有点夸张和大胆想象,这更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水*。可以说,任何进入大众流行舞台的诗歌,首先都必须符合通俗易懂这一特征。无论是汪国真、*慕容,还是北岛、余光中,都逃不过这个大众传播规律。汪国真、*慕容的诗歌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而北岛、余光中为人传颂的诗作如《我不相信》、《乡愁》也是如此,虽然这未必是其代表作。余光中曾婉拒当众朗诵《乡愁》,此举可看作他拒绝流行文化的一种姿态,因为这首诗遮蔽了他在诗歌上的真正创作实力。
那么,该如何客观评价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水*?实际上,只要剥离那些非诗歌的评价因素即可。不妨设想,余秀华只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脑瘫患者、农民,再把她的诗作放到所有诗歌作品中去衡量,得到的答案或许会有很大不同。诗人伊沙谈到余秀华现象时说:更多的读者被同情心所*。这是一个颇为客观的评价。从余秀华的诗作,不难看到有哪些诗人或诗歌的影响痕迹,作品又该落在哪个水*层次。如那首流传甚广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说是另一首题目类似的网络流行诗的清新版、女体版和反写版。
话说回来,我的本意并不在于批评谁。目前环绕着余秀华的这场话语狂欢,可谓大众流行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余秀华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作品的流传,也可给许多人心灵上的启迪。只不过,余秀华的人生固然值得颂扬,但不能因此降低诗歌本身的评价标准,否则对作者也是一种伤害。
好在余秀华本人对这一切抱着清醒的态度,没有在这场众声喧哗面前失去判断力。面对纷纷上门采访的媒体,余秀华用“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作出了自己的回应。这是非常难得的人格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是余秀华抵抗现实或者逃避现实的一件武器,是她想象中的个人王国,否则很难将其诗作与个人生存状况关联在一起。因此,人们或许不该过多地去打扰她的这种美好想象。
余秀华语录
余秀华经典语录
余秀华的诗歌经典语录
余华语录
余秀华名言
余秀华诗句
余秀华花的诗句
余秀华最好的古诗
给你余秀华诗句
余秀华最爱的古诗
播放余秀华的古诗
对于余秀华的古诗
余秀华经典诗句
余秀华的十首古诗
智华语录
余秀华的诗与古诗对比
桐华语录
苏引华语录
芳华语录
中华语录
黄子华语录
你好之华语录
叔本华语录
耶和华语录
李碧华语录
电影芳华语录
木剑温华语录
草样年华语录
爱我中华语录
花样年华语录
夸胖子的幽默古诗
形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诗
清明和大寒的古诗
有关初春的古诗动画
关于小学小寒的古诗
描写明月的完整古诗词
希望妹妹好的古诗
疯了的古诗词
古诗伯母山行的作者
香飞的古诗词
关于思乡和咏物的古诗词
與水鄉行相關的古诗
夜月的古诗动画片
六字带有杀气的古诗词
关于大好河山的古诗
历代描写秦淮河的古诗词
夫妻展望未来的古诗词
写川河的古诗
不想嫁姑娘的古诗
官府不公道的古诗
敇勒歌的古诗视频跟读
关于思乡的古诗月是故乡明
搜索75首古诗的题目
带有十五的古诗
部编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讽刺深意的古诗
有关夏至的经典古诗词
登科有开头的古诗
与读书有关的古诗五言四行
描写重庆有雾的古诗
古诗苑漫步综合性活动的标语